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海造纸志》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49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3
页码: 52-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上海造纸工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历程。自1979年开始,上海造纸工业逐步改革经营管理体制,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新途径。通过与香港等地合资、建立城乡联营企业等方式,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在技术改造方面,从80年代开始加快了纸机技术改造的步伐,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实现了生产能力的增强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到1990年末,上海造纸工业拥有31个全民生产企业,生产设备齐全,产品种类丰富。同时,面对上海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制订了整体改造方案,计划在杭州湾新建现代化制浆造纸生产基地,迎接新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 上海市 发展史略 改革开放

内容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中央兴国利民的一系列战略决策指引下,上海造纸工业结束徘徊、动荡的局面,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同时开始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新途径。1979年底,成立独立经济核算的上海造纸工业公司供销经理部,经营本行业的全部产品,开展产品统销,直接听取用户意见,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向市场调节的商品经济迈出第一步。同年11月起,陆续兴办上海记录纸加工厂、长白造纸原料加工厂、天丰造纸厂原料堆桩运输场、利民纸品加工厂等6家集体企业。1979年调集行业卡车49辆,组建上海造纸工业公司汽车运输队,实行独立经济核算。为缓解上海造纸行业的运输矛盾发挥了一定作用。
  1979年10月起,上海市造纸工业公司遵循中央关于“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本着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本行业的技术、管理优势,大力发展横向联营,从1980~1989年,先后与本市的川沙、崇明、金山、松江、青浦、嘉定等县,及江苏、浙江两省有关县市合作,建立23家以生产纸及纸板为主的城乡联营企业,1990年共生产纸及纸板137989吨,占行业总产量的34%,成为上海造纸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2年4月上海造纸工业公司与香港中港实业有限公司合资设立新欣纸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40万元,沪方(上海造纸工业公司与轻工业局援外办公室)180万元,港方60万元。利用国内原纸加工生产技术用纸与生活用纸,产品由香港中港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推销。1984年营业后,实际外销25%,内销75%,1989年利润为1000万元。
  从1984年下半年起,上海造纸行业逐步开拓第三产业,至1986年上半年共创办24家经营服务部。除2家为全民所有制外,余均为集体所有制。经营项目有整理分切纸张坏片、回收包装材料、开办招待所和小卖部、劳务输出、装潢印刷、技术咨询等。“三产”的开拓,使工厂富余人员得到妥善安排,废旧材料得到综合利用,对职工对企业对国家都带来好处。1990年全行业第三产业的利润总额1914.66万元。营业税527.8万元,所得税726.25万元,安排职工1463人。
  1986年12月16日,上海造纸工业结束沿用32年之久的管理体制。由行政性机构上海市造纸工业公司转变为生产经营型的企业性机构上海造纸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承担经济责任。1987年2月18日上海市长江泽民对改革后的上海造纸工业寄于深切厚望,题写“振兴上海造纸工业”八个大字以资勉励。为深化企业改革,探索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路子,1987年6月12日上海造纸公司向上海市财政局和上海市轻工业局实行了综合承包,签订工业企业经营责任制合同书和行业工资总额与上缴税利挂钩浮动协定。承包基数为年上交利润6058.5万元。为确保承包所规定的各项指标,实现国家多收,职工多得。6月30日起公司本部与各厂分别实行经济责任承包。1988年还试行对大沣、长虹两厂分别招标承包。同年上海造纸公司经国家经委批准列为大中型骨干企业。1988年1月实行经理负责制。市轻工业局任命梁开锋为经理法人代表。对行业的生产、建设全面负责。
  80年代以后,上海造纸工业技术改造的步伐加快,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产品逐步升级换代。上海造纸行业原有的主要造纸设备比较陈旧,由于在解放后,采取充分利用,个别淘汰,局部更新的做法,到70年代末,还有20年代以前的造纸机3台,占6%,50年代的6台,占9.8%,多数为30年代、40年代的产品。这些纸机门幅狭窄,车速低,一般为每分钟100米左右,从80年代开始,加快了纸机技术改造速度。到1987年先后有20个厂的27台纸机进行了技术改造。与此同时从国外引进成套设备,加快造纸工业的现代化建设。1983年,江南造纸厂投资3664万元(其中外汇558.16万美元)从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引进年生产2万吨高级美术涂料印刷纸生产线,1986年下半年正式投产;1984年天章记录纸厂从日本、联邦德国、丹麦等国引进电子打印折叠印刷机和航空票证印刷配套机等设备,使仪表记录纸、多层复写票证纸等质量改进,产品升级。同年12月感光复印纸厂与南斯拉夫签约引进无碳复写纸生产线,1987年底竣工投产;1985年宏文造纸厂从日本引进年产5万吨牛皮箱板纸生产线,被立为上海市重点工程项目,1988年底竣工投产。通过几年努力,全行业技术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果,增强了生产能力,改善了质量,扩大了品种,提高了经济效益。1988年全行业纸及纸板产量突破40万吨,达到42.22万吨,比1978年增长54%;能生产品种发展到300多种,有50多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实现利税21171.57万元,在上海100家工业企业税利大户中名列第七位。为上海造纸业的鼎盛时期。
  从1954年10月到1990年末,上海造纸行业共为国家创造利税43亿元。1990年末上海造纸工业已拥有全民生产企业31个,其中纸厂21个及附属企事业单位10个,此外还有25个联营生产企业,2个三资企业。1990年有全民企业职工2016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300人。1990年末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46亿元,净值2.89亿元。主要生产设备有各类造纸机85台,涂布机21台。产品有印刷用纸、书写用纸、技术配套用纸、生活用纸和包装用纸五大类共300多个品种。直接出口的有20多个品种。1990年生产纸及纸板40.6万吨,产值13.13亿元,利税2亿余元。出口总量4.34万吨,(其中直接出口2.37万吨),换汇2600万美元。
  随着上海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处在市区内造纸厂的弱点充分暴露。对此,上海造纸公司制订了整体改造方案,在杭州湾新建一个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制浆造纸生产点,解决长期存在的部分工厂设在居民区内,场地狭小、厂房拥挤,以及三废污染等等问题。简称“建设一个点,松动一大片”的决策。上海造纸工业正在绘制新的蓝图,迈步跨上生产新台阶。

知识出处

上海造纸志

《上海造纸志》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造纸志》的出版标志着上海造纸工业的历史得到完整记录。作者回顾了中国造纸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了历史教训,指出经济发展需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清廉政府,并倡导开放创新的态度。文章呼吁牢记历史,继续前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泽民
相关人物
梁开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
川沙新镇
相关地名
崇明区
相关地名
金山区
相关地名
松江区
相关地名
青浦区
相关地名
嘉定区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日本
相关地名
联邦德国
相关地名
丹麦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