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帘床抄纸器的结构及抄纸方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19
颗粒名称: 二 帘床抄纸器的结构及抄纸方法
分类号: TS73
页数: 4
页码: 123-126
摘要: 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梳理和出土古纸的分析,深入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帘床抄纸器的结构及其抄纸方法。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 帘床抄纸器 抄纸方法

内容

如前所述,汉代纸多厚重,经自动厚度计实测其厚度为0.20~0.29毫米之间,多为0.20毫米,较少有再薄的纸。魏晋南北朝麻纸虽然厚度也有在0.1~0.2毫米之间者,但多见有更薄的纸,如武威旱滩坡出土晋麻纸厚0.07毫米,新疆楼兰出土的南北朝纸厚0.09毫米③。而且都有明显可见的帘纹。这是为什么呢?从技术上来分析,晋南北朝时是用类似现今传统手工方式抄纸时所用的可拆合的帘床抄纸器抄造的。这种抄纸器显然是造纸技术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其技术上的优越性在于,用它能抄出紧薄而匀细的纸,用同一抄纸器可连续抄千万张纸,而无需另换抄纸器,从而减少生产工时,提高劳动生产率,又降低设备投资。这种可拆合的帘床抄纸器起源于何时,文献上迄未找到任何早期的记载,只能从出土古纸来作判断。分散的植物纤维在水中的悬浮液即纸浆,只有通过在抄纸器上滞留而漏去水,才能形成湿的纸膜,再将多余水份除尽,最后形成纸。在这一过程中,抄纸器即成纸的模具在纸面打下了自己的痕迹,即所谓帘纹。从帘纹形制能判断该纸用何种模具抄造。
  魏晋南北朝纸虽仍有织纹或布纹者(图3-17),但多数具帘纹。汉代纸虽多织纹,但亦有些纸呈帘纹。因而魏晋帘纹纸是在汉代抄纸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帘纹纸模具有两种形式,一是以竹条或其他植物茎杆编成帘子,再用木框架固定住,是不可拆卸的。抄出纸后,将湿纸与纸模具一起晒干,因而是一模一纸。纸坊要备有大量这类抄纸器,揭下晒干的纸,再取回重新抄造。第二种形式是用上述方法造成纸帘后,将它放在活动的帘床上,上下两边贴近帘床边框,左右两边用活动的边柱临时固定。用以上所述两种抄纸设备和抄纸方法所造之纸,虽然都有帘纹,但前者是固定式模具,后者是活动式模具,反映出一种技术上的重大革新。由固定式过渡到拆合式,可能实现于东汉,经过一段两种方式并存的时期。
  一般说,判断用哪种方式抄纸,可从纸的帘纹、纸浆质量、纸的厚度等方面来分析。用固定帘模具不可能抄出较薄的纸,已由我们的模拟实验和纸工的实际经验所确认,较薄而紧密匀细的纸都是用拆合式帘床抄造的。这样的纸已在汉末和魏晋时期出现。看到这类纸,也就足可想见其模具(图3-18、19)。
  图3-18描绘了拆合式帘床抄纸器的构造、部件及纸帘编制原理。它由可舒卷的竹条帘子、帘床框架和边柱三个部件组成,三个部件可随时离合,是优于固定式纸模的活动帘床。操作固定模具较为简单,但使用活动帘床要求更熟练的技巧,动作还要迅速、准确。用固定模抄纸,纸厚度较易掌握,但用活动帘床抄纸,纸的厚度要由纸工荡帘来掌握,难度较大。因此一种先进设备的出现,必然伴随着操作技术水平的提高。在纸坊中抄纸工向来是由熟练的师傅担任,如果是雇佣关系,其工资应是最高的。中国发明的这种拆合式帘床抄纸器,在魏晋以后一千多年间通行于全世界,成为最有效而先进的标准造纸设备。
  帘床抄纸器的关键部件是纸帘,一般由专门的篾工编制(图3-19)。先制成圆而细的竹条,无竹地区亦可用圆细的植物茎杆,再用丝线或马尾编成帘子。每根竹条的衔接情况,帘子上部有木制帘轴,下边有边条,左右两边用布包边。帘子大小取决于想要造出的纸的幅面。抄纸时,将纸帘平放于木制帘床上,帘的左右两边用两根边柱压紧。帘与床结合后,以手提起,斜插入纸浆中,纸浆流入帘面。将帘床提出纸槽,水从竹条间隙中滤出,在帘面上形成湿纸,再拆下边柱,取出纸帘,翻扣在平板上,提起纸帘,让湿纸层吸着于板上。再用此空帘依前法继续捞纸,将新的纸层放在上次纸层上,如此层层相叠到千百张。最后将湿纸粗压一番,挤出更多水,在半干状态下逐张揭起烘晒,揭下即成纸。这样抄造的纸,纸面上都呈帘纹。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