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料纸工艺工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802
颗粒名称: 竹料纸工艺工具
分类号: TS766
页数: 8
页码: 32-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富阳传统手工竹料纸以元书纸为代表,其制造过程繁琐,需经过削竹办料和制造工序两大阶段,包括砟竹、拷白、浸料、浆料等十余道工序,以及舂料、抄纸等关键步骤。富阳竹料纸工艺精细,品质上乘,具有防虫蛀防渗墨的特性。
关键词: 竹料纸 工艺工具 富阳

内容

竹料纸是富阳传统手工纸中的主要产品。以其取料质地不同,分有白料纸、黄料纸、贯称白纸、黄纸二大类。工艺流程,可分为原料处理(即削竹办料),制造方法和后续工序三个部分。白纸类则比黄纸类较为复杂。
  白纸类
  白纸类中的“元书”质量为上乘,也是富阳传统手工纸中的代表。据传最早的“元书纸”以石竹为原料造纸。后因石竹产量少,改用石竹料加毛竹料造纸,清末民初期间槽户生产的“簿坯元书”就是由这种竹料制造的。后因石竹越来越少,几乎绝迹,全部用嫩毛竹为原料造纸。但选料极其严格,从砟竹开始,到制成一张元书纸,共有七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必须环环扣紧,精工细作,不得马虎。大源山区流传着“措手七十二,造纸非容易,要想出名纸,步步要小心”的谚语。现其主要几道工序简述于下:
  削竹办料:
  砟竹 俗称斫青(即削竹)。毛竹繁殖有大小年之分,二年一番。大年出笋多,成竹率高,纸农可上山削竹办料;小年出笋少,以养竹为主,禁止上山砟竹,俗称封山。削竹时间以立夏至小满为最佳。前期竹身嫩,可做白纸(即元书纸),后期竹身老只能做黄纸(即卫生纸、祭祀用纸)。
  断青 纸农把砟下的青竹背到削竹场,砍成一段一段的竹筒(每段长2米左右),叫断青。
  削青 把砍好的竹筒,驾在木马上(为削竹搭建的一个架子,形似木马),用弓形的削竹刀将嫩毛竹的青皮削去,俗称削青。削下来的青竹皮叫皮青,竹筒称白坯。
  拷白 将削去青皮的嫩竹筒(白坯),用双手捧着在石墩上甩打,将竹筒拷碎成片。有的竹节拷不碎,再用铁鎯头把竹节敲碎,这叫拷白。
  断料 把拷好的白坯砍成段(每段长约40公分),这叫断料。再将白坯(断料)用竹篾扎成捆(每捆约30市斤左右),一捆称为一页料。
  浸料 将一捆捆的白坯放入料塘(清水池)松开捆篾,使水渗入,一般浸泡5—20天。使竹料中的苦水溶出,俗称为落塘。有些地方叫浸坯。
  浆料 把浸过洗净的白料移至淹料场,用石灰浆浆淹1—2天。石灰浆配比:100斤石灰加40担水,可浆料600至700页料。一般每页白料用石灰2市斤,黄料3市斤,石灰以青云桥灰为最佳,然后将料堆在灰池边二至三天,俗称腌料。
  煮料 将浆好的白料竖放入皮镬内(一般情况一镬可容纳600—700页料),加水浸没竹料,然后封顶升火,日夜蒸煮。蒸煮时间3—5天左右。
  出镬 把煮熟的白料从皮镬中拿出,换去捆篾,立即浸入料塘清水中,以免灰质燥结在竹料上,这叫“出镬”。
  翻滩 白料在料塘中浸泡5—15天,期间需要经常翻动冲洗,一般需翻动五至六次才能把腐质洗去,使纤维纯净起来。
  淋料 经翻滩洗净的白料重新捆扎后,放入尿桶(纯尿),逐页用人尿淋浸(人尿用量一般为白料的6%左右)一遍,脱去灰质,促使纤维软化,使制成的元书纸有较好的防虫蛀防渗墨的作用。
  堆蓬 把淋过尿的白料,横放堆叠成蓬,用干草垫底盖顶,并围裹四周,让其密封。堆放时间,视气候冷热而定,一般需要7—15天,(冬天需要半月)左右,让料自然发酵。
  落塘 把堆过蓬的白料,一页一页竖排于料塘内,叠之数层,引入清水浸泡,时间约10—15天,水色逐浙转红变黑(说明料已成熟),后将料移至榨床榨去水份,即可造纸。
  上述13道工序过程,俗称为削竹办料。其目的就是要从嫩毛竹里取出合乎造纸要求的竹料。经过众多工序,不断去除腐质,使竹纤维不断软化、增其净度(白度和柔度)。这种嫩竹肉变成竹料,后称之为白料,是制造“元书纸”的主要原料。如果抄纸工序讲究,加上好的水质(俗称头坝水)则可做出高品质的纸张。
  制造工序:
  舂料 把加工好的白料放在石皿内捣碎(成细绒状),称为臼料。舂料工具有水碓和脚碓二种。水碓是利用溪水下泻流冲动木轮旋转,再通过齿轮的转动装置,带动碓头捣料。这种捣料方法只要有水日夜可捣。脚碓是靠人的脚力,连续踩踏木制碓头,使舂齿把石臼中的竹料捣细。这种舂料方法,一般都要年青力壮的人可舂。舂料目的就是使嫩竹纤维进一步细化软化,使之成为绒状细末。如果舂料舂得不好,有硬竹丝或颗粒纤维,将影响纸的质量。
  抄纸 抄纸是手工造纸中难度最大的一道工序。主要工具为纸槽、纸帘、帘床、纸架等。
  纸槽 用石板或木板制成,长80多寸(200厘米),宽60多寸(150厘米),深40寸(100厘米)。
  纸帘 又称竹帘,是传统手工造纸的关键性工具,用细竹丝为经,丝线为纬编织而成,涂以优质土漆,能在抄纸时舒卷自如。据《浙江经济》记载:民国15年(1926年)北京国货展览会上,富阳之竹帘获特等奖。富阳竹帘之特点:帘丝细、匀、圆光滑、坚韧,有“丝细如发,光滑如绸”之美誉。
  帘床(谷称帘架) 木制的方形框架,面积大小与竹帘吻合,抄纸时负荷竹帘及浆液的重量。竹帘放在帘床上后,横向二端各加押手,压住竹帘不使脱离帘床。
  纸架 放纸的架子,放在纸槽的右边,方向与纸槽相垂直,下垫放湿纸用的底板,抄纸师父做出来的纸,一张一张放在底板上。
  抄纸方法,与《天工开物》中的造竹纸记载基本相同。首先把舂好的竹料(绒状细料)放入槽内,和水搅拌,使其溶介均匀,然后用木耙捞去粗筋,抄纸师父二手持帘入槽,荡起浆液入于帘内,竹帘随手动作而前后左右自如晃动,帘上浆液平衡荡漾,达到厚薄均匀的效果。继而帘状慢慢向前倾斜,使多余的浆水或较粗的纤维梗向前晃出。同时水从帘下滤出,竹帘上就沉淀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即湿纸)。将带膜竹帘从帘床拎起,反扣于纸架的底板上,轻轻揭起竹帘,就留下一张湿纸。如此不停地抄,一张一张整齐地往底板上粘叠,到一定数量形成纸块。这种荡浆抄纸的方法,称之为“打浪法”。要做高质量的“元书、京放”等纸,大多需用此法。另外一种是依靠二臂托住竹帘,将帘面上的浆液,用巧妙的技巧动作,把浆晃匀,这种抄纸方法叫“托抄法”。
  20世纪60年代,富阳手工纸生产开展“品种、原料、工具”三大革新。传入了吊帘抄纸法,帘床吊挂在纸槽上方具有弹性的一个竹竿上,用以负荷竹帘、竹床及浆液的重量,抄纸师父只要握住手柄荡起浆液,并将其在帘面上有规律荡动,直至形成纸页。这种抄纸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托抄法”,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也使纸面扩大了数倍,提高了造纸生产效率。
  榨纸 抄出来的纸叠在榨床板上,堆到500张左右(俗称半件)时,就要将纸移至“榨床”。“榨床”是木制的一个架子,利用扛杆原理,榨去湿纸中的水分。榨去水分的纸叫“纸筒”。每日每槽可出元书或京放一件(1000张)。
  牵纸、晒纸 把纸筒上粘在一起的湿纸一张一张起出来叫牵纸;把牵出来的纸贴到焙壁上烘干叫晒纸。牵纸、晒纸是一道密不可分的工序。
  晒纸其实是烘纸,也称焙纸。有专用的烘房,当地称“煏弄”。就是在一间长方形屋内,中间砌一垛夹墙,外面一头烧火使墙壁热起来,把纸贴上去烘干。烘墙一般用砖砌成,用桐油石灰粉面,平整光洁,中空处通火焰,二面墙体称之为焙壁。20世纪60年代开始技术革新,部分煏弄的焙壁改用铁板,谓之“铁煏弄”。
  晒纸也是技术性较强的一道工序,要从小拜师学艺。十三四岁小孩就得进煏笼。先学收纸,把煏壁上烘干纸一张张撕下来,不准撕破。再学晒纸,先用“鹅榔头”(木制、光滑、形似鹅头)在纸筒上划几下,然后用食指和拇指摄住纸筒的右上角捻一捻,一侧的纸角就微微翘起,再用嘴巴鼓气一吹,借机用手逐张撕起,贴于刷有稀浆的焙壁之上,并用松毛刷(棕刷)快速刷平。一忽儿,烘干的纸角自然翘起,即可一张张揭下来,剔除破纸,收集成刀。晒纸是一项细巧活,湿纸用力不当就会破碎。要求从小学会“运气吹纸”,手指轻巧,干净利落,动作要快,纸要晒得平整。因此,晒纸的技术指数与抄纸的技术指数相提并论。
  后续工序:
  烘干的纸整理好,并用木榨压平,元书纸按每刀100张,每50刀为一件,京放纸按每刀200张,每10刀为一件,用竹篾直四横二打捆成件。然后用砂石、磨砖磨光,使其平整美观,这叫磨纸。再在纸件四边拷上红色或蓝色棕印,注明某地某人制造(如同现在的商品牌号)。如果印是木刻的,就产生品牌效应,畅销无阻。
  黄纸类
  取竹办料:
  黄纸类之品质远不及白纸类之精细,因原料选取不同。做黄纸的原料,不论老、嫩、枯、杂以及做白纸类的原材料—嫩竹削下来的青皮与竹梢,竹桠都可作造黄纸的原料。黄纸料的加工有生料法和熟料法二种。大源山区以嫩竹料“熟腌法”为主,湖源、常安一带以小竹料“生腌法”为主,新登地区以嫩竹料生腌(水浸发酵)为主,称“湖塘料”。生料法与熟料法相比,生料法具有生产过程简单,成本低的优点(主要省柴),但周期较长,纸质粗糙。其工序大致可分为如下浸料、淹料、漂料三道流程。
  浸料 将一切老嫩大小枯杂之竹和削白料留下的青皮、竹稍等,先劈成薄片,缚成一捆一捆,放入清水中浸泡10多天。
  腌料 把浸泡过的竹料取出用石灰浆腌(放入腌料塘内)。石灰浓度要高于白料使用的灰浆。再用毛竹片压面,大石块压实,然后引清水灌满料塘,使水浸没竹块,约20天后,用木棍撬料三四次,使灰液浸透竹料。
  漂料 竹片浸腌一段时间后(40天左右),要排出料塘内废水,连续经过七八次灌水排水的自然漂洗过程,再灌满塘水让其继续发酵。腌料、漂料全过程约70—80天,原料即成熟料。然后将竹料洗涤漂清,即可造纸。
  制造工序:
  舂料 将腌熟洗净的竹料,放入水碓或脚碓中捣成细绒状,然后在纸槽中与水调和成均匀的纸浆。
  抄纸 用竹帘一次次荡浆、兜料,捞一次即为一张,其方法与抄造白纸相同。不同的是纸帘比抄白纸的纸帘略粗,纸浆亦比做白纸的纸浆略厚。纸浆太薄,不易上帘(粘附力不够),纸张太薄则松脆易断。黄纸的纸色往往利用纸浆的自然色,有些要求更黄的,则在纸浆中加入薑黄。
  压榨 把抄好的纸叠在榨底板上,移至“榨床”压去其水分,就成了黄纸筒,平均每槽每日可出黄纸十块,或千张(纸名)三担左右。
  牵纸晒纸 黄纸同样需要牵纸烘燥。但因黄纸比白纸厚,不容易附壁,并且它的售价比较低廉,用煏弄烘干不太合算(过去用煏弄烘),因此,20世纪60年代起改用“阴廊日晒”法。即用手把湿纸一张一张撕开后,再将湿纸一张一张铺在室外草地或山坡空旷处,借日光晒干。遇到雨天,纸农只得在较宽敞的室内用毛竹搭起架子,层层叠叠地把纸挂在竹架上,如同晾衣一样,故称“阴廊晾纸”。
  后续工序:
  晒干的黄纸像白纸一样,也需要加工整理。或者切成方块形,或者切成长方形,然后按每种纸的规格质量要求,整理成为一块或一件(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数量规定),压平、磨光、捆扎、盖印后即为成品。

知识出处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富阳新建村作为传统手工造纸的重要产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书从手工造纸的渊源与发展、产区分布、品种规格、工艺工具、原料产量、价格成本等多个方面,全面梳理了富阳新建村手工造纸的技艺与文化。同时,介绍了当地品牌纸品与有贡献人物,以及土纸生产的技术革新与书画纸的新发展。最后,探讨了富阳手工造纸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阅读

相关地名

富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