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产品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海造纸志》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49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产品演变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9
页码: 55-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上海机器造纸工业自初创时期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初仿制手工纸到逐步发展出多种品种,包括连史纸、毛边纸、海月纸等,经历了战乱和改革开放的洗礼,不断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在各种挑战和困境中,上海造纸工业始终坚持创新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 上海市 产品 演变

内容

上海机器造纸工业初创时期,生产技术水平很低,质量无法与洋纸竞争,在洋纸倾销的压力下,只生产与手工纸类似的产品。综观其生产特点为:洋机器,仿制手工纸,大型工业,低档产品。
  清光绪十年(1884年)投产的上海机器造纸局,主要机器设备有英国制造的多烘缸长网造纸机1台,计有76英寸×48英寸烘缸8只。以破布为原料,主要制造白矾纸,兼造本色有光纸,日产2吨。
  华章造纸厂于光绪二十七年开车出纸,规模较大,拥有美国制造的单烘缸、双烘缸、多烘缸长网造纸机各1台,生产以破布为原料,仿造手工连史纸为主,兼以稻草浆制造本色有光纸。日产11吨。
  龙章造纸厂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5月开车出纸,拥有美国制造的100英寸多烘缸长网造纸机2台,各有96英寸烘缸1只,48英寸烘缸13只。主要产品是连史纸及少量施胶毛边纸,日产量10吨。
  创建于民国14年(1925年)的江南造纸厂,以及后来相继建立的宝山造纸厂、源泰造纸厂等,均以生产连史纸、毛边纸为主。
  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加以人民反帝爱国抵制洋货运动的推动,国民政府于民国22年一度提高洋纸进口税率。因而刺激了上海机器造纸工业部分厂对改制洋纸和多产洋式纸张的兴趣。30年代中期,有些厂增加资本和设备,改制洋式纸张,使原来薄弱的基础有所增强,产品有一定发展。
  民国23年(1934年)初,天章造纸厂向浙江兴业银行借款10万元,向国外定购超级轧光机1台,安装在天章造纸厂东厂(今利华造纸厂),以制造道林纸。同年,龙章造纸厂改装2号造纸机,定购了超级轧光机,改制道林纸,并于民国24年(1935年)1月开始出纸。从此,上海造纸工业仿造洋式纸张的面有了扩大。
  民国25年(1936年),上海有天章、龙章、江南、宝山、源泰(森记)、竟成、大中华、中国版纸、光华、上海等造纸厂,以及美锦腊光纸厂等12家纸厂,已能生产道林、报纸、书面、图画、包纱、牛皮、有光、火柴、连史、毛边、海月、三顶、腊光及白板、灰板、黄板等17个品种的纸张。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畸形发展起来的19家造纸厂,大都设备陈旧,厂房简陋,只能生产连史纸、招贴纸、书面纸、包纱纸、灰报纸、牛皮纸、有光纸、土烟纸、三顶纸及灰纸板等10多种以低档为主的品种。唯江南造纸厂因承造“伪中央储备银行”用纸,生产过钞票纸。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5年(1946年)第一季度末洋纸又大量输入,廉价倾销,上海造纸工业再次遭受沉重打击,各造纸厂生产普遍开工不足,濒临歇业的困境。在挣扎图存过程中,不仅产量严重下降,产品品种也无多大变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上海首创的机器造纸工业,惨淡经营了65年,先后能生产的纸张,有连史、毛边、海月、玉扣、有光、招贴、灰报、白报、道林、模造、书面、牛皮、包纱、火柴、防潮、邮封、打字、钞票、三顶、油毡、卫生、古衬、图画、重贡、仿宋、锡光、以及黄板、灰板、白板等29个品种,还有腊光、铜版、复写、晒图等4个加工纸品种。其中,较高档次的品种,虽为数很少,但适销、且具竞争力。
  道林纸:民国15年(1926年),上海天章造纸厂曾生产未经超级轧光的毛道林纸,但因质量低,不适销,难以维持而停产。直至民国23年(1934年),天章造纸厂东厂(利华造纸厂)安装超级轧光机后,正式生产了质量较好的道林纸。尔后,龙章造纸厂、江南造纸厂、中和造纸厂(今勤丰造纸厂)、勤工造纸厂、中国海京造纸厂(今国丰造纸厂)、沪江造纸厂、荣丰造纸厂、中国版纸厂、大中华造纸厂等,相继创造条件,逐步扩大道林纸的生产。
  钞票纸:抗日战争时期,江南造纸厂为承造伪“中央储备银行”钞票用纸,开始生产钞票纸。直到1950年该厂在恢复生产初期,还继续生产部分钞票纸。尔后钞票纸生产转移。该厂即以生产文化印刷用纸为主。
  腊光纸:民国24年(1935年)5月,由上海美锦腊光纸厂(今华丽铜版纸厂)正式投产。尔后,产量持续增长。上海解放后,花色品种又逐步增加,产品畅销国内外。
  铜版纸:上海最早生产单面铜板纸的,是华丽铜版纸厂,投产时间是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因该产品附加值较高,又适销,故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单面、双面及各种不同规格陆续配套齐全,逐步形成为上海传统的名牌产品之一。
  白板纸:中国版纸制品公司(今中国版纸厂)于民国25年(1936年)9月开始生产,日产11~12吨。随着质量的不断改善提高,既畅销国内市场,又行销香港及东南亚等地区。
  另外,上海最早生产复写纸,是高乐公司(今上海复写纸厂),于民国20年(1931年)开始生产。生产晒图纸的是马江晒图纸厂(今感光复印纸厂)。民国18年(1929年)开始生产时,为铁盐型蓝底白线晒图纸。由于这些产品,适应当时市场变化发展的趋势,又有一定技术密度,产品附加值也较高,故都有数十年的兴旺历史。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技持下,各纸厂陆续恢复生产,当时生产品种,重点是文化印刷用纸,其次是包装用纸等。
  1955年10月,上海私营造纸厂全部实现公私合营,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产量大幅度增长,产品品种1956年发展到64种。其中新增加的中高档次品种,主要有双面铜版纸、电缆绝缘纸、绉纸原纸、薄页纸、卷烟纸、色打字纸、彩色绉纸、黑照相卡纸,树皮腊光纸、高强度含麻箱板纸、感光原纸、青灰板纸等10多种。
  1958年起、受“大跃进”的影响,盲目追求产量,产品质量严重下降,形成纸张“黑、粗、厚”的严重局面。但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一起,以“三结合”形式,艰苦努力,研制成功和增加了多项新品种,如描图纸、传真纸、羊皮纸、单面复写原纸、心电图纸、海洋测深记录纸、粉云母带纸等。
  1961年后,上海造纸工业通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分析行业老厂多、小型机台多、老工人多、技术力量较强,但原料紧缺等的特点,认为小型机台多便于搞多品种(船小掉头快);技术基础较好,而原料紧缺,宜依靠与发挥技术优势,少用料多抄好纸,特别是开发技术加工纸。在取得初步共识的基础上,决定加强管理,改进技术,加大力度,改善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发展技术加工纸。
  首先是全业发动,改进纸浆的“漂、洗、筛”,优化纸浆的工艺处理;同时打浆、抄纸严格执行工艺操作规程和技术检验制度,迅速改变了纸张的“黑、粗、厚”状况。在坚持产品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开展了“厚纸改薄纸”的活动。1961年,仅凸版、书写、单面胶版、纸袋等9个品种,厚改薄后,全年即节约纸浆2000多吨,单位重量的面积不断上升,原来每吨纸的面积,平均为1.39万平方米,改薄后,达到1.567万平方米。同样1吨纸面积增加12.7%。
  全业,圆网造纸机占大多数,为抓产品升级换代和开发新产品,不少纸厂出课题,组织攻关。如勤丰造纸厂工程师李殿和等,知难而上,率先冲破圆网造纸机难造中高档薄纸的传统看法,于1961年试制成功描图纸,继又试制投产38克/平方米防油纸,远销东南亚、非洲及埃及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开发技术加工纸,1961年,华丽铜版纸厂建立研制技术加工纸新产品的专业车间(第三车间),工程师陈继娴等先后试制了深井记录纸,鱼群探测纸、静电植绒纸、图文传真纸、203纸、防霉纸等,为全业技术加工纸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65年,在青浦朱家角创办专业研制生产技术加工纸的三五纸厂。陆钟源等1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远离市区,到三五纸厂与干部、工人一起,肩负了国防、科研、经济建设等各方面急需紧缺的技术加工纸的研制开发工作。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1985年的20年中,先后试制投产了低电压电敏纸、电火花记录纸、电化学记录纸、电解记录纸、程序控制薄膜、红(白)半透明力感记录纸、电刻复印膜、誊影纸、氧化锌静电复印纸、静电制版纸、静电胶印版纸、静电译码纸、静电记录纸、静电电子计算机纸、蓝色感光膜、电火花传真纸等37个新品种,军民用户,遍及全国,得到多方面信赖和好评。
  国丰造纸厂于60年代初开始,为试验国家紧缺的“220”等4种滤纸,由于技术难度较高,又无现成参考资料,试制时间前后化了5年时间。终于试制成功并顺利投产。期间,25个单位为此进行了协作配合,如其中采用的一项“高热效煤气红外线烘纸房的70套煤气幅射器”,华中锅炉修配厂急试制投产之急,仅14天时间即赶制完成。上海轻工业研究所及轻工业设计院的有关人员,到厂蹲点,现场研究设计,并直接参与试制。
  1961~1966年,上海造纸工业试制投产的新产品和新增加的主要品种计63项,其中加工纸24项。
  至此,全业已基本形成适应市场需求和畅销的印刷用纸、书写用纸、包装用纸、技术配套用纸、生活用纸等系列产品。品种、质量、和效益,均进入全国同业中先进行列。
  “文化大革命”运动,使上海造纸工业逐步建立起来的生产运行机制和经济技术管理基础受到打击,生产严重混乱。1971年,开始恢复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活动,在广大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共同努力下,方有所好转。特别是有不少同志,急国防、科研、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之急需,顶逆风,坚持试制和开发0901和7101防化纸、W—160和HM—180燃油滤纸、2050纸、护膛衬纸、脑电波纸、邮票纸以及铝箔衬纸。水松纸、耐水砂纸、水溶性药用纸等14项新品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造纸工业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业生产,依靠技术进步,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注意发挥自已的技术优势,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研制开发有市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淘汰或压缩转移了有光纸、招贴纸、油毡原纸、柏油纸等低档及滞销的产品,使产品结构趋于合理。1990年纸及纸板产量总计405867吨,其中纸产量为183955吨。纸产量中,技术用纸比例,由1980年的11.21%,提高到14.8%;生活系列用纸,由1980年的6.15%,上升到17.2%;另外,加工纸总量5.9万吨,比1980年的2.6万吨,增加127%。且加工纸产量,虽仅占1990年的纸及纸板总产量的14.5%,而产值却占总产值的27.6%。
  1978~1990年,上海造纸研究所、三五纸厂、宝山造纸厂、华丽铜版纸厂、国丰造纸厂、上海复写纸厂、红光造纸厂、天章记录纸厂、中国版纸厂、感光复印纸厂等15个单位试制投产74项新产品。其中有20项分别荣获轻工业部、上海市优秀新产品奖、科研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等。
  1980年以来,上海造纸工业通过技术引进,使纸张质量和品种都取得了明显进步。
  江南造纸厂从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引进四只刮刀头的双面涂布机、涂料制备系统、超级轧光机及气垫式流浆箱、可控中高双辊压光机等,1986年6月投产后,生产的高级美术涂料印刷纸,成为国内新一代的涂料印刷纸,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985年,宏文造纸厂从日本购进高速超成型器、高线压主压榨辊等关键设备,及打浆配套系统。1988年投产后,生产牛皮箱板纸,经国家商检局检验认可,为各类出口商品专用包装箱板纸。
  上海感光复印纸厂,从联邦德国、英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引进BMB涂布机、CB、CF涂料制备系统等,于1987年12月安装投产,生产无碳复写纸。显著改善原来自行开发的无碳复写纸质量水平,并达到80年代国际中期水平。
  上海天章记录纸厂于1984年起,先后从日本、丹麦等国引进电脑纸印刷机、照相排字机、制版专用照相机、专页表格印刷机、卷筒配页机等,使记录纸的质量、品种均取得显著的改进和提高。

知识出处

上海造纸志

《上海造纸志》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造纸志》的出版标志着上海造纸工业的历史得到完整记录。作者回顾了中国造纸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了历史教训,指出经济发展需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清廉政府,并倡导开放创新的态度。文章呼吁牢记历史,继续前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殿和
相关人物
陈继娴
相关人物
陆钟源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上海机器造纸局
相关机构
华章造纸厂
相关机构
龙章造纸厂
相关机构
江南造纸厂
相关机构
天章造纸厂东厂
相关机构
中国海京造纸厂
相关机构
勤工造纸厂
相关机构
沪江造纸厂
相关机构
荣丰造纸厂
相关机构
中国版纸厂
相关机构
大中华造纸厂
相关机构
上海复写纸厂
相关机构
华中锅炉修配厂
相关机构
上海造纸研究所
相关机构
三五纸厂
相关机构
宝山造纸厂
相关机构
华丽铜版纸厂
相关机构
国丰造纸厂
相关机构
红光造纸厂
相关机构
天章记录纸厂
相关机构
感光复印纸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香港特别行政区
相关地名
联邦德国
相关地名
英国
相关地名
瑞士
相关地名
奥地利
相关地名
日本
相关地名
丹麦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