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产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海造纸志》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51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生产技术
分类号: F273.1
页数: 23
页码: 101-1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上海机器造纸工业初期主要使用破布作为造纸原料,经多道工序制成中式纸张。随后,开始尝试使用稻草和芦苇作为造纸原料,并取得成功。解放后,为自力更生,上海造纸工业积极研究试用稻麦草等制浆技术,不断提高漂白草浆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制浆技术不断改进,采用新型设备,实现连续管道化,提高纸张的物理性能和产量。加工纸方面,上海从民国时期开始生产,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加工纸品种增多,技术水平提高。棉浆作为造纸原料一度被广泛使用,但随着化纤原料的增多和成本的上升,棉浆生产逐渐减少。芦苇作为造纸原料的研究和使用也取得了成功,成为重要的替代原料。
关键词: 上海造纸 生产技术 造纸原料

内容

上海机器造纸工业开办初期,破布为主要造纸原料,经人工拣选、蒸煮、洗涤、漂白、打浆等工序,抄造连史、毛边、海月等中式纸张。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华章纸厂始用稻草为造纸原料,但只能抄造本色低档纸张。
  民国17年(1928年),江南制纸股份有限公司聘请造纸专家研究芦苇制浆技术,利用长江中下游天然生产的芦苇制造漂白苇浆作为造纸原料,获得成功。
  解放后,上海造纸工业,为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开辟造纸原料,遂积极研究试用稻麦草等制浆技术。1951年开始在文化用纸中配用部分漂白稻草浆,取得满意效果,为草浆代用部分木浆打下了基础。此后,凡能自制漂白草浆的纸厂均在文化用纸中配用草浆。并积极对漂白草浆在备料、蒸煮、筛选、漂白等工艺,以及设备等方面不断交流经验,研究改进生产技术,使漂白草浆的产量、质量不断提高。
  1959年9月利华纸厂终于以100%硫酸盐漂白草浆试抄胶版印刷纸获得成功。1962年开始在出口纸张中配用20~40%净制漂白草浆。1964年江南造纸分厂用30%自制漂白龙须草浆代替部分木浆抄造出口特白打字纸。1965年江南造纸厂改草浆单段漂白为三段漂白,提高草浆白度,在出口书写纸中配用50%。1971年新华纸厂用常规设备建成管道漂白工程也获得成功。1984年利华纸厂进行二氧化氯制备与多段漂白草浆科研试验,取得经验。1988年新华纸厂建成日处理50吨漂白草浆黑液碱回收工程,使年产16000吨净制草浆流程更趋完善。
  为提高纸张质量,在打浆、抄纸方面不断改进工艺设备,采用新型打浆设备,淘汰槽式打浆机,使打浆工艺流程实现连续管道化,并加强科学检测手段,采取许多有效措施,不断稳定提高纸张的物理性能和产量。
  上海的加工纸于民国15年开始,由英国东方洋行生产晒图纸。后来马江晒图纸厂、高乐洋行(生产复写纸)、美锦腊光纸厂等陆续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科技、生产的发展,需要各种配套的技术加工纸,华丽铜版纸厂先行研制出心电图纸等20多个新产品,解决各方面的急需。接着筹建三五纸厂扩大研制技术配套用纸新品种,填补了许多国内空白,满足军工与民用需要。同时,又改造一部分造纸厂专业生产加工纸,如国丰纸厂的工业滤纸,天章纸厂的记录纸,感光复印纸厂的无碳复写纸,宝山造纸厂的贴体包装纸等,生产的加工纸品种增多,技术水平又提高一步。
  第一节 制浆技术
  一、棉浆
  上海机器造纸局清光绪十年(1884年)开始生产纸张时,以破布为主要原料。投产前需用大量女工拣选分类,剔除杂质。破布大都是当时国人常穿的蓝布大挂。拣布、切布间灰尘弥漫,臭气熏人,劳动条件差,工作效率低。拣选后的破布在切布机中切成小块,装入篮筐运往相邻车间,拖上平台,装入蒸球。在球内经过几小时烧碱及蒸汽的蒸煮,破布中大部分蓝色被烧碱抽出。经放汽、倒球出料,再由水力提升机提升至楼上,装入由蒸汽机驱动的浆机内打碎并彻底清洗。清洗后的破布浆由大铁管导入楼下的漂白车间,在漂白机内和漂白液混和作用2天,待完全洁净和漂白后,再由人工用铁铲铲入沿漂白车间铺设的铁轨上的压滤机内。压滤机装满后就拖到外面压滤,挤出的漂液仍保存起来供回用。布浆则由水力提升机提升至楼上车间,装入打浆机内打成细浆,最后用管子导入造纸车间供抄纸用。
  以破布作为主要造纸原料的纸厂还有利华、大中华、江南、勤工、勤丰、中和、天丰等厂。解放后,以石灰液代替烧碱蒸煮破布。1951年中和纸厂增装汰布机将破布原料洗涤后打浆,缩短了打浆时间,节约了电耗。
  为了改善各厂分散处理的困难与环境卫生,上海造纸公司于1957年建立造纸原料加工厂,将破布集中进行消毒除尘、分级拣选合理使用。由于破布浆尘埃杂质多,不易处理,影响成纸质量,大中华、利华等厂分别于1961年、1963年停止使用布浆,发展自制漂白草浆。
  1971年开始,长虹纸浆厂改产棉布浆,但随着棉纺业对化纤原料的使用增多,棉浆中产生化纤疙瘩,影响棉浆质量,同时价格剧增,成本难以承受,于1993年4月停产。破布在上海地区现仅在崇明竖河造纸厂用于制造油毡原纸。
  二、苇浆
  江南制纸股份有限公司于民国16年投产初期用国外木浆造纸、需要量大,成本过重,难与外货竞争。次年,遂有聘技术专家陈彭年研制芦苇纸浆以代木浆之举,当时即在厂中试用。穷2年心力试验,耗资数万元,结果发明芦苇纸浆用以造纸,其成本可减少40%。
  民国18年1月28日江南制纸股份有限公司因发明芦苇纸浆造纸,获得国民政府工商部核准专利权10年。
  芦苇盛产江浙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天然生长,春发冬收不虞间缺。民国17年5月该厂在沪宁铁路高资车站附近的增课洲购地5000余亩,种植芦苇并动工设立分厂,于次年9月1日正式开工制造苇浆,日产本色苇浆1吨左右。
  芦苇浆的制造过程为:芦苇→拣选(将芦苇、荻分开,除草、去芦花)→滚压切断(苇片切长1~2英寸)→筛选(去尘屑)→运斗(提升到楼上)→装球→放锅→冲洗→压干→包装→运沪厂。
  蒸汽→液碱→碱溶解
  (1)拣选:人工拣选,去其根、芦花、杂草及藤类。
  (2)压碎、切断及除尘:芦苇经拣选后由人工送至切苇机上,先压碎后切断再去尘。齿轮压碎机为上下各一根压辊,直径8英寸,长1.5英尺,17牙。芦苇压碎后再经双刀圆旋切苇机切断成1~1■英寸长的苇片,落入铅丝网运送机中,一部分尘埃已从铅丝网孔中落下,再进入筛斗清理机,该机底部均属孔板,能前后摇动,尘埃自孔中落下,切损筛损5%。
  (3)蒸煮:筛净苇片经斗式运输机运至楼上装球。有蒸球3只,直径12英尺,最高压力可至150磅/平方英寸。一次装入芦苇6000磅,先以水煮,蒸汽30磅/平方英寸,蒸煮3小时,再以水洗净。然后放入氢氧化钠与水蒸煮,汽压达100磅/平方英寸,加汽总时间约14小时。蒸煮完毕后须立即冲洗,否则颜色不佳。
  每次蒸煮完毕排汽后即灌入冷水,待球中将满时即倒出,冲洗在蒸球下池内,如此连续4次,纸浆可清洁。池底有3英尺余宽的滤网流出废液。
  (4)压干:苇浆脱水用压浆机及卷浆机。压浆机有人工压浆及水力压浆二类,前者纸浆在上下木板(有孔加细铅丝网)之间压成1.5~2英寸厚的浆板,水份约70~75%,后者压出浆板尺寸为长3英尺,宽1.5英尺,厚1.5~2英寸,效率较前者高50%,卷浆机的流程是:冲球后的苇浆送至洗浆池内,有搅拌器搅拌均匀,旁有小斗提升至木槽,再流入卷浆机流浆箱。卷浆机为平网,网长30英尺,45目,通过伏辊及帆布挤压带到一只4英尺直径烘缸上干燥。车速每分钟6~12英尺,24小时可卷取4吨。
  (5)包装:由人工用麻布及二木板相夹包装成件,每件重350磅,运往上海本厂使用。至民国24年时,改为分2次蒸煮,苛性钠加入量为原料的18~20%。第一次蒸煮3小时在高资分厂进行,第二次蒸煮8小时在本厂进行,即成苇浆粕。
  蒸后,苇浆送至楼上打浆机内加清水洗涤数小时,洗净后加入漂白粉溶液,漂粉用量约为原料的15%。漂白1~40小时,然后打开浆机底部木塞,将浆放入楼下贮浆仓,继续进行漂白。仓有二区,以铁框分开,可以滤去水份。浆料留框上三五日后取出,再入洗浆机,洗去残氯。
  抗日战争爆发后,高资分厂停产,苇浆亦从此中断供应。
  1956年5月26日轻工业部造纸工业管理局初步决定在江苏省建设硫酸盐法苇浆厂1座,唯硫酸盐法苇浆国内尚未生产,拟通过试验取得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的依据。为此,该项试验任务指定交由上海造纸公司负责,与江苏省工业厅、轻工业设计院上海分公司配合进行。
  上海造纸公司于当年6月按部要求,制订试验计划,由中心化验室主任高纯甫工程师负责主持,轻工设计分公司及江苏省造纸公司各派技术人员参加工作。试验工作于6月30日正式开始,至10月底完成。
  所试验的芦苇系镇江地区的长江泡芦、长江荻芦及苏北宝应附近射阳湖泡芦3种原料。并选择产量最丰富,最易收购但最难蒸煮的长江泡芦为重点试验,摸索出最适宜的用碱量、硫化度、时间、汽压、液比等,并进行了3次不同蒸煮条件的中间工厂试验,用碱量由24%降至19.5%。该项试验苇浆每次各约1吨,由中国水泥公司造纸厂及江南造纸总、分厂协助,抄造#4凸版印刷纸及打字纸,使用结果颇为满意。不论打浆、造纸过程及成纸白度、尘埃度、平均裂断长均与亚硫酸苇浆无任何区别。因此,肯定了硫酸盐苇浆在技术上的可能性,完全可以代替亚硫酸苇浆。
  对三种原料的试验分析结论为:长江荻芦及射阳湖泡芦较佳;长江泡芦次之。在达到漂白浆相同或接近的硬度及相同白度的情况下,用碱量以长江泡芦为最高(Na2O24%)射阳湖泡芦次之(Na2O16%),长江荻芦最低(Na2O12%)最高最低用碱量相差达1倍。硫酸,盐苇浆设厂在技术上完全有可能,但必须考虑原料收购的,品种问题,经济上则黑液回收为一项重要关键。
  三、木浆
  1.机械木浆
  民国9年2月日商将华章造纸厂出售给刘伯森,改名宝源造纸东厂(今利华造纸厂)。当时上海商务印书馆主持人高凤池力促宝源厂自造白报纸(新闻用纸),产品可全部由商务印书馆销用。刘伯森与工程师博海生商定,在8月中委托茂生洋行向美国订购三袋式磨木机2台(用300匹马力电动机驱动),.每台日产磨木浆3吨。机件在民国10年2月初到厂安装试车,一切顺利。原料用白杨木及松木,制成磨木浆,再掺入进口漂白亚硫酸法针叶木浆制成白报纸。于3月9日造出首批配比为杨木浆与松木浆各30%,进口漂白化学木浆40%的“天字申报纸”。次日又造出两种磨木浆各40%,半漂破布浆20%的“地字申报纸”两批纸张经商务印书馆试用都很满意。但当时浦东电气公司供电不足,无法增加供电,同时购入的杭州松柴都是小径松树,人工去皮和除节操作麻烦,大径松木价贵而货少,无法大量收购,自制磨木浆的成本反较破布浆高,货源亦不如破布充足,无利可图而停止生产。民国11年1月5日该厂失火,全厂焚毁,磨木机从此搁置。
  1951年初周秉信、沈道五等集资2.5万元在余姚路441号筹建友联木浆厂制造机械木浆。该厂设计人陈体荣曾向华东工业部提出该厂规划,华东工业部于4月9日复函提出“小规模机制浆厂其成本必高,倘如在上海只宜设立试验性工场..”。该厂嗣于1951年11月1日开业,职员17人,工人26人,设备仅小型磨木机二部及粗滤、细滤机。经10个月屡次试验,日产量不足1吨,所耗电力及原木超过原计划1倍以上,成本极高,终于1952年10月因亏损58000元而歇业。
  2.化学木浆
  1955年中国水泥公司造纸厂(现上海纸浆厂)为了解决上海市造纸原料供应不足的困难,开始用市内废木材试制未漂硫酸盐木浆,生产仿水泥袋纸供应水泥厂包装水泥,1956年试制成功。随着生产的发展,产量逐年上升,又积极开发利用林区边角废材。该厂所用废木材约60%来源于森林边角材,40%来源于市内木材加工厂废料。1957~1990年共利用废木材110万吨,生产本色硫酸盐木浆36万多吨。
  开始生产本色木浆时,蒸煮一直采用硫酸盐法和多硫化钠法,在生产过程中散发出难闻的硫化物臭气。蒽醌碱法制浆可消除臭气又可提高成浆率,可是蒽醌是染化工业的重要原料,资源有限,售价也贵。获悉上海染化十厂的生产过程中有蒽醌磺酸钠(A.M.S)废液及双胺基蒽醌(“518”副产品)急待处理。在上海造纸研究所支持下,于1978年11月进行小型试验,结果显示A.M.S.废液与蒸煮药液混和后蒸煮木片,在消除恶臭和提高成浆率方面效果与蒽醌法相似。于是在1979年1月6日正式投入使用代替硫化碱制浆获得成功,既减少了蒸煮中臭气,又提高成浆率0.5%,降低了成本。上海及松江纸浆厂一年就得益60
  万元,同时也使染化厂废液通过两厂的碱回收系统得到治理,该成果因此获得市轻工业局技术革新二等奖。
  上海纸浆厂在木片浆蒸煮过程中有木浆黑液排出,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1966年经轻工业局批准,拨款280万元,建设黑液碱回收车间,于1969年10月投产。1978年又新建真空洗浆机车间,进一步提高黑液提取率,同时建成木浆喷放蒸汽热回收系统,解决长期来对空气的污染。
  碱回收车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蒸汽余热发电项目经市轻工业局批准,拨款60.24万元,土建295平方米,安装750千瓦发电机1台,于1983年8月投产,每日发电3600度。由于纸浆产量有限,黑液量不足,产汽少及其他问题,未能完全正常运行。
  松江纸浆厂自1966年开始改产本色及半漂硫酸盐木浆,日产量在25吨左右。原料为福建、黑龙江、吉林等省各贮木场和木材加工厂下脚料及废木片等。蒸煮后木浆经筛选、漂白后用湿抄机压干到含水份65%左右,装入麻袋运往市区纸厂使用。由于水份高和包装运输、管理等问题较多,影响质量及成本。1968年6月7日造纸公司认为该厂生产的漂白硫酸盐木浆白度仅50%左右,必须增建三段漂设备,使浆板白度达70%以上。并新增烘缸建成浆板机1台,使产量达30吨/日,抄成干浆板后运至各厂使用。1968年底成立多段漂基建小组,1969年12月完成土建施工,1970年2月开始设备、管路安装,1970年4月底试车,5月三段漂白浆板车间建成投产。除本色木浆外,当年生产漂白木浆4166吨,1971年达8766吨。
  四、稻麦草浆
  1.备料与蒸煮
  上海造纸工业原料联购处在1951年2月7日与宏文造纸厂订约委托代制可漂稻草浆200吨,优先分配给生产文化用纸各厂试用。中国纸厂配用25%,生产有光纸,品质优良,各厂均表满意,开稻草浆使用于白色纸张的先例,为草类浆代用木浆打下基础。1951年下半年起牛皮纸配料中亦开始采用稻草浆20%。同时,凡能自制漂白草浆各厂也开始试用。大中华、江南、利华等厂于第四季度在文化用纸中配用漂白草浆代替竹浆、布浆。在使用草类原料
  初期曾发生过纸张上有黄点、草节等缺点。1953年第四季度上海造纸同业公会号召各厂推广使用草类原料,并召开技术交流会议,改进稻草备料、蒸煮操作。稻草头尾带有泥砂与谷壳,造成尘埃,备料时就先用人工切去头尾,然后送入切料机切成草片。采用两级蒸煮法(第
  一次用水,第二次用碱液),配用硫化碱使蒸煮均匀。蒸后浆料用清水冲洗,增加必要的沉砂槽面积等措施,提高草类浆质量。
  1954年江南造纸厂、1956年新华造纸厂又依据草片与稻壳、尘土可以筛分的原理,先后使用羊角除尘器、旋风分离器和水膜除尘器等设备,除尘去杂量可达总草量的6%,人工省,效果佳,这一备料工艺在全行业广泛采用。
  1953年利华纸厂在蒸煮过程中采用“小放汽”5分钟,加快升温时间,提高蒸解作用,使蒸煮有效时间减少到6小时。1956年该厂又采取碱液预热至60℃与草片混合,使草片浸润软化后装入蒸球,提高装球速度与装球量。
  轻工业部造纸工业管理局为了交流提高草浆质量的经验,于1956年7月21日通知委托上海造纸公司召开同产品经验交流会,由韦明经理主持会议。经过精心组织,于1956年10月27日~11月3日全国43个利用草本原料制浆造纸的工厂和单位在上海举行草浆生产经验交流会。会议期间通过介绍经验,现场参观利华、中版、宏文等厂,分小组讨论广泛交流意见,肯定了解放后利用草本纤维原料造纸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进步。大会收集了解决草浆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问题,总结交流推广各厂成熟经验,内容包括:原料品种和贮藏,草料的切头切尾,筛选除尘,利用废汽预热碱液喷洒装球,在蒸煮工艺上又研究选择了与箱板纸、黄板纸、碱法漂白浆等相适应的技术条件。在压缩非蒸煮时间除要改进装料方法外,推荐采用民丰、华丰两厂的喷浆放料经验。为提高草浆的白度,减少尘埃、黄筋及节约漂粉,又研讨了洗涤流程与漂白工艺条件。会议还统一各厂试验项目与检验方法,为今后交流经验资料数据打好基础,对尚未肯定为成熟的经验仍指定专厂继续试验研究。这次会议不仅总结了生产草浆的经验,明确了措施,更重要的是使大家树立了“草浆可以造好纸”的信心,为解决造纸原料供应紧张的困难作出贡献。
  利华纸厂和宏文纸厂创制了旋转装料器。1957年新华造纸厂、1958年利华造纸厂先后改“放汽倒球”为“带压喷放”。经喷放的纸浆疏松,且喷放快捷方便,缩短蒸煮的辅助时间和减轻了劳动强度。1959年新华造纸厂采用碱性亚硫酸钠法蒸煮,同时用“慢升温、快保温”代替“高压保温”草浆熟而不烂,得率高,便于洗涤、漂白和滤水。1965年江南、前卫两厂应用球外“预浸渍”方,法,草片先经碱液预浸,用螺旋输送器送入蒸球,装球量从125公斤/立方米提高到150公斤/立方米,蒸煮时间从原来4小时20分钟降到3小时零5分。“预浸渍”技术后广泛应用于龙须草、芒杆、竹等制浆过程中。
  2.筛选与漂白
  蒸煮得到的粗浆中含有大量黑液(含碱的黑褐式液体),需再进行筛洗与漂白。上海机器造纸工业从清光绪十年(1984年)至1952年,粗浆的洗涤与漂白均在装有洗鼓的槽式打浆机中进行,边打粗浆,边用清水冲洗数小时,洗清黑液,再加漂白粉溶液漂白,最后洗清残氯。设备、技术均落后且纸浆容易返色,以抄造毛边和包装等纸为主。
  1953年,利华造纸厂采用槽式漂洗机,将草浆装入漂洗机内洗涤2小时,再通蒸汽将草浆升温至35℃,加入漂白粉液,为总草浆量的5%,漂白温度控制在40℃,一次漂白,草浆白度最高达65%。
  为提高草浆质量,党和政府非常重视,1955~1958年就召开过5次全国性的草浆生产经验交流会,并逐步从交流板纸经验转变为交流漂白草浆生产文化用纸的经验。对草类纤维的备料、蒸煮、筛选、漂白等进行了技术交流总结,为草浆生产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草浆存在的杂细胞影响抄造和未蒸解的草片、草节造成尘埃点等主要问题作了充分讨论,并指出了提高质量的研究方向。1958年以前,草浆中尘埃多,每2克浆抄成1/20平方米纸样检查,0.5~2毫米尘埃为30只。
  1958年初,利华造纸厂在筛选流程中采用A型离心筛及锥形除渣器等设备,通过一年多百余次试验测定和改进,效果显著,终于在1959年9月以100%硫酸盐漂白草浆抄造出一号胶版印刷纸。(当年10月24日至11月14日,由郁维新副总工程师为代表,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交系统群英会,得到了嘉奖。)再经过不断完善,到1961年12月已可日产净制草浆6吨,0.3~1毫米尘埃降为3~6只,质量又有提高。1962年又在继续强化充实筛选除砂设备的基础上扩大到日产12吨,0.3~1毫米尘埃降至1~2只,并开始以20~40%净制草浆配比抄造出口纸张。
  1963年9月在轻工业部主持下,组织全国18个单位对净制草浆进行技术鉴定。会议认为:这项经验证明净制漂白草浆能够在出口书写纸中配用一定比例,成本不高。在我国木材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各种纸浆的质量降低尘埃也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1963年上海造纸公司为此专门组织召开上海各有关纸厂讨论制订“碱法可漂稻草浆企业标准”,分别规定:SO(净草浆)、SI(一号草浆)、S2(二号草浆)的可漂白度与尘埃度等质量指标,自10月20日起试行。其中对S0(净草浆)的可漂白度(白色%)规定不低于80;尘埃度(2克浆中)0.3~1毫米尘埃不多于2只,1毫米以上尘埃不许有。
  利华纸厂将一级除渣改为二级除渣处理后,草浆一等品率由82~85%提高到90%以上。
  在此阶段时间内,上海各有关纸厂亦努力设法提高草浆质量。1962年大中华纸厂用侧压浓缩机漂前洗涤,用B型离心筛除去未蒸解草节降低尘埃,都有很大效果。1964年江南纸厂将606型除渣器一级一段处理改为606型和600型二级三段除渣处理,当年7月下旬净制草浆亦正式投产,1965年又采用旋翼筛,使草浆质量进一步提高。
  1964年江南造纸分厂开始用进口木浆与自制龙须草浆生产出口特白打字纸。龙须草是一种野生植物,原料中杂草多,起初用人工拣选,耗工耗时质量不能保证。后在工艺设备上进行一系列改造,采用旋翼筛、平筛串联及二级三段除砂处理,大大降低杂草、草筋等杂质。龙须草配比由15%增加到40%时,每平方米尘埃不超过5只。用30%漂白龙须草浆生产的特白打字纸获市、部级优质产品称号。
  1965年江南造纸厂改革草浆漂白工艺,由原来单段漂白改为“氯化”“碱处理”、“次氯酸钙”三段漂白,纸浆白度从69~70%,稻草提高到70~72%,麦草提高到73~76%。生产一号胶版印刷纸时,草浆的配比由40%提高到70%,高级出口书写纸中配用漂白草浆50%1971年新华造纸厂用常规设备,化半年时间建成长度为400米的管道漂白工程,将原有的单段漂白改为三段漂白,其中氯化及碱抽提二段在塑料管道内完成,原来的漂洗机作为第三段次氯酸盐漂白。不需要耐腐蚀设备,虽然碱抽提一段的碱耗略高,但投资甚低,操作工艺也非常简单,纸浆质量完全能适用生产中高档文化印刷用纸。
  1975年江南纸厂为发挥多段漂白的作用,采取低碱快蒸,提高草浆硬度,成浆得率可提高1%,使浆产量继续增长,每吨浆降低用碱56.5公斤,由于硬浆容易脱水,进一步改善洗涤质量,白度可提高3.~5%,质量与消耗都有显著的改善。
  1978年新华纸厂在原有草浆流程用四台侧压式洗涤机串联洗涤,洗涤能力从每日20吨提高到28~30吨。当年第二季度轻工业部又拨款该厂另建草浆新流程,兴建土建面积2160平方米的筛选洗涤和塔式三段漂白稻麦草浆车间,于1981年投产,日产25吨。1982年又用真空洗浆机代替侧压式洗涤机,四台串联,逆流洗涤,黑液提取率从40%提高到80%。1987年又改用24平方米水平带式真空洗浆机,五段逆流洗涤,黑液提取率可达94%,节约洗涤用水,又便于黑液处理及碱的回收。1988年10月日处理50吨漂白稻麦草浆的碱回收工程投产,使年产16000吨净制稻麦草浆流程更趋完善。
  3.二氧化氯制备及漂白试验1965年上半年在上海造纸研究所紧密配合下,江南纸厂承担20公斤/日CLO2的生产制备与5吨/日多段漂白浆流程的科研项目。当年8月,该厂采用食盐还原法(R—2法)进行CLO2制备科研试验,日产CLO220公斤,用于多段漂白自制稻草浆。结果白度上升至89%,用100%漂白草浆生产书写纸白度达90%。但由于量少,不够生产使用以及成本过高,腐蚀污染问题没有解决等因素未能正式投产。
  1977年国家科委及轻工业部下达利华造纸厂“盐酸法制备二氧化氯及其漂白工艺设备防腐蚀的研究”中型试验项目。利华纸厂采用了轻工业造纸研究所草类纤维C—E/H—D三段漂白工艺及盐酸法制备二氧化氯小试的研究成果。1978年8月上海市计委又同意利华纸厂建设纸浆废液提取治理工程项目。由于该二项工程是前后连贯的,所以同时建设在一个车间内,由上海轻工业设计院设计。同年成立由三方面组成二氧化氯漂白草浆试验研究小组,进行工程设计施工。经过1982~1983年三次试运转,不断修改完善,二氧化氯生产能力达183公斤/日,漂白稻麦草浆20吨/日。该中试项目累计开车近四个月,1984年4月18日在利华纸厂通过部级鉴定,认为:C—E/H-D漂白工艺对草浆进行漂白,白度可达80%,并具有不易返色,对纤维损伤小等优点;盐酸法制备CLO2及漂白流程是比较合理的,为以后拟建的漂白纸浆工厂提供了许多重要参考依据。二氧化氯制备系统中的氯酸钠电解槽采用板框式外循环复极电解槽,得轻工业部科技三等奖。
  五、黑液处理
  造纸原料经碱法蒸煮后,排出的碱性废水呈深褐色,称“黑液”,含有大量有机物,色度需几万倍水稀释,化学耗氧量、生化耗氧量都很高。以往制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黑液未经处理排入下水道,流向江河,造成污染,严重影响上海市地表水质。
  1.木浆黑液
  上海纸浆厂对煮木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黑液,于1966年决定建立碱回收车间,消除黑液公害,但木浆小型碱回收工程在国外尚属空白。经上海市轻工业局与上海造纸工业公司批准,在上海轻工业设计院的积极配合下,设计了国内第一套日处理35吨木浆的黑液碱回收车间。经过长达3年摸索和反复改进,终于在1969年10月建成投产,1970年从木浆黑液中回收烧碱2091.7吨,不但解决了长期来对水源的污染问题,又降低木浆成本,获得明显经济效益。
  该厂木浆碱回收车间的建成为国内配套建造同类碱回收设备提供了经验,被国家轻工业部列为中、小型碱回收样板厂。1973年轻工业部副部长王文哲来厂主持召开项目成果推广会议。根据轻工业部的要求,多次在全国碱回收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并先后协助苏州华盛纸厂、嘉兴民丰纸厂、杭州华丰纸厂、浙江龙游纸厂、云南云丰纸厂、大理造纸厂、湖南冷水滩造纸厂、广西昭平造纸厂等建成中、小型碱回收车间,解决各厂的环境污染问题,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上海纸浆厂为进一步提高木浆黑液碱回收率,又经上海市轻工业局批准拨款将螺旋压榨机改为真空洗浆机,于1978年9月建成真空洗浆车间。黑液提取率由原来60%提高到90%左右,碱回收率亦由30~40%提高到75%左右。1981年12月14日又建成碱回收车间烟囱静电除尘工程,回收大量含碱烟尘,使烟尘排放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节约能源,碱回收率再提高2~4%。至1990年底共回收烧碱55175吨。
  2.草浆黑液
  1960年中共上海市委号召从废液废水取宝,开展综合利用。江南造纸厂经过不断试验,采用螺旋压榨机、六辊压滤机等回收草浆蒸煮黑液,并将黑液利用烘缸熬制木醣浆,1960~1961年二年共生产木醣浆1183吨,支援兄弟单位生产。
  上海造纸公司所属纸厂1960年共处理黑液45500吨,熬制木醣浆3000吨,提取木质素26吨。
  1967年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在华漕镇利用肥料公司的处理站基地,以草浆黑液加入工业废酸及氨水制造胡敏酸酸,供郊县农村作农肥使用,很受欢迎。利华、江南、宏文等纸厂均将压滤出的草浆黑液运往华糟,集中生产胡敏酸铵1970年共生产胡敏酸铵20.5万吨。直至1986年,由于化肥的大量生产,而胡敏酸铵是液体,,运输贮存等方面都不方便,才下马停产。
  新华造纸厂为解决蒸煮黑液污染问题,于1970年建造黑液碱回收工程,1971年7月1日处理15吨/日银香竹浆的碱回收生产试验装置,投入运行。1972年工厂停用银香竹,生产原料改用芒杆、稻麦草为主。由于串联螺旋压榨机的黑液提取效果差,碱回收生产试验流程的工艺设备存有缺陷,以及原料的变化等因素,1971~1975年虽不断整改,仍未达到连续正常运行的目的。
  但总结经验教训后认识到:稻麦草浆及其黑液均有其独特性质,诸如稻麦草浆的洗涤性能,其黑液的蒸发性能与燃烧性能均与木浆不同特别是黑液的含硅量高、粘度大、热值低等。因此,过去基本套用木浆黑液碱回收设备,就不,能很好适应,运行上存在不少问题。
  1978年首先对稻麦草浆的蒸发工艺探索,借调一台小蒸球,制造一根单管发器,将不同蒸煮条件的草浆黑液进行蒸发试验。在取得一系列试验数据资料后,向市科委申请成立科研项目获得批准。将黑液提取流程改为一台螺旋压榨机和二台双辊挤浆机串联,进行逆流洗涤,同时,增设一套10平方米水平带式真空洗浆机和一套三效短管蒸发器,进行系统的试验。经历4年的探索,终于逐步趋向正常,取得了经验;稻麦草浆蒸煮以碱性亚硫酸钠法最佳,既可使黑液粘度相对偏低,也降低了黑液中的含硅量;采用强制循环蒸发,并定期水煮、清洗蒸发器管壁,确保蒸发强度经常保持一定的水平;燃烧时要求浓黑液在炉膛内停留一定的时间等。试验证明:稻麦草浆黑液可以蒸发到50%浓度,只要物料达到平衡(黑液连续不断供应),进入燃烧炉就不必用油助燃。
  1981年12月4日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在新华纸厂组织技术鉴定,肯定该厂进行的蒸发、燃烧科研试验的成功经验,稻麦草浆黑液碱回收取得关键性的突破。该科研成果获上海市1982年度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
  新华纸厂在此基础上当年随即提出日产50吨漂白稻麦草浆的黑液碱回收工程项目建议书,经上级审批后于1984年9月开始建设。黑液提取工程采用24平方米水平带式真空洗浆机二台(五段逆流洗涤),于1987年7月建成。碱回收工程中的蒸发工段采用四效短管蒸发器及三台黑液预热器;燃烧工段采用专门用于稻麦草浆黑液的KGZ—9/13-Ⅰ型黑液燃烧炉,配备120平方米圆盘蒸发器和静电除尘器;苛化工段采用连续苛化传统工艺,用GSD型10平方米水平带式真空过滤器清洗白泥。碱回收工程于1987年9月安装结束,10月进行调试,正常燃烧过程中可不用油助燃。经过不断调整,1988年12月黑液碱回收工程(提取、蒸发、燃烧、苛化)进行联动试车。经测定:黑液提取率达85~87%,黑液蒸发浓度42~43%,蒸发强度12~13公斤/平方米·时,蒸发效率3~3.4公斤水/公斤汽,稻麦草浆混合黑液中稻草黑液不超过10%,燃烧时可不用助油,满运转时碱回收率达60%左右。1988年12月19日由上海市轻工业局组织竣工验收,并即交付生产。
  第二节 抄纸技术
  一、打浆
  清光绪十年(1884年)上海机器造纸局投产,就用糟式打浆机打布浆。以后各造纸厂均沿用槽式浆机(荷兰式、霍恩式、伏特式等),不论疏解、漂白、打半浆及成浆,不论是稻草、竹浆板、破布、废棉、废纸均在糟式打浆机内进行。
  打浆是造纸的重要工序,将纤维经过处理产生润胀和细纤维化,对以后抄纸质量有很大影响。但一般槽式浆机的循环不良,效率低,打浆时间长,电耗高,工人操作强度高。
  打浆质量以往完全靠技术工人凭经验目测与手感来估计,因此质量不易控制。1950年以后普及打浆度测定仪及湿重框架等仪器,科学测定浆料的打浆度及平均纤维长度。制订合理的工艺规程,按测定数据来指导打浆操作,保证纸张质量的稳定提高。
  从1960开始各纸厂相继采用水力碎浆机、高频疏解机、圆柱型浆机、双盘磨及大锥度精浆机等淘汰槽式打浆机,使打浆工艺流程管道化、连续化,耗电省,效率高,工人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浆料经过一系列打浆工艺处理,质量更符合抄纸要求。
  
  二、施胶
  1.中式纸张施胶
  抄造仿手工纸张时,浆液在进入圆网糟之前。在流浆箱内掺入榆木或黄蜀葵浸出液作为施胶剂。榆木产于四川、福建等地,使用时刨成木花,置胶水机中,加水浸没搅动,浸出胶液用布袋滤去杂质即可供使用。黄蜀葵产于我国四川省及日本,形似棉花树,为一种灌木,所用者为其根部。使用时将黄蜀葵捣碎,置胶水机中加清水搅动,取其浸出液。民国19~22年(1930年~1933年)曾有农民在上海附近种植黄蜀葵供上海江南纸厂、宝山纸厂、无锡利用纸厂等采购。
  由于榆木及黄蜀葵的浸出液有较好胶粘力,加入浆料内分布均匀,使浆液增加粘稠,纤维浮游离解不易絮聚下沉,抄出纸张组织均匀。同时这些植物胶液对墨水的抗水性极小,抄出纸张仍保留手工纸之特性。适合毛笔书写。
  2.浆内施胶
  许多用钢笔书写的文化用纸与包装用纸等都要求有一定的抗水性能和其他物理性能,因此在浆料内必须加入有抗水性能的胶料,使抄出纸张能符合使用要求。
  常用的浆内施胶剂为松香胶,即用水、纯碱(或烧碱)和松香经加热熬煮皂化。随着皂化时用碱量的递减,熬制成的松香胶中游离松香的含量增多,大体上分为中性松香胶、白色松香胶和高游离松香胶。
  中性松香胶1954年以前浆内施胶均为中性松香胶。松香与碱液加热熬煮完全皂化成松香酸钠,成为褐色中性松香胶。使用时用热水稀释后加入纸浆内,由于胶料中游离松香较少,因此用量较多。
  白色松香胶1953年12月按苏联专家法捷耶夫建议,推广白色游离松香胶。松香与较少量碱液加热熬煮成胶料,再与蒸汽、水一起进入喷射乳化器强烈混合充分分散松香颗粒,生成乳白胶液。因用碱量较少,尚有未皂化的游离松香30%左右,松香颗粒5微米。胶料呈酸性故又称酸性胶。施胶效果较高,松香用量可比前者降低1/2左右。
  浆料加入松香胶后,再加入硫酸铝(或明矾)溶液作为沉淀剂,将具有抗水性的松香酸铝与游离松香固着到纤维上,形成一疏水层,达到施胶目的。白色松香胶的碱及硫酸铝用量均相应降低。
  1954年以后,利华、大中华、中版、勤丰、江南分厂等造纸厂均先后创造条件推广使用白色松香胶作为施胶剂,不但稳定了纸张的抗水度,同时也降低了成本,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施胶工艺。
  中国版纸厂在1956年生产白板纸时,曾使用有较强抗水性能的石蜡松香胶。勤丰纸厂在1962年生产防油纸,首先使用硬脂酸铵石蜡胶,提高防水性和改善防油性能。
  上海造纸研究所对高游离分散松香胶的研制和应用始于1984年。游离松香含量可高达70~90%,另外要加入酪素或动物胶作稳定剂。试用在出口打字纸、仪表记录原纸、包装纸等都起到较好效果,不仅可提高施胶度而且可进一步节约松香与硫酸铝用量。1986年起勤丰纸厂在夏季高温季节生产书皮纸时使用高游离分散松香胶,解决纸张抗水度问题效果良好。目前由于制备商品化的稳定胶体尚未全部过关,需进一步开发,故现在使用不多。
  AKD中性施胶剂烷基烯酮二聚体(简称AKD型)中性胶是新一代的纸张施胶剂。
  上海造纸研究所在1986年与新风铜网造纸厂协作,使用美国AKD型中性施胶剂HERCON和湿强剂KYMENE两种助剂应用于照相原纸的生产,质量取得突破。使普通黑白照相原纸升级为高级黑白照相原纸。1987年又试生产彩色照相原纸,解决了原纸的“渗边”问题,试制获得成功。照相原纸改用中性胶后具有手感柔软,白度提高5%,不泛黄,增白剂可减少用量,抗碱性能提高1倍左右,原纸老化后在显、定液中不渗边,纸样能浮在水面上等优点。
  1986、1987年又与新华造纸厂协作进行二次生产性试验,配用50%漂白麦草浆抄造胶印书刊纸。采用AKD中性胶(HERCONWTB),并用国产CS型阳离子淀粉和A—PAM助留剂,重质微细碳酸钙为填料,试验亦获得成功。
  1989年又与江南、长征纸厂协作采用上述AKD施胶剂及助剂、填料生产涂料印刷原纸及出口胶版印刷纸。当年四季度与前卫造纸厂协作用该施胶剂试抄水松原纸,1990年6月正式大型投产都收到明显效果。
  中性施胶主要优点是可以采用碳酸钙碱性填料,与常用填料滑石粉、白土等相比有许多优点:纸张有较高白度、不透明度、柔软性、耐久性、吸墨性等。还能回抄原来使用酸性胶时不能回用的涂料印刷纸损纸,又由于加用助留剂,细小纤维及填料的留得率高,降低用浆量,取得较好效益。
  3.表面施胶表面施胶是在纸张的表面均匀地涂上胶料,干燥后生成光滑而有抗水性能的复膜。可增加纸张的强度和挺硬度,改进书写和印刷性能,提高表面的磨擦性及耐久性。
  1966年利华造纸厂为提高胶版印刷纸质量,减少掉毛、掉粉,在一号纸机的两组烘缸中间加装水平式表面施胶器。使用涂料主要是:30%聚乙烯醇,70%氧化淀粉或糊化淀粉加聚乙烯醇,再加滑石粉和一定量的稳定剂(焦磷酸钠)。该表面施胶工艺投产后,印刷张数由4000张增至6000张,为提高纸张印刷适应性起了一定作用,用户反映良好。
  1983年长征造纸厂二号纸机安装表面施胶装置,采用氧化淀粉为涂料,涂料印刷原纸的表面强度从原来1~2级提高到7级以上,克服了纸张在印刷过程中的掉毛、掉粉纸病。同年,天章记录纸厂开始生产70克/平方米电子打印纸及52克/平方米仪表记录原纸时亦使用表面施胶。施胶剂主要采用聚乙烯醇与酶转化淀粉、骨胶。1985年勤丰造纸厂生产出口鸡皮纸,要求表面非常光泽,经采用表面施胶工艺后取得很好效果,满足出口要求。1987年红光造纸厂在一号纸机上启用表面施胶设备,施胶剂为酶转化淀粉,亦取得很好效果。
  三、抄纸
  1.净化纸浆在抄造纸张前需再除去其中泥沙及粗纤维等杂质。传统的净化方法是:浆料经加水稀释后,缓慢地流经沉砂槽,将砂粒、杂质沉析出,再经过平板筛浆机筛去较粗纤维。由于这些工艺设备的净化效果差,纤维流失多,通过量低,占地面积大等缺点,难以适应生产要求。
  1954年,勤丰造纸厂根据苏联的文献资料,设计加工安装涡流除砂器,对提高产量质量、改善劳动条件取得较好效果,并介绍推广。1956年江南造纸分厂、中和纸厂等相继采用,纸张尘埃度都下降。
  1958年,江南、利华造纸厂及1962年勤丰纸厂等又相继试用606型锥形除砂器,降低浆料中尘埃,效果更佳。全行业中普遍推广使用后,经常生产的16个品种中的尘埃点一般降低50~60%,神州纸广的单面胶版印刷纸尘埃度从每平方133点降为58点,基本消灭0.5毫米以上尘埃。凡使用草类纤维、国内商品浆生产各种文化用纸,均能使尘埃度达到规定标准。
  1965年,利华纸厂一号纸机改造时曾用内流式圆筛代替平板筛浆机,1967年二号纸机改造时采用旋翼筛效果颇佳。江南造纸分厂在1965年1月拆除平板筛浆机,改用外流式圆筛,1974年又改用旋翼筛。由于旋翼筛适宜筛选成浆、耗能省、维修容易已为造纸厂广泛采用。
  上海造纸工业所用原料来源复杂,纸张的尘埃、砂粒等杂质,严重影响外观质量和书写、印刷使用,曾是长期困扰的问题。浆料的净化工艺设备经过上述更新改进,产品的尘埃问题已降至次要地位。
  2.成型
  净化处理后的浆料即可流向抄纸机,经过成型、脱水、烘干等工序抄成纸张。造纸机的流浆箱及脱水的网部称“成型”部分,在此形成“纸胎”是成纸结构的基础。
  1882~1924年,上海造纸工业初期建立的上海机,器造纸局等三家造纸厂都用英、美等国的长网造纸机造纸,车速均在100米/分以下,产量低,只生产毛边、连史、有光纸等,是“洋机器、抄手工纸、大型工业、低级产品”。
  民国14年(1925年)江南造纸厂从日本购得旧圆网造纸机开始,以后成立的造纸厂均以圆网造纸机为主。
  成型结构基本分圆网及长网两种。
  圆网槽型式的改进1949年以前,抄造纸张的圆网槽大都为顺流式、逆流式、分流式等几种(图一),而且需用榆木水作为纤维悬浮液,否则无法造纸。在产量较低和一定工艺条件下纸张的均匀度尚可,当抄速提高或工艺条件有变动时均匀度即变差。
  1957年,大中华、宝山、神州等纸厂先后学习营口造纸厂经验,将原来圆网槽改革为活动弧形板式圆网槽(图二),使网槽内浆流方向与圆网的转向趋于一致,网内外水位差增大,为提高抄速创造条件。活动弧形板的曲面与网面组成一个可调节的上浆区,对工艺条件的变化有较好的适应性,便于多种纸张的工艺生产。中国版纸厂在1981年与1983年分别将纸板的衬浆及底浆圆网槽由改良逆流式改为活动弧形板式,使纸板的整幅定量差有明显的改善,上网匀度有所提高。
  神州造纸厂于1964年采用顺流溢浆式圆网槽试制糖果包装纸、绉纸原纸均取得成功。该厂在1973年又将一号纸机活动弧形板圆网槽改为整幅上唇板可调节喷浆开度的快速成型圆网(图三),并在圆网内使用高压风机抽气,使纸页在网面快速成型脱水,再由真空吸移辊吸至传递毛毯上。成纸的纵横向拉力比接近2∶1水平,生产61克/平方米纸张时抄速135米/分。该项革新成果在1977年获得上海市轻工业局颁发的重大科技奖。
  宏文造纸厂年产5万吨牛皮箱纸机于1987年底竣工投产,生产360克/平方米牛皮箱板纸,设计日产量150吨。纸机的流送部分引进日本内流式离心筛,纸机的圆网部分引进五台日本小林制作所的高速超成型器(HighSpeedUItraFormer),即在一般的超成型圆网的基础上增加一段短网,延长了纸页成型区,缓和脱水过程,对提高均匀度及脱水都有利,使质量提高。纸幅定量差在3%以内,纵横向拉力比在2.5∶1左右,较一般圆网有改善。成品经商品检验局测定,该厂生产的牛皮箱板纸质量已符合出口包装的要求。
  长网纸机流浆箱型式的改进1949年以前,长网纸机的流浆箱为单管进浆,隔仓整流。浆流经堰池用堰板调节上网,由于液位低,抄速多在100米/分以下。隔仓式流浆箱的整流效果差,纤维易絮聚,纸页均匀度及定量不易稳定,在抄速提高后更明显。
  1954年起,利华、中版、江南、大明、江南分厂等纸厂为了改善纸张均匀度,先后将堰板式堰池改为敞开式压力流浆箱,喷浆唇口的开度在幅内可调节,并在流浆箱内加装匀浆辊在浆流中不断转动,起整流与防止絮聚作用。对纸张定量及抄速的适应范围更广,所生产的书写纸、胶版印刷纸、打字纸等的均匀度、全幅定量和物理强度都有改进。1965年大沣造纸厂对哈巴式纸机流浆箱重新设计改造后,打字纸的匀度及全幅定量的一致都大有提高。但流浆箱的单管进浆方式仍影响浆料的均匀分布,使整幅定量尚有一定偏差,阔幅纸机尤明显。
  为此,又将单管进浆改为阶梯扩散管、方锥管多孔导流板等形式,促使浆流分布更均匀,并在流动中产生微湍流,防止纤维絮聚,全幅定量的波动进一步缩小。
  1978年,江南纸厂原三号纸机及1979年神州纸厂先后改装阶梯扩散管,都取得成效。神州纸厂改装后,纤维长度从原来1.4毫米增至1.7毫米,而布浆效果仍保持较好水平,对进一步提高糖果包装纸强度提供了保证。
  1981年及1983年,利华纸厂先后在二台2362毫米纸机改装方锥管多孔导流板进浆,使全幅定量波动缩小在2克/平方米左右。结合其他工艺、设备的更新改造,生产出口一号单面胶版印刷纸质量有明显提高,1988年获轻工业部出口创汇产品金龙腾飞铜牌奖,和上海市优质产品称号。
  1989年,江南纸厂从德国引进抄纸关键设备:除砂系统、气垫式流浆箱、网部脱水元件、微机在线控制系统等设备,对纸机进行改造,使美术铜版纸原纸产量与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全幅定量误差由4~6%减少到1.5~2%,匀度亦有明显改善。
  长网纸机网部脱水元件的改进浆料从流浆唇口均匀地喷上铜网,随着铜网的前进逐步脱水形成纸页。脱水的速度与方法直接影响纸张的产量与质量。
  1959年中国版纸厂将铜网吸水箱硬木面板改为橡胶面板,又改用胶面案辊,减少铜网磨损,延长铜网使用寿命,创造铜网运转1万公里的新记录。这些经验迅速在上海各纸厂推广,在节约铜网消耗,减少换网停机,增加运转时间等方面,都取得效益。1965年,利华纸厂一号纸机改造,网部改为机械换网,将毡络辊改为胶面上伏辊,并首次用帘纹水印辊,进一步节约专用器材,降低网部水份,改善纸面质量,生产60克米黄色出口书写纸,销往香港市场。1969年,前卫造纸厂亦将毡络辊改为胶面上伏辊,1976年又改为真空伏辊,进一步降低网部水份,方便操作,增加产量。
  1984年,利华造纸厂推广使用聚酯成型网;1986年勤丰纸厂亦开始使用。使用寿命比铜网长,可减少停机换网时间,增加运转时间。同年,新华造纸厂与上海造纸机械厂合作,优化设计并建成ZW—24型造纸机二台,采用方锥管阶梯扩散进浆管、压力流浆箱、复合压榨等,生产80~100克/平方米双面胶版纸,抄速200米/分左右。1987年,又引进澳大利亚脱水元件:高密度聚乙烯成型板、脱水板及吸水箱面板,代替原来案辊与橡胶面板,对提高纸张的留得率及减少用浆量很有效。
  3.压榨
  当浆料经过网部抽吸脱水到一定干度后,就形成湿纸页,可以从网面上揭起,再用毛毯传递到压榨部进一步挤压脱水。
  1965年,大沣造纸厂抄纸机压榨上辊由铜辊改为花岗石辊,改善纸张平滑度。1969年,勤丰纸厂一号纸机改造,将下压榨平胶辊改为沟纹辊,提高线压力,进一步降低纸页水份。由于这一措施简单易行,可以提高纸机抄速,节约烘缸蒸汽,因此很快在各造纸厂推广,效果显著。
  供造纸用的压榨毛毯过去用纯羊毛编织而成。1970年开始采用羊毛和化纤混纺或全化纤织成基布,两面再植上大量绒毛,制成针刺植绒毛毯,具有良好的弹性、强度、耐磨性,以及细致平整的绒面,因此不易在纸面上构成毛毯印,滤水性和使用寿命均胜过普通编织毛毯,已被广泛推广使用。
  1984年,新华纸厂安装的ZW—24型纸机采用三辊双压区复合压榨,使压榨部引纸操作简便,水份降低。
  4.烘干
  湿纸页经过压榨部的挤压脱水,绝大部分游离水份已被除去,随即传递到烘干部进一步烘干脱水成纸。
  1964年,大明造纸厂与第一印染厂合作生产印有飞机图形的水印辊,改装在烘缸上热压纸页,图像清晰,引起造纸公司重视,并在该厂召开现场会议。1965年将印有飞机图形的水印航空信笺销往香港市场。
  1965年,国丰造纸厂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工业用滤纸,进行技术改造,安装一台1092毫米长网多缸造纸机。经该厂技术人员改装,将传统用蒸汽预干燥纸张的装置改革为用煤气红外线预干燥。并自行设计和制造树脂浸渍部分,生产内燃机用的“三滤纸”,并为国防工业提供军工滤纸。
  前卫造纸厂于1961、1963、1980年对纸机烘干部经过多次改造,增加烘缸,统一规格,合理排列,调整烘缸温度曲线,使纸张质量不断提高。曾生产出口30克白打字纸、21克铝箔衬纸、17克拷贝纸等。21克铝箔衬纸被轻工业局评为优质产品;特白打字纸被局、市、全国轻工业部门评为优质产品。
  1984年初,中国版纸厂为了解决一号纸机生产涂布白板纸干燥能力不足,进行技术改造,在原有三组烘缸后面再增加二组烘缸,增加第二道气刀涂布和一只直径2500毫米烘缸,使质量提高,生产能力增加20%。
  朝晖造纸厂1972年二号板纸机改造,自制直径6.2米焊接钢板烘缸,提高干部能力,年增产200吨茶板纸。1984年,利华造纸厂推广使用聚酯干网代替烘缸毛布,对纸页干燥有利并节约蒸汽。
  5.机械压光
  多烘缸造纸机在烘干部之后常配置机械压光机,提高纸张的光泽度、平整度、紧度、使厚度更趋一致,符合使用要求。
  为了增加压光效果,常在烘干部的最后一二只烘缸改为冷缸,内部通入冷水使纸面温度下降,提高其湿度。纸页表层有较大柔软性与弹性,适应压光工艺的需要。1980年,红光造纸厂在1680毫米纸机增添紫铜冷缸1只,提高书写纸在机械压光后的平滑度,在行业评比中成为一类产品。
  在压光机运转中产生大量热量,影响辊面变形,因此除用水冷却中间辊外,常用向辊面局部吹高压空气的冷却法,补偿辊面中高度分布的局部偏差。许多生产书刊印刷纸、书写纸的纸机已广泛采用。
  江南造纸厂在1989年从德国引进二辊游动压光机,对原长网造纸机进行更新改造,使美术铜版纸原纸的纸面质量有明显提高。
  第三节 深加工技术
  将原纸根据需要再进行各种不同方式的深加工,可获得不同的使用特性。上海造纸工业深加工的方式主要有:涂布加工、吸收加工、贴合加工和机械加工等。上海地区最早生产的加工纸为民国15年(1926年)英商东方洋行从英国运来设备及原材料生产的晒图纸,马江晒图纸厂于民国18年1月开始生产晒图纸。其后,高乐洋行于民国20年开始生产复写纸。美锦蜡光纸厂于民国24年开始生产蜡光纸,华丽铜版纸厂于民国35年生产单面铜版纸。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防工业、无线电仪表工业的发展,以及进口和自制了许多自动化记录仪器,需要各种技术加工纸的配套。1955年上海记录纸厂开始生产仪表记录纸。1957年华丽铜版纸厂利用铜版纸生产工艺和设备,组织技术力量进行研制和少量生产技术加工纸,并成立新产品试验小组,后扩大成立车间,先后试制心电图纸、传真纸、渔群探测纸、气相防锈纸、多层复合包装纸、萤光地图纸、深井压力纸、湿式电化学记录纸、湿式声纳记录纸、静电记录纸、静电复印纸、力感记录纸等20多个品种,解决了军工国防科研单位的部分急需。这时的技术加工纸新技术从无到有,处于萌芽发展阶段。
  1963年,军工科研单位及各行业对技术加工纸的需求更迫切,国家科委委托轻工业部筹建以试验为主的技术加工纸中间试验工厂。
  1964年8月3日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决定,将华丽铜版纸厂新产品试制车间试制人员和设备一并调入宝山油纸厂,并把华丽铜版纸厂的传真纸、报图记录纸等及1964年承担的新技术产品研制试制任务一并带去。后经多次论证,最后由国家科委投资和上海市副市长宋季文组织考察,决定选址青浦县朱家角另建新厂,即1967年改名的“三五纸厂”。该厂于1965年底基建竣工,设备安装完毕,投产后为科技、军工、生产提供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解决军工和民用的急需。由于产品门类较全,品种较多,可以供应进口和国产仪器记录纸的定型选择与配套使用,品种逐年扩大,到1985年底已有各类记录纸、传真纸、复合纸、复印纸等共37种。
  上海地区的加工纸根据其特性要求,研究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技术,逐步发展,获得许多新品种。
  一、涂布加工
  在纸的表面施加药液、涂料等,改变其表面特性。
  1.晒图纸
  民国18年马江晒图纸厂开始生产负像晒图纸。主要设备涂布机是仿造东方洋行的英国设备,由国内铁工厂承造。开业初期只有蓝底白线晒图纸(铁盐型)一个产品。以后陆续引进涂料配方,生产棕底白线晒图纸(铬盐型)、白底红线及蓝线、棕线、黑线(重氮盐型)正像晒图纸。至民国31年底前所生产的晒图纸,从原纸、化工原料、包装材料全部依靠进口,配方、工艺、质量标准亦全部参照国外,但生产技术相对落后,除涂布采用机器设备,其他配料搅拌、输送、分卷、包装均靠人力。产品分湿法显影(铁盐、铬盐)、微湿法显影(OCE)型、干法显影((重氮盐)等多种颜色。
  1949年时,生产晒图纸的仅马江、强生2家,晒图纸的需求量与日俱增,1950年起又陆续成立4家晒图纸厂,均采用RT与R盐的工艺配方以紫线晒图纸为主,凡拉明RT有商品供应,R盐由自己合成。1956年国家对私改造,对马江、强生等6家晒图纸厂改组,1957年成立化工车间集中生产R盐及稳定剂。1960年以后逐步扩大自制化工原料能力,改变生产R盐的工艺路线,既降低成本又提高纯度。
  1965年在涂布机上试用热风干燥,采用背涂解决纸页卷曲问题,效果良好。并试制以对N·N二乙胺基苯重氮盐(BG)和偶联剂2.3二羟基萘6磺酸钠(2.3·6)为主盐的蓝线晒
  图纸,率先进行批量生产。又试用二氧化硅进行预涂,对晒图纸底色线条大有帮助,受到轻工业部造纸工业管理局的赞扬。1966年8月马江晒图纸厂结合迁厂进行技术改造,以气刀取代玻璃刮刀涂布,改善涂布质量,又用蒸气热风干燥取代煤气明火干燥,解决强干燥导致纸张强度、耐折度下降问题。1978年轻工业部在杭州召开全国主要晒图纸生产厂会议,进行技术交流与晒图纸质量评比,上海生产的蓝线晒图纸获优胜。会议建议在全国推广蓝线晒图纸生产工艺。但(BG)蓝线晒图纸对酸碱反应灵敏,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晒好图纸很易变色。
  1987年又以N·乙基N·2羟乙胺基苯重氮盐(BGT)替代(BG),进一步提高晒图纸线条色泽的稳定性。
  1984年又试制蓝线高速干湿两用晒图纸新品种,既可用于干法显影(氨薰显影),又可用于湿法显影(用显影液显影),因而既可用于晒制工程图纸,也可在湿法重氮复印机上晒文件资料。该科研项目于1985年12月进行技术鉴定。
  2。印刷涂料纸
  美锦蜡光纸厂民国24年5月开始生产蜡光纸,主要设备是德国造31”门幅毛刷涂布机1台,生产工艺、技术、涂料配方均由德籍工程师一手垄断。
  民国35年1月华丽铜版纸厂利用蜡光纸的涂布设备开始生产100克单面铜版纸。当时,原纸质量不高,表面粗糙,涂料为双飞粉、锌氧粉、司的灵等,涂料中的胶粘剂为澳洲进口的casein和上海供应的湿牛皮胶。由于原纸和化工原料的关系,产品的光泽度和平滑度都比较差。主要设备是2台从德国进口的30年代挂杆式毛刷涂布机、二台轧光机(一台轧布厂七辊轧光机改制、一台美国进口的十辊旧机)、一台切纸机等。其他调料、调色均靠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很大。
  1953年5月1日萧世平任华丽铜版纸厂工程师,对铜版纸、蜡光纸的工艺配方进行改革,将硫酸钡在厂内精加工,加强漂洗工序,进一步清除铁质,提高涂料质量,又加强工艺操作管理,使铜版纸、蜡光纸质量提高一步。
  1952年因急需150克双面铜版纸,华丽铜版纸厂经过多次试验,利用原有单面涂布设备,采取正、反二次涂布和二次轧光办法试制,获得成功。1955年华东地区第一次工业展览会,需120克双面铜板纸印刷产品样本,说明书以及1959年为印刷反映祖国十年成就的《中国画册》,国家轻工业部要求华丽铜版纸厂生产优质双面铜板纸,该厂经过努力均如期完成。1965年该厂自行改装一台双面双幅涂布机。1981年3月由造纸公司设计室设计的1600毫米双面刮刀、气刀联合涂布机安装投产,采用桥式气浮干燥系统,生产120~250克双面铜版纸,涂布质量及印刷性能均显著提高。该厂生产的特号胶版印刷涂料纸获轻工业部及上海市优质产品称号。
  1988年3月从瑞士引进的BMB多功能涂布机由上海造纸研究所迁华丽铜版纸厂安装试生产,经多次试验。次年,刮刀涂布技术已基本掌握,车速从40米/分提高到100~120米/分,为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条件。
  江南纸厂于1983年5月向法国CELLIER公司引进涂料制备系统工艺设备;向德国JAGENBERG公司引进面宽1800毫米,四只刮刀涂布头的双面涂布机;BMB气浮干燥系统等设备。用国产原纸,年产2万吨高质量的美术铜版纸。该生产线于1986年6月竣工投产,生产80~100克单面和100~150克双面铜版纸专供胶印单色或多色精美图片、画册、商品样本等。
  3.热显色与热敏记录纸
  最初开创的热显色记录纸是心电图纸。当初,纸的结构为碳浆式,即在黑色纸基上涂白色记录层。白色记录层遇到记录热笔的一定温度后,涂层熔融成全透明,露出底层黑色纸基,即为记录痕迹。投产后经过三次工艺改进,第一次1966年将涂层材料由硬脂酸盐改为纤维素,涂料加工由球磨改为溶解法,涂层白度、光滑度都有改进。第二次1973年将原碳浆式结构改为涂料式结构,即在白色纸基上涂黑色反差层,再在黑色反差层上涂白色记录层。改进后具有阻抗小、熔点低、精度高、反差好等优点,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三五纸厂的“珊瑚牌”心电图纸获1984年国家银质奖。第三次1986年又降低涂层熔融点及改进印刷座标格线质量,使心电图纸的主要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1987年8月经鉴定,并获1987年上海市赶超创优质量奖。
  1981年又试制成功利用涂层染料发色的热显色记录纸,纸基表面涂无色热敏材料(发色剂)、显色剂、粘胶剂等。当纸的表面受到记录热笔头由光电输入信号转换来的热能,物质之间被融化,发生化学反应而发色,得到相应深浅色调的图像、文字等。适用于各种电子计算机、微处理机、图像分析仪、气象色谱自动记录仪、肺功能扫描仪等。1982年12月在上海通过技术鉴定,性能接近国外同类产品,获1982年轻工业部科技成果四等奖,1983年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三等奖。
  4.电火花烧灼记录纸
  在1958年研制海洋及航道测深记录纸成功的基础上继续传真记录纸(真迹电报用纸)的研制。该纸系在具有导电性能的黑色纸基的反面涂铝层,正面涂白色低压绝缘层。以传真电报机上传送电报的原迹为例:通过一只聚光镜,光源的焦点照在原稿上,通过光电管的作用,因字迹深浅的不同而产生强弱不同的电流。记录时,记录笔尖将接收到的电讯号以尖端放电形式作用在白色表层,将表层击穿燃烧生成黑色物质,并露出黑色基底纸,从而扫描记录出发送机上原稿相同深浅的黑色图像、文字等。试制成功后,于1965年获轻工部奖励。
  1972年又改进传真记录纸的涂层配方,以氧化锌代替硫代硫酸铅,不仅解决铅离子污染,又使产品的灵敏度稳定提高,有较大适应性,也可作电子计算机的记录用纸,简化了这个系列产品。1974年通过试验,将原来传真、测深、渔探等不同用途、不同电阻的原纸最后统一到1~1.5万欧姆电阻,有利生产管理。
  低电压电敏纸亦属电火花烧灼型记录纸,是在40克/平方米的原纸上先涂一层黑色中间层。干燥后,在黑色涂层上用真空镀铝技术蒸镀一层铝膜层,形成三层结构。当记录仪器输出讯号电压通过记录针电极,作用到镀铝层时即产生火花放电,将该镀铝层烧灼掉,从而显露出黑色中间层,达到讯号记录的目的。三五纸厂于1981年着手试制,自制真空镀铝设备,研究蒸镀工艺,控制铝膜厚度在0.15~0.2微米,产品性能与国外纸样相仿,符合用户要求,在当年9月通过技术鉴定并要求扩大生产。其特点是记录电压低,仅35~40伏,记录时接近无尘无烟,是新一代记录用纸。主要用于电子计算机终端输出、气象传真记录仪、肺功能测定仪的输出记录。1982年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1983年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奖。1984年12月新的生产线建成投产,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5.静电印刷纸
  静电记录纸、静电复印纸于1957年已在华丽铜版纸厂进行研制,后移至三五纸厂继续。此类加工纸是在纸面上涂上一层光敏半导体材料如氧化锌。使用时纸面经过高压电场充电,使氧化锌带负电荷,然后将光线射到原稿上,反射到纸面进行曝光,使复印纸面上形成潜影。当纸张通过带有正电荷的显影油墨时,利用正负电荷相吸的原理显示出可见图像或文字。1965年12月通过鉴定,1980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在此基础上,利用氧化锌的光敏半导体特性,使用不同的粘合剂、增感剂及不同工艺,开发生产系列产品。
  三五纸厂与上海市印刷七厂协作,将静电复印技术从印资料文件,扩展到印刷工业生产,研究“对开氧化锌静电照相制版胶印”新工艺,取得成功,使印刷出版系统的照相制版技术又有重大革新。1981年、1982年分别获得轻工业部、文化部科技成果奖。
  又研制静电胶印版纸,具有照相制版相同效果,印件清晰,层次分明,成本便宜,操作方便,其最大优点是节约大量硝酸银,提高工效。上海市印刷七厂承担发行78年的《申报》复印任务,如用照相制版老工艺困难极大,现用静电胶印版纸,轻而易举,效果良好,节约大量白银。1982年获上海市轻工业局科技成果奖,1983年获轻工业部技术成果奖。
  协作研制的83型静电感光版可复制彩色军用地图,有工时省、收效快、套色准确的特点,整个装备可以放在一辆军用卡车上,对战地、野外操作十分方便。
  6.无碳复写纸
  无碳复写纸是一种新型的压敏复印用纸,它不需夹入普通的有色复写纸,而能直接在白色纸页上打印出鲜艳的蓝色字迹。特别适用于电传打字机、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开单机等,也可用于一般手写复写发票等。
  上海感光复印纸厂于1973年开始根据涉外单位的要求,进行无碳复写纸的试制,并于1975年起小批量生产。但由于未掌握关键的微囊技术及设备不完善,故产品质量不佳,成本高,难以推广普及。经考察研究,决定引进先进的微囊技术及有关关键设备,结合几年来自己摸索的经验加以消化应用,可较快发展我国无碳复写纸技术。于1984年12月引进南斯拉夫AERO公司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囊壳材料的原位法微囊技术及CB、CF、SC无碳复写纸
  整套生产技术与关键设备(瑞士BMB涂布机、奥地利GAW的CB、CF涂料制备及供料设备等)。该工程项目于1987年12月29日竣工投产。产品经测定、发色浓度、发色速度、耐光、耐热性均超过基准值。
  二、浸渍加工
  又称吸收加工,它是用油类、蜡质、沥青、树脂、药液等物质对原纸进行浸渍吸收,改变原纸的外观或性质,满足使用要求。因此原纸一般具有良好吸收性与均匀的纤维组织,但要求有一定的强度。
  上海地区早期生产的浸渍加工纸有油纸、蜡纸、油毡纸等品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60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浸渍加工技术有了新的进展。
  1.工业滤纸
  解放后历来由苏联进口的航空液压油滤纸(220滤纸)于1960年突然中断供应,我国航空工业面临严峻局势。这种滤纸是纸质疏松,具有一定滤速与过滤效率的纸质过滤材料。经过树脂浸渍处理后加工成过滤器,供净化航空液压油之用,是飞机上不可缺少的净化过滤材料。
  国丰造纸厂开始承担工业滤纸研制任务。起初,仅凭用户提供的一小张国外纸样进行分析,从纤维原料、打浆方法,纤维改性处理等多方面进行摸索,在长网造纸机上反复多次试制,1964年终于取得突破。在此基础上再将机外刮皱改为机内起皱,解决纸张掉毛多,皱纹粗细不匀,深浅不一,孔径变大的弊病,使质量有一个飞跃,成品率由10%提高到80%。为解决纸张紧度太大,滤速太小的问题,又采取不用铜网上伏辊,压榨后用碘钨灯加热预干燥等措施,终于在普通长网多缸纸机上生产出合格的国内第一代220滤纸。1965年3月10日通过技术鉴定。1983年4月和1984年10月又先后两次改装造纸机成型部,将平网“堰内脱水”改为“斜网成型”结合其他工艺改进,滤纸的质量与产量又有提高。
  220滤纸试制成功,后,又试制HM—530燃油滤纸。这种燃油滤纸专供航空喷气发动机使用,滤芯以前均从英国进口,经过滤清器的清洁燃油要求没有灰尘、固体颗粒及水份。1964年开始研制,经多次试验,用乙基含氢硅油为憎水剂。1969年选用合适的湿强剂及树脂,提高其耐油性和减少滤纸掉毛,又以国产AE防水剂代替硅油,效果良好,符合标准。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表扬奖励。在上二种滤纸试制成功的基础上又发展系列产品,供军用柴油机使用,WC—150燃油
  滤纸和升级产品W—160燃油滤纸在1985年12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与轻工业局评为优质产品,用该滤纸做成的滤清器获国家金质奖。军工滤纸的研制带动多种民用滤纸的发展,先后研制成功多种柴油滤纸、机油滤纸、空气滤纸,简称“三滤纸”。制成的各种滤清器已广泛用于工、农业及交通运输方面。
  2.湿式电化学记录纸
  湿式电化学记录纸是将白色原纸浸渍化学药液(显色剂、稳定剂及PH值调节剂)加工制成。使用时纸含有40%左右水份,记录电流通过金属电极及纸中药液发生电化学变化,生成有色络合物,从而记录出与发送原稿完全相同的图像与文字。湿式电化学记录纸主要用于气象预报讯号接收及新闻图片、文字传真,为航空、航海事业上的重要新型记录纸。1979~1980年由三五纸厂试制生产,进行无线、有线一系列实际应用试验,并调整药液配方,终于使传输图象只要输入信号比达到规定值,层次能达到八至九级。
  电解记录纸亦属电化学记录类型,清晰度、线密度要求更高。试制后于1981年8月22日在上海和上海有线电厂试制的119机同时通过技术鉴定,供气象部门用于测雨雷达讯号的传输。于1983年获轻工业部科技成果奖。
  三、贴合加工
  原纸用粘合剂与其他材料贴合,或用挤压技术与树脂复合。
  1.贴花转印纸宝山造纸厂1986年开发研制无裱贴花转印纸获得成功,这种贴花转印纸是搪瓷工业丝网印刷搪瓷花纹的新一代专用纸。搪瓷印花以往是将贴花面纸与贴花衬纸用粘合剂裱糊,再经涂布整饰,供搪瓷行业印花。
  贴花转印纸是直接在贴花衬纸上先涂一层补强剂,改善纸基的表面性能,经干燥消除静电后,再涂一层脱膜剂,即可供印花,如此可省去贴面纸与裱糊粘合剂,简化了工序。在转印纸表面印花后,再涂丁酯胶,成膜后浸于水中,丁酯胶膜即能从贴花转印纸上自行脱落,所印图案也全部转移到丁酯胶膜上。再将丁酯胶膜粘贴在搪瓷制品上,经焙烧后,搪瓷制品上即呈现图案花纹。贴花转印纸1986年获上海市优秀新产品奖,1987年获全国优秀新产品奖。
  2.贴体包装纸
  宝山造纸厂研制生产贴体包装专用纸板,要求表面平整和良好的透气度、挺度。用SURLYN树脂表面处理后与专用薄膜贴合,为商品贴体包装的基础材料。
  3.无菌包装饮料复合材料
  宝山造纸厂研制的果汁软包装原纸是一种符合卫生要求的无菌优质纸板,再经过表面复塑、复铝成为包装饮料的复合材料。该包装原纸获1987年上海市优秀包装新产品奖。
  四、机械、印刷加工
  1953年上海记录纸厂开始生产仪表记录纸,用凸版印刷。1965年调整生产设备改为凹版印刷。1974年开始生产热敏记录纸,其后陆续生产打孔卡纸、电子打印纸、多层多联打印纸、无碳、涂碳打印纸、激光打印纸等新品种。
  1981年10月天章纸厂和上海记录纸厂合并为天章记录纸厂成为生产记录用纸、电脑用纸、热敏纸和静电复印纸等专业工厂。
  为改进圆图仪表记录纸的质量,改革生产工艺,对原纸先进行人工老化处理,并采用照相版胶印,中心孔与标度线在机上一次完成。由于工艺改进合理,使标度圆圆心对中心孔中心的位置偏心度从0.3~0.4毫米缩小到0.2毫米,同时正反面标度线的重合误差亦大为减少,质量接近国外水平。1987年圆图仪表记录纸被评为上海市轻工业局优良产品。
  为提高信息处理用连续格式纸的质量,除了从造纸生产工艺上作改进,提高原纸表面质量,使打印字符与图像更清晰外,重点为提高打孔、轧线精度,稳定孔的位置,以及折叠线的强度。使打印纸在高速打印时导孔不错位,不断裂,打印后折叠自动复位。天字牌电子打印纸在1983年及1987年复评均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
  气象自动记录纸由于使用条件特殊,为了保持印刷标度的正确性,在生产过程中加强技术改进与质量控制。对原纸一般先人工老化处理不少于2次,使原纸与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平衡,以减少原纸的伸缩变形,确保指示标度线的准确性。气象记录纸在1983年及1987年复评均为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
  天章记录纸厂又试制成功XEJ—T0型函数记录仪用记录纸,经国防科工委、720部队、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多次试验,认为质量能满足使用要求,曾于1981年9月在我国酒泉发射场及1986年四川西昌发射场多次供发射卫星使用,荣获1988年等3次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贺电表彰。

知识出处

上海造纸志

《上海造纸志》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造纸志》的出版标志着上海造纸工业的历史得到完整记录。作者回顾了中国造纸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了历史教训,指出经济发展需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清廉政府,并倡导开放创新的态度。文章呼吁牢记历史,继续前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