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医疗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海造纸志》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628
颗粒名称: 四、医疗设施
分类号: F272.92
页数: 3
页码: 245-247
摘要: 本文讲述解放前,上海造纸工业系统企业无医疗设施,职工医疗费用自理,难以负担。解放后,各企业陆续设立医务室,实施劳保治病,开办职工疗养所,加强职工医疗保健工作。医疗机构数量增加,医疗用房、设备和医务力量改善加强。至1990年,上海造纸工业系统已建有保健站的企业达36家,配备先进医疗设备。职工疗养所于1958年建立,后经过多次变迁,为职工提供康复治疗。医疗队伍通过选拔、培训和评审,逐渐壮大和专业化。医疗机构贯彻防治结合方针,做好职工病情记录和分类统计,稳定病情,促进康复。
关键词: 上海市 生活设施 医疗设施

内容

解放前,上海造纸工业系统企业均无医疗设施。工人生病,医疗费用自理,而工人所得的微薄工资,无力就医,只得小病能拖则拖,抱病上班,得了重病听天由命。解放后,各企业陆续设立医务室,实施企业与医院挂钩,实行职工劳保治病,开办上海造纸职工疗养所,加强了职工医疗保健工作。
  1。医疗机构
  医务室 1950年4月31日,国营勤丰造纸厂首先设立医务室,对职工实施医疗服务。嗣后,利华造纸厂,中国版纸厂,天丰造纸厂相继建立医务室。1956年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上海造纸工业系统的医务室逐渐增加,至1957年,设立医务室的厂家增加到23家。1980年以后,全系统的医务室不但数量有增加,而且在医疗用房、医疗设备、医务力量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加强。中国版纸厂于1951年在一车间完成工段的底楼,腾出一间厂房因陋就简改为医务室,环境嘈杂,条件较差,医务室仅有一些红、紫药水和常用药品。至1990年扩建后的医务室建筑面积达142.2平方米,设内科、外科、妇科、传染科、药库、药房、观察室等,并配有激光理疗仪、心电图、肝炎消毒器等医疗设施。
  1983年,各基层企业的医务室相继改为保健站。至1990年,上海造纸工业系统已建有保健站的企业达36家,配有激光理疗仪的企业有6家,配有心电图的企业有4家。
  职工疗养所 为利于患有慢性病或工伤后的职工康复治疗,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在1957年租得武夷路127号占地面积7197平方米(建筑面积1174平方米)花园洋房1幢,建立上海造纸职工疗养所,于1958年1月1日正式开业。全所有床位60只,除设有常规化验所需的设备外,无其他的医疗设备。共有职工14人,均在本系统企业内借调,其中所长、医生各1人,护士、炊事员各3人。疗养对象为肺结核、慢性病患者和工伤病员1959~1960年扩大疗养范围,凡因疲劳过渡而致身体虚弱的职工、先进生产者和老年工人均可入所短期休养。床位数从原有的60只增加到80只。职工疗养人次比1958年增加40%。
  1961年10月,该疗养所与食品公司及日用化工工业公司3家合办,更名为“上海市造纸食品日用化工工业疗养所”并由合作三方7人组成疗养所管理委员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食品公司退出,改名为,“上海造纸日化工业职工疗养所”。1984年,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安排,武夷路127号疗养所所在地改作为外国驻沪领事馆馆舍,遂于1984年9月20日停办。1986年2月,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在武夷路477号重建职工疗养所。全所占地面积2070平方米,建筑面积639平方米,平台面积127平方米,绿化面积130平方米,设有心电图仪1台,红外线真空治疗机、音频治疗仪三大常规化验设备各一套,共有职工29人,其中所长1人,医师4人,二级厨师2人。由于新址面积较小,乃由造纸工业公司独办,不再收治日化公司疗养病员。
  2.医疗队伍
  解放初期,各基层企业的医务人员,主要来自部队或从社会上招聘。国营勤丰造纸厂设立医务室时期,医务人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后勤部队的卫生员,天丰造纸厂刚设立医务室时,医生、护士均从外省市招聘调入。1956年以后,各基层企业需要医务人员,事先须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报请上级卫生部门分配,或在行业内外相互调剂。在公司有计划的安排下,凡已建立医务室的基层企业,根据规模和职工人数均按比例相应配备了医务人员。至1957年,上海造纸工业系统共有医务人员63人,其中医生29人,护士34人,比1956年增加14人。其中医生增加8人,护士增加6人。
  1969年,上海造纸工业系统基层企业各自“选拔”2~4名工人学医,经过三四个月的培训后,成为类似农村“赤脚医生”的工人医生,参与医务室工作。为了提高工人医生的业务水平,1979年,上海市卫生局开始对这支队伍进行专业培训,使之接近初中级医务人员水平,经全面考核,合格者继续留在医务室工作,并确定相应的技术职称。其余仍回生产部门工作。
  1983年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职工队伍的扩大,建立保健站的企业已达36家,但医务人员显得紧缺。各基层企业遂抽调人员进行技术业务专业培训,充实医疗队伍力量,提高医务人员素质。经过1987年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上海造纸工业系统120名医务人员中,获得高级职称的医师有2人,中级职称的有23人,初级职称的有71人。
  3.医疗保键
  解放以来,上海造纸工业系统的医疗机构以贯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防治方针。企业设立医务室以后,在职和退休职工,一旦生病,一般均由医务室负责治疗,按人设立病史卡,做好病情记录。对患有慢性病和高血压的职工,进行分类统计,并设立专卡,做到经常随访,定期复查,以稳定职工病情,及早康复。凡遇重大的伤病职工,经医务室诊断必须转诊的,则由医务室出具转诊证明,转入劳保医院或专科医院就诊。对病愈而尚需康复后才能工作的职工,则转入本行业疗养所或上海市总工会举办的工人疗养所进行康复疗养。19581984年的27年中,上海造纸职工疗养所共接收康复治疗的职工6071人次。
  各基层企业的医务室,在负责诊治职工疾病的同时,重视各种疾病的防治工作,以黑板报、广播、座谈会等形式,向广大职工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增强职工自我保健的意识。在50年代,为预防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医务室坚持每天下食堂,检查食品卫生,严禁变质食品、饭菜的出售。对食堂、托儿所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每年一次的体格检查,一旦发现不适宜在食堂、托儿所工作的人员,立即建议组织调离,从60年代开始,每隔一二年,由医务室负责与劳保医院挂钩,确定日期,对全体职工进行体格普查。从1983年起,全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格检查,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
  1988年初,上海地区流行甲型肝炎,为了控制疫情的蔓延,上海造纸工业系统自上而下组织疫情联系网络,加强领导,采取紧急防治措施。有隔离条件的企业,对肝炎病人迅速进行了隔离治疗。没有隔离条件的企业,在公司和地区卫生机关的组织配合下,利用尚未分配的新工房开设临时肝炎隔离病房,使染病者及时得到治疗。通过各方面的努力,防止了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知识出处

上海造纸志

《上海造纸志》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造纸志》的出版标志着上海造纸工业的历史得到完整记录。作者回顾了中国造纸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了历史教训,指出经济发展需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清廉政府,并倡导开放创新的态度。文章呼吁牢记历史,继续前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