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简牍和缣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971
颗粒名称: 二 简牍和缣帛
分类号: TS75
页数: 3
页码: 36-38
摘要: 本文探讨了书写纪事材料从简牍到缣帛的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简牍作为早期书写材料,具有轻便、易得和价格低廉的优点,在长时间内是主要的书写工具。然而,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简牍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如容字量小、不便携带和保管。缣帛作为高质量的书写材料,虽然轻便、好用,但价格昂贵,使得其普及受到限制。文章还回顾了包装材料的历史演变,指出植物叶子、兽皮及麻、葛布等材料的局限性和丝织物的高成本。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书写和包装材料的需求不断变化,推动着材料的不断创新和改进。
关键词: 造纸术起源 创新改进 包装材料

内容

上述甲骨、金石均属重型硬质材料,不便随身携带,所占容积又大,也不便保管。针对这种情况,古人又以竹、木作成简牍作为书写纪事材料。经过整治的长方形平滑竹片叫竹简,简称简;木片叫木牍,简称牍。简牍用漆汁或墨汁写成文字后,再用皮条或线绳逐片编连在一起,称为册或策。编简成册的绳叫编。简牍可能在殷代就己有了,经西周到春秋、战国时已经盛行。史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应该就指简牍写成的书。简牍是中国早期书籍形式之一。每册书阅读完后,可卷起来放在书架上或案几上。字迹漫涣不清的,可以新简补充,写错字时可以书刀刮去重写。重量比金石轻便得多,阅读和携带也较为方便,竹木材料又价廉易得。由于有这些优点,简牍在很长时间内是主要书写材料。
  现在流传下来的先秦典籍,最初大多是写在简册上的。战国和汉代的简有一定制度。战国简最高为2.4尺,其次1.2尺,再次0.8尺;汉简最高2.0尺,其次1.5尺,再次1.0尺,最小的0.5尺。以上均以汉尺计,1汉尺=24公分。长简写经典著作,短简写一般著作,法律写在特长的三尺简上①。每简字数不一,一般22~25字,少者几个字。多年来各地出土大量实物,数以万计。1953年湖南长沙仰天湖楚墓中竹简属于战国时期①,近20年来在甘肃、山东、湖南、湖北等省又有大量简牍出土(图1-5)。
  中国是养蚕术的发源地,丝绢生产一直是重要经济部门。至迟在春秋时已用缣帛为书写材料,故《墨子·兼爱》中有“书于竹帛”之语。缣帛是高质量书写材料,既轻便又好用,只是价格昂贵。用缣帛既可写字,亦可作画。依文章长短及画面大小可随意剪裁,装裱后用木轴卷起,称为卷。每卷相当简册的一篇或几篇。1942年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前476~前223)墓出土缯书,既有文字又有绘画,后流至国外②。1973年同地又清理出《人物御龙》帛画一幅,也是战国遗物③。(图1-6)。1972~1973年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中发现公元前2世纪的帛画、帛书20多种,包括《老子》、《战国策》及有关天文、历法等书,字数在10万以上④。同时还有竹简、木牍,都有很大文献价值。这说明战国至汉代时,帛简并用于世。然而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人们使用得更多的还是简牍,尤其书写。
  随着时间的推移,简牍的局限性也愈益突出。秦汉以来科学文化的发展,导致长篇作品出现。据西汉刘歆(约前42~后23)《七略》编成的《汉书·艺文志》(约100)收录596家著作共13,269卷。每片简容字不多,如将万字书写在简上,大约用400片,将其编成,册,体积就变大了。史载战国学者惠施(约前370~前310)多能,藏简册书达五车,皆通读之,因此后世人用“学富五车”形容知识渊博。此说当出于《庄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司马迁(前145~前86)《史记·秦始皇本纪》(前90)云:“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是说,秦始皇亲政时,批阅的简牍呈文动辄以石计,每石为120斤。《史记·滑稽列传》载西汉武帝时(前140~前87),齐人东方朔(约前161~前87)“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任之。……读之二月乃尽”①。东方朔这篇策文如写在纸上,可轻便携入衣袋内,不用几天即可阅毕。但写在简上则用3000片,需二人抬动其书,读二月乃毕。这个实例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简牍能容的字数和信息量显得太少,使用时已感不便。
  与简牍相比,丝织物缣帛轻软光滑,易于运笔、舒卷,容字又多,确是上好书写材料。所以简被淘汰后,仍长期用帛作书画。问题是帛质优价高。在汉代一匹(2.2×40汉尺)缣值600余钱,一匹白素800馀钱。折合汉代通用米价,则一匹缣相当六石(720斤)米的价格②。一般读书人是用不起的,故有“贫不及素”之语,即用不起帛素为书写材料。
  最后,再简单回顾一下包装材料的历史演变。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商品买卖中每天要消耗各种包装材料。上古时用植物阔叶、兽皮及麻、葛布作包装材料。上层统治者及贵富之家用丝织物或细布。但植物叶子不结实,只能供一时之用,兽皮、麻布、葛布及丝绢都是较昂贵的,不便作消耗性用的包装材料,也无法于民间普及。到秦汉之间,作为书写材料主要为简帛两种,甲骨早已淘汰,金石不堪书写,布虽较帛便宜,亦不堪书写。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简成册
相关人物
刘歆
相关人物
惠施
相关人物
司马迁
相关人物
东方朔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长沙市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湖北省
相关地名
长安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