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新风铜网造纸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海造纸志》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690
颗粒名称: 二十六、新风铜网造纸厂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1
页码: 3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风铜网造纸厂是经历多次改名和合并的纸张生产企业,从最初的建中造纸厂到如今的新风铜网造纸厂,通过技术改造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生产的多种产品获得国家奖项认可,包括特级白卡纸和照相原纸等。
关键词: 上海市 国有企业 新风铜网造纸厂

内容

厂址在潘家湾路152号。前身为建中造纸厂,创始人系上海工商知名人士朱鸿仪。民国35年(1946年)朱赴美考察造纸工业时,以16万美元购买旧长网造纸机和轧光机各1台,运回后,在朱家湾择地50亩,开始建厂,1949年初,厂房落成时,正逢上海解放。朱因缺乏资金投入,遂将机器设备调往福建南平。厂区被上海造纸原料联购处用作堆放破布等造纸原料,名为“建中仓库”。1955年改建为造纸原料加工厂。后又因原料加工效果欠佳,1959年复建造纸厂,安装1575双长网造纸机1台,因当时缺乏生产骨干,在上海造纸工业公司的统一安排下,与地处余姚路的大沣造纸厂合并,沿用“大沣造纸厂”厂名,厂部设在潘家湾路152号。1960年,原属市五金联社领导的上海金属丝布厂和时光拉丝厂划给上海造纸工业公司管理,并将两厂合并后,迁入潘家湾路152号,专产造纸铜网,定名为上海造纸铜网厂,与大沣造纸厂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领导班子”对外是两个独立核算的企业,内部实行统一管理。在“文化大革命”中,1966年10月1日,大沣,造纸厂被一分为二,余姚路车间改名为“文革造纸厂”(1972年恢复原名);潘家湾车间定名为国营新风造纸厂;大沣造纸铜网厂亦更名为国营上海造纸铜网厂。1972年年底,新风造纸厂与上海造纸铜网厂正式合并,定名为“上海新风铜网造纸厂。
  新风铜网造纸厂是一家年产万吨纸张和10万平方米造纸铜网的中型企业。1960~1990年,通过多次调整、改组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和工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开发成功并批量生产的技术配套用纸等20多种,其中140克黑白照相原纸和30克半透明纸荣获国家银质奖;200克~300克特级白卡纸荣获国家轻工业部和上海市优质产品奖。该厂生产的65目三丝造纸铜网和65目单织造纸铜网也先后荣获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1990年,新风铜网造纸厂占地面积34394平方米,建筑面积23494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764万元,净值762万元,流动资金197万元,职工855人,纸张产量7991吨,铜网10.2万平方米,产值6654万元,年销售金额5920.9万元,年出口金额616.4万元,利润总额694.5万元。实现税利1168万元,主要产品:照相原纸、半透明纸、特白卡纸、造纸铜网。

知识出处

上海造纸志

《上海造纸志》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造纸志》的出版标志着上海造纸工业的历史得到完整记录。作者回顾了中国造纸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了历史教训,指出经济发展需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清廉政府,并倡导开放创新的态度。文章呼吁牢记历史,继续前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

相关人物

朱鸿仪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新风铜网造纸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