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写本书籍的盛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09
颗粒名称: 二 写本书籍的盛行
分类号: TS75
页数: 4
页码: 106-1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造纸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写本书籍在社会上得以盛行。这一时期的书籍主要以纸为书写材料,卷轴装成为主要的装帧形式。
关键词: 造纸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 发展概况

内容

作为书写记事材料,纸的推广使用有力地促进了书籍文献资料的猛增和科学文化的传播。反过来说,图书事业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又需要供应更多的纸,从而又推进了造纸术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的书籍多以纸写成,作卷轴装,类似帛书,称为书卷。社会上写本书籍大为盛行,《晋书》载西晋文人左思(约250~305)欲写《三都赋》,“构思十年,门庭藩溷(门庭和厕所)皆著笔纸。偶得一句,即便疏(书)之”。书成后以其文采卓著,“富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②。“洛阳纸贵”之典即由此而来,后世用以形容某一作品风行一时。这个典故也说明,任何好的作品一经写成,通过纸写本便能流通社会,收到社会效益,因而抄书之风也随之盛行。《南齐书》(520)卷54载“隐士沈麟士(419~503)遭火,烧书数千卷。麟士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乃手写细书(小字),复成二、三千卷,满数十箧”。《北史》(670)卷20称穆子容“欲求天下书,逢即写录,所得万余卷”。《梁书》(629)卷49称袁峻(477~537在世)“家贫无书,从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五十纸,纸数不登则不止”。
  靠着人们辛勤劳动,使社会上图书的存量迅速增加。《隋书·经籍志》(656)序称,魏秘书监荀勗(?~289)所编魏官府藏书目录《新簿》,收录四部书29,945卷。至南朝刘宋元嘉八年(431),秘书监谢灵运(385~433)造四部书目载书达64,582卷。梁元帝在江陵有书七万多卷。与此同时,私人藏书也多起来,如晋张华(232~300)徙居时载书30乘(车),宋、齐以来贵族藏书已有“名簿(目录),因之梁武帝时(502~549)“四海之内,家有文史”。
  卷子本每卷用一张张直高一样的纸用糊剂粘接成一长卷,有时可达几米长。每纸在书写前,用淡墨水划成边栏,以便每行写得笔直,叫“乌丝栏”,实际上每一行相当一枚竹简。每纸有一定行数,20~30行不等,行间距离约1.5~2厘米。每行又写成一定字数,多是17字,但每张纸上没1上边栏;2下边栏;3左边栏;4木轴;5、6写经卷名专用行;7~16正文(一般17字);1723正文;24写经卷名;25~29写年款、抄经有划出横格,只有纵格。因此每张纸人、装潢人等可写大约400~500字(小字注除外),书写纸颇类似现在的标准稿纸。当我们拿到一卷书,只抽看其中一张纸的行数、每行字数及用纸数,可很快算出其总字数。这说明中国古代纸本卷子书籍的款式是很科学的。每卷纸首行写全书名,次写卷名,接下是正文。卷末再写卷名,隔行写抄写时间、地点、抄写人,有时还要写监校人、装潢人(图3-1)。如果是宗教经典如佛经,还要在卷末写上供奉者姓名及奉供目的。正文中如有注释,则在纵格内以双行小字写之。从现代书籍标准看,唯一不足是每张纸上没有标出顺序号或页数,因而想查看某一段文字是比较麻烦的。各卷之最后,将多余的纸糊在木轴上,整卷即可卷起来。木卷轴有时用朱漆涂饰,或以其他材料(如玉)代之。每卷卷首,用多余的纸包以竹片,中间再置一丝线或麻绳。用毕后,用线绳将整卷捆起。每个轴再用丝或布作书签,写上书名及卷次,当各卷横堆在一起时,一看书签即可找所要需之卷。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用大量纸抄写经史子集四部典籍、书写日常用的公私文书或学习、商业用文件外,由于佛教、道教的发展,还有很多人用纸抄写宗教经典,也使社会上耗纸量大增。各地兴建的学校、寺院庙宇以及官府,历来是用纸的大户。1900年震动世界的敦煌石室写经纸的发现,表明只是一个宗教中心所耗去的写经纸数量是何等惊人。据文献记载,至迟在前秦(351~349)建元二年(366)就已于敦煌城南22.5公里的鸣沙山开凿佛教石窟寺院,此后历代开凿新洞、重建旧洞,至隋(581~618)、唐(618~907)及北宋(960~1127),已达到相当大规模,成为完整建筑群体,名曰莫高窟或千佛洞,因之成为西北地区的宗教活动中心。洞内许多壁画和雕塑成为艺术珍品。远近的人们来这里进香、供奉佛经,从4世纪起莫高窟内已聚集了数以万卷计的佛经各种写本①。值得注意的是,从366年起开凿的千佛洞石窟内没有发现任何木简,这也说明4世纪后中国全境基本上以纸为书写材料了。由于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要冲,因此纸和丝绸一样也成为中国向西域诸国的出口物资,往来于这里的各族、各国人都在这一时期使用了纸。
  敦煌石室所出写本除佛经、道经外,还有经史子集写本、公私文书、契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维吾尔文(回纥文)、藏文、西夏文、于阗文、龟兹文及中亚、西亚以及印欧语系的吐火罗文、粟特文、波斯文、古叙利亚文、波罗密文、梵文和希腊文等写本,更有少数雕板印刷品。这些文献对研究中外历史、科学、宗教、语言、文化和中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们研究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造纸术的重要实物资料。这些古纸在石室内多年封存,避免了日光、空气、水份、霉菌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且其原料及制造处理得当,因此能保存原来的状态,同时又未经后人装裱,基本上都是原貌。不少经卷写有明确年款,有的虽无年款,但经过鉴定和比较,其年代是不难确定的。所有这些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便利条件。
  敦煌书卷是一字字用笔手抄在纸上的,多出于以抄写佛经为职业的僧人之手,称为“经生”。抄完后还严格加以校对(图3-2)。信徒们为表示宗教虔诚、发愿作某种事而求神佛保佑,或为死者超度,从经生那里买来佛经,供奉于寺院石窟之内。经卷卷尾常写有题记。如魏甘露元年(256)写《譬喻经·出地狱品》一卷,总长166厘米,由七纸联成,每纸23.6×30.3厘米,麻纸。卷尾题:“甘露元年三月十七日,于酒泉城内斋丛中写讫。此月上旬,汉人及杂类(少数民族)被诛。向二百人蒙愿解脱,生生信敬三宝,无有退转”①。这是现存有纪年的最早的敦煌写经(图3-3),纸白而泛黄,表面较平滑,粗帘条纹,每纹粗0.2毫米,当为西北所造麻纸,现藏日本书道博物馆。不列颠图书馆藏《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三》尾款为“天监五年(506)七月廿五日,佛弟子谯良颙奉为亡父,于荆州竹林寺敬造《大般涅槃经》一部。愿七世含识速登法皇无畏之地。比丘僧伦龚、和亮二人为营”(S0081),这是从湖北携至敦煌者。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沈麟士
相关人物
穆子容
相关人物
袁峻
相关人物
荀勗
相关人物
谢灵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洛阳市
相关地名
江陵县
相关地名
敦煌市
相关地名
荆州市
相关地名
湖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