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海造纸志》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60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化教育
分类号: G726
页数: 2
页码: 217-228
摘要: 本文讲述上海造纸工业在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期间,积极推动职工教育。初期主要开展扫除文盲运动,各造纸厂纷纷设立职工业余学校或识字班,配备专职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随后,部分工厂开办了工人业余中学和工业中学,提供初中和造纸职业培训。然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这些教育项目逐渐停办。
关键词: 上海市 造纸工业 文化教育

内容

一、扫除文盲
  1950年初,上海市总工会举办第一期职工业余教育骨干培训班,天丰造纸厂(现名长虹纸浆厂)派出一名职工业余教育骨干参加学习。结业返厂后及时开办工人业余识字班,每天利用午休学习1小时。
  1952年,全国开展扫除文盲运动,天丰造纸厂配备专职扫盲教师2名。1954年扫盲运动告一段落,天丰造纸厂成立厂校,开设工人业余小学课程语文和算术。每周上课3次,每次一个半小时。
  1951年3月,江南造纸厂创办江南造纸厂职工业余学校,由于当时江南造纸厂职工中的文盲和半文盲占总人数的80%以上,所以办学方针以识字扫盲为主。开设班级从一年级到六年级。1952年下半年,在校学习工人达280人,分7个班级上课,配备专职教师8人,兼职教师4人。
  1954年,中国版纸厂等筹办厂校,新建厂校教室6间,教师办公室1间。当年开办工人业余小学初小班,教材采用上海市教育局主编的初等学校语文、算术课本。班级由初办时的1个班逐步发展到6个班,专职教师从1人逐步增加到8人。
  1956年,国务院作出《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中国版纸厂等立即开展扫盲,采用脱产学习与业余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脱产学习,在厂校集中上课。业余学习,在车间分散学习。包教包学,能者为师,由文化程度较高的职工担任义务教师。
  1960年发动第二次扫盲,主要形式为分批脱产学习10~15天,由各车间自己安排教师进行扫盲。是年,中国版纸厂荣获杨浦区扫盲先进单位奖状。1960年后,中版厂校继续开办职工业余小学班,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
  1962年,大中华造纸厂(现名新华造纸厂)开办工人扫盲识字班2个班,入学工人短期脱产读书。1963年又开2个班。对于工人中的半文盲,安排在每天下午3点以后学习,半年为1届,每年办2届。另外加开扫盲夜班。
  二、工人业余中学
  1958年下半年,天丰造纸厂(现名长虹纸浆厂)开办工人业余初中班,借用南丹路小学校舍上课。聘用4名专职教师,另聘多名本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但因当时正值“大跃进”高潮时期,难以坚持教学,草草结束。
  1960年,江南造纸厂工人业余学校改名江南造纸厂红专学校,开办初中单科班,共开代数班、造纸化学班、语文班、几何班等10个班。1961年以后入学工人逐渐减少。
  1981年,长虹纸浆厂建立厂校。由一位副厂长兼任校长,配备多名大学本科和大专文化水平的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开办初中班,设置初中数、理、化、语文、政治全部课程。还办过一期高中班。入学总人数超过200人,先后有124人取得初中毕业证书,有14人高中毕业证书。教师徐灼、余立强被评为上海市轻工业局职工业余教育先进教师。
  三、工业中学
  1961年下半年,宏文造纸厂开办“宏文工业中学”招收小学毕业生进行造纸职业培训,学制3年。第一届学生44人,1964年毕业。1964年9月,,招收第二届学生40人,1967年毕业。之后,因“文化大革命”干扰,宏文工业中学停办。1961年9月,江南造纸厂开设工业中学。当年招收第一届学生,1964年又招第二届,学制3年。文化课由职工子弟小学教师兼任,技术课由江南造纸厂技术人员兼任。60年代末期,学生来源减少,1969年只有30多人报名。1970年只有6人报名,只好停办。
  1961年9月,新华造纸厂创办“新华工业中学”,招收小学毕业生80人,开2个班。文化课5门: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专业课2门:制浆、造纸。学制3年。1962年续招1个班学习,1963年又招1个班。1966年7月第三届学生毕业后停办。
  1961年,利华造纸厂开办利华工业中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招生。

知识出处

上海造纸志

《上海造纸志》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造纸志》的出版标志着上海造纸工业的历史得到完整记录。作者回顾了中国造纸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了历史教训,指出经济发展需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清廉政府,并倡导开放创新的态度。文章呼吁牢记历史,继续前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