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苇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海造纸志》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516
颗粒名称: 二、苇浆
分类号: TS749+.3
页数: 3
页码: 102-1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江南制纸股份有限公司在民国期间发明芦苇纸浆代替木浆,成本降低40%,并获10年专利权。芦苇主要产于江浙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公司设立分厂制造苇浆。苇浆制造过程包括拣选、压碎切断、蒸煮、压干和包装等步骤。抗日战争爆发后,分厂停产,苇浆供应中断。1956年,轻工业部决定在上海造纸公司试验硫酸盐法苇浆,以替代亚硫酸苇浆。试验使用不同原料,确定了最适宜的蒸煮条件,并验证了硫酸盐苇浆的技术可行性。试验结论指出,长江荻芦和射阳湖泡芦为较佳原料,长江泡芦次之,但用碱量最高。设厂技术上可行,需考虑原料收购和黑液回收等经济因素。
关键词: 上海造纸 生产技术 制浆机术 苇浆

内容

江南制纸股份有限公司于民国16年投产初期用国外木浆造纸、需要量大,成本过重,难与外货竞争。次年,遂有聘技术专家陈彭年研制芦苇纸浆以代木浆之举,当时即在厂中试用。穷2年心力试验,耗资数万元,结果发明芦苇纸浆用以造纸,其成本可减少40%。
  民国18年1月28日江南制纸股份有限公司因发明芦苇纸浆造纸,获得国民政府工商部核准专利权10年。
  芦苇盛产江浙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天然生长,春发冬收不虞间缺。民国17年5月该厂在沪宁铁路高资车站附近的增课洲购地5000余亩,种植芦苇并动工设立分厂,于次年9月1日正式开工制造苇浆,日产本色苇浆1吨左右。
  芦苇浆的制造过程为:芦苇→拣选(将芦苇、荻分开,除草、去芦花)→滚压切断(苇片切长1~2英寸)→筛选(去尘屑)→运斗(提升到楼上)→装球→放锅→冲洗→压干→包装→运沪厂。
  蒸汽→液碱→碱溶解
  (1)拣选:人工拣选,去其根、芦花、杂草及藤类。
  (2)压碎、切断及除尘:芦苇经拣选后由人工送至切苇机上,先压碎后切断再去尘。齿轮压碎机为上下各一根压辊,直径8英寸,长1.5英尺,17牙。芦苇压碎后再经双刀圆旋切苇机切断成1~1■英寸长的苇片,落入铅丝网运送机中,一部分尘埃已从铅丝网孔中落下,再进入筛斗清理机,该机底部均属孔板,能前后摇动,尘埃自孔中落下,切损筛损5%。
  (3)蒸煮:筛净苇片经斗式运输机运至楼上装球。有蒸球3只,直径12英尺,最高压力可至150磅/平方英寸。一次装入芦苇6000磅,先以水煮,蒸汽30磅/平方英寸,蒸煮3小时,再以水洗净。然后放入氢氧化钠与水蒸煮,汽压达100磅/平方英寸,加汽总时间约14小时。蒸煮完毕后须立即冲洗,否则颜色不佳。
  每次蒸煮完毕排汽后即灌入冷水,待球中将满时即倒出,冲洗在蒸球下池内,如此连续4次,纸浆可清洁。池底有3英尺余宽的滤网流出废液。
  (4)压干:苇浆脱水用压浆机及卷浆机。压浆机有人工压浆及水力压浆二类,前者纸浆在上下木板(有孔加细铅丝网)之间压成1.5~2英寸厚的浆板,水份约70~75%,后者压出浆板尺寸为长3英尺,宽1.5英尺,厚1.5~2英寸,效率较前者高50%,卷浆机的流程是:冲球后的苇浆送至洗浆池内,有搅拌器搅拌均匀,旁有小斗提升至木槽,再流入卷浆机流浆箱。卷浆机为平网,网长30英尺,45目,通过伏辊及帆布挤压带到一只4英尺直径烘缸上干燥。车速每分钟6~12英尺,24小时可卷取4吨。
  (5)包装:由人工用麻布及二木板相夹包装成件,每件重350磅,运往上海本厂使用。至民国24年时,改为分2次蒸煮,苛性钠加入量为原料的18~20%。第一次蒸煮3小时在高资分厂进行,第二次蒸煮8小时在本厂进行,即成苇浆粕。
  蒸后,苇浆送至楼上打浆机内加清水洗涤数小时,洗净后加入漂白粉溶液,漂粉用量约为原料的15%。漂白1~40小时,然后打开浆机底部木塞,将浆放入楼下贮浆仓,继续进行漂白。仓有二区,以铁框分开,可以滤去水份。浆料留框上三五日后取出,再入洗浆机,洗去残氯。
  抗日战争爆发后,高资分厂停产,苇浆亦从此中断供应。
  1956年5月26日轻工业部造纸工业管理局初步决定在江苏省建设硫酸盐法苇浆厂1座,唯硫酸盐法苇浆国内尚未生产,拟通过试验取得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的依据。为此,该项试验任务指定交由上海造纸公司负责,与江苏省工业厅、轻工业设计院上海分公司配合进行。
  上海造纸公司于当年6月按部要求,制订试验计划,由中心化验室主任高纯甫工程师负责主持,轻工设计分公司及江苏省造纸公司各派技术人员参加工作。试验工作于6月30日正式开始,至10月底完成。
  所试验的芦苇系镇江地区的长江泡芦、长江荻芦及苏北宝应附近射阳湖泡芦3种原料。并选择产量最丰富,最易收购但最难蒸煮的长江泡芦为重点试验,摸索出最适宜的用碱量、硫化度、时间、汽压、液比等,并进行了3次不同蒸煮条件的中间工厂试验,用碱量由24%降至19.5%。该项试验苇浆每次各约1吨,由中国水泥公司造纸厂及江南造纸总、分厂协助,抄造#4凸版印刷纸及打字纸,使用结果颇为满意。不论打浆、造纸过程及成纸白度、尘埃度、平均裂断长均与亚硫酸苇浆无任何区别。因此,肯定了硫酸盐苇浆在技术上的可能性,完全可以代替亚硫酸苇浆。
  对三种原料的试验分析结论为:长江荻芦及射阳湖泡芦较佳;长江泡芦次之。在达到漂白浆相同或接近的硬度及相同白度的情况下,用碱量以长江泡芦为最高(Na2O24%)射阳湖泡芦次之(Na2O16%),长江荻芦最低(Na2O12%)最高最低用碱量相差达1倍。硫酸,盐苇浆设厂在技术上完全有可能,但必须考虑原料收购的,品种问题,经济上则黑液回收为一项重要关键。

知识出处

上海造纸志

《上海造纸志》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造纸志》的出版标志着上海造纸工业的历史得到完整记录。作者回顾了中国造纸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了历史教训,指出经济发展需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清廉政府,并倡导开放创新的态度。文章呼吁牢记历史,继续前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彭年
相关人物
高纯甫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