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海造纸志》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551
颗粒名称: 六、出口
分类号: F713.3
页数: 2
页码: 143-1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解放前,上海部分造纸厂曾短暂出口产品至南洋。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造纸行业自1953年开始有少量产品出口,最初通过外贸部门组织,后改为直接向工业企业进货。60年代起,为扩大出口,部分纸机常年生产出口产品,高档纸增长明显。年出口量在1966年前稳定在2万吨左右,主要销往亚洲及港澳地区。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口受阻,80年代起开始回升,并连年位居全国造纸业出口量前列。1990年出口量及金额仍居全国第二。
关键词: 上海造纸 经营 产品销售 出口

内容

解放以前,上海民族资本造纸厂中只有竟成造纸厂生产的黄纸板在民国17年(1928年)前后曾行销南洋各地,出口数占该厂产,量30~40%,但为时短暂。天章、江南等造纸厂的机制毛边、连史也曾出口南洋等地,但仅限于售与当地侨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3年起,上海造纸行业开始有少量产品出口,当时全部纳入国家统一对外贸易的轨道,由上海外贸部门通过商业调拨进货组织出口,工厂企业不自营出口业务,也不与外贸部门发生直接联系。自1958年6月起,国家将原来外贸通过内贸进货的方式,改为外贸直接向工业企业进货的方式,上海造纸行业主要与上海文化体育用品进出口公司和上海外贸包装公司衔接出口业务。从60年代初期起,为了扩大出口业务,上海造纸行业有13台纸机(占行业机台总数的21.5%)常年生产出口产品,能成批出口的品种有27个,出口品种也发生重大变化,中档的厚板纸等逐年减少;高档的薄型纸如拷贝纸、防油纸、色打字纸明显增长。年出口总量1966年之前稳定在2万吨左右,主要销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巴基斯坦、缅甸、埃及和香港、澳门等37个国家和地区。
  “文化大革命”期间,上海造纸行业的产品出口遭到严重阻碍,出口交货额连年下滑,从80年代起,出口交货额开始回升,1984年达到39184吨,金额2315万美元;1987年创出口交货额的最高纪录,达到61695吨,金额3338万美元。连年名列全国造纸业出口量榜首。1990年为26343吨,金额2063万美元,名列全国造纸业出口量的第二。

知识出处

上海造纸志

《上海造纸志》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造纸志》的出版标志着上海造纸工业的历史得到完整记录。作者回顾了中国造纸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了历史教训,指出经济发展需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清廉政府,并倡导开放创新的态度。文章呼吁牢记历史,继续前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