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发现最大最早的“造纸作坊”高桥泗洲村宋代造纸遗址现身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875
颗粒名称: 迄今发现最大最早的“造纸作坊”高桥泗洲村宋代造纸遗址现身记
分类号: K878.5
页数: 4
页码: 292-2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富阳发现国内现存最早、规模最大、工艺最完整的宋代造纸作坊遗址,展现了中国古代先进竹纸生产流程,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
关键词: 富阳 造纸遗址 历史文化

内容

“它应该作为国宝,列入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欧洲还处于无纸时代,富阳造纸已经非常先进,有这么大的作坊,在世界上没有。”
  “它不仅是2008年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而且将震惊全世界。”
  说出这些“狂言”而语“惊”四座的,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科学史教授潘吉星,一名曾编写过《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中国造纸技术史稿》等书刊,被公认为中国造纸方面的权威学者。
  潘吉星之所以如此兴奋的,是因为富阳高桥泗洲村发现的宋代造纸作坊遗址。
  3月31日,经过7个月的发掘,杭州市文物考古所的最后一批考古人员正式撤离富阳高桥泗洲村,意味着宋代造纸遗址第一阶段考古发掘工作宣告结束。一个已探测面积达2.2万平方米的宋代造纸遗址终现身在世人面前。据不完全统计,该遣址出土文物标本近3万件,可复原文物近300件。
  泗洲宋代造纸作坊遗址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认定,是国内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工艺流程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造纸遗址。不仅如此,从现场遣迹来看,展现了中国最早时期先进的生产竹纸工艺流程,更是对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一个重要实证,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
  【发掘】
  曾被误认为村落遗址
  火墙烘干的重要发现
  这项令考古界兴奋的考古发掘始于2008年9月。挖掘之初,揭露面积约600平方米时,出现的石头、水井、排水沟,曾让考古人员误认为这里不过是宋代村落遗址,但后来准备收工之际,又陆续发掘出现的红烧土,引起了大家的怀疑。
  “参与现场挖掘的工人说,这看起来有点像用来造纸的,而当时320国道修路的机器已经眼看着快推进到跟前。”富阳文物馆馆长徐顺发告诉记者,当时是他们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和富阳市文物馆联合在富阳320国道改建工程沿线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修路工程进度等不了人,所以遗址定性迫在眉睫。
  因为考虑到富阳素有“造纸之乡”之名,遣迹与造纸有关确定存在可能性,但“造纸遣址很难定性”的难题摆在眼前。考古人员后通过实地考察造纸文化村、大源蔡家坞传统手工造纸,邀请富阳本地一些手工造纸老艺人和国家级造纸方面的专家,进行专业的比对调查。“遗迹中发现沤竹的石灰还有碳化的竹子等实物,都证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里就是造纸遗址。”潘吉星教授这样肯定地说。
  “所幸,我们才没错过这个大宝贝。”说起各中曲折,唐俊杰的言语中仍透露出兴奋。因为遗址发掘的重要性,很长一段时间他天天泡在工场上“督工”,他说是因为不放心,“如果对造纸不了解,遗址看上去就是一堆石头。”
  挖着挖着,发现造纸工艺有关原料加工的一整套工序一一“对号入座”,而当“火墙”(古代用来干燥纸的煏弄)被发掘出现的时候,让考古人员更是欣喜。
  “根据遗址情况,当时用的是火墙烘干。”什么是火墙?根据明代著作《天工开物》中记载,两面墙中生火,伙计把抄好的纸张贴在墙外侧,隔墙烘干。唐俊杰说遗址中这一发掘,推翻了明代以前“古代造纸自然晾干”的说法。
  稻田下埋藏造纸作坊遗迹
  是迄今发现保存最完整的
  遗址在凤凰山北麓,南面有条8米宽的古河道,北边则是一条当地人称的白洋溪。
  30日下午,在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人员撤离之前,记者赶到高桥泗洲村,去见识专家口中的“大宝贝”。
  稻田中间临时开出一条泥路,远远看见其间一大块地被白色彩条塑料布圈了起来。出于好奇,记者往“圈里”瞟了两眼:遗址埋得并不深,有的地方黄土甚至只薄薄挖了几十厘米的,便可见一些冷清的石头、砖头、泥土和水沟。从一边的简易小门进入,脚下踩着排列整齐的卵石,耳闻中的宋代造纸遗址发掘现场展现在眼前。
  “这里是浸泡原料的、这是蒸煮原料用的锅、这是用来漂洗的地方,那个就是用来烘干的火墙……”遗迹里那些最初看似毫不起眼的石头、坑洞,在考古人员杨金东的解说下,被“还原”成造纸流程中本该有的特定用处。那么,在八百年前富阳的这个造纸作坊里,曾经是怎样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可以想像。
  探明的遗址分布范围,东西宽155米,南北长145米,总面积22000平方米,包括造纸作坊区和生活区,相当于52个篮球场大小。这次考古发掘的面积约2400平方米,占遗址总面积的1/10,位于遗址西半部的作坊区,相当于当时“工人上班”的厂房。整个作坊区以一条东西向的水渠为界,水渠以北主要为摊晒场;水渠以南有浸泡原料的沤料池、蒸煮原料的蒸煮锅(皮镬)、浆灰水的灰浆池、抄纸房和焙纸房等。
  “到目前为止,这里是最早的一个造纸遗址,而且保存非常完整。”专家组在实地考察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教授潘吉星激动地说,以前在国内陆续发现的造纸遗址规模都很小,有些没有经过考古学家的论证、有些则不完整,而这个遗址是个完整的体系,从原料处理、沤竹、蒸煮、舂捣、漂洗、抄纸最后到干燥,“这是2008年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这应该被列入2008年十大考古发现之首”。
  【论证】
  这个造纸作坊空间属于什么年代?
  最晚是南宋时期
  “在一口残缺大半的缸里,我们发现了造纸有关的纸浆原料标本。”富阳文物馆馆长徐顺发告诉记者,经过分析发现,此标本里,不仅有竹子,还有皮料成分。
  据文献记载,大概从唐朝末期,浙江首先造竹纸,后来,从浙江分散到各地。北宋其间,竹纸有一定的发展,但因原料仅为竹子,竹纸的质量稍微差点,一动容易脆,有些人就用竹纸作信封,因为一拆就坏了。南宋以后,浙江的竹纸闻名,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竹纸的拉力和韧性都大大增强,因制作中因加入皮料。“如今纸浆标本的发现,为研究宋代中国南方造纸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唐俊杰说。
  专家据目前暴露的遣迹推测,该造纸工场存在时间主要在南宋时期。
  在考古现场,专家们还发现了瓷器、砚台、铜钱等各式宝贝。在考古中,这些东西可以帮助考古学家确定遗址的年代。
  “从出土的东西看,时代最晚是南宋时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说,这些器物质量都是比较高级的,而最重要的一件东西,无疑是刻有“大中祥符二年九月二日记”铭文的方砖,是目前遗址发现的东西里年纪最大的,这说明这里很可能在北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即公元1009年)就已存在,距今1000年,即有可能将遗址的时代上推至北宋早期,比2007年江西高安发现的明代造纸作坊遣迹至少早359年。
  这个迄今发现最早的造纸作坊做什么纸?
  专造高档竹纸
  古代造纸有四大加工原料:麻、皮(桑树皮等)、竹、草。专家在遗址现场找到了已经炭化的竹子,以及根据在实验室检验出的造纸纤维,基本判断这里出产的是竹纸。这也与富阳传统文化相符。
  “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这句话生动诠释了富阳制纸的悠久历史和高品位纸质。富阳的竹纸制作技艺,世代相传,在走过l000多年的历史之后,在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遣产名录。富阳竹纸级力特别强,又以其纸质柔软、不为虫蛀的特点,现在图书馆、博物馆等流传的古籍中,许多都是竹纸本的。
  它为什么会出现在富阳
  可能是官家的“造纸厂”浙江省富阳市造纸历史悠久,素有“造纸之乡”的称誉,在中国造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史料考证,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一百多年,富阳就开始用竹浆造纸了。富阳的造纸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单竹纸就有元书纸、京放纸、高白,海放、花笺等近20种,代表了富阳土纸曾经“一纸风行天下”的繁荣。
  该造纸遗址的整个工场依水而造,两条排水沟浆遗址内的水渠与其南部的古河道相连。不仅如此,据史料记载,这里曾经叫水竹村,村后山高林密,山上长满竹子,而水竹是造纸最佳原料。可以说,这些自然条件构成了造纸手工业良好的资源条件。
  “因为造纸需要很多水,1斤纸大概需要1万斤水才行。”杭州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唐俊杰说,古人当时选择这里作为造纸工场凸显其精心之处,加上遗址北边连接白洋溪,纸张的水路运输便捷。
  一个庞大的宋代造纸工场,渐渐浮出水面。
  古时候造纸可没像现在机械生产那么方便,得经过很多道人工程序,据富阳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技术人员介绍,古法造纸工艺,以当年生嫩毛竹为原料,包括制浆、造纸等72道大小工序。以竹纸为例,根据《天工开物》中就有记载,一年中在芒种前后登山砍下的竹段,需要在塘水中浸泡一百天,脱去粗壳和青皮后,再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放在锅中蒸煮八天八夜才行。
  在遗址现场,记者看到一处有很多乱石堆。“按照文献记载,石头上应该是个灶台,上埋一口大锅,就是用来蒸煮原料的皮镬。”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人员杨金东说,这个圈这么大,他们推测那口锅的直径可以达到5米。然后,在大锅上套一个3米至4米高的木桶,将原料倒入桶中,连续烧八天八夜。大圈的石头边上,有几圈小石头,那是以前柱子的基础——原料需要不断搅动,因为木桶太高,工人需要顺着柱子架上梯子,几个工人三班倒,连续不断地工作。
  “根据遗址现场,这个工场应该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规模。而这个作坊的日产量,估计有10吨以上。”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唐俊杰说。而且在古代,民间的锅无法造得直径5米如此巨大,该遗址是个民间作坊的可能性不大。另据专家分析,宋室南渡,临安成为南宋的都城,再加上南宋时期,富阳已经归属皇城临安,又盛产竹子。所以,这极有可能是官家的“造纸厂”。
  遗址内出土遗物非常丰富,除了石磨盘、石研磨器、石臼等生产用品外,还有瓷器、铜钱和账房先生用的石砚台等生活用品。瓷器种类繁多,有景德镇窑青白瓷碗、镶口瓷碗、龙泉窑粉青瓷香炉,还有建窑系黑釉盏等釉色莹润。
  “出现在造纸工场的黑釉饮盏和包金边的碗,显然不是寻常百姓使用,更不可能是伙计们的。应该是官方或者半官方办的造纸场。至于具体是谁的,还很难说。”唐俊杰说,部分瓷器底部印有“库司”、“五”、“商”等文字,加上一条卵石铺地、香糕砖嵌边的考究道路,都是有利的考证。“种种迹象都证明这个造纸工场和官府有关。”
  【未来】
  专家建议遗址上建博物馆
  “之前对我国发明造纸术的考证,主要是一些文献记载,但是‘真赁实据’还是比较欠缺的。”潘吉星教授说,这次富阳的发现,是我国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工艺流程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造纸遗址,为研究宋代中国南方造纸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更实证了中国是发明造纸术的母国。
  经过实地察看,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中国科学院科技史专家、北京大学及浙江省、杭州市考古专家一致认为:造纸遗址在全国非常少见,泗洲宋代造纸遗址的发现非常重要,而且时代较早,遗址的保存价值很高,建议将该遗址保护下来。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先生建议:“尽量要把遗址保护下来,作为一个保护点,如果有力量的话,最好建一个博物馆。富阳的造纸比较有名,这个遗址的发掘和保护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个造纸作坊可以作为富阳造纸产业的金字招牌,因为我们不但有文献记载,而且有实物证据,这一点很重要。”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黄景略先生也认为:“富阳的造纸工业比较发达,这个遗址的发掘为富阳造纸历史的传承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对富阳有很大的好处。”
  【揭秘】
  富阳泗洲古人造纸技术
  中国古代,一般百姓用的纸主要经过沤、煮、捣、抄这四道主要工序就可以了,但据说,给皇帝进贡的纸要经过72道工序,让我们从富阳泗州宋代造纸遗址,来窥见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精细的工艺流程。
  沤料池:用石灰水泡小满时砍下的嫩竹,要泡3个月。现在我们看到,仅残存东壁及南壁,东壁长3.4米,南壁长4.8米,深0.15米。
  摊晒场:位于作坊区的北部,已揭露面积500平方米,由大量卵石铺成,表面平整。
  皮镬:把泡好的嫩竹,烧8天8夜。如今残存底部。平面略呈梯形,南壁宽1.4米,北壁宽1.8米,南北长2.8米,深0.5米。石块砌壁,底部残存少量石块。出土大量青瓷、青白瓷、白瓷残片及粗瓷片。灰浆池西侧连接一石构水槽,该水槽保存完整,做工考究。
  灰浆池:把纸浆的石灰水漂洗干净,要洗3次,平面略呈梯形,南壁宽1.4米,北壁宽1.8米,南北长2.8米,深0.5米。石块砌壁,底部残存少量石块。出土大量青瓷、青白瓷、白瓷残片及粗瓷片。灰浆池西侧连接一石构水槽,该水槽保存完整,做工考究。
  抄纸房:用细密的竹器,在纸浆里抄一层湿纸。残存磉礅11个,现揭露面阔16.5米,进深5.5米,开间三间。陶缸一口,可能用于盛放纸药。抄纸房范围内还出土较多石磨盘、石臼、石研磨器等,推测舂捣原料的制浆工序也在此处、
  焙纸房:用来烘干湿纸。残存东墙、西墙及两个磉礅。
  水渠:用来引流排水,东西向,揭露长49.2米,宽2.2米,深0.6米。水渠内堆积丰富,红烧土、石子、瓦砾、灰黑色土层层叠压,其内还包含大量瓷片。在近底部发现一些细腻的黄褐色土,经取样初步检测,发现该土样内含有竹子的硅酸体。
  道路:位于水渠的南侧,由大小相近的石块铺砌而成。
  排水沟:人11条。
  水井:共2口,均为圆形,由石块砌筑井壁。井内填土为灰褐色,其内包含大量石块,出土少量青瓷、青白瓷残片及粗瓷片等,器形有碗、盆、盏、韩瓶、碟、缸等。

知识出处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富阳新建村作为传统手工造纸的重要产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书从手工造纸的渊源与发展、产区分布、品种规格、工艺工具、原料产量、价格成本等多个方面,全面梳理了富阳新建村手工造纸的技艺与文化。同时,介绍了当地品牌纸品与有贡献人物,以及土纸生产的技术革新与书画纸的新发展。最后,探讨了富阳手工造纸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阅读

相关人物

姜群
责任者
朱啸尘
责任者
潘吉星
相关人物
唐俊杰
相关人物
杨金东
相关人物
徐顺发
相关人物
秦大树
相关人物
张忠培
相关人物
黄景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富阳县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