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厂房设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海造纸志》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50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厂房设备
分类号: TB492
页数: 17
页码: 83-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上海早期造纸厂多为砖木结构,使用英、美长网纸机及蒸煮、打浆设备。抗战时,因资金有限,纸厂简陋,多设于里弄,使用圆网单缸造纸机和废纸为原料。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支持造纸工业,进行公私合营,加强厂房维修和扩建,增加纸机数量。1960年代起,进行技术改造,大修纸机,新建造纸机械修配厂和机械修配站,研制高效打浆设备,实现打浆生产流程管道化、连续化。1970年代后,上海造纸公司有计划地进行技术改造和厂房改造,多数改产出口纸张或升级产品,引进国外关键设备,取得显著效益。
关键词: 上海造纸 厂房设备

内容

上海最早开办的几家造纸厂,主要厂房,多为砖木结构,主要设备是从英、美等国购置的长网纸机,并有蒸煮、打浆等设备。
  抗战时期,上海呈“孤岛”地位,不少纸商筹资建纸厂,由于资金微薄,勉强用旧机器拼凑生产,其厂房尤为简陋,有的厂设在里弄内,用居民住房改为车间,成为“弄堂厂”。设备大都为圆网单缸造纸机,原料为废纸,多数厂无备料、制浆设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处于困境中的上海造纸工业给予有力支持,1950年5月,宏文纸厂板纸机投产,1950年10月,合众纸厂一台圆网纸机投产。
  1955年,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对原有厂房加强维修加固、局部改建扩建。对各合营厂原有闲置的纸机加以调整、补缺,使迅速投产,增加生产。经过努力,1957年上海市已拥有长网纸机17台(比1949年增加7台),长圆网造纸机1台,圆网造纸机34台。
  1961年起,贯彻调整方针,为保证质量、安全、节能降耗,陆续有20台造纸机进行大修,并新增3台长网多缸造纸机(其中1台为新风造纸厂双长网多缸纸机),结合多项技术改造措施上马,厂房亦同步进行改建、大修,取得良好效果,如新风、中版等纸厂变化尤为显著。
  在轻工业部造纸工业管理局支持下,1957年建立了上海造纸机械修配厂,为行业的设备维修、更新改造服务。1965年10月在勤丰纸厂、1971年在长征造纸厂内分别建立机械修配站,增加行业设备机修力量。同时依靠上海轻工业设计院、上海市造纸研究所等科研设计力量,结合行业内的机械制造与各造纸厂的技术力量,协同攻关,研制成功适合我国国情的锥形除渣器及高频疏解机、圆柱精浆机、双盘磨浆机、大锥度精浆机和水力碎浆机等多种高效打浆设备。推广使用后,行业内的打浆生产流程实现了管道化,连续化,节约电耗,提高产量与质量。同时设备占地又小,使原来拥挤的操作环境得到缓解。
  1976年以后,上海造纸公司对下属工厂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改造,1981年后更加快厂房改造速度。1981~1985年共竣工面积8.45万平方米,投资额1.17亿元。1986~1990年竣工面积12.09万平方米,投资额2.56亿元。
  改造后的厂房建筑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绿地、生活设施均有合理布局。原来的砖木结构、竹棚、简屋均被拆除。各厂造纸机经过改造后,多数改产出口纸张或升级产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又引进国外关键性设备与国内设备配套,生产高档纸张,满足市场需要,取得较为明显的效益。
  第一节 厂房
  上海早期开办的上海机器造纸局及华章、龙章等造纸厂,厂房多为砖木结构,还有部分简屋、竹棚。民国14年(1925年)创建的江南造纸厂,造纸、打浆、蒸煮、完成等生产车间,均系木架铁皮房。民国17年(1928年)开办的宝山造纸厂在移址武夷路新建时,其厂房则以“马棚”改装而成。
  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沦陷,处于“孤岛”的特殊条件下,当时畸形发展起来的19家纸厂,不仅设备陈旧,厂房尤为简陋。民国27年光中造纸厂仅集资1万元,在江宁路里弄内,利用居民住房办起上海机器造纸工业的第一家“弄堂厂”。民国32年开办的兴业造纸厂,厂房亦由南市斜土路一般居民住房改装而成。此类小而差的“弄堂厂”,还有荣丰、永安、大陆、海京等纸厂。
  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由于通货膨胀,加上美国等洋纸大量倾销,上海造纸工业处境维艰,挣扎图存。除中国版纸厂及在建的宏文纸厂外,其余纸厂厂房,破旧、狭窄、零乱的情况,有增无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对处于困境中的上海造纸工业,给予种种有力的扶持,广大职工纷纷响应政府号召,艰苦奋斗,克服困难,恢复和发展生产。但直至1955年全业公私合营之前,除宏文造纸厂于1950年建成投产,增加建筑面积7454平方米,天丰、大明等个别纸厂零星扩建简易厂房3434平方米外,其余厂房设备状况,几无改变。1955年,全行业实现公私合营,对原有厂房,在注重维护保养、检修加固的同时,天章、新华、江南、朝晖、华丽、天丰等11家纸厂,先后进行了局部改建和扩建。
  1956年起,由于“大跃进”,片面迫求产量,盲目开快车速,设备超荷带病运转,厂房过载摇晃失修,危房增多。当时,可谓“厂厂有危房,户户难平安”。同时,江南、利华等不少纸厂,为缓解厂房、库房的严重拥挤和紧缺,又临时搭建大量竹棚、芦席棚、简屋等。据统计,在24家纸厂26.97万平方米厂房中,属竹结构及其他简陋棚屋的就有4.71万平方米;属一级危险房屋的3189平方米,二级危险房屋的有8340平方米。国丰、光中、利华、海龙、朝晖等14家纸厂有16处危房,濒临倒塌。尤其海龙纸厂危房,几近半数,到处临时支支撑撑,勉强维持。
  1961年,贯彻调整方针,上海造纸工业为改进纸张品种质量,尽快扭转纸张“黑、粗、厚”局面,以及为了保证安全,节能降耗,陆续有20台造纸机进行大修,并新添了3台长网多缸造纸机(其中1台为新风纸厂双长网多烘缸造纸机)。同时还先后上马多项技术改造措施。厂房的改建扩建,趁基建、技改、大修的机会,紧密结合,同步进行,因而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新风、中版等纸厂变化尤为明显。
  1981年后,全业厂房的改造,进入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其建设标准、形态、规模、速度均为行业历史之最。1981~1985年,全业完成投资额达1.17亿元,竣工建筑面积为8.45万平方米,其中有16个单位完成较大工程项目25项。1986~1990年,全业完成投资额2.56亿元,竣工建筑面积为12.09万平方米,其中有宏文、新华等14个单位完成较大工程项目22项,计8.16万平方米。
  1990年,上海造纸行业占地总面积95.51万平方米,相当于1953年的2.49倍。建筑总面积50.17万平方米,相当于1953年的2.81倍。同时普遍以钢筋混凝土标准厂房结构,代替原来的砖木结构,以及简屋、竹棚等。新改建的厂房,标高明敞,采光通风良好,建筑形态多样,代替了原来低矮狭窄,阴湿闷热的平房。布局趋于合理,还为绿化环境、美化厂容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调整挖潜
  上海造纸工业主要特点之一,是老厂多、小厂多、场地小、厂房挤。加上1953年时33个单位中,除6个单位外,都有蒸球制浆设备,所用原料,多属“泡”、“脏”、“杂”的破布、废纸、及草类纤维,这些原料不仅备料处理人工大,且占地多、用房多、灰尘多、臭味重,环境卫生条件差。据1953年对全业所有私营工厂统计,平均每厂职工总人数为220人,而每厂平均拣料工就有65人,切料工9人,蒸煮工9人。这3项工种人数,几近全厂总人数的37.7%。1957年,上海造纸工业公司经过调查和统筹规划,并取得上级的批准支持,利用尚未投产的建中纸厂厂房,开办破布加工厂,将破布全部集中拣选处理和消毒。同时将占地面积52560平方米的彭浦仓库,划属该厂管理,以便破布的集中、储存、保管和调配。自此,各纸厂便陆续撤销破布拣料间,大量压缩了破布堆存场地,全业厂房、场地明显宽松。1965年,中国水泥造纸厂(现华伦纸厂)备料车间经过改装扩建,成为独立的上海纸浆厂,专业生产废木材本色纸浆,供中国水泥、海龙等纸厂,使用。1962年,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将并进的原松江光荣纸料厂,通过投资,进行扩建,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生产草类纤维纸浆的松江纸浆厂,其纸浆全部配用于业内10多家纸厂。从而使业内原来生产纸浆的工厂,除宏文、利华、新华、江南、天章等少数工厂外,余均陆续停止纸浆生产,腾出大量的厂房、场地,为工厂内部的合理布局,和厂房的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大沣纸厂原有占地面积仅7349平方米,建筑面积4172平方米,有1台25立方米的蒸球,1台切料机,1台汏布机,既产破布浆,又产草类浆,到处拥挤堵塞。纸浆停产后,腾出了厂房场地,为改造老厂房带来了方便。1983年,为增产出口打字纸和铝箔衬纸,还扩建新厂房2201平方米。1990年该厂建筑面积比1956年增加近1倍。
  二、旧房改建
  上海造纸工业由于老厂多、旧房多、改建任务面广量大,原有工厂厂房,或由里弄居民住房改装,或由染织、化工等旧厂房改装,(如海龙、国丰、合众、上海等7个纸厂)。还有以“马棚”改装的,故十分陈旧简陋,生产布局则尤为零乱。
  全业公私合营以后,对厂房加强维护保养,检修加固的同时,按主次缓急,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翻修改建,并注意与设备大修、技术改造项目同时上马,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以提高实效,节省费用支出,减少停产损失。据主要项目汇总统计,1956~1990年,旧房改建面积有8.79万平方米。
  至1990年,老厂房全部或大部得到改建的,有江南、长江、万利、上复、中国、宝山、长虹、华伦等厂。江南造纸厂,1955年时占地面积39322平方米,建筑面积11571平方米。原来主要生产厂房多为木结构的铁皮房,辅助车间是砖瓦简房,还有大量的竹棚、芦席棚,厂房内还到处设有“大搁楼”、“中搁楼”、“小搁楼”犹如七十二家房客。到处拥挤零乱,安全卫生与防寒防暑条件都很差。1954年,该厂公私合营,后,虽零星进行了一些改建,但主要起步于1957年,当年改建老锅炉房485平方米;1965年,改建一号造纸机厂房1700平方米,以及备料车间、化工仓库1805平方米,拆除竹棚、简屋940平方米;1974年,改建二号造纸机及完成车间厂房计2340平方米;1975年,改建原三、四号造纸机及切纸,完成车间厂房1838平方米。尔后又结合美术涂料印刷纸引进项目及改进打浆流程项目的上马,改建老厂房3737平方米。至1990年,旧厂房已基本改建,加上新建扩建面积,总建筑面积已达32977平方米,相当于1955年的2.9倍。厂房焕然一新,生产也由原来以文化印刷用纸为主,转向生产高级美术涂料印刷纸为主。同时由于品种结构升级,原料结构改变,“三废治理”也明显见到成效。
  三、新建扩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上海造纸工业属于新建厂者计有:宏文造纸厂,民国35年筹建,1950年建成投产,建筑总面积为7454平方米。
  上海造纸机械修配厂,1956年移址新建,厂址云岭东路,“文化大革命”期间,划归上海轻工机械修配工业公司。
  上海三五纸厂,于1965年建成投产,建筑总面积4719平方米。
  松江纸浆厂,其前身为简陋的土纸作坊,1962年划属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后,通过投资改建,成为专业生产漂白芒、竹、草等浆的制浆厂,其装备及厂房,均属新建。
  利民造纸厂,前身为利民土纸厂,原来仅有砖木结构平房18平方米,竹瓦结构636平方米,竹棚192平方米。1965年,划属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后,改为生产生活用纸的利民造纸厂,生产装备及厂房多属新建扩建而成。
  其余新建扩建厂房建筑,是通过基建或结合技术改造、引进项目同时上马,同步进行的。1956~1990年,全业累计完成新建扩建面积29.49万平方米。其中完成最多、规模最大、进度最快、标准最高者,主要在1982~1988年间。
  新建扩建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形态、布局以及整个厂容厂貌改变明显的单位,有宏文、新华、中版、江南、感光、华丽、天章、新风、宝山、长征、造纸机械修配厂、造纸车队以及北蔡、彭浦仓库等。中国版纸厂原有厂房为11042平方米,结构尚称良好。1962年、1965年该厂分别安装长网多缸造纸机各1台,生产防油纸、半透明及电容器纸等中高档品种,继又改造打浆流程,加上其他多项技术改造项目,先后结合改建及新建扩建厂房19669平方米。1990年,该厂总建筑面积32903平方米,相当于原有面积的2.9倍。宏文造纸厂,1979年为污水治理,新建厂房802平方米;1984年新增锅炉,建房988平方米;1987年引进牛皮箱板纸工程项目,新建扩建厂房22576平方米;加上其他项目及生活用房的改建扩建。1990年,该厂建筑面积比原来的7454平方米,扩大5倍,厂容一新,向现代化工厂前进了一步。新华造纸厂,是采取移地更新改造的办法,1986年、1988年,为新装二台长网多缸造纸机,新建厂房7448平方米。1987年,在新址新建完成车间厂房1765平方米,新建制浆厂房502平方米。1988年,稻麦草制浆黑液碱回收项目上马,新增建筑面积6225平方米。1990年,该厂建筑总面积已达51000平方米,相当于1955年4.7倍,新老厂房相比,新厂房高爽宽敞明亮,老厂房则低矮阴暗拥挤;新厂房布局合理,流程通顺,老厂房流程零乱,交叉混杂;新厂房环境卫生绿化,降温保暖,显著改善,老厂房则闷热异常,通风不良,春夏之交,经常滴水为害。
  上海造纸行业,在厂房改进的同时,职工生活,文体娱乐场所亦有相应改善。比较好的单位有江南、宏文、感光、中版、华丽等10家厂。
  第二节 设备
  一、早期造纸设备
  在清光绪十年(1984年)建立的上海机器造纸局拥有英国莱司城(leith)厄姆浮士顿公司(Empherston&Co)1877年出品的多烘缸(48”直径×76”烘缸8只)长网造纸机1台,可日产纸张2吨。稍后建立的华章纸厂和龙章纸厂均从美国购置长网造纸机。华章纸厂有单烘缸(120”直径×100”)、双烘缸(120”直径×100”及96”直径×100”各1只)和多烘缸(48”直径×100”烘缸15只,美国Beloit工厂出品)长网造纸机各1台;龙章造纸厂有多烘缸(96”直径×100”烘缸1只,48”直径×100”烘缸13只)长网造纸机2台。
  在备料、蒸煮设备方面:上海机器造纸局有切布机、切竹机及4台立式蒸锅;华章造纸厂、龙章造纸厂各有40立方米蒸球2只。蒸煮后的熟料不论洗涤、打浆、漂白等均在槽式打浆机内进行,制浆过程各工序之间的搬运全由人工肩扛手抬,劳动强度繁重。
  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及以后成立的纸厂大都为陈旧或旧部件拼凑成的圆网单缸纸机,如民国13年(1924年)建立的竟成纸厂,造纸机是从日本分头购置的旧烘缸和机架等,在上海拼装而成。民国14年建立的江南制纸公司分别于民国16年、17年、18年安装幅宽68”、65■2”、100”圆网造纸机各1台,也是从日本购来的旧纸机。民国17年开设的宝山纸厂,1台60”圆网造纸机的烘缸也是从日本购来的旧货,其余部件委托上海永盛、公益、兴华三家机器厂制造后拼装完成。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为“孤岛”当时畸形发展起来的造纸厂设备更为陈旧简陋,零部件东拼西凑,各不相同。海龙纸厂烘缸,及压辊都是几截镶接;光中纸厂则系收购别厂不用的旧机器安装,设备残次不齐,运转时机架摇晃;大中华纸厂烘缸有裂缝,生产极不安全。造纸原料大都为废纸等,因此多数厂备料制浆设备十分简陋。
  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共有造纸厂32家(包括美商1家),其中4家因建造及排机尚未投入生产,机器设备都来自英、美、德、日等国,附属设备亦十分不平衡。当时计有:长网纸机10台,长圆网纸机1台,圆网纸机31台,打浆机172台,蒸球(锅)39台。
  1955年全行业合营,经济改组后为27家工厂,共有纸机51台,其中长网机17台,圆网机34台(包括板纸机9台);蒸球共41台,总容积990立方米,最大者40立方米。最小者3立方米。
  二、调整挖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宏文造纸厂1台板纸机于1950年5月投产;合众造纸厂1台圆网单缸纸机于1950年10月投产。是年,上海造纸工人响应国家增产节约的号召,积极改进设备及加强维修工作,以提高车速及设备运转率,江南造纸厂劳动模范计浩然在该厂一号纸机上增加润滑装置,减少摩擦,使纸机车速提高,大明造纸厂改装双辊——槽式的辊筒吸水箱,降低毛毯与吸水箱的摩擦力,使毛毯使用期增加1倍。在造纸工人的精心保养下,纸车的完好率与运转率普遍提高。江南厂纸车月开工天数达29.17天,行业月平均开工天数为28天;合众造纸厂纸车日平均运转时间最高为23.5小时,行业日平均运转时间22.34小时;大中华造纸厂纸机连续运转日24小时达15天。1951年纸及纸板的产量比1950年增长220%。
  1955年10月上海造纸工业实行全行业合营后,遵照上海工业“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方针,并在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下,进行设备技术改造的初步工作。1956年初,开始利用各合营厂原有闲置的8台纸机,加以调整,填平补缺,使迅速投产。并对原有纸机进行局部技术改造,如长网纸机改用高压流浆箱,以提高纸张均匀度与抄速;增加涡流除砂器,降低纸张尘埃度;有条件的纸机增加白水回收设备、冷缸卷纸设备,以减少纤维流失及损纸。
  经过努力,1957年行业拥有长网造纸机17台(比1949年时增加7台),长圆网纸机1台,圆网造纸机34台。
  三、加强机修力量
  公私合营以前,各造纸厂的机修力量都很薄弱,上海、海龙、天章、宝山等7个纸厂一无修理工具,二缺检修工人,设备检查出间题,自己也无力解决。如天章纸厂纸机上1只仅几寸长的肖子断裂后,须交厂外修配,只得停机等待8小时之久。大部分厂都依靠附近私营机器厂承包各种机器设备的检修任务。全市私营企业合营后,机器厂由重工业局管辖,相继迁并,任务均由重工业系统安排,以致造纸行业的设备检修协作加工任务无法安插落实。超过100公斤的铸件也无处承制,设备改装、新装等问题更不能及时解决,经常影响生产。
  1955年造纸行业合营后,原大明造纸厂修造部与建中造纸厂修理车间合并,组成建明机器修配厂,厂址设在闸北长安路。原有基础是两个造纸厂的修理车间,设备陈旧,木齐全,厂址又狭小,只能负担原来两个纸厂的检修任务。1956年10月20日,轻工业部造纸工业管理局批准建明机器修配厂扩建工程,确定该厂今后任务是为上海各纸厂部分配件、备品,烘缸、辊子的研磨及部分厂的设备大修工程和技术措施工程的机配件进行制造和安装。11月14日,又经上海市规划建筑管理局审批,在云岭东路21号新址,征地迁建建明机器修配厂。1958年迁址后更厂名为上海造纸机械修配厂,添置了铸、锻、加工机床设备,并积极制造各种造纸专用机配件及承担各纸厂设备大修、技术措施等工程,为行业服务,由百来人的工厂扩展到四五百人的中型造纸机械厂。
  之后,轻工业局几易该厂的上级主管部门,给造纸公司下属纸厂的机器维修带来很大不便。据此,造纸公司经理郭忠实及几位副经理共同酝酿决定,于1964年底,由上海造纸机械修理厂负责,从行业内抽调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以及通用机器设备,另行筹建上海造纸机械修配站与电器修理站。经过半年筹备,电器修理站附设在宏文造纸厂内,机械修配(西)站设于勤丰造纸厂的隔壁仓库内。1965年10月1日,这两个站开始为行业内各纸厂的设备维修服务。
  机械修配(西)站于1969年又投资40万元,引进民主德国直径1×6米轧辊磨床1台。投产后,不仅为本行业解决纸机轧光辊的研磨加工,又为系统外纸厂、塑料厂、轧钢厂等加工轧辊,辊面的精度、光洁度均有很大提高。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厂受冲击,造纸机械修配厂已无力领导修配(西)站工作,公司委托勤丰纸厂代管,几近瘫痪状态。1970年1月造纸公司从造纸机械修配厂抽调涂嘉德到修配站工作。1972年起,修配站扩建生产车间,淘汰原来陈旧机床,更新精密机床设备60台。几年间又培训了5批新生力量,职工由原来37人发展到1988年91人(其中管理干部5人)。
  造纸机械修配(东)站经过多年筹备,在1971年1月1日建立,设在长征造纸厂内。由公司从造纸机械修配厂抽调陈银芳前去工作。直至1988年因行业紧缩而结束工作。期间为行业的技术改造先后制造圆柱精浆机、一级除砂器泵(6BA9)、双盘磨浆机等多种造纸设备供各造纸厂使用。
  1975年6月28日,轻工业局革委会通知造纸公司革委会将上海造纸机械修配厂划归上海市轻工业机械修配工业公司,不再属造纸公司领导。
  1980年4月1日,上海造纸机械修配站与宏文纸厂电器修理站合并,成立上海造纸机械和电器设备维修站。1984年又改名上海造纸机械配件厂。该厂建立后,除承接本行业各厂的大量零星修配业务外,又为各厂的技术改造生产罗茨真空泵、各类打浆设备、浆泵等单体配套设备(见附表)。1977~1990年又为轻工业局援外办公室生产罗茨真空泵、大锥度精浆机、离心脱水机等配套产品共23台,供应阿尔巴尼亚、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四、研制新设备
  1.离心式中浓度浆泵
  1958年上海造纸机械修配厂参照宏文造纸厂已使用的离心浆泵,设计制造直径100型包胶离心式中浓度浆泵。在行业推广使用后,全行业的湿浆仓陆续改为搅浆池,用浆泵、管道输送浆料,既摆脱操作工人肩抬背扛的重体力劳动,也为以后的打浆设备连续化创造了条件。
  2.高频疏解机
  1957年上海轻工业设计院开始研制纸浆疏解设备“61”泵,1961年为了进一步研究其对硫酸盐木浆的疏解作用,委请中国水泥纸厂作试验。在此基础上,又改进设计,中国版纸公司委托上海造纸机械修配厂制造高频疏解机1台,试用后认为继续改进颇有前途。
  1964年上海轻工业局将高频疏解机研究列入年度科研计划。上海造纸工业公司乃责成上海造纸机械修配厂参照不完整的国外样本。结合上海地区浆料的特性,重新设计,试制2台。10月开始在中国版纸公司废纸处理流程中试用,并对牛皮木浆、稻草浆、漂白木浆、蔗渣浆等进行疏解试验。经较长时间连续试用。于1965年1月2日由上海造纸工业公司组织技术鉴定,认为其机械性能接近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是一种高效的纸浆疏解设备,对纤维切断作用少,叩解度上升不多。此设备有占地小、管理方便、电耗少、投资省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废纸处理流程。
  1965年,上海造纸机械修配厂在一个多月内生产了40多台高频疏解机,使全行业有7条生产流程采用高频疏解机。大中华造纸厂采用后,停用8台打浆机,节省电力65%;中国版纸公司8号机用该设备处理废纸,打浆机全部停用,使原来拥挤的操作环境得到改善,并提高纸浆质量和产量。
  1965年9月6~11日,第一轻工业部造纸工业管理局在上海召开高频疏解机经验交流会议,上海市、天津市以及辽宁省的造纸工业公司等参加会议。经过各单位的经验介绍、技术总结,参观中国版纸公司、大中华造纸厂和宏文造纸厂在生产中使用操作和运转情况,并展开讨论。根据会上不完全统计,各地已投入运转的高频疏解机已有129台,用于处理废纸和损纸,它不切断纤维,对小纸片的疏解尤为显著,纤维长度基本保持不变,而打浆度上升不多,能有效地分散浆块、浆团、浆点,是一种较好的疏解设备。与荷兰式打浆机、乔登精浆机比较,有占地小、材料省、投资少、制造维修容易、动力消耗低等优点,会议要求推广这一新的打浆技术。
  3.圆柱精浆机轻工业部副部长王文哲从日本参观考察归来,带回圆柱精浆机资料。由上海造纸机械修配厂设计并制造50型圆柱精浆机,第一台先在利华造纸厂试验。
  该精浆机呈圆柱形,中间转子为一圆柱体,表面刨有轴向直槽,凸起部分即成片状刀刃;外圈定子有四组底刀,各相隔90。排列在机壳内,依靠液压将底刀推向转子。当转子高速旋转,浆料从一端流向另一端时,在上下刃口之间被切割、挤碾。
  1960年利华纸厂,1962年大明纸厂,1965年新安纸厂、江南纸厂,1968年前卫纸厂等均先后在连续打浆流程中采用圆柱精浆机,代替传统的荷兰式浆机,均取得增加产量、节约能耗的效果。
  为了解决刀片的耐磨问题与不同纤维原料的打浆工艺要求,先后在材质方面选用铸钢、石刀等。为了方便维修更换,又将转子由整体结构改成镶刀结构,刀片改用碳钢淬火、65锰钢、4Cr13等。
  4.双盘磨浆机
  1973年有直径450毫米双盘磨浆机来沪展览,该样机由宏文造纸厂引进试用。长征造纸厂参照后,试制6台,勤丰造纸厂先分得3台试用。后来长征造纸厂继续制造80台分配给各纸厂使用,只要磨片吻合,精度达到要求均取得节电,缩短打浆时间,提高叩解度等效果。
  1978年轻工业部机械局要求上海轻工机械二厂生产双盘磨浆机,并生产了适应小型纸厂需要的直径350毫米双盘磨浆机。
  5.大锥度精浆机随着生产的发展,上海造纸研究所与长征造纸厂在试制多种打浆设备的成败经验教训后,参考国外资料于1977年共同研究组合式稀齿阶梯形疏解机,后又改进为整体式稀齿阶梯形疏解机。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大锥度精浆机,其锥角为60°。设备呈截圆锥体,外壳内镶齿圈为定子,转子齿圈装于轴上,转子可沿轴向移动,调节与定子刀刃间隙,转子以接近1500转/分速度旋转与定子刀刃接触、摩擦。浆料经其中间,由小端到大端通过,受到剧烈的水力与机械的冲撞剪切,纸浆纤维被切割、分丝、帚化。
  自1978年开始,长征造纸厂采用打浆新流程,纸浆→水力碎浆机→高频疏解机→大锥度精浆机→双盘磨浆机。大锥度精浆机因具有结构简单合理,制造成本低,维修容易,生产能力大(15~35吨/日),耗电省(与50型圆柱精浆机的流程相比,可节电13~25%)等优点,已被广泛采用。该科研课题“新型大锥度精浆机、阶梯形疏解机”主要负责人为工程师李树森,1980年获上海市轻工业局科研新产品成果奖,1981年2月获轻工业部科研成果三等奖。
  6.锥形除渣器锥形除渣器的研制应用与推广,对制浆、造纸取得突破性的净化效果。1962年江南、利华等纸厂研制试用锥型除渣器,对清除草浆中的草节、砂子、杂质等效果显著,引起行业的重视。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在江南、利华纸厂试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责成所属上海造纸机械修配厂铸造606型除渣器,在全行业中推广。1964年初,上海已有20台纸机及5条纸浆流程推广使用,一般可除渣50~65%。为了进一步提高草浆质量,利华纸厂在1964年又在原来流程中的一段二级改用600型除渣器。该段除渣效率由38.7%提高到51.9%,二段二级总除渣率达85~90%,细小尘埃有明显减少。
  根据全国造纸学会建议,上海造纸学会1965年9月13~17日在上海市举行地区性的锥形除渣器小型专题会议。共有生产企业、设计研究单位、大专院校、行政管理部门等31个单位参加。会议认为锥形除渣器的推广使用,在近二三年内确实已解决了过去纸张尘埃度高、纸面不够洁净的老大难问题,上海首先作出了样板,颇有普及推广意义。
  五、革新改造
  1958年,广大造纸职工迫切要求摆脱笨重的体力劳动,因此,通过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迅速实现了运输履带化、泵浦化。江南造纸分厂备料车间职工在一周内制成一条从拣布间到球间的帆布送料带;大中华纸厂在半个月内制造了3条从码头卸草到草场堆桩的送料带。至1960年,全行业共有输送带126条,全长2187米,吊车44台,升降机5台,浆泵67台,以履带化和泵浦化代替了沿袭几十年的扛、背、抬等笨重体力劳动。
  1961年行业按调整方针,全业20台纸机进行大修,对纸机的净化、流送、成型和压榨等各部分按品种的不同要求进行改造。1961年新风造纸厂安装投产一台双长网造纸机,生产照相原纸。中版厂于1962年与1965年各安装一台长网多烘缸造纸机,生产半透明纸和防油纸。同时,造纸机的净化部分,从1961年开始,在试用涡流除砂器基础上研制成功除砂、去杂效果明显的锥形除渣器,并采用圆筛和旋翼筛,取代效能低、流失多、噪音大的平板筛及陈旧的沉砂糟,到1965年淘汰更新了99台套。在纸机流送部分,推广使用压力流浆箱,配有分配辊、阶梯扩散管、方锥管多孔导流板,使上浆均匀;湿部改毡套伏辊为橡皮伏辊、真空伏辊;干部采用冷缸卷纸,适应纸车车速的提高。之后,新华纸厂又进一步采用“606”复合压榨;中版厂从1968年开始使用纸机“可控硅”分部传动装置,江南、利华、前卫等厂相继推广使用,淘汰了落后的“天轴传动”不仅使纸车车速增加,而且劳动者的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经过几年的调整,造纸机性能不,断改善,纸张的产量,质量大幅度提高,1965年纸及纸板产量达
  19.5万吨,比1962年增加48.9%,总成品率从87%提高到94%,品种从120种增加到180多种。
  1967~1977年,新华、江南、神州等厂先后将9台圆网造纸机更新为9台长网多烘缸纸机和4台简易哈巴长网纸机,使纸张的纵横拉力比改善,适应能力更强。1973年神州造纸厂将老式圆网纸机改为国内第一台快速成型圆网机,车速每分钟135米,在保证纸张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产量。
  1976年,上海造纸公司对下属工厂有计划按步骤实施造纸设备的技术改造,至1990年底累计投资6674.25万元,改造纸机20台(见表),初步改变了上海造纸工业设备落后的面貌。
  六、引进关键设备
  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深入发展,上海造纸工业为适应市场的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引进国外关键性新设备,与国内设备配套形成生产线,生产升级换代产品。

知识出处

上海造纸志

《上海造纸志》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造纸志》的出版标志着上海造纸工业的历史得到完整记录。作者回顾了中国造纸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了历史教训,指出经济发展需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清廉政府,并倡导开放创新的态度。文章呼吁牢记历史,继续前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