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造纸设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海造纸志》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507
颗粒名称: 一、早期造纸设备
分类号: TB4
页数: 2
页码: 89-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上海造纸业早期设备主要依赖进口,包括来自英国、美国等国的长网造纸机和圆网造纸机。设备普遍陈旧且技术水平低,制浆过程依赖人工,劳动强度大。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许多新成立的纸厂采用旧部件拼凑的圆网单缸纸机。抗日战争时期,上海造纸厂设备更为简陋,零部件拼凑,存在安全隐患。解放前,上海共有32家造纸厂,设备主要来自英、美、德、日等国,长网纸机、圆网纸机、打浆机及蒸球数量有限且附属设备不平衡。1955年行业合营后,纸机数量有所增加,但设备仍显陈旧,需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
关键词: 上海造纸 厂房设备 设备 早期造纸设备

内容

在清光绪十年(1984年)建立的上海机器造纸局拥有英国莱司城(leith)厄姆浮士顿公司(Empherston&Co)1877年出品的多烘缸(48”直径×76”烘缸8只)长网造纸机1台,可日产纸张2吨。稍后建立的华章纸厂和龙章纸厂均从美国购置长网造纸机。华章纸厂有单烘缸(120”直径×100”)、双烘缸(120”直径×100”及96”直径×100”各1只)和多烘缸(48”直径×100”烘缸15只,美国Beloit工厂出品)长网造纸机各1台;龙章造纸厂有多烘缸(96”直径×100”烘缸1只,48”直径×100”烘缸13只)长网造纸机2台。
  在备料、蒸煮设备方面:上海机器造纸局有切布机、切竹机及4台立式蒸锅;华章造纸厂、龙章造纸厂各有40立方米蒸球2只。蒸煮后的熟料不论洗涤、打浆、漂白等均在槽式打浆机内进行,制浆过程各工序之间的搬运全由人工肩扛手抬,劳动强度繁重。
  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及以后成立的纸厂大都为陈旧或旧部件拼凑成的圆网单缸纸机,如民国13年(1924年)建立的竟成纸厂,造纸机是从日本分头购置的旧烘缸和机架等,在上海拼装而成。民国14年建立的江南制纸公司分别于民国16年、17年、18年安装幅宽68”、65■2”、100”圆网造纸机各1台,也是从日本购来的旧纸机。民国17年开设的宝山纸厂,1台60”圆网造纸机的烘缸也是从日本购来的旧货,其余部件委托上海永盛、公益、兴华三家机器厂制造后拼装完成。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为“孤岛”当时畸形发展起来的造纸厂设备更为陈旧简陋,零部件东拼西凑,各不相同。海龙纸厂烘缸,及压辊都是几截镶接;光中纸厂则系收购别厂不用的旧机器安装,设备残次不齐,运转时机架摇晃;大中华纸厂烘缸有裂缝,生产极不安全。造纸原料大都为废纸等,因此多数厂备料制浆设备十分简陋。
  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共有造纸厂32家(包括美商1家),其中4家因建造及排机尚未投入生产,机器设备都来自英、美、德、日等国,附属设备亦十分不平衡。当时计有:长网纸机10台,长圆网纸机1台,圆网纸机31台,打浆机172台,蒸球(锅)39台。
  1955年全行业合营,经济改组后为27家工厂,共有纸机51台,其中长网机17台,圆网机34台(包括板纸机9台);蒸球共41台,总容积990立方米,最大者40立方米。最小者3立方米。

知识出处

上海造纸志

《上海造纸志》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造纸志》的出版标志着上海造纸工业的历史得到完整记录。作者回顾了中国造纸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了历史教训,指出经济发展需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清廉政府,并倡导开放创新的态度。文章呼吁牢记历史,继续前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