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麻纸的化验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11
颗粒名称: 四 麻纸的化验情况
分类号: TS75
页数: 2
页码: 111-112
摘要: 本文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麻纸的科学化验情况的综述,证明了这一时期麻纸原料以大麻、苎麻纤维为主,且提纯程度较高。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 麻纸 化验情况

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所造的纸在敦煌石室中存量很多,甘肃、新疆等地还不时有出土者。对敦煌写经纸进行科学研究,由奥地利学者威斯纳于19世纪末首开其端。20世纪以来,英国克拉帕顿(R.H.Clapperton)研究了不列颠博物馆藏敦煌写经②,加藤晴治研究日本藏品③,德国哈德斯-施泰因豪泽研究了德国藏品④,而戴仁研究了巴黎藏品⑤。从1965年起,笔者对北京图书馆等处的中国藏品作了研究⑥。威斯纳还开创对新疆出土魏晋南北朝纸的研究,此后日、中学者⑦⑧作了类似工作。根据威斯纳对斯坦因在敦煌、新疆所得这一时期纸的化验,麻纸原料以大麻(Cannabis sativa)、苎麻(Boehmeria nivea)纤维居多,所用原料来自破布⑨⑩⑪⑫。近年来增田胜彦对瑞典人斯文赫定(Sven Hedin,1865~1952)在西北所得魏晋南北朝字纸作了检定⑬。所有这些工作都证明威斯纳关于麻纸原料的化验结论是正确的,实际上与汉代造纸原料是一致的。
  我们所要强调的是,魏晋南北朝麻纸原料事先所作的提纯较彻底,显微镜下所见杂细胞及非纤维素成分很少。试样以碘氯化锌溶液处理后,呈酒红色反应,纤维都经过以石灰和草木灰水的弱碱性溶液蒸煮而成浆。经过舂捣,纤维遭到分散和变短,但打浆度高低因纸样而不同(30~70°SR),如新疆出土的晋写本《三国志》用纸,经我们化验证明为高级加工麻纸,23.3×48厘米,白色,表面平滑,纸浆叩解度达70°SR,纸薄。另有些敦煌石室所出晋、南北朝时的写经,经化验后也发现有不少纸样纤维帚化程度很高,细胞受强度破坏(图3-7、8)。但纸面上未充分打碎的纤维束,甚至小段麻绳头也经常出现,尤其魏晋古纸。纸面一般说是较平滑的,受墨性普遍良好。厚度多在0.15至0.2毫米之间,但已出现小于0.1毫米的薄纸。纸面普遍有帘纹可见,除少数纸用固定型布纹模抄造外,大多用帘床纸模抄造。有些纸表面经过加工处理。以所见纸样言之,东晋-十六国时期所造之纸质量较好。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大凡纸上墨迹书法水平高者,多用好纸、好墨,因此纸、墨与书法高下之间有一
  种成正比的关系,只有极少数例外情况(如陆机《平复帖》)。多数纸外观呈白色,亦有白间有浅黄,或黄色,黄色纸当为染色纸。浅灰色不是自然本色,是后世装裱造成的。所有麻纸千年来几乎很少见有虫蛀现象,因麻纸纤维纯,所含醣类成分极少,说麻纸“纸寿千年”是名实相符的。各张纸联在一起时,接缝很狭,但没有脱落。文书、契约纸没有乌丝栏,写经纸多有此淡墨色直格,格线细而直,以尺划成,估计是用竹笔或木笔划的。我们所见之纸,多为北方所产,南方纸所见不多。中原所产之纸,质量上比西北土产纸好些,但也有情况不尽如此。纸不但可书写,亦可作画,但画家所需的大幅纸,这时还造不出来。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威斯纳
相关人物
克拉帕顿
相关人物
施泰因豪泽
相关人物
戴仁
相关人物
斯坦因
相关人物
田胜彦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北京图书馆
相关机构
不列颠博物馆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敦煌市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