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工林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年鉴.2008》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252
颗粒名称: 中国的人工林建设
并列题名: Construction of plantation in China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7
页码: 149-1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7年全国造林完成情况良好,完成年计划的74.66%。主要特点包括国务院出台退耕还林后续政策,批复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以及国家重视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并成立中国绿色碳基金。
关键词: 造纸工业 人工林 建设

内容

一、2007年全国造林完成情况
  2007年全国造林统计指标依据新颁布的造林技术规程进行了改革,将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指标与人工造林和飞播造林一起作为造林指标统计。按新的造林统计指标,2007年,全国计划造林523.40万公顷,实际完成390.77万公顷,完成年计划的74.66%,比上年增加1.80%。2007年全国造林计划完成情况。
  在全年完成的造林面积中:
  按造林方式分,人工造林273.8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1.95%,占全年造林的70.08%;飞播造林11.87万公顷,比上年减少56.34%,占全年造林的3.04%;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105.0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6.28%,占全年造林的26.88%。
  按林种用途分,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完成造林分别为61.04万公顷、47.84万公顷、279.02万公顷、0.80万公顷和2.08万公顷, 分别占全部造林面积的15.62%、12.24%、71.40%、0.20%和0.53%。生态公益林(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造林保持较高比重,占全部造林面积的71.93%。
  按经济成份分,公有经济造林224.13万公顷,其中国有经济造林106.22万公顷、集体经济造林117.91万公顷,非公有经济造林166.65万公顷,分别占全部造林面积的27.18%、30.17%、42.65%。
  按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全年造林面积位居前三位的是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和云南省,分别完成造林面积59.01万公顷、33.23万公顷和31.92万公顷。
  按林业重点工程分,2007年林业重点工程共完成造林面积268.16万公顷,占全国造林面积的比例为68.62%。2007年各地区及林业重点工程造林情况。
  二、主要特点
  1.国务院出台退耕还林后续政策,批复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
  随着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陆续到期,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部分退耕农户生计将出现困难,进而将砍树复耕,影响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为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8月9日,国务院发出国发〔2007〕25号《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明确了退耕还林的后续政策。一是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现金补助。补助标准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70元。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补助期为: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草补助2年。二是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西部地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和享受西部地区政策的中部地区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以及补植补造,并向特殊困难地区倾斜。从2008年起按8年集中安排,逐年下达,包干到省。国务院决定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再延长一个周期,国家将新增投入2066亿元,使退耕还林工程总投入达到4300多亿元,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供了有力保障。各地按照国务院和国家林业局的部署要求,着力制订切实可行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
  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国家林业局从2005年开始,组织开展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修编工作。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复了《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06—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了该《规划》。《规划》是新世纪以来,国务院批复的第一个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规划》要求,到2015年,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达37.3%,林木覆盖率达37.8%,基干林带达标率达92.3%,红树林恢复率达95.1%,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5.0%,村屯绿化率达90.0%。红树林建设与保护得到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生态防护功能进一步发挥,防灾减灾功能进一步增强,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建设步入良性循环,沿海地区林业率先实现现代化。
  2.国家高度重视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成立中国绿色碳基金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一是直接减排即工业减排;二是间接减排即发挥森林固碳的特殊作用。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树木每生长1米3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积极植树造林,提高森林对碳的吸收和储存能力,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森林年均净增长活立木蓄积量约5亿米3,年均净吸收二氧化碳约9亿吨,为中国每年排放二氧化碳增量的3倍左右。森林固碳不仅成本低,而且还具有多种生态效益和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中国政府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和重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2007年6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布实施。胡锦涛主席在第15次APEC会议上,从维护全球气候安全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的重要倡议,并作出了到201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的承诺,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温家宝总理在第三届东盟峰会上,进一步阐述了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森林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防治荒漠化的目标与立场,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欧圆桌会议上,“森林与气候变化”列为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形成共识。为了发挥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林业局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和碳汇管理机构。
  为应对气候变化,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绿化基金会、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保护国际及嘉汉林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作为中国绿化基金会下设的专项基金,接受中国绿化基金会的统一管理。基金的设立,为企业、团体和个人志愿参加植树造林以及森林经营保护等活动,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搭建了平台。基金先期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捐资3亿元人民币,用于开展旨在以吸收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为目的的植树造林、森林管理以及能源林基地建设等活动。7月20日上午,中国绿色碳基金成立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中国绿化基金会名誉主席贾庆林出席,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颁发捐资荣誉证书,并作重要讲话,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主持仪式,中国石油集团副总经理王宜林出席并讲话。中国石油生物能源产业领导小组副组长刘宝和代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向中国绿化基金会交付捐赠资金。
  3.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破解了营造林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指示和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会议精神,国家林业局先后召开了东北、华北、西北、南方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座谈会,深入总结推广经验,财政部向14个省区拨付林改工作经费15.78亿元,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专家学者建言献策,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有27个省区市成立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和工作机构,有16个省区市制定了政策性文件。福建、江西、辽宁等省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正在推进配套改革;云南、安徽、河北、湖北4省主体改革全面推开;湖南、河南、贵州、海南等8省市正在总结试点经验;其他省区也在积极开展试点、深入调研,进行前期准备。全国承包到户的林地约4400万公顷,占集体林业用地的27.5%。改革破解了制约营造林以及林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一是充分激发了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造林面积成倍增加。二是有效发挥了林地资源的潜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基本理顺了山区林区发展的诸多关系,农村社会矛盾明显减少,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四是有效盘活了林区资源,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流动。福建省林业全年吸纳社会资金80多亿元,累计获得林权抵押贷款42亿元,辽宁省山地经济日趋活跃。
  4.国家抓好中幼林抚育示范项目,各地开始重视森林经营工作
  自2005年国家启动重点公益林中幼林抚育示范项目以来,2007年示范项目继续实施,中央投资4500万元,示范项目规模进一步扩大。7月2—3日,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在吉林省延边市召开了重点公益林中幼林抚育示范项目工作会议。在国家示范项目带动下,一些省区将中幼林抚育等森林经营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2007年北京市完成中幼林抚育2.4万公顷,改善了森林结构,促进了林木生长,提升了景观效果。广东省编制了《林分改造工程建设规划》,到2020年将投资226亿元,实施林分改造工程。2007年林分改造工程启动,省财政下达专项资金7000万元,带动全省完成林分改造18.5万公顷,其中生态公益林9.8万公顷,商品林8.7万公顷。该省充分发挥林业科研院校在林分改造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加强科学研究和试验示范推广。生态公益林改造先后建立了5个水源涵养林营造技术示范点,3个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示范点,筛选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30个适生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及4个营建模式。商品林改造大力推广林木良种、建立示范基地,相继建立桉树、相思、南洋楹、互叶白千层、高脂松、竹子、白果、板栗、花卉和优质水果等十大省级商品林示范基地。现已建成速生丰产林示范基地620多个,面积15万公顷。湖北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低丘岗地和低产林改造工作的意见》,决定用10年时间,投资60亿元,每年改造低产林3.3万公顷,改造低丘岗地2万公顷。2007年全省完成低丘岗地林业开发0.8万公顷,低产林改造3.3万公顷;分别在孝感、黄冈、随州等地实施了6个不同类型的试点,摸索了几种模式,组织编制了全省低产林改造规划、技术规程和管理办法。湖南省把中幼林抚育间伐作为营造林的重大改革来抓,召开了中幼林抚育间伐工作现场会,进一步落实《关于加强中幼林抚育间伐工作的意见》的有关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中幼林抚育工作。云南省积极开展低产用材林改造试点,拟定了低产林改造试点方案,大力推进低产用材林改造试点工作。
  5.举办全国珍贵树种发展论坛,加大珍贵树种培育力度
  国家林业局主办,广东省林业局、肇庆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珍贵树种发展论坛,10月12—13日在广东省肇庆市举办。本次论坛是建国以来举办的以发展珍贵树种为主题的第一次全国性论坛。国家林业局领导高度重视,李育材副局长出席论坛并作了题为《加快珍贵树种资源培育步伐,为我国现代林业建设构筑雄厚的战略资源基础》的重要讲话,祝列克副局长主持论坛。与会代表参观了位于广东省高要市的龙珠岛檀香研究基地现场。论坛设立了珍贵木材产品展区,珍贵树种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林产工业协会等单位的院士、资深专家以及各有关科研院校的研究人员、企业代表和重点省区的代表,就我国珍贵树种培育工作进行了发言交流,为推动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献言献策。论坛形成了《全国珍贵树种发展论坛发言材料汇编》,丰富充实了我国珍贵树种的资料。
  2007年继续抓好全国珍贵树种培育基地建设示范项目实施工作,国家安排补助资金2000万元,在43个项目单位开展36个珍贵树种造林和定向改培工作。7月19-20日,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组织召开了珍贵树种培育基地建设示范项目工作会议。各地珍贵树种培育力度进一步加大。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浙江、海南等地珍贵阔叶树种造林比例明显提高。福建省下发了《关于推进非规划林地植树造林工作的通知》,广泛发动农村居民充分利用村旁、河溪旁、路旁、沟渠旁、田旁和基本农田外的抛荒地、旱地、坡耕地等非规划林地种植优良珍贵乡土树种,全省掀起了村屯等非规划林地种植珍贵树木的新高潮。2007年全省3331个村、15.8万农户完成楠木、花榈木、樟树等珍贵树种造林0.8万公顷,全省提出种植2亿株珍贵树种的设想。广西建设了一批珍贵树种基地,2007年完成任豆、西南桦、红椎等珍贵树种造林0.7万公顷,是2006年的3倍多。广东省编制了《珍贵树种发展工程建设规划》,提出到2015年珍贵树种成片人工造林4万公顷,定向改培1.3万公顷,四旁种植1.3万公顷,大力加强珍贵树种培育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主要乡土阔叶树种良种选育和栽培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组织编印了《广东省100种优良阔叶树种栽培技术》、《广东省商品林100种优良树种栽培技术》和《广东省10种珍贵用材树种栽培技术》;加大对发展珍贵树种的支持力度,2006年以来省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用于优良乡土树种选育和繁育工作,并加大红椎等18个主要珍贵树种种子园和种苗示范基地的建设力度,形成了比较健全完善的珍贵树种种苗繁育体系;结合东江、西江、韩江等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和生态公益林林分改造等工程,大力发展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全省推广建立的珍贵树种示范基地,向社会展示了较高的预期收益,肇庆市240公顷印度檀香、茂名市1333公顷沉香、揭阳市333公顷柚木、阳春市400公顷桃花心木等珍贵树种基地,已成为社会资金投资珍贵树种造林的样板。云南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大力扶持西南桦、抽木等优良珍贵用材林基地的建设。
  6.启动速丰林大径级材培育、林业碳汇和生物质能源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2007年启动了速丰林大径级材培育项目,安排中央预算内林业基本建设资金1460万元,在河北、辽宁、山东、福建、广西等17个省区的30余个项目单位实施。项目以培育大径级材为目标,新造林1400公顷,改培367公顷,将建成5067公顷的大径级材速丰林基地,实现了速丰林资金国家补助的新突破。6月13—15日,国家林业局速丰办在山西太原召开了速丰林大径材培育项目工作会议,讨论了《速丰林工程大径级用材林培育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部署了项目实施工作。截至2007年底,全国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累计完成速丰林基地造林586万公顷,龙头企业和农户逐步成为工程建设的主体。
  林业碳汇主要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等林业措施,借助树木等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在森林植被和土壤中的过程。2007年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林业碳汇工作,利用中国绿色碳基金在广西、云南、四川、安徽省启动了的碳汇项目造林工作,制定了碳基金及其项目管理办法和造林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与北京大学、中国林科院等单位联合开展碳汇计量工作。国家林业局联合商务部发布了《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指南》,指导、鼓励中国企业到境外从事森林培育开发活动,树立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营造生物质能源林,是间接减排的重要措施。围绕能源安全,大力推进林油、林电一体化,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培育与开发取得新进展。编制了《林业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十一五”建设方案》、《全国能源林建设规划》。初步确定到2020年培育能源林1333万公顷,以实现满足600万吨生物柴油和装机容量1500万千瓦发电原料供应的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重点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发展小桐子40万公顷,在河北、陕西、安徽、河南等省发展黄连木25万公顷,在湖南、江西等省发展光皮树5万公顷,在内蒙古、辽宁、新疆等省区发展文冠果13万公顷。2007年国家林业局先后与中石油、中海油、中粮集团、国家电网公司等国有大型企业开展合作,加快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在云南、四川、湖南、安徽等省区建设油料能源林示范基地6.7万公顷,在河北、陕西省建设的黄连木采种基地及生物柴油生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启动实施,在山东省建立的以林木为主要原料的生物发电厂已投产运行,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的林木生物质发电厂已开始建设。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培育和利用成为中国林业发展的新亮点。
  7.以人工林为基础的林业产业体系取得新成绩,龙头企业建基地势头强劲
  2007年,全国林业产业大会胜利召开,中国林业产业协会正式成立,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成功举办,《林业产业政策要点》颁布实施。各地结合实际,强化政策扶持,完善管理体系,搭建服务平台,优化发展环境。四川、吉林等10个省区市召开了林业产业工作会议,全国有独立产业管理机构的省区市达到20多个,1/3以上的省区市已组建或着手组建省级林业产业协会,河北、重庆、青海等近20个省区市开展了省级林业龙头企业扶持工作,湖北、新疆、甘肃等省区市积极推进名牌产品评选、中国绿色食品认证。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人工林产业大发展,2007年各类经济林产品产量突破1亿吨,林产品国际贸易总额达到570亿美元,林产品生产大国和国际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以林木种植、经济林培育、竹藤花卉等为基础的人工林产业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各地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涌现出一批林业经济强县,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就业。陕西省继苹果形成支柱产业后,花椒产业又成为新亮点,韩城市花椒产值占林业总产值的95%以上,有11万多农民靠花椒实现脱贫致富。江苏省邳州市大力培育杨树和银杏产业,林业年产值达到140多亿元。山东省沾化县仅冬枣一项就实现年销售收入18亿元,枣农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湖北省鼓励龙头企业建基地,办好“第一车间”,形成以优势产业和名牌产品为主体的产业带和产业集群,新建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速生丰产林基地12万公顷,其中晨鸣纸业、吉象、万树等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的6大加工企业协议办原料基地6万公顷。这些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的产业链产值近200亿元,带动农户90多万户。同时,以板栗、核桃、柑橘、茶叶为主,大力发展林地经济和特色板块,新建高效经济林基地5.3万公顷。斯道拉恩索和印尼金光集团这两大世界纸业巨头和国内一些造纸企业进一步加快林浆纸一体化步伐。海南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链条从种苗、造林、采伐、制浆向造纸深度延伸,林浆纸一体化给海南创造了50多亿元的产值,2万多个就业机会,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金光在海南拥有速生林基地8.3万公顷,同时与当地林农合作造林。宁夏美利纸业集团通过实施林纸一体化项目,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种植工业原料林1.33万公顷,为中卫市城区构建了一道新的绿色屏障。各地林农通过林浆纸一体化,一是从土地使用权出租中获得租金;二是从育苗、定植、管护、砍伐、运输等环节获得劳务收入;三是变“刀耕火种”为“科学种植”,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方式,提升了林农的现代理念和素质,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家、企业和社会通过林浆纸一体,增加了森林资源,更好地保护了天然林,改善了生态环境,创造了就业机会,保证了企业木材原料需求,缓解了木材供求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
  三、存在问题
  1.人工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低下
  我国人工林面积5326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31.5%,蓄积15亿米3,占森林总蓄积量的12.4%,单位面积蓄积46.6米3/公顷;天然林11576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68.5%,蓄积105.9亿米3,占森林总蓄积量的87.6%,单位面积蓄积95.9米3/公顷。这些数据表明,人工林面积占全国有林地面积三成多,而蓄积量只有森林总蓄积量的一成多,人工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不到天然林的一半,与林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切实加强人工林经营,努力提高人工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全面提升人工林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是全力推进中国人工林建设的必由之路。
  2.人工林培育的相关工作尚需加强
  包括人工林定向培育、科学经营模式研究与推广,人工林造林树种优良种苗的选育和快繁,防止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地力维护措施,施肥技术研究和推广,人工林灌溉、作业道路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林机械化作业以及作业设计、施工、监理等专业队伍建设,营造林法制建设等诸多方面,应积极争取将人工林建设的良种补贴、造林机械补贴等纳入国家对农业的补贴范畴,用现代装备武装人工林建设。
  3.森林固碳问题研究不够
  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除了研究森林对气候的影响外,还需要研究因全球变暖,对森林应采取的措施。森林固碳作用最大、效益最高的是生长旺盛的人工林和“四旁”植树,“四旁”植树固碳效益非常明显,特别是新造林。人工林在初期生长量非常旺的时候,固碳量很高,但到衰老期,森林固碳作用就小了。要加强森林固碳的科学研究,包括对固碳效益高的树种、林分类型、森林固碳的地域、土壤固碳问题、人工林不同年龄状态固碳情况、增加碳汇的营林方法、森林固碳科学计量等。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年鉴.2008

《中国造纸年鉴.2008》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本年鉴为中国造纸年鉴第12卷,栏目有:综述、产品与市场、发展建设、纤维原料、环境保护、科技与教育、相关行业、地方造纸工业、企业、事件、社团工作附录、单位名录。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恩苓
责任者
胡锦涛
相关人物
温家宝
相关人物
贾庆林
相关人物
贾治邦
相关人物
刘宝和
相关人物
王宜林
相关人物
回良玉
相关人物
祝列克
相关人物
李育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内蒙古自治区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辽宁省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
湖北省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贵州省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广西壮族自治区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重庆市
相关地名
青海省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