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藤纸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28
颗粒名称: 一 藤纸的发展
分类号: TS761
页数: 3
页码: 139-141
摘要: 本文介绍了隋唐五代时期,造纸技术取得显著进步,皮纸、藤纸、竹纸等类型得以发展和兴起,原料来源增加,包括麻料、楮皮、桑皮、藤皮等多种野生植物纤维,竹纸制造也初露头角。同时,纸的产地遍布全国,社会用途广泛,不仅用于书写、书法、绘画,还应用于日常生活用品和多个领域。在造纸技术上,出现了精工制浆、细帘抄纸、巨幅匹纸制造、植物粘液应用、施胶技术革新等创新。此外,纸的加工技术也得以发展,出现了粉蜡笺、流沙笺、金花笺等多种加工纸品。值得注意的是,用废纸回槽造再生纸的技术也在这一时期兴起。唐代时,藤纸达到全盛,产地增加,品质高,被广泛用于宫中和高级公文纸。由于需求量大,剡溪一带的藤林被砍尽,引发了对自然资源的关注。整体上,这一时期的造纸技术进步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需求的增长。
关键词: 造纸技术 隋唐五代时期 藤纸

内容

造纸原料来源的增加,从中国造纸技术史角度观之,是反映造纸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因为某种新原料的引用常常伴随一套新的工艺过程的出现。隋唐五代所用原料,根据文献记载和对该时期古纸的分析化验,计有麻料、楮皮、桑皮、藤皮、瑞香皮、木芙蓉皮和竹纤维。这显然比魏晋南北朝时又增加好几种,竹纸在这时初露头角,而其制造很难,势必要发展出一套新的工艺过程。当然在这些原料中,麻料仍是主要的,但非麻类原料用量比前代显然增加,传统麻纸这时受到皮纸的有力挑战,不但在产量上,而尤其在质量上,皮纸与麻纸在争夺着主导地位。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期间麻纸的垄断地位,在隋唐期间已无法再维持下去。用野生植物纤维造纸,成为这一时期兴起的新的技术趋势,这种趋势到下一个宋元阶段已形成主流。当然,这一时期除用单一种原料造纸外,还出现比前代更多的混合原料纸。值得注意的是,用废纸回槽造再生纸的技术,也起于此时,因为在宋代这种技术已相当普遍了。
  唐代造麻纸时,除用破布外,还直接用野生麻的生纤维造纸。唐人张彦远(834~894年在世)《法书要录》(847)卷六及唐人窦臮(760~820在世)《述书赋》(约790)卷下都记载说,开元年间(713~741),萧诚(683~751在世)用西山野麻和虢州(河南灵宝)土穀造五色斑文纸。按萧诚为唐代书法家,与另一书法家李邕(678~747)为同时代人。李邕常不赞许萧诚的书法,有一次他自己写字后诈称古帖,对李邕说此为“右军真迹”,李邕信以为真,于是萧诚以实相告。从此李邕佩服萧的笔力。由此可见萧诚不但工书法,还善于造纸。他用野麻生纤维造纸,比用破布造纸要增加好几道工序,包括对生麻沤制脱胶,强化蒸煮及舂捣过程等,但因原料取之即来,整个生产成本大为降低。中国野生麻纤维资源丰富,如田麻科的田麻(Corchoropsistomentosa)和夹竹桃科的罗布麻(Apocynumvenetum)等,都可造纸①。发现用野麻造纸,确是开辟原料来源的一个有效途径。由萧诚使用的这一方法,直到20世纪还为后人所沿用,其中某些还可造出高级纸。古代用野麻造纸所用工序与造皮纸相类似,进一步打开人们的技术思路。
  从晋代兴起的藤纸,在南北朝似乎没有多大发展,但在统一后的唐代达到全盛时期,而且产地已不再限于剡县。例如宋人欧阳修(1007~1072)《新唐书》(1061)卷31《地理志》载“婺州贡藤纸”、“杭州余杭县贡藤纸”。婺州属江南东道,在今浙江金华一带。唐人李吉甫(758~814)《元和郡县图志》(814)卷26更载开元时婺州贡藤纸、元和(806~820)时信州(今江西)贡藤纸(卷26),同书卷27又载杭州余杭县由拳村出好藤纸”②。李林甫(约686~752)《唐六典》(739)卷三《户部》注称衢、婺二州贡藤纸。由此可知唐代时产藤纸的地方有剡县、余杭、婺州、衢州及信州,前四处在今浙江,而信州在今江西,产地比晋南北朝时增加。由于唐代藤纸品质很高,被皇帝用于宫中,亦作为高级公文纸。唐人李肇(791~830在世)《翰林志》(819)说:“凡赐与、征召、宣索、处分曰诏,用白藤纸;慰抚军旅曰书,用黄麻纸;..凡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因而陆羽(733~804)在《茶经》(约765)卷二《器用》节写道:“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茶也③。
  这是说,好茶要用白而厚的浙江剡县(今嵊县)产的藤纸包起来供烘烤之用,以免走味。唐代诗人顾况(727~815)《剡纸歌》中描写剡藤纸时写道:
  剡溪剡纸生剡藤,喷水捣为蕉叶棱。
  欲写金人金口偈,寄与山阴山里僧。
  按顾况贞元初(785)召为校书郎,迁著作郎。五年(789)贬饶州司户,后隐居茅山,其《剡纸歌》当作于隐居之时。诗人喜欢用藤纸,还不只顾况,据五代人陶榖(903~970)说,他父亲陶涣(860~923年在世)曾收藏有白居易(字乐天,772~846)的墨迹二幅,纸上有小黄印,印文即说用剡藤纸。陶榖在《清异录》(约965)中写道:“先君畜白乐天墨迹二幅,〔纸〕背之右角有长方小黄印,文曰‘剡溪小等月面松纹纸,臣彦古等上”。由此可见,白居易所用的纸是由彦古献给皇帝的剡藤纸,可能还是一种砑花纸,再由皇帝赐给诗人白居易。明代人徐应秋(1568~1624年在世)《玉芝堂谈荟》(约1620)卷28因而说“白乐天墨迹有印文曰‘剡溪月面松纹纸’。”
  由于唐代官府和私人多用藤纸,遂引起主要产区剡溪一带藤林砍尽。唐人舒元舆(约760~835)有一次来到这里,看到当时情景后发出感慨,遂写了《悲剡溪古藤文》,文内写道:
  剡溪上绵四百五十里,多古藤。株枿逼上,虽春入土脉,他植发活,独古藤气候不觉,绝尽生意。予以为本乎地者,春到必动。此藤亦本乎地,方春且死。遂问溪上之有道者,言溪中多纸工,持刀斩伐无时,擘剥皮肌以给其业。意藤虽植物者,温而荣,寒而枯,养而生,残而死,亦将似有命于天地间。今为纸工斩伐,不得发生。是天地气力为人中伤,致一物疵疠之若此。异日过数十百郡,佰东洛西雍,历见言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予悟曩此见剡藤之死,职由于此。此过固不在纸工,且今九牧士人,自专言能见文章户牖者,其数与麻竹相多..动盈数千百人,人人笔下数千万言,不知其为谬误,日日以纵,自然残藤命易甚。..纸工嗜利,晓夜斩藤以鬻之,虽举天下为剡溪,犹不足以给,况一剡溪者耶?!以此恐后之日,不复有藤生于剡矣。大抵人间费用,苟得著其理,则不狂之道在。则暴耗之过,莫有横及于物。物之资人,亦有其时,时其斩伐,不为夭阏。予谓今之错为文者,皆阏剡溪藤之流也。藤生有涯,而错为文者无涯。无涯之损物,不止于剡藤而已。予所以取剡藤以寄其悲①。
  舒元舆写《悲剡溪古藤文》,是他在剡溪见到昔日百里藤林全被斩伐用于造纸而剩下枯木的悲残景后,有感而写的。文内写道,藤像其他植物一样“养而生,残而死”,由于不停地砍伐伤害了藤的生机,使其难以生存下去。尤其一些文人滥用纸墨,动以千万言写无聊文章,耗去大量藤纸,遂造成这种情景。作者认为纸的生产者要砍伐有度,消费者要爱惜纸张,且不可暴殄天物。他以剡藤为例,指出对自然资源及产物的消耗使用要按自然规律行事,“苟得其理,则不狂之道在”。
  我们知道,各种藤类是野生观赏植物,其花甚美。以藤造纸,正确的作法应当是边砍伐、边栽植,使藤材不断有贮备。如砍伐无度,又不栽植新藤,势必使自然资源耗尽,不但断绝了造纸原料来源,还破坏了周围环境的生态平衡。因此藤纸在唐代达到顶峰后,迅即走向下坡路。这是个历史教训。应当说造纸这个行业与环境保护存在着矛盾,当以野生植物纤维为原料时,纸产量越大,野生植物资源受破坏的程度就越大。某一地特产某种植物纤维适于造纸时,造纸者就应特别保护当地的这种植物资源,否则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舒元舆的文章从这个角度看,颇有环境保护意识。我们已不止一次地看到古今造纸者因不注意资源保护而引起的不良后果。出土与传世的唐代藤纸少见,甚至后世所造者亦不易多得。藤纸一般较薄而发亮光,以手触之有某种声音,与麻纸、楮皮纸显然是不同的。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彦远
相关人物
窦臮
相关人物
萧诚
相关人物
李邕
相关人物
欧阳修
相关人物
李吉甫
相关人物
李林甫
相关人物
李肇
相关人物
陆羽
相关人物
顾况
相关人物
陶榖
相关人物
陶涣
相关人物
白居易
相关人物
徐应秋
相关人物
白乐天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灵宝市
相关地名
剡县
相关地名
婺州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余杭县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金华市
相关地名
信州区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衢州市
相关地名
嵊县
相关地名
饶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