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788
颗粒名称: 序二
页数: 3

内容

人生短暂,记忆长存。
  周关祥同志将《富阳传统手工造纸》的目录和后记示我看时,说实话我是比较高兴的。因为这不光触动了我的过往神经,且与我从事的“乡邦文史(学)”挖掘、研究和创作是相吻合的。何况我与老周有过不寻常岁月中的共事经历!
  上世纪60年代初,富阳县并入桐庐一年后复又分设。尽管正处全国性的三年困难时期,但时任中共富阳县委副书记王铿却富有远见,他向县委书记处的一班人提议:县治行政区划如此频繁活动,自清光绪后富阳县不曾修志,我们当组织专门小班子予以续修。取得共识后他便自任编委主任,又从县级机关抽调了李维正、陆佐华、华文烈、周学成、包雪屏、周关祥和我七人,在县档案馆开始了编写富阳新县志。距今已近半个世纪,李维正、周学成、包雪屏三位已成故人,那时正谈恋爱的我也已年届七十又六;虽然历时两年多的修志因故未终,但长我两岁的老周却与我殊路同归,仍在延续着修志中的未竟之业,编就了这本《富阳传统手工造纸》的书。这种精神实是难能可贵。
  我记得很清楚的是,在那次编修《富阳县志》工作中,老周是从县供销合作总社调入的,故分工负责“富阳土纸”在内的特产卷。其时他多次去纸乡大源、礼源、灵桥以及三山上里等地召开座谈会,写出了“富阳元书纸”、“富阳坑边纸”、“富阳皮纸”等调查报告;他非常重视历史资料的收集,不同年代的土纸品种、产量、规格乃至名纸产地、槽户,他都有图表记录,包括今天能得以见到的——清光绪16年《浙富姜芹波忠记黄白纸厂》的弥足珍贵的“原始广告”!有了这等积累及其后的不断重理再写,便为这次成书奠定了真实可靠的资料基础。它不失为富阳历史文化之一宝。
  我出生在富春江南岸的大源山里(竹制纸之乡),是听着“蹦搭蹦搭”舂纸料的脚碓声长大的;父亲和大伯父是能将青竹变成一张纸的手工造纸能手;而我则从小就喜欢在纸槽煏弄里听前辈讲“山海经”,还曾干过削竹、拷白、递坯、踮料和收纸等工序的活计!所以我不但爱恋于作为纸乡的老家,也较早就关注和撰写有关富阳土纸的文章,如与作家李杭育合作,为《富春闻见录》专栏及浙江日报写过《富阳土纸》;为台湾《汉声》杂志介绍过富阳土纸;2005年为富阳政协编撰《中国富阳纸业》一书时,我又写了近万字的《旧时纸乡风情》。但我现在则认为,如能早点读到这本《富阳传统手工造纸》的书,比我之那些为文,肯定会写得更具史实,或者就用不着我去班门弄斧。
  《富阳土纸》的历史,可以说是富阳人民的生产生活史。因为新中国成立前富阳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靠土纸为业,在全国也占有很大份额;富阳土纸不但名声在外,且还衍生出许多的故事传说!但在以后的一段时间由于一度贯彻“阶级斗争为纲”和“以粮为纲”的偏颇,土纸生产和经营则未能放到应有位置。而我虽在有关会议上提出过当建原料基地,当设专门科研机构等的建议,但因人微言轻,难能被采纳为之。何况它不属我的工作范围。直到而今申报“非遗”项目,方知它的重要!直到这次老周作书起因,实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乃至老外也来参予“抢救”,更觉着这“传统优势”不能完全丢弃。
  富阳作为“中国白板纸基地”是可喜可贺的。但即便传统手工造纸将会消失,而祖遗的这份纸文化财富仍有其永恒意义当予以传承。这也是这本(10多万字加大量图片资料)书的价值所在。
  充作序。
  2009年1月10日

知识出处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富阳新建村作为传统手工造纸的重要产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书从手工造纸的渊源与发展、产区分布、品种规格、工艺工具、原料产量、价格成本等多个方面,全面梳理了富阳新建村手工造纸的技艺与文化。同时,介绍了当地品牌纸品与有贡献人物,以及土纸生产的技术革新与书画纸的新发展。最后,探讨了富阳手工造纸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阅读

相关人物

蒋增福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