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评蔡伦发明纸说之由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00
颗粒名称: 三 评蔡伦发明纸说之由来
分类号: K825
页数: 2
页码: 87-88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了蔡伦在造纸术发展史上的地位与贡献。通过对东汉国史《东观汉记》和范晔《后汉书》等史料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蔡伦并非造纸术的发明者,而是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对造纸术进行了革新和推广。文章指出,造纸术源远流长,早在蔡伦之前就已存在,而蔡伦的贡献在于通过改进原料和技术,提高了纸张的质量和产量,推动了纸张的普及和应用。
关键词: 蔡伦 造纸术 人物

内容

我们用事实证明造纸术起源于西汉,又给东汉蔡伦以应有的地位,是否会使中国这项发明黯然失色呢?否。这既能说明此发明源远流长,蔡伦的作用又没有被否定,是易被大家接受的较为稳妥的处理方式。造纸术这样的重大发明,像古代其他重大发明一样,不可能是某个个人在某一天突然完成的。蔡伦在总结西汉已有造纸成就的基础上,又加以革新和发展,使这项发明增光添彩,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不能为突出蔡伦的作用,而否定在他以前二百年造纸史的客观存在。那么蔡伦发明纸之说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需要分析。
  蔡伦的最早传记见于汉末他同时代人编的东汉国史。据唐人刘知己(662~721)《史通》(710)《古今正史》篇的考证,明帝时(58~75)诏令刘珍、班固等编修本朝历史,桓帝元嘉元年(151)再令崔寔、曹寿补编《外戚列传》,后又由曹寿、延笃续编《蔡伦传》等。全书共104篇,最后成书于桓帝之时(151~166),名之为《东观汉记》。此书唐以前列为正史,经五代战乱,至宋代已逐步亡佚。据唐人虞世南(558~638)《北堂书钞》(630)卷104、欧阳询(557~641)《艺文类聚》(620)卷58及徐坚(659~729)《初学记》(700)卷21所引《东观汉记·蔡伦传》,皆曰:“黄门蔡伦,典作尚方造纸,所谓蔡侯纸也”。这应是《汉记》原文,因唐时此书仍在。“典作尚方造纸”,意思是主持尚方造纸。蔡伦造纸时并未封侯,待封侯后,尚方造纸可能一度称为“蔡侯纸”。但曹寿写传时蔡伦侯位已被削去,故加“所谓”二字。可见蔡伦的同时代人记载了他的造纸活动,但并未认为造纸始于此人。
  南北朝以前,史书提到蔡伦主持用破布、麻头造出佳纸,又始倡用楮皮、鱼网造纸,这是可信的。当《东观汉记》亡佚后,元、明时便以南北朝人范晔的《后汉书》替补为东汉正史。范晔写《后汉书》主要取材于《东观汉记》,但写蔡伦传时,将其新贡献与前人贡献混在一起了,说成都是蔡伦的发明,这种“史裁”欠妥。范晔这样作,可能受张揖《古今字诂》(232)的影响,后者将蔡伦前纸称“古纸”,或“幡纸”即丝织物,将蔡伦以后的纸称“今纸”,即植物纤维纸,从而混淆了丝织物与纸的区别。现在我们知道,丝织物不是纸,而蔡伦前的纸也是植物纤维纸。因此《古今字诂》中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唐代学者之所以怀疑蔡伦发明纸,原因之一是他们注意到《东观汉记·蔡伦传》并非这样讲的,而此书当时是正史,也是权威的原始史料。
  范晔引古史资料,在其《后汉书》中不少地方谈到蔡伦前用纸的事例,但在《蔡伦传》中却说纸是蔡伦发明的,这显然自相矛盾。为自圆其说,他断言蔡伦前的纸都是缣帛,而这又与考古事实相矛盾。其所以陷入双重矛盾,症结在于把真伪史料混杂在一起,未予考证辨伪,更没有用统一的观点统率全书各处。他的说法遭到唐、宋学者的反对,是理所当然的。明清以后,人们看不到《东观汉记》原作,看到的是《后汉书》。《东观汉记》虽有清人辑本,如武英殿聚珍本(1777)及《四库全书》本(1782),皆据明《永乐大典》(1407)辑出。而《大典》既引《后汉书》,又引唐人载《东观汉记》片断,清人难以分辨是非,因此今辑本不能反映原作真貌。清代以来因受《后汉书·蔡伦传》误导,将蔡伦奉为“造纸祖师”,为他立祠建庙以行祭祀,遂在造纸行业中形成传统。这里我们分析了误将蔡伦当成造纸术发明者的一种历史原因,读者不可不察。现在该是消除范晔就造纸术起源所造成的历史误会的时候了。
  最后,我们想用下列话来结束本节:
  念奴娇咏两汉纸史
  考古洪流,
  驳范晔,旧说实非信史。
  西北发掘举力证,
  前汉始造麻纸。
  敝布绳头,
  捣抄制成,
  代帛简纪事。
  巧匠发明,
  原出三秦故址。
  后汉蔡伦当年,
  典作尚方,
  集群策群智。
  洛阳造纸推新料,
  倡用鱼网楮皮。
  承前启后,
  技术革新,
  且推而广之。
  汉人业绩,
  功垂千秋百世。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蔡伦
相关人物
刘知己
相关人物
刘珍
相关人物
虞世南
相关人物
欧阳询
相关人物
徐坚
相关人物
侯位
相关人物
范晔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三秦
相关地名
洛阳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