第四节 纸的加工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4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纸的加工技术
分类号: TS75
页数: 14
页码: 170-183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纸的加工技术情况,内容主要介绍了粉蜡笺、流沙笺、金花笺、云蓝纸、薛涛笺、砑花纸、花帘纸和彩色砑花纸、久负盛名的南唐澄心堂纸等。
关键词: 造纸技术 唐代 加工技术

内容

一 粉蜡笺、流沙笺、金花笺
  在制成蜡笺以后,唐代纸工又将蜡笺技术与魏晋南北朝时的填粉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制成在纸面填加白色矿物粉的蜡笺纸,或日粉蜡笺。这可称之为双料涂布纸。北宋人米芾在《书史》中著录了“唐中书令褚遂良《枯木赋》,是粉蜡纸拓”,“又说”智永《千文》,唐粉蜡纸拓。书内一幅麻纸是真迹”③。褚遂良(596~658)贞观廿二年(648)任中书令,为唐书法大家。智永(560~620在世)为隋书法家,王羲之七世孙,出家,后以写真草《千字文》名世。由于二人的书法作品在唐代受高度重视,所以人们肯用最好的粉蜡纸作响拓,以供欣赏、学习。唐代粉蜡纸的制造从技术上分析,当是将白色矿物细粉涂布于纸面,再施蜡,最后砑光,因而兼收粉纸与蜡纸的优点,是一种创新之举。粉蜡纸与蜡纸的明显不同是纸的白度增加,表面更加紧密,但透明性有所减,因此要用“响拓”。张世南解释这种方法时写道:“响拓,谓以纸覆其上,就明窗牖间,映光摹之。”粉蜡纸与单纯粉纸不同处,在于它比粉纸表面更为光滑,而且抗水性增加。粉蜡纸比较厚重。
  北宋人苏易简《文房四谱》(986)卷四谈到一种流沙纸,其加工技术十分有趣:
  亦有作败面糊和以五色,以纸曳过令沾濡,琉离可爱,谓之流沙笺。亦有煮皂荚子膏并巴豆油,敷于水面,能点墨或丹青(颜料)于上,以薑揾(触)之则散,以貍须拂头垢引之则聚。然后画之为人物,砑之为云霞及鸷鸟翎羽之状,繁缛可爱,以纸布其上而受采焉①。“流沙笺”是何形制?过去很少有较合理的解释。为了理清其形制,不能只从纸名望文生义,而应分析其加工步骤。钱存训先生认为这是一种大理石纹纸或云石纹纸(marblepaper)②但未作进一步解说何以是此种纸。我们很同意他这一结论,愿补充说明理由。根据苏易简的,描述,这种纸可由两种着色剂染出纹理,一是用染料与淀粉糊,二是用墨或颜料。但对操作过程及原理却语焉不详,只提到“以纸曳过令沾濡”这个关键步骤。
  我们作了模拟实验后,认为具体操作手续应当是,置一比纸面大的木槽,内盛2/3体积的清水,然后用毛笔尖蘸上浅墨汁或其他颜色的染液少许,滴入水槽正中间(图4-18)。垂直轻轻吹动一下,墨汁或染液便在水面扩散,如同向水中抛入石头那样,形成许多同心圆波纹。最初是圆形,逐步呈椭圆形,这时将纸覆于水面沾湿(“以纸曳过令沾濡”),于是有色波纹着于纸上,阴干后即成流沙纸。波纹形状可任意变化,如稍微吹动一下水面,波纹便呈现不规则的云状,就象大理石纹或漆器中的犀皮那样。为了控制染液液滴在水中扩散,将染液或墨汁与面糊配合以提高稠度,使波纹均匀扩散,亦可将墨汁或染液与皂荚子、巴豆油配合,达到同样目的,同时也令有色波纹易于附着在纸面上。苏易简还提到使波纹在水面扩散和收缩的方法。
  操作时注意之点是:(1)要用较为厚重的纸,均匀摊平于水面,否则有的部位没有波纹。(2)染好后,沿垂直方向提纸,不可倾斜;(3)墨汁或染液宜淡,颜色不可太浓,这样纹理显得自然而美观。用笔蘸汁时不可过多。用毕,将笔用水冲洗,再蘸汁染下一张。实验表明,不一定用皂荚子及巴豆油,只要使染滴在水面均匀扩散并使纹理着于纸面即成。如用两支笔同时滴入两滴,则波纹形状更为变化多端。
  这种流沙纸加工技术后来在日本平安时代(806~1189)的仁平元年(1151)以后于越前(今福井县)武生町一带发展起来,称为“墨流”(すみながしsuminagashi)③。我们认为流沙纸至迟在唐代已经有了。凡是到过沙漠地区的人就会看到,大风,过后沙子被吹成层层云状,一层叠一层,“流沙纸”一名可能就由此而来。中、日两国不同名称都反映此纸的形成过程的不同侧面。西方这种纸出现甚晚,过去认为云石纹纸(marblepaper)可能是1550年波斯人的发明,直到1590年这种纸才最初由波斯引入欧洲①。那时他们还不知道中、日两国早在几百年前就已制成这类纸。
  我们前面提到流沙纸的纹理还很像漆器中的一个品种即“犀皮”的纹理(图4-18),虽然制造方法不同。古代纸工很有聪明才智,不断更新纸的加工手法,还常常借鉴其他技术部门艺人的装饰技术。因此隋唐纸工还吸取了漆工和绢织工的一些装饰技术手法,将金银片和金银粉装饰在纸面上,构成珍贵的艺术加工纸。这种纸叫金花纸、银花纸,或洒金银纸、冷金纸、冷银纸等。为了使贵金属的光泽夺目,所用纸地多为红、蓝等各种色纸。以金花纸为例,其方法是将金打成很薄的金箔片,再剪成无数细小碎片。再在色纸上刷以胶水,将金片放在筛筐内均匀撒在纸上,平整纸面。也可将胶水与染液配在一起,用刷子刷在纸上,再向上面洒小金片,平整纸面。因而这类纸必然也是施胶纸。一般只单面撒金或银,有时双面都以贵金属装饰。所用的纸多是较厚重的皮纸,纸面要求平滑,纤维必须高度分散,这样才能使金片易于胶结在纸表上。金花纸似乎不会出现于更早期,因为那时还不能提供合乎要求的纸地,皮纸产量也不大,而且隋唐以前也未见有关记载。由于这种纸较昂贵,常用于上层官府及富贵人家。
  唐人李肇《翰林志》记录了内府在什么场合下应当用这类金花纸:
  凡将相告身(任命状),用金花五色绫纸,〔钤〕所司印。凡吐蕃赞普(西藏地方统治者)及别录,用金花五色绫纸,上白檀香木,珍珠瑟瑟、钿函银锁。回纥可汗(新疆地方统治者)、新罗(朝鲜)、渤海王(东北少数民族区域)王书及别录,并用金花五色绫纸,次白檀香木,瑟瑟钿函银锁。诸蕃军长、吐蕃宰相、回纥内外宰相、摩尼(可能指阿拉伯帝国使者)以下书及别录,并用五色麻纸,紫檀木、钿函银锁,并不用印。南诏(云南)及大将军、清平官,用黄麻纸,出付中书奉行,却送院封函,与回纥同。
  同时还规定存放金花纸文书的封缄器的不同规格,可见唐代各种规章制度已十分完备。此外,后妃、公主、亲王及内阁重要成员、各道节度使等,在公事文书中用五色金花绫纸。五代、北宋之际的乐史(930~1007)在《杨妃外传》中称,唐明皇与贵妃赏牡丹于沈香亭,上命梨园〔李〕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乐》诗三首。”这是说唐玄宗李隆基(685~762)与贵妃杨太真(719~756)赏牡丹花时,赐诗人李白(701~762)金花纸,令写诗。唐政府并没有规定民间不许用金花纸或生产这类纸,实际上有条件的人家在喜庆日子(例如结婚)里仍使用。米芾《书史》卷上更载“王羲之《玉润帖》,是唐人冷金纸上双钩摹”,甚至在书法领域也用金花纸,取其华丽。明人高濂(约1533~1613在世)《遵生八笺》(1591)说:新疆地区的高昌国(531~640)亦有五色金花纸,有描金山水图者。这无疑是从中原传过去的,既说明高昌与中原的密切关系,又说明唐初还有用泥金描绘的五色金花纸。唐金花纸在宋代还传世。
  由于经济繁荣,隋唐时将不少黄金以各种方式投在纸上(图4-19)。北宋人景焕(约930~990在世)《牧竖闲谈》(约975)说唐时有十色笺及“金沙纸、杂色流沙纸、彩霞金粉龙凤纸”。其中“金沙纸”可能指在色纸上撒以金粉,就像撒金片那样;“彩霞金粉龙凤纸”,指在填粉色纸上用金粉画龙凤图,后世称泥金绘龙凤彩色粉笺。这种纸本身就是艺术纸,在上面写字或作画,便锦上添花了。同时还将大片金箔贴在纸上,称为金箔纸,用于各种装饰。1973年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村在高昌时期墓葬群中,发现重光元年(620)汜法济夫妇合葬墓中有女人所戴纸帽帽圈,为金箔纸,皮纸纸地,较薄,粗帘条纹,制作精细。纸帽内所糊的纸上有“贞观”二字,为唐太宗年号(627~649)。墓内有高昌重光元年(唐武德二年,620)汜法济墓志铭。这说明夫先死,后来其妻死后合葬于夫墓之中。
  还有一种打金箔的乌金纸,用来作碑石拓本,称乌金,拓。明人杨慎(1488~1559)《杨慎外集》(1591)说,“南唐《昇元帖》以匮纸摹拓,李廷珪墨拂之,为绝品。匮纸者,打金箔纸也。其次即用澄心堂纸,蝉翅拂,为第二品。浓墨本为第三品也。《昇元帖》在《淳化〔帖〕》祖刻之上,隋《开皇帖》之下”①。这里所谓昇元帖,指五代时南唐统治者出秘府珍藏历代名人法书,命翰林学士徐铉(917~992)刻帖四卷,每卷后刻有“昇元二年(938)三月建业文房摹勒上石”字样,故名《昇元帖》,又名《建业帖》,刻于北宋《淳化阁贴》之前,在法帖史中占有重要位置。
  关于乌金纸的制造,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五金》章作了生动描述:“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内,竭力挥椎打成。凡乌金纸由苏杭造成,其纸用东海巨竹膜为质,用豆油点灯,闭塞周围,只留针孔通气,熏染烟光而成此纸。每纸一张打金箔五十度,然后弃去为药铺包朱用,尚未破损,盖人巧造成异物也。凡纸内打成箔后,先用硝熟猫皮绷紧,为小方板,又铺线香灰撒墁皮上,取出乌金纸内箔覆于其上,钝刀界划成方寸。口中屏息,手执轻杖,唾湿而挑起,夹于小纸之中,以之华(装饰)物。先以熟漆布地,然后粘贴。”我们只需说明,隋唐五代时主要用皮纸而不用竹纸,五代时制造地点在建业(今南京)而不在苏杭。屠隆(1542~1605)《考槃余事》(约1600)卷一《帖笺》又解释说:“南纸其纹竖,墨用油烟以蜡及造乌金纸,水敲刷碑文,故色纯黑而有浮光,谓之乌金拓”。
  二 云蓝纸、薛涛笺
  隋唐五代人写信、写诗,常用特殊设计的色笺,既美观,使用时也方便。一般说这类纸呈长方形,尺寸较小,写诗16行左右;信笺则稍大些,都有不同颜色。苏易简《文房四谱》卷四《纸谱》说,唐人段成式(字柯古,803~863)一日收到温庭筠(字飞卿,约812~870)从襄阳发来的信,写以九寸小纸,向段索彩笺十枚①。段成式在《寄温飞卿笺纸》七言绝句中说:
  三十六鳞充使时,数番犹得裹相思。
  待将袍襖重抄了,书写襄阳播掿词。
  诗序写道:“予在九江造云蓝纸,既乏左伯之法,全无张永之功,辄送五十枚”②。温庭筠接到纸后,写了《答段柯古见嘲》诗:
  彩翰殊翁金缭绕,一千二百逃飞鸟。
  尾生桥下未为痴,暮雨朝云世间少③。
  问题是段成式在九江(今江西)造的云蓝纸形制及制法如何呢?顾名思义,它一是有蓝色,二是有云状的图形。因而从技术上判断,其制法是先用靛蓝染料配成浅蓝色溶液,再将白色皮纸用这种溶液染成浅蓝色。将色纸捣烂成泥状,用水配成浅蓝色纸浆,放入罐中备用。当抄纸工荡帘捞出湿纸滤水后,将帘床提至另一槽上,再将上述蓝色纸浆倾入此湿纸的适当部位,用手水平地轻轻荡帘,则浅蓝色纸浆在湿纸上流动,形成波浪云状,取下后晒干即成云蓝纸。如果配成不同色调的纸浆,用此法还可在纸面上形成颜色各异的云。云纹所在位置及其颜色由人决定,变化多端。但颜色不宜深。
  如果有色纸浆倾在湿纸面后,不是水平荡帘,而是旋转式荡帘,那么便可形成旋涡状的云。荡完后,再加染色纸浆,可形成层层的云,一层压一层。用这种纸可作信笺、诗笺。掌握要领后,操作并不难,但构思则很费心力。其基本原理是让染液在纸面上流动,由其流动轨迹自然形成云状,但这将不是线条纹,而是云片。从审美观点看,不宜将全纸都这样处理,只使局部,如上部或上下两边呈云片,反而更美。后来日本国出现的这类纸也叫云纸(くもがみ,kumogamei)④。这是以纸为素材不借画笔而形成的云彩,真是妙不可言。
  历史上有久享盛名的一种唐代诗笺为薛涛笺,又名浣花笺。前者因制作人得名,后者因产地得名。薛涛(768~831)为中唐时的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人,幼随父薛郧宦蜀而居成都,工诗,有《洪度集》一卷,已散佚,后人有辑本。她居住在成都东南郊岷江支流百花溪,又名浣花溪,出意以当地麻纸造一种诗笺,以此写诗。元和年间(806~820),她与著名诗人元稹(779~837)、白居易(772~847)、杜牧(803~852)、刘禹锡(772~842)及牛僧孺(779~847)等二十多人相唱和,皆用此笺,因而闻名于京内外。
  唐代诗人李商隐(813~858)《送崔珏往西川》诗中写道:“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词咏玉钩”①。描述薛涛笺的颜色为桃红色。五代前蜀(907~924)人韦庄(836~910)在《浣花集·乞彩笺歌》中云:“浣花溪上如花客,绿闇红藏人不识。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红色。”也指的是红色。唐人李匡义(762~822在世)《资暇录》(约780)说:“元和初(806~807),薛涛好制小诗,惜其幅大,不欲长賸(剩),乃挟小为之。蜀中才子后减诗笺亦如是,名曰薛涛笺”。
  北宋人苏易简《文房四谱》卷四《纸谱》亦称:“元和之初,薛涛尚斯色,而好制小诗,惜其〔纸〕幅大,不欲长賸之,乃命匠人狭小为之。蜀中才子既以为便,后裁诸笺亦如是,特名曰薛涛笺。”
  由此可见:①薛涛笺是专为写短诗而设计、加工的;②其颜色为桃红至猩红色;③横长及直高尺寸都小,呈便笺状;④制于元和初年(806~807);⑤所加工地点在成都东南五里处的浣花溪(今望江楼之南)。关于薛涛笺所用纸料及染料,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杀青》章云:“芙蓉等皮造者统曰小皮纸。..四川薛涛笺亦芙蓉皮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当时薛涛所指,遂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质料也。”依此,则所用纸为锦葵科木芙蓉(Hibiscusman-ihot)之茎皮所造,而芙蓉花是可以染红的。但元人费著(约1303~1363)《蜀笺谱》(约1360)称薛涛“躬撰深红小彩笺。..涛所制笺,特深红一色尔。..盖以胭脂染色,最为靡丽。”这是说用胭脂染红,但接下费著又写道:“然更梅溽,则〔纸〕色败萎黄,尤难致远”。看来造纸专家宋应星所说甚是,当以芙蓉花或菊科的红花(Carthamustinctoria)染红。
  薛涛笺在用纸及染色及款式上都有很强的四川地方特色和薛涛本人的个性。她以写八行短诗称著,故比十六行诗所用之纸,应当小一倍。由于她的影响,蜀中才子也跟着仿行,赋八行诗,而将诗笺裁成小幅。她所在的浣花溪,因而也成为闻名的场所,这里花草竹木茂盛,水清异常,确是造诗笺的好地方。三十年前,笔者来这里调查采访时,仍是此情此景。薛涛晚年从浣花溪迁居离城较近的碧鸡坊,即今成都望江公园旧址。附近有古井旧名玉女津,水极清,后为纪念薛涛,改名薛涛井②,至今仍在。与此同时,浣花溪后又称涛溪,溪上之桥名薛涛桥,足见人们对这位女性诗人兼诗笺作者的崇敬。薛涛笺至宋代仍传世,为文人范成大(1126~1193)所喜爱。宋元明清历代不断仿此笺。甚至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洛杉矶的奥尔森(SusanOlsen)女士在加州南部马里保(Malibo)山区河旁,还以野生植物纤维手工仿制薛涛笺。
  因薛涛笺在历史上闻名,引起后人各种说法,如宋人李石(1122~1202在世)《续博物志》卷十载,“元和(806~820)中,元稹使蜀,..薛涛造十色彩笺以寄”。明人屠隆《考槃馀事》(约1600)也说,“元和初(606)..薛洪度以纸为业,制小笺十色,名薛涛笺,亦名蜀笺”。似乎薛涛笺曾染以十色,但这些记载恐不确切。如前所述,此笺“特深红一色”,我们所见仿制品亦如此。之所以有此误会,盖因宋人杨亿(974~1020)《杨文公谈苑》引韩溥诗句“十样蛮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花头”,被当成涛笺。其实这是指宋代四川所产十色笺,“寄来新自浣花头”意思寄来刚从成都浣花溪制的十色蜀笺,“新”指宋代是显然的,因作诗的韩溥(928~1008在世)为北宋初人。这一带造纸自隋唐五代至宋元明清,历代不衰。
  三 砑花纸、花帘纸和彩色砑花纸
  隋唐五代时人造纸,已想出各种办法使之不但实用,而且具有美感。除以上所述外,还有砑花纸和花帘纸。这两种纸迎光看时都能显出除帘纹外的线纹和图案,这种图案不是靠任何外加材料所形成,而是纸自身所具有的,因之增加了纸的潜在美。砑花纸就是后来西方所说的压花纸(embossingpaper),其原理是将雕有纹理或图案的木制或其他材料的印模用强力压在纸面上,结果凸出的花纹着力于纸上,使这里的纤维被压紧,而无花纹之处的纤维仍保持原来的松疏状态,一紧一疏,两相对映,花纹或图案便隐现于纸面。花帘纸就是后来西方所说的水纹纸(water-markedpaper),其制造基于帘纹形成的原理。就是说,编帘工在抄纸用竹帘编成后,再用粗细不等的丝线或马尾线在竹帘上编出各种花纹或图案,抄出纸后这些花纹图像帘纹那样自然出现于纸面。因为其纹线凸出于帘面,荡帘时这些地方的纸浆比别处稀薄,纤维聚集得较少,而没有纹理的地方纸浆较稠,纤维聚集较多,一稀一稠,两相对映,形成反差,结果花纹图案便出现于纸面。制造花帘纸的纸帘称为花帘,因而有时将纸亦称花帘纸。
  砑花纸和花帘纸毫无疑问都是中国人的发明,当造纸术传入其他国家后,制造这两种艺术纸的技术和纸样实物也跟着外传,到了欧洲后,在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成为纸工和用户最为喜爱的东西。特别是花帘纸或水纹纸,直到今天仍用于信笺、公文、纸币、证券之中,在全世界风行。以货币为例,为防止伪钞出现,规定用某一厂家所造特种水纹纸印币,其余人得不到这种纸。因此作伪者即令印刷出与真币类似的币面,并用同样原料的纸,但因作不出同样的水纹纸,仍无以售其奸。现在人们识别大面值货币,首先看隐现的水纹图案,便可立判真伪,道理即在于此。同样,有特种水纹图案或文字的公文纸、重要证券、证书等,也是防伪的有效措施。中国发明的这类纸至今已在各国充分派上用场。
  我们先谈花帘纸。关于这种纸的起源问题,过去长时期得不到妥善的解决。1907年法国纸史家布里凯(CharlesM.Briquet)在其《水纹纸历史辞典》(Lesfiligranes.Dictionairehistoriquedesmarquesdupapier)一书中说:“人们还不知道,或至少迄今还没有发现早期的中国纸、阿拉伯纸和摩尔纸上有除帘纹以外最早的可靠的水纹。最早的可靠水纹纸是在1282年意大利法布里亚诺(Fabriano)城所造的纸上发现的”①②。顺便说,法文水纹纸papierfiligrané中的fil-igrane,可能导源于意大利文filigrano,为一复合词,由拉丁文filuin(波线)及granum(小粒)组合而成。罗曼语系中的西班牙文filigrana也有同样字形。我们不否认意大利于13世纪出现了欧洲最早的水纹纸,不过与中国相比仍为时过晚。
  这里想从文献和实物两方面讨论这个问题。明人杨慎《丹铅总录》(1542)引唐太宗诗句“水摇文蠲动,浪转锦花浮”后写道:“唐世有蠲纸,一名衍波笺,盖纸文(纹)如水文也。”“衍波”意思是很多波纹,衍波笺即花帘纸,因其纸帘上编有很多波纹,故“纸文如水文也”。陈元龙(1652~1736)《格致镜原》(1735)卷37《文具类·纸》引《直方诗话》云:“宋萧贯梦至一宫殿,见群女如神仙。一人授贯纸曰:‘此衍波笺也’”①。肖贯(979~1059在世),字贯之,为北宋初人,及进士第后累官兵部员外郎。说明唐时的衍波笺经五代至北宋仍持续生产,比萧贯稍早年代在世的李建中(945~1013),曾以衍波笺挥毫。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李建中《同年帖》(图5-5)经我们检视,即为帘花纸,下一章将再作介绍。这类水纹纸在中国古代多用作信笺,就像段成式所造云纹纸那样,用以寄情千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1282年意大利的水纹纸虽在欧洲最早,但与古老的造纸大国中国一比,仍晚出一千多年。有趣的是,中西方命名这种纸时都含有“波”字,意大利文filigrano可译为“细波”,然与“衍波”一比,又是小巫见大巫了。这种纸此后直到清末,中国一直生产,而且真的用于证券上了。笔者在山西省博物馆所见清代“票号”纸即为花帘纸。
  砑花纸在隋唐五代时也不间断地出现。李肇《国史补》(827)卷下所说“蜀麻面、屑骨、金花、长麻、鱼子、十色笺”②中的鱼子笺,是历史上有名的砑光纸,产于四川,至北宋时继续生产。北宋人苏易简《文房四谱》卷四谈到四川造砑花纸时写道:“又以细布先以面浆胶令劲挺,隐出其文者,谓之鱼子笺,又谓之罗笺,今剡溪亦有焉”③。这是说,先以细布用面浆胶之,使其劲挺,再以强力向纸面上压之,则纸上隐现出布的经纬纹纹理,其交叉所形成的小方格如同鱼子,故曰鱼子笺,又称罗纹笺。其实在早期造纸过程中曾用过织纹纸模抄纸,即将织物或罗面用木框架绷紧,以之捞纸,形成之纸也具有织纹。但这种抄纸器因效率不高,又是固定式,不及离合式活动帘床抄纸器有效,后来便逐渐淘汰了,只在边远少数民族使用。到了唐代,在普遍用帘床抄纸之后,又将这类早期织纹作为装饰之用,而又不能用帘床抄纸器产生,于是用砑花技术来实现这一目的。罗纹纸在宋以后历代仍依旧制造。用这一原理可使纸上隐现更为复杂的图案、文字。
  五代人陶榖(903~970)在《清异录》(约950)中记载:“姚子姪善造五色笺,光紧精华,砑纸板上,乃沉香〔木〕刻山水、林木、折枝花果、狮凤、虫鱼、寿星、八仙、钟鼎文,幅幅不同,文绣奇细,号砑光小本”。
  查《旧五代史》(974)卷92《姚传》,姚(866~940)字万真,长安人,举进士,任后梁、后唐及后晋三朝要职,其子名姚惟和。姚惟和与其兄弟在姚府第内造出可称为历史上最精美的砑花纸。姚所事三个短期王朝都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则其府第也应于此,造纸时间大约在934~936年。他们以带有香味的沉香木为雕版,先由画师画出山水、树木、折枝花果、狮凤、虫鱼、寿星、八仙、钟鼎文等画稿,再由刻工按画稿逐一刻在雕版上,最后将雕版置于纸上强力压之,则所有图画或钟鼎文都显现于纸面,迎光视之,十分精美。我们可将此称为无墨印刷,即无须任何墨料而使雕版文字、图案呈现于纸上。如果使用的是彩色纸,则更为美观。在欧洲,造砑花纸则是产业革命以后的事,1796年汉考克(JohnGregoryHancock)因造砑花纸而获第一个英国专利④。
  四 久负盛名的南唐澄心堂纸
  五代十国时期的造纸技术成就是不能低估的,这是唐代技术的延续。这里要谈的是出现于南唐(923~936)的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澄心堂纸。据北宋人陈师道(1053~1103)《后山谈丛》的记载,澄心堂本是南唐创立者烈祖李昇(888~943)节度金陵(今南京)时宴居、读书、批阅文件的日常活动场所。至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在位时(961~975),因工于诗词、书法,设官局监造佳纸供御用,遂取名为澄心堂纸。此纸当时只供御用及颁赐群臣,外间很少见到,及南唐灭亡,宫人自宫中携出高价出售,到北宋文人士大夫手中后引起重视。
  从宋人诗文集中我们看到很多有关记载,例如刘敞(字原父,1019~1068)《公是集》云:“去年得澄心堂纸,甚惜之。辄为一白,邀永叔诸君各赋一篇,仍各自书,藏以为玩。故先以七言题其首”:
  臂笺弄翰春风里,斫冰析玉作宫纸。
  当时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万轴。……
  流落人间万无一,我从故府得百枚。
  欧阳修(字永叔,1007~1062)从刘敞那里得到十枚后,再分赠梅尧臣(字圣俞,1002~
  1060)。梅尧臣《宛陵集·永叔寄澄心堂纸二幅》中以下列诗描述此纸:
  昨朝人自东郡来,古纸两轴缄縢开。
  滑如春冰密如茧,把玩惊喜心徘徊。
  蜀笺脆蠹不禁久,剡楮薄慢还可咍。
  书言寄去当宝惜,慎勿乱与人剪裁。
  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
  澄心堂中唯此物,静几铺写无尘埃。……
  于今已逾六十载,弃置大屋墙角堆。
  与此同时,宋敏求(字次道,1019~1079)也从南唐内库中得到澄心堂纸,再赠梅尧臣百枚,梅又于《宛陵集·答宋学士次道寄澄心堂纸百幅》中云:
  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
  焙干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金曾不疑。……
  李主用以藏秘府,外人取次不得觅。
  城破犹存数千幅,致入本朝谁谓奇。
  浸堆闲屋任尘土,七十年来人不知。
  而今制作已轻薄,比于古纸城堪嗤。
  古纸精光肉理厚,正事好事亦稍推。
  五六年前吾永叔,赠予两轴今宝之。
  是时颇叙此本末,遂号澄心堂纸诗。
  我不善书心每愧,君又何此百幅遗。
  梅尧臣后将澄心堂纸样若干赠给潘谷(约1010~1060在世),由后者进行仿制。潘谷字伯恭,歙州人,造墨精妙,又能造纸。仿制成功后,又赠梅尧臣300枚。潘谷赠纸样时作诗说:
  永叔新诗笑原父,不将澄心纸寄予。
  澄心纸出新安郡,腊月敲冰滑有馀。
  梅尧臣得潘谷仿制澄心堂纸后,也赋诗说:
  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
  予传澄心古纸样,君使制之情意馀。
  自兹重咏南唐纸,将令世人知首尾。
  蔡襄(1012~1067)《文房四说》云:“纸,李主澄心堂为第一,其为出江南池、歙二郡。”
  北宋诸名公如刘敞、欧阳修、梅尧臣、宋敏求等人咏澄心堂纸诗相当多,并对之给予高度评价,因而此纸名声大振。其中梅尧臣的诗从造纸技术角度看来最有启示性,我们此处主要转引梅诗。他当时还对澄心堂纸产地及制法作了调查,并以诗的形式作了简介,同时还请人仿制,使此纸不致失传。梅尧臣在这方面是有心人、热心家。
  综合有关史料,我们得知澄心堂纸是南唐后主李煜于961~970年下命监造的御用书画用纸。开宝八年(975)宋太祖令曹彬(931~999)领十万大军攻南唐并破金陵,后主李煜降宋,被遣至汴京。曹彬入城后严禁士兵杀掠,因此澄心堂宫殿保留完好,内库封存,那时还有澄心堂纸数千幅积存于内库墙角之中。大约从1043~1045年后,澄心堂纸从库中散出,刘敞以重金得百枚,赠欧阳修十枚,欧又分赠梅尧臣二枚。此后宋敏求又以重金得数百枚,赠梅尧臣百枚,梅又将纸样赠潘谷。潘在歙州依样作了大量仿制品,再回赠梅尧臣三百枚。
  南唐澄心堂纸造于歙州和池州(今安徽歙县及贵池),原料是楮皮。这种纸的特点是极其洁白、表面平滑如玉版,又很受墨,纸质厚重、坚韧。与唐代著名的蜀笺和剡藤纸相较,比前者更坚挺而耐久,比后者更厚实而受墨,在质量及适用性方面超过此二纸,因此澄心堂纸被蔡襄评为纸中第一品。在制造过程中当精工细作,排除楮皮料上残存的任何青皮屑,反复蒸煮与舂捣纸料,并经自然漂白(日晒)、反复漂洗,用重抄法或单抄双晒法制成厚纸。抄纸时间在冬季,以腊月敲冰水配制纸浆。这是有深层技术考虑的,因为冬季水中无微生物及其他杂质。水凝成冰再经融化,是一种提纯过程。同时用冰水配浆使纤维分散效果更好,所加植物粘液之稠度不致下降。当然抄纸工要将双手深入冰冷的纸浆中抄纸,也是艰苦劳动,须在纸槽旁置一炭火盆,手冻时随时烘烤一下。将半湿纸烘干时,采用极为平滑的烘面,再小心揭下,将两面砑光。由于采取这些技术措施,澄心堂纸才在诸纸中占居首位。
  因南唐澄心堂纸传世较为稀少而名贵,而人们又都喜爱,因此从北宋时(1041~1045)已有仿制,此后历代直到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仿品不断出现。我们读古书及鉴定古纸时,宜注意五代真品及宋、元、明、清后世仿品之别,不可均称为“澄心堂纸”。明人曹昭(约1354~1410在世)《格古要论》(1388)卷九称:“澄心堂纸,宋朝诸名公及李伯时画多用澄心堂纸。”此处所说李伯时指宋代大画家李公麟(1049~1106)。按公麟晚生于梅尧臣47年,他在世作画时,南唐纸早被先辈们分光,他不可能拥有此纸,何况梅诗中有“幅狭不堪作诰命”之语,这样幅度纸不堪作画,故其所用必为仿品。屠隆《考槃馀事》说:“尝见宋板《汉书》,..每本用澄心堂纸数幅为副”,也必指仿品,断不可能将“百金市一枚”的南唐纸用作宋版书副页的。谢肇淛《五杂俎》(1616)卷12《物部四》称,欧阳修起草《五代史》时用澄心堂纸。其实欧公手中当时只有两枚为南唐所制。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大概因澄心堂纸名气太大,人们总习惯将宋名家墨迹说成以此纸挥毫。不过各代仿品,总以前代纸为样,归根到底以南唐纸为本。从后世仿品也多少可见南唐纸的踪迹。观察仿品,可知南唐澄心堂纸幅不大,约33×40厘米,略呈斗方形,纸厚约0.4毫米,当然是加工纸。历代仿制过程中,力图作得精细,因此澄心堂纸在历史上起着推动造纸技术发展的作用。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