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中国森林资源的发展与现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年鉴·2009》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366
颗粒名称: 30年来中国森林资源的发展与现状
并列题名: Development and situation of China’s forestr yresource in recent 30 years
分类号: F326.2
页数: 4
页码: 144-147
摘要: 本文通过梳理30年来中国森林资源的发展变化,展示了中国森林面积、蓄积量、覆盖率及林分结构等方面的显著变化。
关键词: 森林资源 发展变化 人工林

内容

通过新中国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国森林面积已占世界的4.5%,列第5位,森林蓄积占世界的3.2%,列第6位,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8.6%增加到现在的18.21%。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林业肩负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
  一、30年来中国森林资源发展变化情况
  (一)20世纪70年代中期,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蓄积量基本持平略有下降,生长量大于消耗量
  根据第一次(1973—1976)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12186万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2369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95.32亿米3,森林覆盖率12.7%。与20世纪60年代初相比,森林资源总体上呈现面积有所增加、森林覆盖率回升、蓄积有所下降的变化趋势;人工林资源有较大幅度增加,其面积已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近20%。
  (二)20世纪70年代末期,全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出现了长消赤字的不利局面
  根据第二次(1977—1981)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为11528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02亿米3,森林覆盖率12.0%。与上次相比,全国森林面积明显减少,其中林分面积减少较多,而经济林和竹林面积均有增加。森林覆盖率下降0.7个百分点,人工林和天然林面积均有所减少。消耗量大于生长量,出现了长消赤字的不利局面。
  (三)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森林面积略有增加,森林覆盖率开始回升,但森林蓄积继续减少,林木蓄积继续保持着高生长、高消耗态势
  根据第三次(14—1988)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为12465.28万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3101.12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05.72亿米3,森林覆盖率12.98%。与上次相比,森林面积增加385.95万公顷,其中人工林增加881.95万公顷,而天然林面积则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林木蓄积继续保持着高生长、高消耗态势。按可比口径,活立木总蓄积年均下降2734万米3,全国用材林年均赤字9610万米3,全国年均林木资源消耗量仍大于林木年均净生长量。因此,全国范围内林木蓄积量生长难以弥补消耗,蓄积量锐减的局面并未得到扭转。
  (四)20世纪90年代初,森林资源面积、蓄积双增长,人工林面积和蓄积增速加快,天然林面积稳中有升,蓄积经过一段下跌之后转而回升,扭转了长消赤字的被动局面
  根据第四次(1989—1993)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为13370.35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17.85亿米3,森林覆盖率13.92%。其中人工林面积达3425.16万公顷,可比口径人工林年均净增长148.44万公顷;天然林在20世纪90年代初呈现回升态势,年均净增面积约55万公顷。天然林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和缓解,生长量开始大于消耗量,扭转了长消赤字的被动局面。
  (五)20世纪90年代末,森林面积、蓄积保持双增长,森林覆盖率同比增长缓慢,人工林面积和蓄积增速加快,用材林成过熟林资源继续呈下降趋势,林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林木消耗量居高不下,呈现上升趋势
  根据第五次(1994—1998)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为15984.1万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4666.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24.9亿米3,森林覆盖率16.55%。人工林资源继续增加,可比口径年均净增205万公顷;天然林资源持续上升,但其低密度残次林分比例较大;中幼龄林面积占林分面积的71%,蓄积占林分蓄积的41%,结构不尽合理,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有所下降;用材林成过熟林面积比重由前期的15.9%下降到14.8%,蓄积比重由前期的41.6%下降到38.0%。
  (六)21世纪初期,森林面积、蓄积继续保持双增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发展,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高峰期
  根据第六次(1999—2003)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为17490.92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36.18亿米3;森林覆盖率18.21%。
  二、中国森林资源的现状
  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17490.92万公顷,森林蓄积124.56亿米3,活立木总蓄积136.18亿米3。针叶林面积7194万公顷,蓄积67.94亿米3;阔叶林面积7279万公顷,蓄积56.62亿米3;天然林面积11747.18万公顷,人工林面积5364.99万公顷。中国森林覆盖率18.21%(见表1)。中国森林面积占世界的4.5%,居俄罗斯、巴西、加拿大和美国之后,列第五位;森林蓄积占世界的3.2%,居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和刚果之后,列世界第六位;人工林面积列世界第一位;中国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30位;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32公顷,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9.421米3,居世界第122位。
  (一)天然林资源
  天然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木材和多种林副产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天然林面积11576.20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68.49%。其中林分面积11049.32万公顷,占95.45%;经济林面积207.75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1.79%;竹林地面积319.13万公顷,占2.76%;天然林蓄积1059311.12万米3,占森林蓄积的87.56%。天然林分每公顷蓄积量为95.87米3。天然疏林面积474.93万公顷,蓄积11428.93万米3。
  天然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各省(区),其中黑龙江、内蒙古、云南、四川、西藏5省(区)天然林面积合计5983.10万公顷,占全国的51.68%;蓄积合计732219.40万3,占全国的69.12%。
  (二)人工林资源
  人工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恢复和重建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林木产品、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人工林面积5325.73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31.51%。其中,林分3229.35万公顷,占人工林面积的60.64%;经济林1931.25万公顷,占36.26%;竹林165.13万公顷,占3.10%。人工林蓄积150452.56万米3,占森林蓄积的12.44%。人工林分单位面积蓄积46.59米3/公顷。人工疏林地面积125.03万公顷,人工疏林蓄积1387.46万米3。未成林造林地面积489.36万公顷。
  人工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集体林省(区),其中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四川5省(区)人工林面积合计为1981.11万公顷,占全国人工林面积的37.20%,蓄积合计62834.75万米3,占全国人工林蓄积的41.76%
  (三)中国森林资源特点
  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中国森林资源呈现出“总量持续增加、质量有所提高、结构趋于合理、体制渐趋完善”的良好发展态势。然而,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于生态建设、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明显不足,森林资源地理颁布不均与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森林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经营水平低、综合效益差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满足林产品有效供给、有效发挥森林多种效益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总体上看,中国现有的森林资源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1.森林资源绝对量高,人均占有量低
  中国森林绝对数值可观,分别居世界的第五位和第六位,但相对于我国地广人多、维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中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总量的4.5%和3.2%,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32公顷,仅是世界人均占有水平0.6的22%;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9.421米3,而世界人均占有森林蓄积达64.63米3。这就是说,用占世界不足5%的森林资源既要满足世界22%人口生产、生活需要,又要满足维护世界7%土地生态环境的需要。中国在世界上属于森林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之一。
  2.森林覆盖率较低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为18.21%,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29.6%的61.52%。
  3.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制约了森林整体功能的发挥
  中国森林资源由于受人为活动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主要江河流域和山地丘陵地带。从地域分布来看,森林资源分布总的趋势是东南部多、西北部少,在东北、西南边远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东南、华南丘陵山地森林资源分布多,而西北地区、内蒙古中西部、西藏大部以及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华北、中原及长江、黄河下游地区,森林资源分布较少。我国的主要林区有东北、内蒙古林区,西南高山林区,东南低山丘陵林区,西北高山林区和热带林区等五大林区。这五大林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四成,森林面积占全国的近八成,森林蓄积占全国的九成以上。森林覆盖率以东北、内蒙古林区最高,西南高山林区最低;森林面积以东南低山丘陵林区最多,西北高山林区最少;森林蓄积以西南高山林区最多,西北高山林区最少(见表2)。
  4.成过熟林比例低,可采资源不足护工程。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天然林的
  在全国林分中,成熟林面积1714.79万公顷,商业性采伐,对该地区现有的天然林、人工林、灌蓄积301660.98万米3,分别占12.01%和24.94%;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采取封山堵卡、专业管护过熟林面积876.99万公顷,蓄积212482.93万米3,与个体承包等形式进行全面有效管护,并大力建设
  分别占6.14%和17.56%。在用材林中,成过熟林面积仅占12.9%,蓄积占28.8%。用材林中近成熟林蓄积量为269960万米3,占林分总蓄积的22.3%。
  5.森林生产力低,单位面积蓄积量低
  全国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为84.73米3(其中天然林分95.87米3/公顷,人工林分46.59米3/公顷),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00米3。
  三、森林资源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国森林面积达到2.1亿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9%以上,大江大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主要风沙区的沙漠化有所缓解,全国生态状况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到2020年,全国森林面积达到2.2亿公顷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45亿米3,完成低效林改造1900万公顷,减少天然林资源消耗6.8亿米3,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1333万公顷,人工林商品材的供应率达到70%左右,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205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林产品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最终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根据总体目标,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各阶段分别达到以下目标。
  (一)近期以保护为主,让天然林休养生息
  近期目标:尽快扭转天然林生态系统处于逆向演替的局面,主要是2000—2010年长江、黄河上中游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天然林资源保生态公益林。将东北、内蒙古等国有林区的森林划分为禁伐区、限伐区和商品林经营区,禁伐区全面停止森林采伐,限伐区调整森林采伐方式和木材产量,商品林经营区解决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到2010年,新增森林面积3668万公顷,人工林供材率达到50%(占国家材)。
  (二)中期以培育为主,加速天然林恢复与发展演替的进程
  中期目标:到2030年,逐步扩大天然林保育实施区域,在基本遏制重点生态地区生态系统逆向演替趋势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天然林资源的管护;利用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措施,促进天然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加速其恢复与发展演替的进程。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人工培育措施;对自然条件优越,已处于顶级状态的天然林,应加强管护,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对现存破坏较为严重、恢复与发展缓慢甚至逆向演替的天然林,应采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加强抚育等措施,以加速其常规演替的进程。到2020年,新增森林面积2960万公顷,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612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比率达到16.80%,95%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000万公顷。
  (三)长期以资源培育及合理利用为主,实现天然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
  长期目标:对全国天然林分布区实行保育措施,到21世纪中叶,完善保育体系,实现森林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森林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林业产业健康发展、资源可持续经营。到2050年,新增森林面积4696万公顷。

附注

注:以上数据均包括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年鉴·2009

《中国造纸年鉴·2009》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本年鉴为中国造纸年鉴第13卷,栏目有:综述、产品与市场、发展与建设、产品与市场、纤维原料、环境保护、科技、教育、企业、事件、社团工作附录、单位名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孔卓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巴西
相关地名
加拿大
相关地名
美国
相关地名
刚果
相关地名
黑龙江省
相关地名
内蒙古自治区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西藏自治区
相关地名
广西壮族自治区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