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甲骨和金石材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970
颗粒名称: 一 甲骨和金石材料
分类号: TS75
页数: 4
页码: 33-36
摘要: 本文探讨了纸的起源及其在文明史中的重要作用,并追溯了书写纪事材料从结绳、文字画到象形文字的发展过程。结绳纪事是早期人类交流思想的方式之一,但其局限性促使人们发明图画和文字画来记录复杂事件。文字画逐渐演变为象形文字,进而形成汉字。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甲骨文和金文作为古代文字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它们在记录历史、传承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些文字形式的探讨,文章揭示了书写纪事材料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 植物纤维纸 造纸术起源 考古发现

内容

纸的最初主要用途是作为新型书写纪事材料和包装材料,尤其第一项用途在人类文明史中起的作用最大。但在纸未出现前,书写纪事材料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演变过程。在没有文字以前,人们交流思想主要通过语言、手势,口耳相传,凭记忆行事。后来靠结绳纪事,将绳打成大小、形状及数量不同的结,用以代替语言,传递并记录不同事件(图1-1)。《易·系辞下》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易系辞》旧传为孔子(前551~前479)所作,近人研究认为成于战国(前476~前222)或秦汉之际(前3世纪)。唐人李鼎祚(720~790在世)《周易集解》(约760)引汉代的《九家易》曰:“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是以相治也。”庄周(前369~前286)《庄子·胘箧》曰:“昔者..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将结绳时代定为伏羲氏(前2852~前2737)及神农氏(前2737~前2637)时代①,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前3000~前2300)前期。
  人们看到结绳,便能知道结绳人的心意。这种情况在近代中国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外原始部落还能看到(图1-1)。但结绳还得辅之以记忆,遇有一连串发生的复杂事件便无能为力。于是出现图画和文字画,用以记载较复杂的事件。文字画除图形外,还有抽象出来的一些符号,可以记于树皮或石头上,还可刻画在陶器上。如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便有文字画,用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或记录某种事件(图1-2)。半坡彩陶年代为公元前4800~3600年。由此看来,文字画由来也相当久远,但比结绳更为进步。
  文字画后来又演变成象形文字,而今天的汉字就是从象形文字发展出来的。史载仓颉(jié)造字,荀况(前313~前238)《荀子·解薮》云:“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①。仓颉传为黄帝(前2697~前2597)时的史官,可能对象形文字作了系统整理,不一定是造字者,因文字是长期形成的,不可能为某一人物所创。至夏代(前2205~前1760)②时,象形文字又比仓颉时代进步。由夏至商(前1783~前1402)、殷(前1401~前1123)时,所使用的文字我们已可看到并能辨认。19世纪末至20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发掘殷都遗址时,发现不少用刀刻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文字,距今已三千多年,因称之为甲骨文(图1-3)。甲骨文已经是相当发达的象形文字,是夏、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代和殷时的统治者信奉鬼神,行事前要通过巫史向鬼神问卜吉凶,而甲骨文多为占卜后的卜辞。其方法是在经事先处理的平滑甲骨上用钻或凿作出一些孔,再将有孔处用火烤,于是出现纵横粗细不同的裂纹,根据裂纹形状断定吉凶①。再用利刀将占卜结果用文字刻在裂纹附近,这就是卜辞。将有卜辞的龟甲用绳穿起来作为档案保留,即称为册。《周书·多士》云:“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典字在甲骨文中为双手捧册之形。每片甲骨一般容字50余,个别可多达百余字②。现在看到的甲骨文为武丁(前1324~前1266)至纣辛(前1154~前1123)时之物,其中含有关于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史料。
  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在冶炼红铜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到用铜、锡(有时还有铅)合金冶铸青铜器的技术。青铜冶铸在商、殷得到很大发展,此后青铜器一直沿用到西汉。其用途很多,从日用饮食器、镜子、兵器、生产工具到兵器、礼器等,形成青铜文化。古人常将一些历史事件刻铸在青铜器尤其钟、鼎之上,构成铭文,文字多少不一,长者达三、四百字,少则三字,称为钟鼎文或金文。商代以来,经西周(前1100~前770)、春秋(前770~前476)到战国(前475~前221),历代有文字铭文的青铜器传世与出土者都很多。金文文字比甲骨文在形体上又进了一步。除青铜外,有时还将文字包括法律条文刻铸在铁器上,称之为刑鼎。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公元前513年晋国正卿赵鞅(前553~前473在世)“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有时具有铭文的大型重鼎成为传国之宝和权力的象征,因而古时将夺取政权的意图称为问鼎。钟鼎铭文像甲骨卜辞一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较著名的有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宗周钟及周无专鼎(图1-4)等,1950年以后中国又新出土大量先秦青铜器,其中不少皆具有铭文。
  除甲骨、青铜器外,中国古代还将文字刻或写在石、玉之上,作为文献记录保存下来。故墨翟(前486~前367)《墨子·明鬼》篇云:“古者圣王必以鬼神为其务,鬼神厚矣。又恐后世子孙不能知也,故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咸恐其腐蠹绝灭,后世子孙不得而记,故琢之槃孟,镂之金石以重之”③
  同书《兼爱》篇也说:“知先圣六王之亲行之也。子墨子曰,吾非与之并世同时,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得遗后世子孙者知之”④。在这里,墨子一下子列举了上古时所用的好几种书写纪事材料。1965年冬,山西侯马的东周(前770~前256)遗址出土数百件用红颜料(朱砂,即硫化汞HgS)写在玉版上的文书⑤,古时叫丹书。《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公元前550年,“初,斐豹隶也,著于丹书”,也讲的是这种书写纪事方式。山西侯马出土的玉、石文书是春秋末期晋国诸侯间的一种盟书,时间为公元前5世纪。有的玉版上竟写有220字,除朱书外还有墨书,写在极薄的玉版上。而公元前771年秦国刻有文字的石鼓,唐代时出土于陕西凤翔,文字则以刀刻在石上。石质坚硬,不易腐蚀,故石刻文书原则上可永久保留,因此《墨子》说“镂之金石以重之”,使后世子孙得知前世事物。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在外地巡行,每到一处则刻石纪念。汉以后直到近代,石刻一直流传。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孔子
相关人物
李鼎祚
相关人物
武丁
相关人物
纣辛
相关人物
赵鞅
相关人物
墨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安阳市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