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产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海造纸志》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49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产品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28
页码: 55-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上海造纸产品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产品演变、主要产品等。
关键词: 上海市 造纸 产品

内容

第一节 产品演变
  上海机器造纸工业初创时期,生产技术水平很低,质量无法与洋纸竞争,在洋纸倾销的压力下,只生产与手工纸类似的产品。综观其生产特点为:洋机器,仿制手工纸,大型工业,低档产品。
  清光绪十年(1884年)投产的上海机器造纸局,主要机器设备有英国制造的多烘缸长网造纸机1台,计有76英寸×48英寸烘缸8只。以破布为原料,主要制造白矾纸,兼造本色有光纸,日产2吨。
  华章造纸厂于光绪二十七年开车出纸,规模较大,拥有美国制造的单烘缸、双烘缸、多烘缸长网造纸机各1台,生产以破布为原料,仿造手工连史纸为主,兼以稻草浆制造本色有光纸。日产11吨。
  龙章造纸厂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5月开车出纸,拥有美国制造的100英寸多烘缸长网造纸机2台,各有96英寸烘缸1只,48英寸烘缸13只。主要产品是连史纸及少量施胶毛边纸,日产量10吨。
  创建于民国14年(1925年)的江南造纸厂,以及后来相继建立的宝山造纸厂、源泰造纸厂等,均以生产连史纸、毛边纸为主。
  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加以人民反帝爱国抵制洋货运动的推动,国民政府于民国22年一度提高洋纸进口税率。因而刺激了上海机器造纸工业部分厂对改制洋纸和多产洋式纸张的兴趣。30年代中期,有些厂增加资本和设备,改制洋式纸张,使原来薄弱的基础有所增强,产品有一定发展。
  民国23年(1934年)初,天章造纸厂向浙江兴业银行借款10万元,向国外定购超级轧光机1台,安装在天章造纸厂东厂(今利华造纸厂),以制造道林纸。同年,龙章造纸厂改装2号造纸机,定购了超级轧光机,改制道林纸,并于民国24年(1935年)1月开始出纸。从此,上海造纸工业仿造洋式纸张的面有了扩大。
  民国25年(1936年),上海有天章、龙章、江南、宝山、源泰(森记)、竟成、大中华、中国版纸、光华、上海等造纸厂,以及美锦腊光纸厂等12家纸厂,已能生产道林、报纸、书面、图画、包纱、牛皮、有光、火柴、连史、毛边、海月、三顶、腊光及白板、灰板、黄板等17个品种的纸张。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畸形发展起来的19家造纸厂,大都设备陈旧,厂房简陋,只能生产连史纸、招贴纸、书面纸、包纱纸、灰报纸、牛皮纸、有光纸、土烟纸、三顶纸及灰纸板等10多种以低档为主的品种。唯江南造纸厂因承造“伪中央储备银行”用纸,生产过钞票纸。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5年(1946年)第一季度末洋纸又大量输入,廉价倾销,上海造纸工业再次遭受沉重打击,各造纸厂生产普遍开工不足,濒临歇业的困境。在挣扎图存过程中,不仅产量严重下降,产品品种也无多大变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上海首创的机器造纸工业,惨淡经营了65年,先后能生产的纸张,有连史、毛边、海月、玉扣、有光、招贴、灰报、白报、道林、模造、书面、牛皮、包纱、火柴、防潮、邮封、打字、钞票、三顶、油毡、卫生、古衬、图画、重贡、仿宋、锡光、以及黄板、灰板、白板等29个品种,还有腊光、铜版、复写、晒图等4个加工纸品种。其中,较高档次的品种,虽为数很少,但适销、且具竞争力。
  道林纸:民国15年(1926年),上海天章造纸厂曾生产未经超级轧光的毛道林纸,但因质量低,不适销,难以维持而停产。直至民国23年(1934年),天章造纸厂东厂(利华造纸厂)安装超级轧光机后,正式生产了质量较好的道林纸。尔后,龙章造纸厂、江南造纸厂、中和造纸厂(今勤丰造纸厂)、勤工造纸厂、中国海京造纸厂(今国丰造纸厂)、沪江造纸厂、荣丰造纸厂、中国版纸厂、大中华造纸厂等,相继创造条件,逐步扩大道林纸的生产。
  钞票纸:抗日战争时期,江南造纸厂为承造伪“中央储备银行”钞票用纸,开始生产钞票纸。直到1950年该厂在恢复生产初期,还继续生产部分钞票纸。尔后钞票纸生产转移。该厂即以生产文化印刷用纸为主。
  腊光纸:民国24年(1935年)5月,由上海美锦腊光纸厂(今华丽铜版纸厂)正式投产。尔后,产量持续增长。上海解放后,花色品种又逐步增加,产品畅销国内外。
  铜版纸:上海最早生产单面铜板纸的,是华丽铜版纸厂,投产时间是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因该产品附加值较高,又适销,故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单面、双面及各种不同规格陆续配套齐全,逐步形成为上海传统的名牌产品之一。
  白板纸:中国版纸制品公司(今中国版纸厂)于民国25年(1936年)9月开始生产,日产11~12吨。随着质量的不断改善提高,既畅销国内市场,又行销香港及东南亚等地区。
  另外,上海最早生产复写纸,是高乐公司(今上海复写纸厂),于民国20年(1931年)开始生产。生产晒图纸的是马江晒图纸厂(今感光复印纸厂)。民国18年(1929年)开始生产时,为铁盐型蓝底白线晒图纸。由于这些产品,适应当时市场变化发展的趋势,又有一定技术密度,产品附加值也较高,故都有数十年的兴旺历史。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技持下,各纸厂陆续恢复生产,当时生产品种,重点是文化印刷用纸,其次是包装用纸等。
  1955年10月,上海私营造纸厂全部实现公私合营,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产量大幅度增长,产品品种1956年发展到64种。其中新增加的中高档次品种,主要有双面铜版纸、电缆绝缘纸、绉纸原纸、薄页纸、卷烟纸、色打字纸、彩色绉纸、黑照相卡纸,树皮腊光纸、高强度含麻箱板纸、感光原纸、青灰板纸等10多种。
  1958年起、受“大跃进”的影响,盲目追求产量,产品质量严重下降,形成纸张“黑、粗、厚”的严重局面。但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一起,以“三结合”形式,艰苦努力,研制成功和增加了多项新品种,如描图纸、传真纸、羊皮纸、单面复写原纸、心电图纸、海洋测深记录纸、粉云母带纸等。
  1961年后,上海造纸工业通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分析行业老厂多、小型机台多、老工人多、技术力量较强,但原料紧缺等的特点,认为小型机台多便于搞多品种(船小掉头快);技术基础较好,而原料紧缺,宜依靠与发挥技术优势,少用料多抄好纸,特别是开发技术加工纸。在取得初步共识的基础上,决定加强管理,改进技术,加大力度,改善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发展技术加工纸。
  首先是全业发动,改进纸浆的“漂、洗、筛”,优化纸浆的工艺处理;同时打浆、抄纸严格执行工艺操作规程和技术检验制度,迅速改变了纸张的“黑、粗、厚”状况。在坚持产品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开展了“厚纸改薄纸”的活动。1961年,仅凸版、书写、单面胶版、纸袋等9个品种,厚改薄后,全年即节约纸浆2000多吨,单位重量的面积不断上升,原来每吨纸的面积,平均为1.39万平方米,改薄后,达到1.567万平方米。同样1吨纸面积增加12.7%。
  全业,圆网造纸机占大多数,为抓产品升级换代和开发新产品,不少纸厂出课题,组织攻关。如勤丰造纸厂工程师李殿和等,知难而上,率先冲破圆网造纸机难造中高档薄纸的传统看法,于1961年试制成功描图纸,继又试制投产38克/平方米防油纸,远销东南亚、非洲及埃及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开发技术加工纸,1961年,华丽铜版纸厂建立研制技术加工纸新产品的专业车间(第三车间),工程师陈继娴等先后试制了深井记录纸,鱼群探测纸、静电植绒纸、图文传真纸、203纸、防霉纸等,为全业技术加工纸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65年,在青浦朱家角创办专业研制生产技术加工纸的三五纸厂。陆钟源等1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远离市区,到三五纸厂与干部、工人一起,肩负了国防、科研、经济建设等各方面急需紧缺的技术加工纸的研制开发工作。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1985年的20年中,先后试制投产了低电压电敏纸、电火花记录纸、电化学记录纸、电解记录纸、程序控制薄膜、红(白)半透明力感记录纸、电刻复印膜、誊影纸、氧化锌静电复印纸、静电制版纸、静电胶印版纸、静电译码纸、静电记录纸、静电电子计算机纸、蓝色感光膜、电火花传真纸等37个新品种,军民用户,遍及全国,得到多方面信赖和好评。
  国丰造纸厂于60年代初开始,为试验国家紧缺的“220”等4种滤纸,由于技术难度较高,又无现成参考资料,试制时间前后化了5年时间。终于试制成功并顺利投产。期间,25个单位为此进行了协作配合,如其中采用的一项“高热效煤气红外线烘纸房的70套煤气幅射器”,华中锅炉修配厂急试制投产之急,仅14天时间即赶制完成。上海轻工业研究所及轻工业设计院的有关人员,到厂蹲点,现场研究设计,并直接参与试制。
  1961~1966年,上海造纸工业试制投产的新产品和新增加的主要品种计63项,其中加工纸24项。
  至此,全业已基本形成适应市场需求和畅销的印刷用纸、书写用纸、包装用纸、技术配套用纸、生活用纸等系列产品。品种、质量、和效益,均进入全国同业中先进行列。
  “文化大革命”运动,使上海造纸工业逐步建立起来的生产运行机制和经济技术管理基础受到打击,生产严重混乱。1971年,开始恢复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活动,在广大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共同努力下,方有所好转。特别是有不少同志,急国防、科研、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之急需,顶逆风,坚持试制和开发0901和7101防化纸、W—160和HM—180燃油滤纸、2050纸、护膛衬纸、脑电波纸、邮票纸以及铝箔衬纸。水松纸、耐水砂纸、水溶性药用纸等14项新品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造纸工业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业生产,依靠技术进步,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注意发挥自已的技术优势,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研制开发有市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淘汰或压缩转移了有光纸、招贴纸、油毡原纸、柏油纸等低档及滞销的产品,使产品结构趋于合理。1990年纸及纸板产量总计405867吨,其中纸产量为183955吨。纸产量中,技术用纸比例,由1980年的11.21%,提高到14.8%;生活系列用纸,由1980年的6.15%,上升到17.2%;另外,加工纸总量5.9万吨,比1980年的2.6万吨,增加127%。且加工纸产量,虽仅占1990年的纸及纸板总产量的14.5%,而产值却占总产值的27.6%。
  1978~1990年,上海造纸研究所、三五纸厂、宝山造纸厂、华丽铜版纸厂、国丰造纸厂、上海复写纸厂、红光造纸厂、天章记录纸厂、中国版纸厂、感光复印纸厂等15个单位试制投产74项新产品。其中有20项分别荣获轻工业部、上海市优秀新产品奖、科研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等。
  1980年以来,上海造纸工业通过技术引进,使纸张质量和品种都取得了明显进步。
  江南造纸厂从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引进四只刮刀头的双面涂布机、涂料制备系统、超级轧光机及气垫式流浆箱、可控中高双辊压光机等,1986年6月投产后,生产的高级美术涂料印刷纸,成为国内新一代的涂料印刷纸,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985年,宏文造纸厂从日本购进高速超成型器、高线压主压榨辊等关键设备,及打浆配套系统。1988年投产后,生产牛皮箱板纸,经国家商检局检验认可,为各类出口商品专用包装箱板纸。
  上海感光复印纸厂,从联邦德国、英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引进BMB涂布机、CB、CF涂料制备系统等,于1987年12月安装投产,生产无碳复写纸。显著改善原来自行开发的无碳复写纸质量水平,并达到80年代国际中期水平。
  上海天章记录纸厂于1984年起,先后从日本、丹麦等国引进电脑纸印刷机、照相排字机、制版专用照相机、专页表格印刷机、卷筒配页机等,使记录纸的质量、品种均取得显著的改进和提高。
  第二节 主要产品
  一、印刷用纸
  1.连史纸与毛边纸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上海机器造纸局,以生产仿中国手工纸的连史纸为主,开上海机器造纸工业生产连史纸先河。
  光绪二十七年、三十三年(1901年、1907年)华章造纸厂和龙章造纸厂先后开车出纸。产品均以连史纸为主,兼产毛边纸,各日产10吨左右,按轻重分为“顶字”、“元字”、“头字”、“正字”、“特字”5种;按品质分成“享”、“利”、“贞”3等。
  民国14年(1925年)成立的江南造纸厂,于民国16年(1927年)开车出纸,以竹帘网代替圆网造纸机上的铜网,生产模仿手工制造的连史纸、毛边纸。纸内印有“江南”二字水印,使用“福禄”牌商标,纸张色泽凝炼合度,质地匀净细韧,适用于印刷各种书籍、讲义、簿据、碑帖、信笺、文稿等。民国17年(1928年),国民政府内政部通令政府各机关,江南造纸厂所产连史、毛边等纸为行文专用纸张。30年代,江南造纸厂生产的连史、毛边等纸在历年举行的展览中均被列为上等品,获得国民政府工商部奖,第二届全国铁路沿线生产展览会奖状等,誉满全国,出口南洋。
  此后,上海地区陆续成立的宝山、源泰、上海、大中华、光华、海龙、光中、中华、神州、中国、天丰、沪江等厂均以生产连史纸、毛边纸为主,产品落后,只能与手工制纸争夺市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上海造纸工业除出口及仿古版印刷等特殊需要外,连史、毛边已停止生产,改产适用钢笔书写及机器印刷的其他文化用纸。
  2.胶版印刷纸
  胶版印刷纸(以下简称胶版纸)
  双面胶版纸原称“道林纸”,因源于英国“道林”公司而得名。民国15年(1926年)天章造纸厂已生产胶版纸,限于当时技术设备,生产的胶版纸粗细不匀,且未经压光,称之为“毛道林纸”。
  民国22年(1933年)国民政府增加关税,道林纸增税更重,售价日昂。天章造纸厂遂向浙江兴业银行抵押借款10万元,从德商禅臣洋行购进十二辊超级压光机1台,安装于东厂,民国23年(1934年)投产,日产“飞艇”牌胶版纸3吨,纸张光滑均匀,可与舶来品媲美。民国23年(1934年)龙章造纸厂亦从国外购进超级轧光机1台,于民国24年(1935年)装竣,生产“双龙”牌胶版纸。
  民国24年(1935年),上海陆续有许多造纸厂生产胶版纸。民国23年(1934年)开办的大中华造纸厂从生产毛边、连史入手,稍后改产胶版纸,每日可出“魔王”牌胶版纸40件。民国32年(1943年),勤工造纸厂将68”圆网造纸机的竹帘网改为铜丝网,开始生产“工字”牌胶版纸,销路畅旺。民国35年(1946年)江南造纸厂采用双圆网造纸机生产“福禄”牌70克/平方米胶版纸,翌年新安装的长网造纸机竣工后也生产胶版纸。民国36年(1947年)还有海京造纸厂、沪江造纸厂和荣丰纺织厂附设造纸部,分别生产“皇宫”牌、“顺风”牌与“飞虎”牌、“金桥”牌胶版纸。民国37年(1943年)中和造纸厂从美国进口一台旧的74英寸七辊超级压光机投产,生产的“交通”牌胶版纸在上海同业中质量最佳。
  1950年政府禁止洋纸进口,国产胶版纸得到迅速发展,天章、勤工、中和、大中华、利华、金城、神州、江南等厂纷纷生产胶版纸,产量大增,当年市场销量由4月份的4.65吨增加到10月份的455.97吨,增幅几达100倍。1952年上海生产的胶版纸产量已达11974吨,其中双面胶版纸4410吨,单面胶版纸7537吨。到1956年胶版纸产量超过2万吨,为21229吨。1960~1980年产量稳定在2万吨左右。1982年产量突破3万吨,占该年全部纸张产量的1/10。单面胶版纸与双面胶版纸产量大体相当。1989年纸张价格放开,因成本等因素,该年产量从1988年30118吨锐减至13817吨,1990年仅为9690吨。
  上海造纸行业历年生产的胶版纸不仅形成产品规格的系列化,有40、50、60、70、80、90、100克/平方米,而且在胶版纸质量评比活动中屡获佳绩。利华造纸厂1965年8月在济南市全国胶版纸评比会议上获得第一名,江南造纸厂生产的双面胶版纸于1979年10月获全国胶版纸质量评比第一名,1980年后连年列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利华造纸厂“帆船”牌一号单面胶版纸于1980年获上海市优质产品称号,同年还获得轻工业部出口产品“金龙腾飞”铜牌奖。
  3.涂料印刷纸
  涂料印刷纸又称铜版纸,有单面和双面之分。上海最早生产涂料印刷纸的是华丽铜版纸厂,于民国35年(1946年)1月采用德国进口的二台挂杆式毛刷涂布机和二台旧轧光机,生产单面铜版纸。铜版原纸大部分从芬兰、加拿大等国进口。民国36年(1947年)2月工厂从陆家浜1321号迁至飞虹路460号,继续生产单面铜版纸,日产80、100克/平方米“华丽缘”牌单面铜版纸5吨,供给华成烟草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裕华公司等作香烟壳子,获利甚大。
  1952年华丽铜版纸厂开始生产120克/平方米、150克/平方米双面铜版纸、正反两面分两次涂布,两次压光。1956年华丽铜版纸厂扩大生产规模,正式成立铜版纸车间,新建厂房500平方米,涂料印刷纸年产量猛增至1786吨,比1955年的273吨增加5.54倍。涂料印刷纸原纸由上海地区的大中华造纸厂、合众造纸厂、长江造纸厂等供给。1958年华丽铜版纸厂生产的涂料印刷纸开始出口,当年出口154吨。1959年该厂试制成功优质双面涂料印刷纸,用于出口画册的印刷。1964年华丽铜版纸厂改进生产工艺,采用辊式涂布气浮干燥新技术,进一步提高涂料印刷纸的质量和产量,年产量超过3000吨。1965年该厂从联邦德国购置R40/14型十四辊超级压光机1台,生产高光泽涂料印刷纸。1970年,60克/平方米薄型双面涂料印刷纸试制成功,使该厂生产的涂料印刷纸形成从60克/平方米到150克/平方米系列化,全年产量稳步上升。1970年年产6000吨,1975年年产超过1万吨。1979年,年产11335吨。
  1981年华丽铜版纸厂气刀涂布气浮干燥双面双幅一次涂布机装竣投产,生产120克/平方米~150克/平方米双面涂料印刷纸,1984年又从德国购进K15/2花纹压光机,新产品布纹涂料印刷纸投入生产,同年该厂的“牡丹”牌涂料印刷纸获得轻工业部和上海市优质产品称号。1987年该厂涂料印刷纸年产突破2万吨,1990年年产20214吨。
  江南造纸厂从法国、联邦德国引进的涂布机及涂料制备系统等,于1986年4月9日竣工试车,6月15日举行投产典礼,生产的“福鹿”牌美术涂料印刷纸、涂层细腻、光泽清晰,主体真实感强,用于印刷精美画册、产品样本、挂历以及包装标贴等。1989年年产10950吨,1990年年产15000吨,产值6432万元,实现利润1285.6万元。
  1990年上海造纸工业生产各种涂料印刷纸35214吨。
  二、书写用纸
  1.书写用纸
  书写纸旧时与胶版印刷纸统称为“道林”纸,偶尔也称“木造纸”、“模造纸”。1953年,根据书写纸与胶版印刷纸两者用途不同,参照前苏联纸张分类方法,始设书写纸一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造纸工业基本停止生产连史纸和毛边纸,改书写纸,1949年生产的书写纸仅709吨。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书写纸用货量剧增。1953年上海的书写纸年产量已达2129吨,1956年上升到6172吨,1957年为11911吨,占当年上海生产的纸张总产量的12%。1958年,上海造纸工业生产书写纸的工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红光造纸厂、利华造纸厂两家发展到红光、利华、江南、前卫、大明、勤丰、大沣、天章、神州、宝山、长征、新华等12家,其中红光、勤丰、大明、江南、天章、大沣、宝山、神州、新华等9家造纸厂年产书写纸均在千吨以上。
  60年代初期,上海造纸工业普遍使用除砂去杂效果明显的锥形除渣器、旋翼筛等纸浆净化设备,用精制草浆代替普通草浆,使书写纸中的尘埃点从400只/平方米下降到200~250只/平方米,纸张质量大幅度提高。1964年,红光造纸厂生产的60~90克/平方米3号书写纸被上海市轻工业局列为重点产品,1965年在行业书写纸质量评比时被评为一类产品。同年利华造纸厂用水印辊生产的淡黄色帘纹书写纸,出口香港受到好评。1966年上海造纸工业生产的书写纸年产量首次超过2万吨,占当年纸张总产量的16.6%,成为上海造纸工业的大宗产品之一。
  70年代,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书写纸要货量减少,生产锐减,1967年年产量为15524吨,比上一年减少22%。1970年年产量降为10082吨,仅为1966年的50%。直至1978年,书写纸年产量方回升到19580吨。
  80年代初,书写纸年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81年年产量高达27783吨,80年代后期,上海造纸行业进行结构调整,书写纸主要由利华、新华、红光、长江等4家厂生产、因市场竞争及成本上涨等因素,各厂减少生产,年产量下降,1989年年产量为13235吨,1990年年产量只有9746吨。
  1986年新华造纸厂生产的“帆船”牌特号书写纸获上海市及上海市轻工业局优质产品奖。
  2.打字纸
  民国36年(1947年)期间,上海生产打字纸的厂有天章造纸厂、沪江造纸厂、中华制纸厂以及中国海京造纸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受国内木浆配额与洋纸倾销的影响,工厂不能正常开工,产量很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适应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国营商业开展订货活动,各厂注重纸张新品种的试制和生产。大明造纸厂于1950年6月试造彩色打字纸成功,有白、蓝、红、黄等多种品种,该厂“灯塔”牌打字纸在国内市场享有盛誉。同年,江南造纸厂采用1575毫米长网多烘缸造纸机生产“福禄”牌27克/平方米白打字纸,计226吨,1951年生产白打字纸1217吨,占该厂当年纸张总产量的1/3,获利颇丰。1951年大沣造纸厂调整产品结构,改以生产打字纸为主,是年生产打字纸616吨,占该厂总产量的66%。同年新华造纸厂生产白打字纸146吨。1953年江南造纸厂采用20~30%的漂白竹浆配用于生产白打字纸取得成功,纸色洁白,纸身挺括,达到一级标准。1954年该厂的白打字纸,用“江南”牌商标,出口到东南亚各地。1956年3月,江南造纸分厂(今前卫造纸厂)试生产30克/平方米头号白打字纸,第三季度成品率仅为79%,第四季度达到86.41%,遂转入正常生产,是年生产头号白打字纸1180.67吨。翌年开始出口香港和东南亚地区。1956年,大明、大沣、江南造纸分厂三家造纸厂生产的打字纸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年产量达9555吨,是1950年的16倍,花色品种也有很大发展,30克/平方米打字纸除白色外,还生产了红、文蓝、湖蓝、黄、湖绿、金黄、翠绿、桃红、粉红等等,琳琅满目,可满足市场各方面需求。
  1961年大沣造纸厂出口白打字纸1131吨。1963年,江南造纸分厂的代号为K—2230特白打字纸以价廉物美畅销香港及东南亚地区。1970年大明造纸厂,1972年新华造纸厂的白打字纸也相继出口。1977年大沣造纸厂出口的彩色打字纸达到2769.9吨,创历史最高记录。
  80年代,为保证打字纸质量,提高纸张韧性,生产打字纸的原料,全部采用木浆和棉浆,使打字纸质量达到“GB8938-88”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中的A级与C级。因此在历次打字纸质量评比活动中获奖。1978年11月前卫造纸厂生产的30克/平方米特白打字纸被评为上海市轻工业局优质产品,1979年9月被评为上海市优质产品;1979年10月30克/平方米出口打字纸被评为上海市轻工业局优质产品,1979年11月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1980年10月大沣造纸厂生产的30克/平方米出口彩色打字纸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1988年1月“沣字”牌A级出口彩色打字纸被评为上海市优质产品。
  1986年9月,前卫造纸厂改产水松原纸后,停产打字纸。1989年,大明造纸厂也因木浆涨价,打字纸生产连年亏本而停产。到1990年,上海造纸公司仅剩大沣造纸厂采用哈巴式长网造纸机生产30克/平方米各色打字纸,年产3775吨。
  三、包装用纸
  1.包装纸
  民国14年(1925年)宝源造纸厂更名为天章造纸厂,由西厂生产包纱纸、火柴纸、书面纸;东厂于民国15年(1926年)生产包纱纸,洋烛纸。继天章造纸厂之后,民国16年(1927年)民生造纸厂,民国17年(1928年)竟成造纸厂先后生产包纱纸等低档包装纸,年产分别为600吨和1000吨。
  30年代初,天章造纸厂生产的包装纸质地坚实光洁,可供邮电局作包裹纸,各大书局作书面纸,随后龙章造纸厂于民国20年(1931)年生产包皮纸,源泰造纸厂、宝山造纸厂于民国22年(1933年)生产包皮纸、火柴壳纸、洋烛纸等。民国25年(1936年)光华造纸厂用48”圆网造纸机,以下等废纸为原料,生产低级包扎纸,该造纸机用熟铁板制成烘缸,燃烧煤炭发热代替汽烘干纸张,设备简陋,日产不足1吨,年产仅200吨。民国27年(1938年)勤益造纸厂开始生产包纱纸、包装纸,日产近3吨。
  民国29年(1940年)10月6日投产的国华造纸厂,生产的包装纸品种较多,有洋烛纸、火柴、包布纸、书面纸、包纱纸以及柏油原纸,颇有收获。同年神州造纸厂建成后主产包纱纸,日产4吨。民国31年(1942年)荣丰纺织公司为了给本公司提供纺织包纱纸,增设了造纸部,日产包纱纸3.5吨。但开工不到一年,因电力限制、原料缺乏被迫停工。
  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厂纷纷生产包纱纸,至民国36年(1947年),上海生产包装纸的厂家有勤工、大沣、天章、中国海京、中华、上海、荣丰、宝山、国华、晋丰、华伦、光中、大陆等13家。
  50年代初,上海地区生产包装纸的厂增至17家。有中国、大中华、天章、勤工、万利、大公、立成、竟成、华安、中华、神州、中版、中和、华孚新、大沣、国丰、华伦等,品种以包装纸、火柴纸、柏油纸、书面纸为主。1954年包装纸的年产量占上海造纸工业纸张产量的19%。
  1954年10月上海造纸工业公司成立后,下属各厂生产的包装纸不仅产量大、质量好、而且品种多,经常生产的品种有防油纸、防潮纸、铝箔衬纸、全黑感光防护纸、糖果包装纸、防锈纸等35种之多。其中神州造纸厂生产的“神州”牌24克/平方米~28克/平方米糖果包装纸于1979年评为上海市轻工业局优质产品,1983年评为上海市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1984年评为国家级优质产品,1990年经国家创优办公室复查保持优质产品,并获银奖。1981年勤丰造纸厂生产的未漂防油纸评为上海市轻工业局优质产品。1984年大沣造纸厂生产的“沣字”牌1号铝箔衬纸评为上海市轻工业局优质产品。
  1990年上海造纸工业生产包装纸10370吨。
  2.牛皮纸
  上海宝源造纸厂东厂于民国9年(1920年)开始生产牛皮纸。民国23年龙章造纸厂增添超级轧光机后,也开始生产牛皮纸,纸张质量与天章厂生产的牛皮纸不相上下。尔后大中华造纸厂、勤益造纸厂相继生产牛皮纸。
  民国29年(1940年)10月6日投产的国华造纸厂,生产的包装用纸种类繁多,其中包括生产牛皮纸。民国31年(1942年)晋丰造纸厂用废纸为原料生产次牛皮纸,质地较差,日产量仅1吨。民国33年(1944年),大陆造纸厂、光中造纸厂、神州造纸厂和中国海京造纸厂加入生产牛皮纸,至民国36年(1947年)又有中华造纸厂、大造纸厂、上海造纸厂、华伦造纸厂、荣丰纺织公司附设造纸部、勤工造纸厂、海龙造纸厂等生产牛皮纸,使上海地区生产牛皮纸的厂家增至14家之多,质量参差不齐。其中华伦造纸厂生产的“金轮”牌牛皮包装纸、中国海京造纸厂生产的“皇宫”牌牛皮纸和海龙造纸厂生产的“金龙”牌(俗称“海龙牛皮”)质量最好,闻名沪上,行销全国。海龙造纸厂于1950年卖厂迁址时,宁肯卖厂,不卖牌子,新厂仍旧沿用“海龙牛皮”的牌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牛皮纸仍然是上海造纸工业的主要产品之一,得到进一步发展。1950年上海生产牛皮纸500.63吨,1951年增至3520.60吨,为1950年的7倍,占上海纸张总产量的12.55%。
  1953年上海生产的牛皮纸开始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国丰造纸厂和利华造纸厂生产的牛皮纸十分好销。
  1954年上海造纸工业公司成立后,纸张生产进行了分工、牛皮纸主要由宝山造纸厂、海龙造纸厂、国丰造纸厂、华伦造纸厂、勤丰造纸厂、长征造纸厂、万利造纸厂、中国版纸厂等生产,到1961年上海年产牛皮纸5108吨,1966年年产量超过1万吨,达11973吨。产品质量优良,宝山造纸厂生产的38克/平方米~78克/平方米条纹牛皮纸于1966年定为出口优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声誉鹊起,被出口商检局定为免检产品,行销香港及东南亚地区。同年,长征造纸厂生产条纹牛皮纸,产品全部被上海文体用品进出口公司收购出口,为工厂年创利最高达409万元。从1980年开始,长征造纸厂陆续新建厂房2000平方米,调整厂房600平方米,安装直径4.5米×2362毫米单烘缸长网造纸机1台,配备可控硅调速装置,1984年5月正式投入生产,使该厂成为拥有国内最大型烘缸的造纸机,专业生产条纹牛皮纸。1988年年产条纹牛皮纸达8813吨。
  上海造纸工业生产的牛皮纸在各种评比活动中多次获奖。长征造纸厂生产的“帆船”牌30克/平方米~38克/平方米条纹牛皮纸,于1978年被评为上海市轻工业局优质产品,1979年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1985年被评为上海市优质产品。宝山造纸厂生产的1#条纹牛皮纸,于1979年获上海市轻工业局优质产品。
  1990年上海造纸工业生产牛皮纸8869吨。
  四、生活用纸
  1.卫生纸
  民国15年(1926年)天章造纸厂已有卫生便纸出品,民国19年(1930年)江南造纸厂采用机械方法生产妇女卫生纸,用消毒药剂保证纸张的卫生,纸质柔软洁白,容易吸收水份,打入本埠“永安”、“先施“、“新新”、“丽华”等各大公司暨各大纸号销售,因其价廉为妇女采用。民国25年(1936年),成立的中国版纸制品公司除主要生产白纸板外,兼造卫生草纸。
  1965年,利华造纸厂曾用本厂废纸加入自制草浆生产卫生纸。同年12月9日,原属手工业局领导的利民土纸厂划归造纸工业公司,该厂采用两台木制造纸机生产质量较差的“泡泡纱”卫生纸,当年生产各种卫生便纸4580.3吨。
  1966年江明造纸厂被确定为卫生用纸专业生产工厂。1月2~10日,将圆网造纸机进行改装,试制30克/平方米~40克/平方米绉纹卫生纸;4月11日又试制规格为宽110毫米、直径110毫米,重19克/平方米的出口卫生卷筒纸,采用“雪花”、“帆船”、“警钟”等三种商标,是卫生纸中的上品。1966年生产355吨。1967年该厂的绉纹卫生纸产量增加到405吨,有少量出口到香港。1968年5月2日香港华远公司来电称江明造纸厂卫生纸在香港“已渐销开”。1971年香港要货增加,经上海造纸公司同意,拆除52”圆网造纸机,更新为1628毫米圆网造纸机,全年产量达721吨,是1970年产量的2倍。
  60年代末期,上海卫生草纸供应紧张,常以包装纸代替卫生草纸供应市场,市民反映很大。为此,1969年新华造纸厂,1970年江南造纸厂、利华造纸厂相继利用本厂草浆生产系统排放出来的浆渣生产绉纹卫生纸,既缓解了市场草纸供应紧张的状况,又解决了草浆浆渣的综合利用,一举二得。松江制浆厂也于1980年7月开始利用本厂浆渣和纸边,生产3#白绉纹卫生纸。
  1979年利民造纸厂1号圆网造纸机投入使用后,卫生纸的品种与数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生产的品种有19克/平方米~20克/平方米卷筒卫生纸、18克/平方米出口卫生纸。1981年二号短长网造纸机投入使用后,又增加生产小“雪花”牌卫生纸、18克/平方米“花宝”牌卫生纸、“宝宝”牌卫生纸、19克/平方米~20克/平方米“上海”牌卫生纸、18克/平方米“雪花”牌卫生纸、小“雪花”牌卫生卷纸、小小“雪花”牌卫生卷纸,形成卫生纸产品系列化。松江制浆厂1985年后不断推出卫生纸新产品,陆续生产“白猫”牌出口小卷卫生纸,“双鹅”牌内销小卷卫生纸,65毫米卫生巾用纸等。
  上海造纸工业生产的各种卫生纸质量稳定、纸质柔软、手感舒适、绉纹细腻、结构疏松、富有弹性、卫生可靠、具有一定强度和吸水性能,在历次卫生纸质量评比活动中获奖。江明造纸厂生产的“帆船”牌绉纹卫生纸,1978年4月在全国出口卫生纸评比会议上评为第三名,11月评为上海市轻工业局优质产品,1980年经复评为局优质产品。1986年评为上海市出口产品优质奖,1988年12月,又被评为轻工业部和上海市优质产品。1987年松江纸浆厂1#绉纹卫生纸获上海市轻工业局优质产品铜牌奖。
  上海市造纸工业1990年共生产卫生纸9575吨。
  2.餐巾纸
  1966年,由江明造纸厂开始生产“帆船”牌“404”餐巾纸,年产1吨。1967年江明造纸厂限于厂房狭小,为扩大餐巾纸生产,遂将后期加工外发至普陀区街道锦绣里居民委员会,使“404”餐巾纸年产增至30吨,1970年开始出口到罗马尼亚等国。
  1979年利民造纸厂一号圆网造纸机投入使用,翌年增加生产18克/平方米“雪花”牌面巾纸和17克/平方米手帕纸,1981年又增加生产22克/平方米航空擦手纸,1983年试生产18克/平方米餐巾纸,1984年生产“理想”牌和“帆船”牌面巾纸。1986年松江制浆厂为满足市场需要,增加产品销售品种,推出手帕纸,1987年推出花边餐巾纸和擦手纸。利民造纸厂在1988年增产“雪花”牌香巾纸、“雪花”牌餐巾纸、大卷筒擦手纸,1988年华伦造纸厂用14万美元购得台湾湿纸巾制造机1套,包括WE—3压花收卷机1台、WT—20湿巾纸折线、喷水包装机1套以及SPM—2633型号合装面纸制造机1台。于1989年9月试车,1990年进行各种原纸适应性试产试销,产品定名为“华伦”牌消毒湿纸巾和高级面巾纸。使上海造纸工业生产的餐巾纸日臻完善,满足了市场不同层次的需要。
  1990年上海造纸工业共生产各种餐巾纸1009吨,其中江明造纸厂生产的“404”餐巾纸于1981年获上海市轻工业局优质产品奖,1983年5月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1987年12月经复查后第二次获得部优质产品奖。
  五、技术配套用纸
  1.晒图纸
  民国17年(1928年)以前,上海市场上的晒图纸大部分由外国进口,英商上海东方洋行少量生产,品种为湿法铁盐型蓝底白线晒图纸。民国17年(1928年)马江晒图纸厂开始筹建,民国18年(1929年)出纸,开业之初除涂布机复卷机是机械外,其他生产过程均为手工操作,仅生产铁盐型蓝底白线晒图纸。
  民国21年(1932年)马江晒图纸厂从荷兰引进半湿法无氨晒图纸工艺配方,民国22年(1933年)又从荷兰OCE公司引进氨薰重氮型晒图纸工艺配方,生产干法重氮盐兰色及棕色多色调整像晒图纸,采用“飞马”牌商标,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因产品质量好,销售方法灵活,售后服务周到,迫使英商东方洋行于民国24年(1935年)停止生产晒图纸,马江晒图纸厂生产的晒图纸占领了国内市场。
  民国26年(1937年)日本军队侵华,马江厂被日商樱花公司侵夺,改名为樱井大二郎株式会社,年产40万米白底蓝线晒图纸,仅为战前年产80万米的一半。
  民国29年(1940年)成立的强生化工厂开始生产晒图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海仅马江、强生两厂生产晒图纸、且工艺落后,产品单一。
  1950年以后,上海陆续成立开利工业社、沪江晒图用品工业社、一大化工社、标准晒图纸工业社、这些新厂均采用氨基二苯胺重氮盐(凡拉明RT)和偶联剂2—羟基萘3—三碳酸钠(R盐)的工艺配方生产紫线晒图纸。1958年,上海成立以马江晒图纸为中心的晒图纸行业,各厂进行了生产晒图纸的专业分工。1956年马江晒图纸厂的产品增至白底紫线晒图纸和棕线二底晒图纸等2个品种。1962年马江晒图纸厂划归上海造纸工业公司领导,同年,国务院责成轻工业部造纸工业管理局监督关心晒图纸质量,为此,马江晒图纸厂于1965年涂布机上改煤气明火干燥为热风干燥,用空气刮刀涂布代替玻璃刮刀涂布,采用背涂工艺,解决了晒图纸长期保存和卷曲问题。同时改变晒图纸涂料配方,试制成功以N、N二乙胺基苯重氮盐(BG)和偶联剂2、3二羟基萘6磺酸钠(2、3、6)为主盐的蓝线晒图纸。1970年又研制成功干法蓝线白底晒图纸,取代紫线晒图纸,并在全国推广。1980年新产品黑线晒图纸诞生,蓝线白底和黑线晒图纸这两种产品分别于1978年和1980年获得上海市优质产品和重大科技成果奖。“建设”牌蓝线白底晒图纸还于1978年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90年获上海市轻工业局优质产品称号。
  2.复写纸
  民国20年(1931年)德商高乐斯嘉在上海设立“高乐公司”生产“高乐”牌复写纸。民国35年(1946年)10月更名为“克波公司”后,仍生产“高乐牌”复写,纸,直至1951年公司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
  1953年克波公司改名为地方国营上海纸品复制厂,继续生产复写纸。此外,上海地区生产复写纸的工厂还有古城文具工厂、华中工厂、光辉工业社、黎明文具厂等13家,分别使用“古城”牌、‘和平”牌、“古钱”牌”、“海马”牌等18种商标(见附表)。1958年这些工厂陆续并入上海纸品复制厂,统一使用“古城”牌、“帆船”牌、“长城”牌和“上海”牌等商标,后3种使用至今。
  1973年,上海感光复印纸厂接受了研制无碳复写纸的任务,样品于1978年通过鉴定,但产品质量不稳定。1984年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决定引进南斯拉夫、瑞士、奥地利、联邦德国等无碳复写纸专有技术和设备,安装于上海感光复印纸厂,1987年5月设备安装结束,12月竣工投产,产品经日本吴羽化学株式会社代为测定,在发色浓度、速度、耐光、耐热性能均超过基准值,质量达到80年代中期水平。产品供不应求。
  上海复写纸厂生产的“上海”牌双面蓝复写纸,1986年12月被评为上海市轻工业局优质产品,1988年12月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1989年6月被评为上海市优质产品。
  3.记录纸
  上海记录纸厂于1953年开始生产仪表记录纸。1956年该厂新增圆形仪表记录纸、气象记录纸、脑电图纸等,规格有卷式和折叠式两种。
  1960年上海华丽铜版纸厂和上海纸品复制厂共同研究以脂肪酸盐为热敏材料,生产热敏型心电图纸。1964年华丽铜版纸厂试制了多种热敏型、力感型、电解型、放电型和静电型记录方式的记录纸,产品有心电图热敏记录纸、力感型仪表记录纸、碘化钾——变性淀粉型及酚类——金属铬合物电解记录纸、碳浆式和涂料式两种类型的放电记录纸、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可供复制的仪表记录纸和耐高温高压的深井压力记录纸等。1966年上海造纸工业调整生产结构,将上述产品从华丽铜版纸厂转入以研究、试制、生产各种技术配套用纸的专业工厂——上海三五纸厂生产,并使产品不断升级换代。同年上海三五纸厂研制生产了以纤维素衍生物为热敏材料的新一代心电图仪表用记录纸,与国产心电图仪配套用于临床医疗,研制生产了碳浆纸基的静电记录纸,电火花烧灼记录方式的低电压电敏纸等,均属国内首创。于1983年获轻工业部科技成果四等奖,同年获国家经委颁发的优秀新产品奖,1988年获上海市重大科研成果三等奖。上海记录纸厂从1969年到1973年也先后推出医用记录纸、热敏记录纸、无色颜料为成色剂的蓝色热敏记录纸、黑色和双色热敏记录纸等新产品。
  1982年,为满足市场对记录纸的需求,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将天章造纸厂与上海记录纸厂合并,取名天章记录纸厂,扩大记录纸生产规模,提高记录纸的品质和数量,该厂生产的记录纸品种分为自动仪表记录纸、医用记录纸和气象自动记录纸三个大类,规格数千种,其中“天字”牌气象记录纸于1983年9月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1985年天章记录纸厂从日本购置了TOF—211、MVF—18轮转表格印刷机,HCS、CS—02配页机、ROBO—V照排机、902A制版照相机等设备,进一步提高了记录纸的质量,使记录纸长度准确、纸边光洁、折叠整齐、钢线符合使用要求。1987年12月,“天字”牌气象记录纸被轻工业部复评为优质产品,圆形仪表记录纸被评为上海市轻工业局优良产品。
  4.电容器纸
  1970年,中国版纸厂在二车间增添全套金属离子水处理设备,改钢刀打浆为石刀打浆,用塑料管道代替铁质管道,在3号造纸机上试造电容器纸获得成功,纸薄8~12微米。当年生产电容器纸60吨。
  随着国家电子工业的发展,市场对电容器纸需求增加,中国版纸厂二车间的5号造纸机也开始生产电容器纸,1971年该厂共生产电容器纸212吨,为1970年产量的3倍,纸张造得更薄,仅7微米。产品除满足上海电子工业需求外还销往江苏、安徽、天津、辽宁、黑龙江、湖南、广西、陕西等省市。
  80年代,中国版纸厂又试制成功6微米电容器纸,年产700吨左右,最高达到787吨。1988年以后,涤纶薄膜取代电容器纸,1989年中国版纸厂停止生产电容器纸。
  中国版纸厂生产的“飞翼”牌A—Ⅱ型电容器纸于1984年被国家经委评为优质产品,获银奖。
  5.聚砜酰胺纤维纸
  聚砜酰胺纤维纸,按绝缘等级简称H级绝缘纸和F级绝缘纸。1973年4月,上海成立芳香聚砜酰胺纤维纸协作小组,由上海造纸研究所、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电器科学研究所、龙华电器厂、长虹塑料厂、直流电机厂、造纸机械厂等单位组成,共同研制聚砜酰胺纤维纸。1978年4月,上海造纸研究所在其他单位通力协作下,试制的聚砜酰胺纤维纸(H级)通过技术鉴定,产品质量符合标准,工艺稳定,可以组织生产。1980年12月,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市经济建设委员会对耐高温的聚砜酰胺材料技术(包括纺丝、造纸、复合等内容)进行了技术鉴定,通过了技术鉴定书。1982年12月,由上海造纸研究所研制的F级聚砜酰胺纤维纸通过了技术鉴定,并于当年在该所投入生产。考虑到市场对聚砜酰胺纤维纸年需求量不超过10吨这一情况,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将原定在勤丰造纸厂生产聚砜酰胺纤维纸的打算,改由上海造纸研究所生产,生产聚砜酰胺纤维纸流水线从勤丰造纸厂拆至上海造纸研究所,1983年11月上海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共同投资55万元,1985年11月上海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贴息贷款10万元,1986年聚砜酰胺纤维纸生产流水线得以装竣,1987年1月通过验收,形成了年产10吨聚砜酰胺纤维纸的生产能力。
  上海造纸研究所研制生产的F级聚砜酰胺纤维纸于1986年获上海市技术进步三等奖。
  六、纸板
  1.单面白纸板
  上海最早生产白纸板的是美商孟德尔创立的“中国版纸制品公司”,始于民国25年(1936年)。该厂有蒸球2只,自制木片浆,采用德国“VOLTH”公司制造的旧圆网造纸机生产白纸板,日产11~12吨,50%供本厂制纸盒用,多余部分供应英美烟草公司,上海制皂厂、各纱厂、服装厂等制盒用,并有少量出口到印度及南洋等地。
  民国30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厂被日军侵占。民国31年(1942年)日本“王子制纸株式会社”对板纸机进行改造,增加长网部,成为长圆网混合造纸机,继续生产白纸板。
  民国30年(1941年)7月天丰造纸厂采用兴华机器厂定制的阳克式48英寸圆网板纸机1台,式样新颖,小巧玲珑,烘缸内燃烧柴油直接加热,生产“火车”牌白纸板。同年中和德记纸品有限公司新建制浆和造纸车间采用双圆网单烘缸造纸机,于民国31年(1942年)起生产“交通”牌白纸板,民国35年(1946年)12月该厂将另一台造纸机改成双圆网,于民国36年(1947年)8月开车生产白纸板,至民国37年(1948年)该厂从美国购进7辊超级压光机生产道林纸后,停产白纸板。
  这一时期上海生产白纸板的厂家还有:民国33年(1944年)光中造纸厂生产“五福”牌白纸板,日产量约9吨,销售畅旺;勤工造纸厂采用多网多缸造纸机生产“工字”牌白纸板,日产量5吨;民国36年(1947年)华孚新造纸厂生产“A”、“B”两个等级的白纸板,设备为铁木结构,日产量7吨;华章益记造纸厂用三圆网板纸机,生产白纸板,纸宽55英寸,日产量5吨;大中华造纸厂有96英寸和62英寸板纸机各1台,日产“鹰王”牌180克/平方米~220克/平方米白纸板19吨。
  民国37年(1948年),由于受国民党发动内战影响,各厂制造板纸产量每况愈下,至1949年第一季度,上海的纸板产量仅及正常生产产量的四分之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工业产品的增加,纸板的需要与日俱增,而制造纸板的原料大部分可以自给,纸板的产量有显著增加。1950年1~10月,白纸板产量为3546.84吨,占上海生产的纸及纸板产量总量的12.61%。
  从1955年开始,中国版纸厂生产白纸板,品种有灰底白纸板、白底白纸板、整饰细板纸以及1#、2#涂料纸板等。1956年该厂日产纸板35吨。
  勤工造纸厂于1954~1959年停产白纸板,1960年恢复生产。1964年4月15日勤工造纸厂采用气刀涂布头和可动的呼吸式空气干燥器,进行机内涂布取得成功,1965年批量生产粉面白纸板,印刷质量优于一般白纸板,而成本下降40%。
  1972年宝山造纸厂开始建造1092毫米双长网多圆网多烘缸造纸机,1977年投入生产,生产250克/平方米~450克/平方米灰底白纸板。
  1980年中国版纸厂生产C80微涂料白纸板取得成功。
  1986年红光造纸厂(即勤工厂)板纸车间因设备陈旧,车间建筑属危险房屋,停止生产白纸板。
  1982年中国版纸厂“帆船”牌单面白纸板荣获轻工业部及上海市轻工业局优质产品奖;1983年获国家优质产品银奖、上海市优质产品奖。
  1990年上海造纸工业生产白纸板24734吨。
  2.箱纸板
  上海最早机器生产普通箱纸板是光中造纸厂,于1949年生产箱纸板1241吨。历年产量时有起伏,最高1959年达到7169吨,最低1961年仅297吨。1962年起停止生产。
  1955年,宏文造纸厂试验全部用稻麦草生产普通箱纸板,1957年该厂正式生产以全稻麦草为原料,定量为530克/平方米的箱纸板,年产1万吨以上。1970年改生产定量为475克/平方米的二号箱纸板,纸板质量按轻工业部颁发的“QB324—62”标准执行,产品由上海市文化用品公司、上海市包装公司收购和经销。
  1971年,因稻麦草原料供不应求,内销箱纸板中掺用芒干及野生植物“黄荆条”等,产品质量下降。1978年9月,475克/平方米箱纸板采用麦草浆挂面新工艺,原料配比稻麦草浆稳定在35~40%,废纸占60%,纸板质量稳定,用户反映“纸张光洁、平整、杂质少,印出来的字、图清楚、上油光亮”。1980年宏文造纸厂产品恢复“象”牌商标,同年4月该年厂生产的475克/平方米箱纸板在轻工业部全国箱纸板质量评比中获得第一名,10月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证书,1982年9月被上海市经济建设委员会评为优质产品。
  1989年12月27日,宏文造纸厂为减少草浆废水对黄浦江水质的污染,稻麦草浆停产,改用废纸生产的箱纸板,质量指标略有下降,1990年该厂共生产箱纸板25327吨。
  3.牛皮箱纸板
  1962年,宏文造纸厂为满足出口包装材料需要,在国内首先研制用硫酸盐木浆挂面,稻麦草浆为芯底,定量从200克/平方米到360克/平方米的牛皮箱纸板;当年试制成功,并开始部分生产。牛皮箱纸板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标准由本厂制定,被轻工业部确认定为标准产品。1963年轻工业部指定宏文造纸厂每年生产4000~6000吨牛皮箱纸板,供作外贸出口商品的包装材料。
  1984年12月,上海市建设委员会正式批准宏文造纸厂从日本购置年产5万吨牛皮箱纸板关键技术设备及打浆配套系统,于1988年12月16日正式投产,以进口本色硫酸盐木浆挂面,进口瓦楞废纸为芯底生产的牛皮箱纸板经国家商检局认可,为各类出口商品专用包装箱纸板。1989年生产牛皮箱纸板22172吨,1990年年产量已达30732吨。
  4.黄纸板
  黄纸板俗称马粪纸。上海最早生产黄纸板的厂家是竟成造纸厂。该厂于民国13年(1924年)成立时采用72”多烘缸圆网造纸机一台,生产“金熊”牌黄纸板,日产12吨。民国31年(1942年)7月,竟成造纸厂被日军侵占,改为江南制纸第三工场后,停止生产黄纸板。
  金星造纸厂于民国27年(1938年)8月采用40”小型板纸机1台,生产“鹰球”牌黄纸板,日产不足3吨,产品由涌生泰纸号经销,营业殊佳。民国32年(1943年)该厂生产的黄纸板因销路呆滞而停止生产。
  1950年9月,上海宏文造纸厂投产出纸,日产“象”牌黄纸板10吨,当年生产1058吨,1952年达7373吨。该厂生产的220克/平方米和440克/平方米黄纸板质量较好,部分产品经香港销往南洋群岛一带。1953年6月宏文造纸厂高强度含麻箱纸板试制成功后,停止了黄纸板生产。

知识出处

上海造纸志

《上海造纸志》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造纸志》的出版标志着上海造纸工业的历史得到完整记录。作者回顾了中国造纸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了历史教训,指出经济发展需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清廉政府,并倡导开放创新的态度。文章呼吁牢记历史,继续前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