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硬黄、硬白纸和彩色蜡笺的制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43
颗粒名称: 五 硬黄、硬白纸和彩色蜡笺的制造
分类号: TS74
页数: 3
页码: 168-17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唐代黄纸中有一种名为“硬黄”或“黄硬”的加工纸,以蜡质涂布制成,外观黄或淡黄色,硬而光滑,适宜书写,且具有防蠹抗水的特性,是唐纸中的上品。此外,唐代还有一种白蜡笺,称为“硬白”,同样是优质的书写用纸。这些蜡质涂布纸在唐代多用于摹拓汉晋法帖和重要典籍,对当时的书法艺术发展有所促进。同时,由于唐代的蜡纸技术,后世的文物鉴定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些纸张的制造技术体现了唐代造纸技术的高度发展,并对后世的造纸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造纸技术 硬白纸 唐代

内容

唐代黄纸中有一种经加蜡处理过的加工纸,名曰“硬黄”或“黄硬”,最为名贵,属于蜡质涂布色纸,用后世的术语说是蜡笺或黄蜡笺。这是唐代新推出的加工纸,唐人对此曾有著录。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谈到书画装背时写道:“汧国公家背书画入少蜡,要在密润,此法得宜。赵国公李吉甫家云,背书要黄硬。余家有数帖黄硬,书都不堪”②。
  此种硬黄纸外观呈黄或淡黄色,以手触之有清脆之声,比一般纸硬而光滑,故名,多以好纸加工而成。用这种纸宜于写字,当然不宜于作书画本幅纸裱背用,因此宰相李吉甫家这样做时不利于保护书画本幅纸,张彦远所藏数帖皆不堪,是可想而知的。好纸要派上好用场,方见其妙。彦远的记载可谓经验之谈。关于此纸之制造,南宋人赵希鹄《洞天清录集》(1240)云:“硬黄纸,唐人用以书经,染以黄蘗,取其辟蠧。今世所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真迹’,或用硬黄纸,皆唐人仿书,非真迹”。
  此话言之有理,乃以纸鉴定法书年代之一例。东晋时没有硬黄纸,二王何以在此纸上挥毫?必为后世人仿写无疑。宋人张世南(1195~1264在世)《宦游纪闻》(1233)卷五写道:“硬黄〔纸〕,谓置纸热熨斗上,以黄蜡涂匀,俨如枕角,毫厘必见”③。
  此纸之所以为人们看重,因其质地硬密,光亮呈半透明,防蛀抗水,颜色又美观,确可谓唐纸中之上品。这种纸在唐代除用于书写外,还用以摹拓汉、晋法帖,后世人用作书画卷轴引首。
  1965年,笔者根据唐代硬黄纸实物以古法作模拟实验。我们在手工纸坊中以白麻纸为试样,用黄柏汁染成淡黄色,再以黄蜡涂布,更以细石砑光,试制硬黄。所得产物经实用后证明,既可供书与,也可供摹拓。我们的挥笔经验显示,如以清水研墨,写字时易于滑笔,墨迹不易连贯,必须用皂荚水或肥皂水或碱水研墨,方可流利运笔。想唐人亦当会如此。
  清代人金埴(1730~1795在世)《巾厢说》(约1765)引孔宏舆《拾箨余间》,还提到唐硬黄纸“长二尺一寸七分,阔七寸六分,重六钱五分,纸质之重无逾此者”。因纸上加蜡,故稍重,但比蜡纸重的还有涂布纸,并非蜡纸最重。硬黄纸寿命很长,经历千年后,犹如新作,这类实物不少。北京图书馆藏开元六年(718)道教写经《无上秘要》卷52(楮皮纸)、龙朔三年(663)皇甫智岌写《春秋谷梁传·桓公第三》(皮纸)即是硬黄纸。又初唐(7世纪)写本《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第廿四卷》(桑皮纸)也是硬黄纸(图4-17)。又辽宁博物馆藏传世王羲之《万岁通天帖》唐摹本,用硬黄纸摹拓。我们所见年代可定的唐硬黄纸,多制于初唐至中唐之间(7~8世纪),唐末、五代时少见,其起源可追溯至隋。因而遇到这类写经,即令没有年款,从纸料上亦可大致进行断代。这是从纸料对文物断代之另一例。
  唐代还有一种供书写用的白蜡笺,也堪称良纸,一般称为蜡笺。我们不妨亦可称之为“硬白”,以与硬黄对应。米芾《书史》卷上所说“又有唐摹右军帖,双钩蜡纸”,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所说“好事者常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讲的都是这类纸。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旧题吴彩鸾写《刊谬补缺切韵卷》,是传世的珍贵古籍写本。它是否为吴彩鸾所写,颇成问题,但从字迹鉴定,当为唐人手笔是没有疑问的。此纸双面加蜡、砑光,纤维束少见,纤维匀细,形制与硬黄类似,但比硬黄厚二倍,没有染成黄色。仔细观之,这种厚纸用手工纸坊中所说“单抄双晒”方式制成的,即将两层湿纸一起揭下烘干脱水而成,因而可以揭为两张,并非一张厚纸。
  当然,唐代硬白纸中也有薄纸,否则就不能用以钩摹汉晋法帖。如《历代名画记》卷二所说,用蜡纸拓摹古人书画,“十得七八,不失神彩笔迹。亦有御府拓本,谓之官拓”。唐世因有蜡纸,对人们学习汉晋及当代名家法书提供有利条件,对促进这个时代书法艺术发展是有帮助的,但也由此引起后世人以假乱真的误会,为文物鉴定带来某种困难。于是宋人赵希鹄才说:“今世所有二王‘真迹’,或用硬黄纸,皆唐人仿书,非真迹”。对此我们还可补充说:“宋世所有二王‘真迹’,或用竹纸,皆宋人仿书,非真迹”。道理是一样的。这种蜡质涂布纸,具有防水性,有多方面的用途,在欧洲直到1866年才出现这类纸。蜡纸的制造可能受南北朝时油纸的技术启发,二者都有抗水性及半透明性,但油纸一般不适于书写。因此唐人摹拓古人法帖以及使重要典籍防止受潮而损坏的需要,促进了蜡纸的制成。
  应当指出,蜡笺除黄白二色外,当然亦可有其他各种颜色。这种纸也有出土实物可寻,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苏州瑞光塔第三层塔心空穴内发现一批五代至北宋的纸本文物。其中包括用泥金写的《妙法莲华经》一部,引首《经变图》为泥金工笔绘画,略设色,纸直高25.2、横长34.2厘米,正文纸直高27~27.6厘米,横长51.5~55.5不等。该写经卷二尾部用墨题为:“大和辛卯(931)四月十八日修补记”,此为五代十国时吴(919~936)的年号①。经纸为碧色,经化验为桑皮纸,而且是“经过加蜡砑光的加工纸,纸面坚实,经测定紧度可达0.96克/立方厘米”。纸上纤维平均长6.38毫米②。其颜色我们认为是用靛蓝染成的,与后世所谓磁青纸是类似的。既然此写经于大和三年(931)经过修补,则经纸的制造及写经年代当早于此。从纸上书法风格看,当为唐世作品。总之,此蓝色蜡纸与硬黄用同一方法制成,只是颜色不同而已。其他颜色的蜡纸在隋唐、五代时当然也极易制得。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彦远
相关人物
李吉甫
相关人物
王羲之
相关人物
王献之
相关人物
赵希鹄
相关人物
张世南
相关人物
金埴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