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千秋 自有其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795
颗粒名称: 相传千秋 自有其因
分类号: TS766
页数: 5
页码: 12-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富阳传统手工造纸历史悠久,历经兴衰,但总体盛传不衰。其兴盛得益于人文历史背景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湖源乡等地纸农坚持传统工艺,不断创新,满足市场需求。随着机械造纸的发展,传统手工造纸仍具独特价值。
关键词: 手工造纸 兴衰 富阳

内容

20世纪90年代是富阳机械造纸承传了手工造纸的历史阶段。富阳传统手工生产的草料纸,包括坑边纸、斗方、粗高、名槽、三顶等;皮纸(桑皮纸、棉纸、桃花纸、蚕种纸、雨伞纸)在90年代中后期,已被机制纸替代。而以嫩竹为原料的手工竹浆纸生产,经不断探索革新,仍有部份纸农,因地制宜,坚持手工造纸。2005年底,在富春江以南的湖源、大源(新关、大同片),灵桥(礼源片),常绿、上官、渔山、里山等8个乡镇,仍有600多个槽户坚持手工造纸,开槽615厂,从业造纸人员4920多人,年产土纸4514.6吨。其中文化用纸(元书纸和书画纸)产量为2677吨,仅次于全县手工文化纸最高产量的1966年3252吨的16.8%,次于1965年3005吨的11.2%;(附表二)。值得一提的是湖源山区纸农,千百年来他们坚持“在山靠山,吃山养山”的理念,不丢传统造纸工艺,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湖源乡地处县境南端,东接诸暨市,南邻桐庐县,因一壶源溪而得名。湖源乡三面环山,山体连绵,青山翠绿。村庄座落于山间小峡谷盆地,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几条小溪潺潺地穿村而过,沿岸村民,沿坡而居。过去有首民谚:“湖源十八渡,渡渡要脱裤,若是不脱裤,裤裆里面磨豆腐。”湖源乡总面积127.75平方千米,共有27个行政村,4048户农户,14464人,境内山多地少,地属以林业为主的低山丘陵区,全乡有5万多亩山,其中:毛竹山3万多亩,耕地4477亩,水稻田345.3亩。历来这里的老百姓以卖树、卖竹、烧炭、做纸为生。1974年资料显示,全乡27个大队有14个造纸,开槽82厂,以做元书纸为主。由于槽户选料严、做工精、加之水质好,生产的纸大部份是一级元书纸。20世纪60年代湖源乡李家、颜家桥村曾生产出超级元书纸,被定为国务院“专用元书纸”基地。每年上调北京200件。
  20世纪90年代起,富阳市场上没有元书纸供应,有的客户寻到湖源乡去向槽户订货。因而,湖源乡做纸槽厂不但没减,反而年年增加。据调查:1991年该乡开纸槽165厂,1993年增至192厂,1994年有198厂,1995年达到205厂,比1974年开槽82厂增加2.5倍,为有记录之最。后由于江西、四川等地的机制元书纸(价格低于手工元书纸)冲击市场,富阳手工元书纸价格,从原来每件240元下跌到160元~150元。纸农无利可图,甚至亏本,槽厂逐年减少。而湖源纸农持续以手工造纸为业,年产元书纸1.8万件至2万件左右。新二村槽户李文德说:我根据市场需求,经过多次试验,研制出大张(六市尺)元书纸(原元书纸规格:长1.5尺、宽1.35市尺、重量每件52—55市斤,张数50刀*100张),用吊帘生产增加产量,满足当代客户书写的需求。李伟军(纸厂厂长)说:手工造纸最大的问题是生产效率低,现在日本、台湾等地的客户要货量年年增加,而我们产量低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我们纸厂在原来做元书纸的工艺流程基础上,将拷白、磨料、搅拌料等环节,已改用电拷、磨、搅,提高元书纸的生产力,来满足客户需要。至2005年,该乡还开设有竹料纸槽96厂,从业人员768人,全年生产手工纸684吨,其中元书纸379吨(1516件)、富阳宣纸117吨、日用鹿鸣纸和祀祭用黄裱纸188吨。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经历了艰难曲折,起伏相继的过程,但总体而论,可谓盛传不衰,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历史原因 从人文历史看,富阳古名“富春”,秦置富春县属会稽郡,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析富春地置新城县(后称新登县,今属富阳市)。历史上人才辈出,既是三国吴大帝孙权的故里,又出过不少将相名宦,文人墨客更是代不乏人,因而与外界文化交往频繁。尤其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建都杭州,富阳为京畿地区,其生产、生活和文化受到深刻影响,也为富阳的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富阳能在北宋就制造出“元书、井纸、赤亭纸”三大名纸,并推出举世闻名的“谢公笺”。富阳境内的富春江风光绮丽,素有“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之誉。唐、宋时期李白、白居易、孟郊、罗隐、苏轼、范成大、陆游等诗人,相继来此游山玩水,题诗作画,留下佳作名篇。东汉名士严光、申屠蟠,元代大画家黄公望,迷恋富春山水来而忘返,或隐居终老。所有这些活动,无不与纸有关。随着文化意识和信息来源的加强,更具备了源源输入造纸技术的有利条件。由此可见,富阳传统土纸的兴盛并非偶然。
  二是自然条件 从地理环境看,富阳位于钱塘江上游,水陆交通方便,造纸自然条件优越,天目山余脉绵亘西北,仙霞岭余脉蜿蜒西南,境内多低山高丘陵,山地面积占全市(县)总面积的75.7%,尤以东南山区,土壤属黄壤类亚类山地黄泥土,黄砂土,母质以凝灰岩,流纹岩,砂页岩等风化残积物为主,土层厚50—100厘米,土层含腐殖质8—10厘米,含磷0.3%—0.5%,有机质达5%—10%左右,表层碱度5.5左右。十分适宜毛竹、石竹生长,并由于大多竹林连年垦复抚育,集约经营,生长茂盛,毛竹资源十分丰富。据1989年《富阳县林业志》载:富阳栽毛竹、石竹已有1900多年历史,民国22年调查,富阳有毛竹山13万多亩,新登有12万多亩。民国36年调查,是年再栽毛竹5万8千亩。山区农民每年以竹造纸,精心抚育山林,采取“上山劈,下山开”、“七掏金,八挖根”等办法使来年竹林更加茂盛。民国26年(1937年)日寇侵占富阳,铁蹄过处,村舍林木俱毁,竹林生产荒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竹林生产逐步恢复。据调查:1955年,富阳有毛竹山林29.43万亩,立竹量达3390万支。1972年发展到31.95万亩,立竹量3447.6万支,1985年为34.51万亩,立竹量3950.93万支,到2007年全市有毛竹山39.54万亩,立竹量4744.78万支。竹林面积和立竹量居全省第二位,正常年间,大翻(即大年)能削青竹料35000吨左右,供一年造纸绰绰有余。小翻(即小年)也可削2万多吨。还有2万多公顷素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田和千余公顷桑园,年产稻草11.5万吨。坑边纸原料年需3.5万吨,仅占稻草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此外,还有3万多亩桑园,因此制造传统的竹料纸,草料纸和皮纸的原料都相当丰富。“好水造好纸”,境内“一江”(富春江)十溪交错,不仅水源充足,而且水质优良,为造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民国19年(1930年)《浙江之纸业》载:“总浙江各郡邑出纸,以富阳为最佳,而富阳各纸,以大源元书为上上佳品,其中优劣,半系人工,亦半赖水色,他处不能争也”。由此说明富阳手工造纸的源远流长,是它独秉天赋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
  三是经济原因 富阳是“八山半水分半田”的丘陵市(县),山区耕地稀少,粮食自给不足,只得因地制宜,以造纸和经营纸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以纸换粮,懒以谋生。造纸的资本投入可大可小,工具设备不很复杂,资金周转较快,且已世代相传,便于继承推广。因此,形成山区以产“竹纸”为主业,平源地区以产“草纸”为副业的格局。另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帐册簿记,文书资料日多,用纸量剧增,而且富阳的手工纸书写印刷,不退墨色,不易虫蛀,保存长久,深受社会各界欢迎。富阳纸又是包装的好材料,日常生活也不可缺少,市场的需要不仅促进了富阳土纸的生产,也扩大了富阳土纸的影响。经济原因是富阳土纸得以延传与兴盛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是社会原因 富阳自古民风纯朴,农民终身在乡间辛勤劳作,很少旅途跋涉,出外营生。古时曾有“宁为故乡乞,不做他乡官”之说。富阳的土纸生产恰可就地取材,足不出村就能造出纸来,并且男女老幼均可参于其中,一家一户便能独立生产。削竹办料、腌草、洗料、做纸,虽然需要吃苦耐劳,但富阳人传统的观念是“苦在本乡本土,总是虽苦犹乐。”制造土纸正好需要这种安份守已,埋头苦干的精神。这种千百年铸就的民风民俗,也是富阳土纸得以代代相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知识出处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富阳新建村作为传统手工造纸的重要产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书从手工造纸的渊源与发展、产区分布、品种规格、工艺工具、原料产量、价格成本等多个方面,全面梳理了富阳新建村手工造纸的技艺与文化。同时,介绍了当地品牌纸品与有贡献人物,以及土纸生产的技术革新与书画纸的新发展。最后,探讨了富阳手工造纸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文德
相关人物
李伟军
相关人物
李白
相关人物
白居易
相关人物
孟郊
相关人物
罗隐
相关人物
苏轼
相关人物
范成大
相关人物
陆游
相关人物
严光
相关人物
申屠蟠
相关人物
黄公望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富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