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设备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海造纸志》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57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设备管理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3
页码: 180-1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上海造纸工业设备管理经历了从设备简陋、管理薄弱到全面提升的过程。解放前,设备条件落后,技术力量不足,设备管理混乱,生产水平低下。随着公司成立和国家政策的引导,设备管理逐步改善。然而,“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带来了挑战,设备管理陷入停滞。1978年后,随着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指引,设备管理得到恢复和加强。1982年后,全行业实行企业整顿,设备管理更趋规范化、专业化。1990年,制定了详细的《上海造纸行业设备管理和维修工作实施细则》,为全面实施设备管理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上海市 生产计划 设备管理

内容

解放前,上海大多数纸厂是设备简陋,陈旧杂乱,技术力量薄弱,生产水平低的小厂。而规模较完整,布置较合理,设备较新者仅宏文、中版两厂。厂房建筑、工厂布局或设备条件有一方面之长者,亦仅大中华、标准、勤工数厂而已。那时,只求纸机能运转出纸,根本谈不上较完善的设备管理。因此,存在的问题较多。
  就纸机情况看,全市共有纸机52台。其中长网机18台,圆网机34台(其中板纸机7台),机宽最大者为103”(2612毫米),车速最快者为120米/分,长网机中烘缸在10只以上者仅8台,日产纸10吨以下者7台。在所有纸机中,普遍存在带病运转,以及纸机各部能力不平衡,妨碍了纸机能力的提高。
  就原料处理设备和制浆设备情况看,除了少数厂无纸浆蒸煮设备外,大都均有蒸球,全行业共有蒸球41台(其中5台已不能使用)总容积为882立方米,最大者为40立方米,最小者仅3立方米,约有1/3的蒸球在耐压安全上存在问题,只能用于低温浸渍废纸或手工竹浆。蒸煮总能力,年能力可达8万吨,而实际能力的发挥除蒸球本身安全条件的影响外,主要纸浆处理的漂洗、筛选能力不足,因而影响自制浆能力的发挥。
  就水、电、汽平衡情况看,生产用水各厂均依赖就地凿井供给。但因地下水位下降,夏秋季节水量经常不足;供汽方面,各厂所有锅炉一般能力仅为1~2吨/时1~2台,除机修停机外,每月还要影响生产1~2天用于出灰除垢;供电方面,部分厂的变电器容量不足,限制了生产。
  在设备检修维护方面,普遍缺乏机修设备。如天章、上海、海龙、宝山等十几个厂既无机修设备又缺少机修工人,经常因零部件损坏被迫停机。
  就安全设施情况看,各种机器设备大都无安全防护装置,电气线路陈旧,操作极不安全。至于防尘、防毒设施,更是一片空白。
  上述情况,在解放初期还无改变,以致事故频繁,产品质量长期不稳定,严重限制了生产的发展。1951年后,各厂在劳动局的指示下,安装防护设备,并更换调整了电线。1952年,各厂先后改善了车间通风降温设备,同时,各厂陆续组织了义务或专职消防队,添置了消防设备,进行了危险厂房的修理,使劳动条件有了改善,安全生产初步有了保证。
  1954年,上海造纸工业公司成立后,要求各厂建立设备动力科或专职设备管理人员,建立机修车间或配备一定的机修力量,使整个行业在设备管理上跨上了一个新台阶。1955年4月,部、局召开设备管理工作会议,推行计划预防检修制度,要求各厂建立设备卡片,对设备的移动、修理等随时加以记录,以反映设备的运转情况及备品配件的检修周期,为搞好计划预修提供可靠的保证。由于加强了设备管理,各厂的设备事故明显下降。设备也得到合理的使用,提高了运转率,挖掘了设备的潜力。全行业的纸机由解放初期的52台增加到59台。
  “大跃进”(1958~1960年)中,各厂利用备品备件和旧设备,拼凑成纸机。3年间,投资不到200万元,全行业纸机增加到73台(不包括湿抄板纸),增产低档纸张上起了作用。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的设备不平衡,如供水就严重不足。各厂原有深井共60台,1959年报废8台,部分厂由于深井出水量少,不得不使用自来水,不仅增加成本,而且影响居民用水。居民和公安局的反映很大。夏季被迫实行限制用量,造成减产。锅炉供汽也有困难,纸机增加了,但半浆机、成浆机却增加不多,以致造成浆纸不平衡。到1961年积极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设备不平衡的状态才得到缓解。
  通过三年调整,在设备上不少进行了技改和大修,给予较大投资。仅1965年就投资了1178万元,大修了12台纸机,对部分纸机进行了改造,改善了纸机的性能,更新淘汰了落后设备99台套,为这一时期的生产稳步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年),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设备管理也陷于瘫痪之中。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在中共中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指引下,上海造纸工业公司于1978年根据轻工业部造纸局、上海市轻工业局颁发的《设备管理和维护检修暂行办法》结合本行业具体情况制订和贯彻了《上海市造纸工业公司设备维修管理制度》,并指导和督促各企业付诸实施,使各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迅速得到恢复。1979年,开展全行业创一类设备和一类先进锅炉房的评比竞赛。通过2年的评比竞赛活动,加强了设备计划预修和巡回检查保养,整顿了技术档案资料,备品备件进行集中管理,并激励了广大职工对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工作的积极性,设备管理初步走上了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道路。1980年,各企业的主要设备完好率达到90%以上。事故频率普遍下降。全行业的30个锅炉房经过对口检查、验收,全部被评上一类先进锅炉房,实现了行业“满堂红”。
  1982年,全行业开始企业整顿,各企业的设备管理根据企整要求,逐项加以整顿提高,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机构齐全,维修力量增加。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各企业均有一名副厂长或总工程师负责全厂设备管理和维修工作,并设立了相应的专职设备管理机构和配备了适当数量的专业管理人员。部分企业设有设备动力科,多数企业设有技术科,专人负责全厂设备管理和计划维修工作。各企业机修车间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有些企业的生产班组还设有班组设备管理员,检查督促设备维修保养,在企业内部形成专群结合的设备管理维修网络。在维修力量方面,各企业根据设备拥有量和设备复杂程度,配备相应的维修力量,维修人员的比例,一般按企业职工总人数的18%配备。各级的职责范围比较明确:设备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制订全厂机械动力设备、压力容器的维修保养制度及设备使用规程、编制设备大修、中修计划,制订全厂设备的主要零部件易损件的备品储备定额,统管全厂设备档案图纸资料和设备调入、调出、更新、报废及设备事故管理的各项规定,定期组织设备检查,掌握全厂设备技术状态和设备完好率。机修车间按照预修要求编制设备月修计划,具体贯彻预修业务和备品备件的制作,负责全厂设备的维修工作。生产车间重点贯彻设备维修和保养制度,执行设备“谁使用谁负责保养”的规定,加强职工技术培训,开展群众性的“三好”(管好、用好、修好),“四会”(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活动,使设备经常保持清洁、润滑、安全。各企业基本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设备技术档案,建立设备卡片(台帐)进行分类、编号,对随机附件、技术资料、设备运行记录、历次修理验收记录、设备事故报告等资料,均由设备部门统一归档管理,对行业的主要关键设备,实行局、公司、企业分级管理。
  1990年,贯彻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和轻工业部《轻工业设备管理实施办法》,制订了《上海造纸行业设备管理和维修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共14章73条。对设备管理和维修的各个方面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定。通过这一实施细则的制订和贯彻,使上海造纸行业的设备更好的实施管理、维修、改造和更新,为实行设备全过程的综合管理打下基础。

知识出处

上海造纸志

《上海造纸志》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造纸志》的出版标志着上海造纸工业的历史得到完整记录。作者回顾了中国造纸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了历史教训,指出经济发展需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清廉政府,并倡导开放创新的态度。文章呼吁牢记历史,继续前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