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大沣造纸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海造纸志》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675
颗粒名称: 十一、大沣造纸厂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1
页码: 3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大沣造纸厂创建于民国25年(1936年),经历多次易主和名称变更。主要生产各色打字纸、铝箔衬纸等产品,曾以出口彩色打字纸为主打产品。产品质量多次获得国家和市级奖项认可,创汇能力显著。1990年年产量4233吨,产值2021.1万元,出口金额786.5万元,实现税利175.6万元。
关键词: 上海市 国有企业 大沣造纸厂

内容

厂址在余姚路642号。前身为勤益造纸厂。民国25年(1936年)由张文魁、汪鉴轩、陆汉卿等集资20万元,在漕河泾建厂,未及开工,七七事变爆发,原址沦为敌占区。民国27年初,张文魁等在租界余姚路租地11.6亩,重行建厂,置有60”长网造纸机1台,有职工60人,主要生产包纱纸、牛皮纸,日产3吨。民国29年,因股东意见分歧,遂将厂产出让给殷子白、张丽行等,改名勤益新造纸厂。翌年初,日军进占租界,该厂被天津东洋造纸工业株式会社收买,作为上海工场。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定为敌产,由国民政府经济部接收,并委托上海中央信托局标卖。民国36年4月,周子锐以法币75000元购得,更名为大沣造纸股份有限公司,经过整修,于同年9月开工,生产“蜜蜂”牌有光纸、火柴纸等,月产80多吨。后因洋纸倾销,竞争乏力,于1948年12月6日宣告歇业。
  上海解放后,陆续召回被遣散的工人,并对原有纸机进行改造,以生产打字纸为主。1955年10月,更名公私合营大沣造纸厂。“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名为文革造纸厂、沪新造纸厂,1979年5月1日恢复原名。
  在生产各色打字纸的同时,兼产牛皮纸、彩报纸、水松原纸、铝箔衬纸等产品。1950年年产80吨,1955年达到1056吨,1960年上升到2381吨。从1961年起,开始以生产出口彩色打字纸为主,产品销往古巴、新加坡、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朝鲜、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61年出口1131吨;1971年2628吨,创汇412.3万元;1977~1978年出口交货量分别达到2852吨和2765吨,并连续2年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和上海市轻工业局“质量信得过企业”。
  1990年,大沣造纸厂占地面积8487平方米,建筑面积7684平方米,有2台长网多缸造纸机,固定资产原值467.1万元,净值227.7万元,流动资金67万元,职工364人,产量4233吨,产值2021.1万元,销售金额2142.2万元,出口金额786.5万元,利润总额94.4万元,实现税利175.6万元,主要产品为各色打字纸、铝箔衬纸等。

知识出处

上海造纸志

《上海造纸志》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造纸志》的出版标志着上海造纸工业的历史得到完整记录。作者回顾了中国造纸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了历史教训,指出经济发展需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清廉政府,并倡导开放创新的态度。文章呼吁牢记历史,继续前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文魁
相关人物
汪鉴轩
相关人物
陆汉卿
相关人物
殷子白
相关人物
张丽行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大沣造纸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