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托儿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海造纸志》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626
颗粒名称: 二、托儿所
分类号: F272.92
页数: 2
页码: 243-244
摘要: 本文讲述解放前,上海造纸工业系统缺乏幼托机构,女工哺乳条件简陋。解放后,企业逐步建立哺乳室、托儿所和幼儿园,条件逐渐改善。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入托婴幼儿减少,部分托儿所停办。1980年代后,随着育龄女职工增多,解决婴幼儿入托问题再次受到重视,设施逐步改善。保育队伍方面,初期保育员多为中年女工,缺乏专业知识,后逐渐调整并加强培训,素质提高。此外,为解决学龄儿童暑假无人照顾的问题,还开办了暑托班。
关键词: 上海市 生活设施 托儿所

内容

1.幼托机构解放前,上海造纸工业系统除少数企业在门房间放几条木凳供女工哺乳外,均无幼托机构。有些企业一旦发现女工怀孕即被辞退。
  解放后,上海造纸工业企业逐步腾出厂房,因陋就简改作哺乳室、托儿所。至1956年,全行业已建有托儿所10个,幼儿园2个,哺乳室14个。可容纳哺乳、入托婴幼儿479人。1957年,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了3个托儿所,可容纳哺乳、入托婴幼儿527人。幼托条件亦逐步有了改善。天丰造纸厂在解放初期,仅设有10平方米的哺乳室,至1954年,腾出一间面积30平方米的厂房改作托儿所,但环境嘈杂。1956年又在生活区东首新建40平方米的托儿所,结构较好,环境清静。
  1964年,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入托婴幼儿逐渐减少。部分企业的托儿所随之停办,宝山、中国、海龙三家造纸厂,在1959年联办的托儿所,至1965年,因入托婴幼儿人数减少,联办托儿所就此取消。职工的婴幼儿由企业各自转入就近里弄托儿所。
  从1980年起,上海造纸工业系统招收育龄女职工较多,遂出现婴幼儿入托难的矛盾,引起各基层企业的重视,把解决婴幼儿的入托问题,重新提到议事日程,有的想方设法扩大面积,有的重新办起托儿所,以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
  1985年,开展“生活设施达标活动”以后,上海造纸工业系统的幼托机构的设施逐步得到改善。中国版纸厂在1956年创办的哺乳室、托儿所几经搬迁,到1986年建筑面积扩大到90平方米,1987年又增设幼儿园,建筑面积达169.7平方米,托儿所、幼儿园均设有护理室、营养室、冲洗室、午休室,以及幼儿活动场所。
  2.保育队伍
  解放初期,上海造纸工业系统的保育人员,大都从企业中抽调出来的身体健康、表现较好的中年女工。但一般文化较低,缺乏保育专业知识。尔后,随着企业新工人的增加,对保育人员逐步进行调整,将有一定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的中青年女职工调入托儿所,充实力量。至1963年,上海造纸工业系统的保育员已发展到67人。为提高保育员的素质,各基层企业除组织部分保育员参加上海市工会联合会或地区卫生部门举办的保育员训练班学习外,大部分企业采取由企业的医务人员负责辅导,有的则由企业所在地区的上级卫生机构指定医院下厂督促指导。
  1980年以后,随着企业整顿工作的开展,各基层企业的管理工作逐步得到加强,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对保育员进行脱产专业培训,使上海造纸工业系统的保育员素质普遍提高。中国版纸厂,共有保育员16人,其中营养员2人、卫生员1人、教师6人,均经过杨浦区中心医院专业培训。在实践中,能贯彻以保为主、保教结合的方针。他们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分为小、中、大三个班,进行护理,制订幼儿食谱,重视营养;建立健康检查制度,进行每日晨检,做好观察记录。添置各类玩具、图片、图书,按不同年龄分别进行启蒙教育。至1988年上海造纸工业系统的保育员队伍已扩大到120人。
  3.暑托班
  1983年后,由于学龄儿童放暑假而家中无人照顾,给职工带来困难。为此,又开办学龄儿童暑托班,以解决职工后顾之忧。

知识出处

上海造纸志

《上海造纸志》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造纸志》的出版标志着上海造纸工业的历史得到完整记录。作者回顾了中国造纸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了历史教训,指出经济发展需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清廉政府,并倡导开放创新的态度。文章呼吁牢记历史,继续前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

相关机构

天丰造纸厂
相关机构
中国版纸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