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设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海造纸志》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50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设备
分类号: TB4
页数: 11
页码: 89-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上海造纸工业的设备经历了从早期依赖进口到逐渐自主改造和加强机修力量的发展过程。早期,上海的造纸厂主要使用从英、美、德、日等国进口的造纸设备,这些设备多为长网或圆网造纸机,备料和蒸煮设备相对简陋。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及以后成立的纸厂,设备更为陈旧,多为拼凑而成的圆网单缸纸机。抗日战争时期,设备更是简陋,存在安全隐患。
关键词: 上海造纸 厂房设备 设备

内容

一、早期造纸设备
  在清光绪十年(1984年)建立的上海机器造纸局拥有英国莱司城(leith)厄姆浮士顿公司(Empherston&Co)1877年出品的多烘缸(48”直径×76”烘缸8只)长网造纸机1台,可日产纸张2吨。稍后建立的华章纸厂和龙章纸厂均从美国购置长网造纸机。华章纸厂有单烘缸(120”直径×100”)、双烘缸(120”直径×100”及96”直径×100”各1只)和多烘缸(48”直径×100”烘缸15只,美国Beloit工厂出品)长网造纸机各1台;龙章造纸厂有多烘缸(96”直径×100”烘缸1只,48”直径×100”烘缸13只)长网造纸机2台。
  在备料、蒸煮设备方面:上海机器造纸局有切布机、切竹机及4台立式蒸锅;华章造纸厂、龙章造纸厂各有40立方米蒸球2只。蒸煮后的熟料不论洗涤、打浆、漂白等均在槽式打浆机内进行,制浆过程各工序之间的搬运全由人工肩扛手抬,劳动强度繁重。
  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及以后成立的纸厂大都为陈旧或旧部件拼凑成的圆网单缸纸机,如民国13年(1924年)建立的竟成纸厂,造纸机是从日本分头购置的旧烘缸和机架等,在上海拼装而成。民国14年建立的江南制纸公司分别于民国16年、17年、18年安装幅宽68”、65■2”、100”圆网造纸机各1台,也是从日本购来的旧纸机。民国17年开设的宝山纸厂,1台60”圆网造纸机的烘缸也是从日本购来的旧货,其余部件委托上海永盛、公益、兴华三家机器厂制造后拼装完成。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为“孤岛”当时畸形发展起来的造纸厂设备更为陈旧简陋,零部件东拼西凑,各不相同。海龙纸厂烘缸,及压辊都是几截镶接;光中纸厂则系收购别厂不用的旧机器安装,设备残次不齐,运转时机架摇晃;大中华纸厂烘缸有裂缝,生产极不安全。造纸原料大都为废纸等,因此多数厂备料制浆设备十分简陋。
  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共有造纸厂32家(包括美商1家),其中4家因建造及排机尚未投入生产,机器设备都来自英、美、德、日等国,附属设备亦十分不平衡。当时计有:长网纸机10台,长圆网纸机1台,圆网纸机31台,打浆机172台,蒸球(锅)39台。
  1955年全行业合营,经济改组后为27家工厂,共有纸机51台,其中长网机17台,圆网机34台(包括板纸机9台);蒸球共41台,总容积990立方米,最大者40立方米。最小者3立方米。
  二、调整挖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宏文造纸厂1台板纸机于1950年5月投产;合众造纸厂1台圆网单缸纸机于1950年10月投产。是年,上海造纸工人响应国家增产节约的号召,积极改进设备及加强维修工作,以提高车速及设备运转率,江南造纸厂劳动模范计浩然在该厂一号纸机上增加润滑装置,减少摩擦,使纸机车速提高,大明造纸厂改装双辊——槽式的辊筒吸水箱,降低毛毯与吸水箱的摩擦力,使毛毯使用期增加1倍。在造纸工人的精心保养下,纸车的完好率与运转率普遍提高。江南厂纸车月开工天数达29.17天,行业月平均开工天数为28天;合众造纸厂纸车日平均运转时间最高为23.5小时,行业日平均运转时间22.34小时;大中华造纸厂纸机连续运转日24小时达15天。1951年纸及纸板的产量比1950年增长220%。
  1955年10月上海造纸工业实行全行业合营后,遵照上海工业“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方针,并在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下,进行设备技术改造的初步工作。1956年初,开始利用各合营厂原有闲置的8台纸机,加以调整,填平补缺,使迅速投产。并对原有纸机进行局部技术改造,如长网纸机改用高压流浆箱,以提高纸张均匀度与抄速;增加涡流除砂器,降低纸张尘埃度;有条件的纸机增加白水回收设备、冷缸卷纸设备,以减少纤维流失及损纸。
  经过努力,1957年行业拥有长网造纸机17台(比1949年时增加7台),长圆网纸机1台,圆网造纸机34台。
  三、加强机修力量
  公私合营以前,各造纸厂的机修力量都很薄弱,上海、海龙、天章、宝山等7个纸厂一无修理工具,二缺检修工人,设备检查出间题,自己也无力解决。如天章纸厂纸机上1只仅几寸长的肖子断裂后,须交厂外修配,只得停机等待8小时之久。大部分厂都依靠附近私营机器厂承包各种机器设备的检修任务。全市私营企业合营后,机器厂由重工业局管辖,相继迁并,任务均由重工业系统安排,以致造纸行业的设备检修协作加工任务无法安插落实。超过100公斤的铸件也无处承制,设备改装、新装等问题更不能及时解决,经常影响生产。
  1955年造纸行业合营后,原大明造纸厂修造部与建中造纸厂修理车间合并,组成建明机器修配厂,厂址设在闸北长安路。原有基础是两个造纸厂的修理车间,设备陈旧,木齐全,厂址又狭小,只能负担原来两个纸厂的检修任务。1956年10月20日,轻工业部造纸工业管理局批准建明机器修配厂扩建工程,确定该厂今后任务是为上海各纸厂部分配件、备品,烘缸、辊子的研磨及部分厂的设备大修工程和技术措施工程的机配件进行制造和安装。11月14日,又经上海市规划建筑管理局审批,在云岭东路21号新址,征地迁建建明机器修配厂。1958年迁址后更厂名为上海造纸机械修配厂,添置了铸、锻、加工机床设备,并积极制造各种造纸专用机配件及承担各纸厂设备大修、技术措施等工程,为行业服务,由百来人的工厂扩展到四五百人的中型造纸机械厂。
  之后,轻工业局几易该厂的上级主管部门,给造纸公司下属纸厂的机器维修带来很大不便。据此,造纸公司经理郭忠实及几位副经理共同酝酿决定,于1964年底,由上海造纸机械修理厂负责,从行业内抽调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以及通用机器设备,另行筹建上海造纸机械修配站与电器修理站。经过半年筹备,电器修理站附设在宏文造纸厂内,机械修配(西)站设于勤丰造纸厂的隔壁仓库内。1965年10月1日,这两个站开始为行业内各纸厂的设备维修服务。
  机械修配(西)站于1969年又投资40万元,引进民主德国直径1×6米轧辊磨床1台。投产后,不仅为本行业解决纸机轧光辊的研磨加工,又为系统外纸厂、塑料厂、轧钢厂等加工轧辊,辊面的精度、光洁度均有很大提高。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厂受冲击,造纸机械修配厂已无力领导修配(西)站工作,公司委托勤丰纸厂代管,几近瘫痪状态。1970年1月造纸公司从造纸机械修配厂抽调涂嘉德到修配站工作。1972年起,修配站扩建生产车间,淘汰原来陈旧机床,更新精密机床设备60台。几年间又培训了5批新生力量,职工由原来37人发展到1988年91人(其中管理干部5人)。
  造纸机械修配(东)站经过多年筹备,在1971年1月1日建立,设在长征造纸厂内。由公司从造纸机械修配厂抽调陈银芳前去工作。直至1988年因行业紧缩而结束工作。期间为行业的技术改造先后制造圆柱精浆机、一级除砂器泵(6BA9)、双盘磨浆机等多种造纸设备供各造纸厂使用。
  1975年6月28日,轻工业局革委会通知造纸公司革委会将上海造纸机械修配厂划归上海市轻工业机械修配工业公司,不再属造纸公司领导。
  1980年4月1日,上海造纸机械修配站与宏文纸厂电器修理站合并,成立上海造纸机械和电器设备维修站。1984年又改名上海造纸机械配件厂。该厂建立后,除承接本行业各厂的大量零星修配业务外,又为各厂的技术改造生产罗茨真空泵、各类打浆设备、浆泵等单体配套设备(见附表)。1977~1990年又为轻工业局援外办公室生产罗茨真空泵、大锥度精浆机、离心脱水机等配套产品共23台,供应阿尔巴尼亚、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四、研制新设备
  1.离心式中浓度浆泵
  1958年上海造纸机械修配厂参照宏文造纸厂已使用的离心浆泵,设计制造直径100型包胶离心式中浓度浆泵。在行业推广使用后,全行业的湿浆仓陆续改为搅浆池,用浆泵、管道输送浆料,既摆脱操作工人肩抬背扛的重体力劳动,也为以后的打浆设备连续化创造了条件。
  2.高频疏解机
  1957年上海轻工业设计院开始研制纸浆疏解设备“61”泵,1961年为了进一步研究其对硫酸盐木浆的疏解作用,委请中国水泥纸厂作试验。在此基础上,又改进设计,中国版纸公司委托上海造纸机械修配厂制造高频疏解机1台,试用后认为继续改进颇有前途。
  1964年上海轻工业局将高频疏解机研究列入年度科研计划。上海造纸工业公司乃责成上海造纸机械修配厂参照不完整的国外样本。结合上海地区浆料的特性,重新设计,试制2台。10月开始在中国版纸公司废纸处理流程中试用,并对牛皮木浆、稻草浆、漂白木浆、蔗渣浆等进行疏解试验。经较长时间连续试用。于1965年1月2日由上海造纸工业公司组织技术鉴定,认为其机械性能接近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是一种高效的纸浆疏解设备,对纤维切断作用少,叩解度上升不多。此设备有占地小、管理方便、电耗少、投资省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废纸处理流程。
  1965年,上海造纸机械修配厂在一个多月内生产了40多台高频疏解机,使全行业有7条生产流程采用高频疏解机。大中华造纸厂采用后,停用8台打浆机,节省电力65%;中国版纸公司8号机用该设备处理废纸,打浆机全部停用,使原来拥挤的操作环境得到改善,并提高纸浆质量和产量。
  1965年9月6~11日,第一轻工业部造纸工业管理局在上海召开高频疏解机经验交流会议,上海市、天津市以及辽宁省的造纸工业公司等参加会议。经过各单位的经验介绍、技术总结,参观中国版纸公司、大中华造纸厂和宏文造纸厂在生产中使用操作和运转情况,并展开讨论。根据会上不完全统计,各地已投入运转的高频疏解机已有129台,用于处理废纸和损纸,它不切断纤维,对小纸片的疏解尤为显著,纤维长度基本保持不变,而打浆度上升不多,能有效地分散浆块、浆团、浆点,是一种较好的疏解设备。与荷兰式打浆机、乔登精浆机比较,有占地小、材料省、投资少、制造维修容易、动力消耗低等优点,会议要求推广这一新的打浆技术。
  3.圆柱精浆机轻工业部副部长王文哲从日本参观考察归来,带回圆柱精浆机资料。由上海造纸机械修配厂设计并制造50型圆柱精浆机,第一台先在利华造纸厂试验。
  该精浆机呈圆柱形,中间转子为一圆柱体,表面刨有轴向直槽,凸起部分即成片状刀刃;外圈定子有四组底刀,各相隔90。排列在机壳内,依靠液压将底刀推向转子。当转子高速旋转,浆料从一端流向另一端时,在上下刃口之间被切割、挤碾。
  1960年利华纸厂,1962年大明纸厂,1965年新安纸厂、江南纸厂,1968年前卫纸厂等均先后在连续打浆流程中采用圆柱精浆机,代替传统的荷兰式浆机,均取得增加产量、节约能耗的效果。
  为了解决刀片的耐磨问题与不同纤维原料的打浆工艺要求,先后在材质方面选用铸钢、石刀等。为了方便维修更换,又将转子由整体结构改成镶刀结构,刀片改用碳钢淬火、65锰钢、4Cr13等。
  4.双盘磨浆机
  1973年有直径450毫米双盘磨浆机来沪展览,该样机由宏文造纸厂引进试用。长征造纸厂参照后,试制6台,勤丰造纸厂先分得3台试用。后来长征造纸厂继续制造80台分配给各纸厂使用,只要磨片吻合,精度达到要求均取得节电,缩短打浆时间,提高叩解度等效果。
  1978年轻工业部机械局要求上海轻工机械二厂生产双盘磨浆机,并生产了适应小型纸厂需要的直径350毫米双盘磨浆机。
  5.大锥度精浆机随着生产的发展,上海造纸研究所与长征造纸厂在试制多种打浆设备的成败经验教训后,参考国外资料于1977年共同研究组合式稀齿阶梯形疏解机,后又改进为整体式稀齿阶梯形疏解机。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大锥度精浆机,其锥角为60°。设备呈截圆锥体,外壳内镶齿圈为定子,转子齿圈装于轴上,转子可沿轴向移动,调节与定子刀刃间隙,转子以接近1500转/分速度旋转与定子刀刃接触、摩擦。浆料经其中间,由小端到大端通过,受到剧烈的水力与机械的冲撞剪切,纸浆纤维被切割、分丝、帚化。
  自1978年开始,长征造纸厂采用打浆新流程,纸浆→水力碎浆机→高频疏解机→大锥度精浆机→双盘磨浆机。大锥度精浆机因具有结构简单合理,制造成本低,维修容易,生产能力大(15~35吨/日),耗电省(与50型圆柱精浆机的流程相比,可节电13~25%)等优点,已被广泛采用。该科研课题“新型大锥度精浆机、阶梯形疏解机”主要负责人为工程师李树森,1980年获上海市轻工业局科研新产品成果奖,1981年2月获轻工业部科研成果三等奖。
  6.锥形除渣器锥形除渣器的研制应用与推广,对制浆、造纸取得突破性的净化效果。1962年江南、利华等纸厂研制试用锥型除渣器,对清除草浆中的草节、砂子、杂质等效果显著,引起行业的重视。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在江南、利华纸厂试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责成所属上海造纸机械修配厂铸造606型除渣器,在全行业中推广。1964年初,上海已有20台纸机及5条纸浆流程推广使用,一般可除渣50~65%。为了进一步提高草浆质量,利华纸厂在1964年又在原来流程中的一段二级改用600型除渣器。该段除渣效率由38.7%提高到51.9%,二段二级总除渣率达85~90%,细小尘埃有明显减少。
  根据全国造纸学会建议,上海造纸学会1965年9月13~17日在上海市举行地区性的锥形除渣器小型专题会议。共有生产企业、设计研究单位、大专院校、行政管理部门等31个单位参加。会议认为锥形除渣器的推广使用,在近二三年内确实已解决了过去纸张尘埃度高、纸面不够洁净的老大难问题,上海首先作出了样板,颇有普及推广意义。
  五、革新改造
  1958年,广大造纸职工迫切要求摆脱笨重的体力劳动,因此,通过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迅速实现了运输履带化、泵浦化。江南造纸分厂备料车间职工在一周内制成一条从拣布间到球间的帆布送料带;大中华纸厂在半个月内制造了3条从码头卸草到草场堆桩的送料带。至1960年,全行业共有输送带126条,全长2187米,吊车44台,升降机5台,浆泵67台,以履带化和泵浦化代替了沿袭几十年的扛、背、抬等笨重体力劳动。
  1961年行业按调整方针,全业20台纸机进行大修,对纸机的净化、流送、成型和压榨等各部分按品种的不同要求进行改造。1961年新风造纸厂安装投产一台双长网造纸机,生产照相原纸。中版厂于1962年与1965年各安装一台长网多烘缸造纸机,生产半透明纸和防油纸。同时,造纸机的净化部分,从1961年开始,在试用涡流除砂器基础上研制成功除砂、去杂效果明显的锥形除渣器,并采用圆筛和旋翼筛,取代效能低、流失多、噪音大的平板筛及陈旧的沉砂糟,到1965年淘汰更新了99台套。在纸机流送部分,推广使用压力流浆箱,配有分配辊、阶梯扩散管、方锥管多孔导流板,使上浆均匀;湿部改毡套伏辊为橡皮伏辊、真空伏辊;干部采用冷缸卷纸,适应纸车车速的提高。之后,新华纸厂又进一步采用“606”复合压榨;中版厂从1968年开始使用纸机“可控硅”分部传动装置,江南、利华、前卫等厂相继推广使用,淘汰了落后的“天轴传动”不仅使纸车车速增加,而且劳动者的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经过几年的调整,造纸机性能不,断改善,纸张的产量,质量大幅度提高,1965年纸及纸板产量达
  19.5万吨,比1962年增加48.9%,总成品率从87%提高到94%,品种从120种增加到180多种。
  1967~1977年,新华、江南、神州等厂先后将9台圆网造纸机更新为9台长网多烘缸纸机和4台简易哈巴长网纸机,使纸张的纵横拉力比改善,适应能力更强。1973年神州造纸厂将老式圆网纸机改为国内第一台快速成型圆网机,车速每分钟135米,在保证纸张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产量。
  1976年,上海造纸公司对下属工厂有计划按步骤实施造纸设备的技术改造,至1990年底累计投资6674.25万元,改造纸机20台(见表),初步改变了上海造纸工业设备落后的面貌。
  六、引进关键设备
  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深入发展,上海造纸工业为适应市场的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引进国外关键性新设备,与国内设备配套形成生产线,生产升级换代产品。

知识出处

上海造纸志

《上海造纸志》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造纸志》的出版标志着上海造纸工业的历史得到完整记录。作者回顾了中国造纸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了历史教训,指出经济发展需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清廉政府,并倡导开放创新的态度。文章呼吁牢记历史,继续前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