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西汉造纸、用纸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98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西汉造纸、用纸概况
分类号: TS75
页数: 5
页码: 75-101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汉代造纸技术的演变过程,将其划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期进行叙述。尽管关于汉代造纸技术的文献记载稀少,实物也甚为罕见,但作为中国造纸技术史的重要阶段,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分析各时期的造纸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本文试图为理解汉代造纸技术的演进提供新的视角和依据。
关键词: 科技史 两汉 造纸技术 概况

内容

一西汉前期
  讨论汉代造纸技术,是个全新的课题。前人尚没有探讨过,因为不但文献记载很少,而过去实物也甚稀,然而研究中国造纸技术史,是不可能回避这个重要阶段的。我们把西汉造纸分为三个时期加以叙述,即初期(前226~前87)、中期(前86~前49)及后期(前48~后23)。
  汉高祖刘邦及其后继者文帝(前179~前157在位)刘恒(前202~前157)、景帝(前156~前141在位)刘启(前188~前141)在位期间,废除秦代严苛刑法,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赋役,释放奴婢,奖励工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由于兴修水利、推广牛耕、改进耕作技术和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而增产高产,冶铁、纺织、漆器、舟车等工业部门和科学技术各领域,也都有新的发展。
  在政治方面,汉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开发了大西北。汉初较长一段时期内,社会是安定、繁荣的。文、景时进入“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此后武帝(前140~前87在位)刘彻(前156~前87)时,“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城乡)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万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①。就是说,汉初近一百年间海内殷富,人民得到温饱,府库充溢,钱谷多至不可计数,以致腐朽。此即文景之治的经济硕果。
  文、景、武时期在繁荣、安定的社会条件下,富国强兵之馀,还注重文治。京师置太学,广设博士教授子弟,郡县也兴办学校,公私讲学之风盛行。又举贤良、方正、茂才之士,考试后,出为政府官员,各地学者多应之。各级政府因此拥有大批具有文化素养的文官队伍执政。有才学者即令来自民间,亦可为将相及邑令,得到录位;无才学者虽为王公子弟,不得为官。这是受到西方人称赞的吏政制度的一大改革①②。国家还提倡对古代各种文化典籍进行整理和研究,因而各科学者、人材辈出,其中包括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政论家和科学家、技术家,他们还常常担任官职,边工作边研究。
  汉初,中国以高度文明和富强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的崭新面貌出现于世界。与西方罗马的腐败而混乱的奴隶制社会适成鲜明对照,保持着长期的领先地位。只有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处于全面高涨时期,才有对新型书写材料的迫切需要,因此造纸术起于西汉初期,就并非偶然,而完全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
  地下出土实物表明,西汉初期造纸术从一开始起就首先用作新型书写材料,当然也可作包装材料等用。在首都长安所在的今陕西关中地区,成为最早的造纸基地,所造的纸因用途不同而有高下之分。较好的麻纸可部分代替帛、简,如文、景时用以绘制地图的放马滩纸类型者。较次的纸用作包装材料,如武帝时用于衬垫铜镜的灞桥纸类型者。汉初这两种用途的纸,地下都曾出土,如放马滩纸出于今甘肃天水,说明用纸区域也逐步在扩大。有关这一时期用纸的文献记载虽不多,但仍可见一二。唐代史家据旧史所著的《三辅故事》称:“卫太子大鼻,武帝病,太子入省。江充曰:上恶大鼻,当持纸蔽其鼻而入”③。此事发生于武帝晚年的征和二年(前91),病于甘泉之日。内侍江充为谋害卫太子刘据(前128~前91),让他用麻纸遮住鼻子去见父皇,但武帝并未因此举而发怒,太子遂杀江充。这是古书中有关用纸的最早记载。
  《汉书》卷57上载:
  蜀人杨得意为狗监(掌天子猎犬之内官)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相如。
  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觏。’请为天子游猎之赋。上令尚书给笔札④。汉武帝因读蜀郡成都文士司马相如(字长卿,前179~前117)《子虚赋》后,于建元三年(前138)召其入宫,相如愿为天子再作《游猎赋》,帝命尚书给以笔札。颜师古(581~645)注曰:“札,木简之薄小者也。时未多用纸,故给札以书”。“时未多用纸”指西汉初时还未更普遍用纸,并非无纸,才给札写赋。颜注告诉我们,司马相如时代纸与札并用为书写材料。
  二 西汉中期
  武帝末年,因挥霍无度和长期用兵,造成府库空虚,社会开始走下坡路。但至宣帝(前74~前49在位)刘询时又出现中兴。刘询(前91~前49)生长于民间,体察社会弊端。即位后励精图治,刷新吏政,推行汉初诸帝政策,使社会经济状况又有好的转机,造纸业也因而发展。昭帝、宣帝时期(前86~前49)相当西汉中期,纸的生产规模比前期逐步扩大,制造出的纸质量有改进,人们使用比过去较多,这从西北地区屯戍士卒用纸情况,可看到整个社会用纸的一个缩影。
  宣帝时之纸出土者最多,如罗布淖尔纸、金关纸-Ⅰ及马圈湾纸Ⅰ等。前者质量差些,但后两者显然是用作书写纸的。其质量的明显改进,首先表现在白度的增加,达到40%以上,说明碱液蒸煮过程效率提高。其次是纤维帚化度增加,因而制出的纸较紧密,说明加强了舂捣过程。在首都长安,人们用的书写纸会比边塞士卒所用的好些,至少是一样的。写有字的查科尔帖纸,年代上限正是这一时期。查科尔帖在居延,而马圈湾在敦煌,二地都在今甘肃境内,罗布淖尔在今新疆,可见宣帝时所造的纸出土地点分布较广泛。宣帝时,匈奴已大为虚弱,前67年大将军郑吉发西域兵击车师(今新疆吐鲁番一带),遣吏卒屯田车师地。前60年,郑吉为西域都护,都护府设今新疆境内。匈奴更弱,不敢争西域。至五凤四年(前54),以边塞无事,减戍卒十分之二,但仍维持大军在甘肃、新疆屯戍。粮草就地自行解决,武器及其他军需则由政府经陇西源源供应。这就是麻纸在甘、新出土的历史背景。
  三 西汉晚期
  西汉至元帝(前48~前33)、成帝(前32~前7)时,社会又由盛而衰。成帝卒后,平帝即位,由大司马王莽(前45~后23)秉政,他后来干脆代刘氏为帝,因此西汉后期(前48~后23)实际是元、成、莽执政时期。在这个时期,西汉二百年的造纸生产获得总结性发展。成帝时的纸,出土者有马圈湾纸-Ⅲ及金关纸-Ⅱ,可见在陇右敦煌、居延地区仍有官兵继续屯戍。先是,前36年西域都护甘延寿发城郭诸兵及屯田吏士,攻郅支单于,破郅支城,杀单于。前33年,匈奴王呼韩邪朝汉,言愿为汉婿,元帝以后宫王昭君赐单于。单于请代汉守卫上谷至敦煌边塞,使汉取消备塞吏卒,朝廷未许。至成帝时,仍屯兵于原地,这是古纸在陇右出土的历史背景。
  关于长安用纸情况,史书曾有所载。鸿嘉三年(前18),汉成帝立赵飞燕为皇后,她与其妹赵昭仪皆受宠,却多年无子。元延元年(前12),后宫曹伟能却早生皇子,赵昭仪忌恨,儿生十日,便将曹伟能打入后宫狱中。并遣狱丞籍武将两丸毒药用小张薄纸包裹,装入小绿箧中,强令伟能服之,终将她害死。同时还在纸上写了要伟能服此药之类的话。《汉书》卷97上就此写道:
  客复持诏,记封如前,予[籍]武。中有封小、绿箧,记曰:“告武,以箧中物、书予狱中妇人(曹伟能)”。武自临饮之(监视其饮之)。武发(打开)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蹏,书曰:“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汝自知之”①。
  唐代史家颜师古注《汉书》上述记载时,引汉人应劭(140~206在世)《汉书集解音义》曰:“赫蹏,薄小纸也”。汉代将薄麻纸裁成小幅,作便条用,称为赫蹏。这个词看来可能是方言,不可将二字拆开分别解释。“裹药二枚赫蹏”,应读为“赫蹏裹药二枚”,可见此薄纸既可写字,又可包装。过去人们猜测它是“絮纸”,是缺乏根据的,历史上并无所谓“絮纸”。公元前12年前后所造之纸概为麻纸。赫蹏的形制应是比敦煌附近出土的马圈湾纸-Ⅲ更薄些的麻纸,此纸正造于成帝时期。
  王莽执政期间,造纸业发展进入一个高潮。英国李约瑟博士说:“科学史家可能对王莽有一种偏爱,除了由于他推行看来有合理性的改革之外,也还由于他无疑对他那时代的技术和科学有兴趣,如果可以这样称呼的话。正是在他的倡议下,中国史中第一次将科学专家召集到一起。史载元始四年(公元4)平帝大司马王莽‘征天下通知逸经、古纪、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及以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所在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长安),至者数千人’。遗憾的是,他们商议的记录没有流传下来”①。王莽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达数千人,至京师举行大规模多学科研究,在当时世界也是罕见之举。他对来自各地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的人材给以优厚待遇,任其发挥所长,其中可能包括造纸技师和巧匠。这些举措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王莽时代正是大学者刘歆(约前42~后23)和扬雄(前53~后18)等人学术活动的鼎盛时期。刘歆受王莽推荐,领五经、辑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校书于秘阁,总群书而成《七略》,绥和二年(前7)献上。王莽时内府秘籍,除原有简册、帛卷外,应当还有纸本。有迹象显示,他执政时,对新型书写材料纸有很大兴趣。迄今为止,写有文字的西汉纸出土者,多属王莽时期,这一点都不是偶然的,与王莽提倡用纸当有很大关系,这是符合他的个性的。在西北甘肃用纸地区,出土数量最多的纸,也制于王莽时期,如中颜纸、马圈湾纸-Ⅳ及Ⅴ、悬泉纸-Ⅱ、Ⅲ、Ⅳ(图2-1)等。
  以前出土的西汉纸,除灞桥纸外多为屯戍大军所用,而这时还有京畿地区的平民用纸出土,分布地区更广。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我们所见以前时期的出土西汉纸,多帘纹不显或呈织纹,为罗面纸模抄造,而这时期的纸则可见明显的帘纹,甚至能测出每根帘条直径为3毫米。这说明在王莽手下工作并受他保护的造纸业中异能之士,已用滤水性更好的帘面纸模抄纸。这是一个重要的技术举措。王莽时期的纸,尤其书写纸质地与宣帝时纸差不多,但抄纸效率明显提高。我们所见为下层人用的纸,长安上层人及宫中用纸当然会更好。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长安区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