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原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年鉴.2007》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139
颗粒名称: 纤维原料
并列题名: FIBROUS MATERIALS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34
页码: 111-1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造纸工业纤维原料结构、木浆需求发展趋势、废纸回收利用情况、森林资源的现状及发展目标、人工林建设、木材类产品生产及进出口概况、造纸林基地情况以及竹产业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 工业经济 林业产业 造纸工业 资源利用

内容

中国造纸工业纤维原料结构
  据中国造纸协会资料披露,2006年全国纸浆生产总量5204万吨,较上年4446万吨增长17.05%。
  2006年全国纸浆消耗总量5992万吨,较上年增长15.23%,其中木浆1322万吨,较上年增长16.99%,比例占22%,与上年持平;非木浆1290万吨,较上年增长2.38%,比例占22%,较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废纸浆3380万吨,较上年增长20.28%,比例占56%,较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木浆中,进口木浆比例下降2个百分点,废纸浆中,进口废纸浆比例与上年相同;非木浆中,禾草浆、苇芒浆及蔗渣浆消耗量平均比上年有所增加,但所占纸浆消耗总量比例继续成降低趋势。
  中数字表明,全国纸浆消费总量随着纸及纸板的增长呈增加趋势。纸浆结构中,非木浆比例继续呈下降趋势,废纸浆增幅加大,支持着纸浆结构的调整,进口纤维原料量(包括废纸)占纸浆总消耗量的39.5%,比上年降低1.3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国内木浆和国内废纸浆比例增加所致。
  一、木浆
  为促进林纸结合,推进造纸工业原料结构调整,国务院发布了《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三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快造纸原料林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一系列规划和措施的提出,进一步加大对林纸一体化的扶持力度。企业建设基地的势头迅猛,大批外资公司进入中国林业和造纸领域,体现了造纸企业与林业的共同促进发展。据统计,2006年国产木浆526万吨,较2000年增长163%,平均年增长27%,这标致看我们木浆发展进入黄金时期。重点木浆生产企业。
  我国化学木浆总产能达300万吨以上,各生产企业除少数留作自用外,大部分化学木浆作为商品出售。近几年在林纸一体化的推动下,以人工速生阔叶木为纤维原料的新、扩建造纸企业迅速崛起,总产能达200多万吨。这些生产线的生产规模正在向国际同类生产企业靠拢,改变着我国木浆产销的格局。另外,高得率化机浆也发展很快,占国产木浆1/3强,已广泛用于涂布白纸板、涂布和未涂布印刷书写纸等含机浆纸种。
  二、竹浆
  国家林业局在“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林业发展规划中,将竹林培育与经济林、花卉并列,其目的在于加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竹林培育的扶持力度。福建、四川、湖南、贵州、云南等省重点竹产区相应制定了本地区竹林基地建设及竹浆造纸发展规划。据林业部门统计,2006年全国竹子造林面积45071公顷,比2005年减少49%,采伐毛竹87048.8万根,蒿竹44126.7万根,小杂竹2061.27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加20.5%、2.8%以及减少14.2%。
  中竹纸业集团公司是国内最早投资建造竹林基地的企业,目前已在四川雅安、福建邵武、江西宜春造林3万公顷,自建竹苗圃3000亩,重点竹浆生产企业。
  据统计,2006年竹浆产量140万吨,较2000年增长367%,平均年增长61%,增长迅速。竹子资源分散,大部分竹林地分散在千家万户个体农家,要形成规模化竹基地建设十分困难。另外竹子经常作为多种用品的原材料,这样,使得竹子造纸的原料来源很不稳定,发展竹子造纸不是轻而易举之事,要面对现实解决好实际问题。
  三、苇浆
  长期以来,苇浆是印刷书写纸的主要原料,芦苇基地的建设和苇浆生产已形成相当的规模。但是近年来阔叶木化学浆和化机浆迅速发展,成为印刷书写纸的首选原料,而新扩建的苇浆厂相对较少,为数不少的小型苇浆厂因治污问题而被淘汰,使得苇浆的生产增长缓慢。所以,发展苇浆原料,只有在原有苇浆厂的基础上进行扩建。据调查,2006年苇浆产量145万吨,较2000年增长45%,平均年增长只有7.5%。重点苇浆生产企业。
  四、麦草浆
  麦草浆主要用来制造文化用纸、卫生纸及瓦楞纸,以成本低的优势获得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麦草浆企业普遍规模小,设备落后,污染严重,麦草浆属于调整规模和限制发展的产品。近年来大批中小麦草浆化学浆厂被关停,少数条件好的麦草浆厂通过扩建改造,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装备,同时运用高标准的治污技术装备对污染进行控制治理,企业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调查,2006年禾草浆(主要是麦草浆)产量800万吨,较2000年减少7.3%,平均年减少1.2%,重点麦草浆生产企业。
  五、蔗渣浆
  蔗渣是一种相对集中的资源,南方诸省都有甘蔗种植,但主要产于广西。每年广西产甘蔗渣约400万吨,若全部利用可产蔗渣浆100万吨,但是由于蔗渣运输困难,大部分蔗渣被当作燃料烧掉了。另外糖纸联合企业投资大,致使蔗渣利用受阻。即便如此,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推动下,近几年广西蔗渣浆生产建设发展较快。据调查,2006年全国蔗渣浆产量90万吨,较2000年增长200%,平均年增长33%,重点蔗渣浆生产企业。
  六、废纸浆
  据统计,2006年全国废纸用量3380万吨,较2000年增加196%,平均年增长33%,废纸浆是各类纸浆中增长最快的原料品种。
  废纸浆包括国产废纸浆和进口废纸浆,2006年国产废纸浆1810万吨(废纸量×0.8),较2000年增长115%,平均年增长19%;2006年进口废纸浆1570万吨,(废纸量×0.8),较2000年增长429%,平均年增长71%。由此看出,废纸浆增长的主要原因依赖于进口废纸的强劲增长(平均每年增加进口200万吨)。
  目前,废纸浆已广泛用于新闻纸、白纸板、牛皮箱纸板、瓦楞原纸、卫生纸、印刷书写纸等纸品中。全国废纸浆用量占纸浆总用量的56%,并成迅速增长的趋势。因为国际废纸市场也是有限的,如果完全指望增加进口来解决日益增长的废纸的需求是不切合实际的。必须要努力提高国内废纸回收率,即从现在的31%逐步提高到50%,这才是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黄润斌)
  中国木浆需求发展趋势
  一、中国纸业的现状
  进入21世纪后,西方经济时好时坏,始终未摆脱衰退的阴影。美国、加拿大的制浆造纸业,在这期间关闭了10家造纸企业,其生产能力达1469万吨。英国也关闭了8家企业,生产能力达50万吨。而同期中国纸业的生产能力,从2001年到2006年期间,由3200万吨发展为6500万吨,年增660万吨。中国纸业已有3家企业跻身全球纸业100家大企业中,即晨鸣纸业、九龙纸业和理文纸业,它们分别排到第48位、第85位和第94位。生产能力达年产100万吨的有6家,九龙纸业228万吨,晨鸣纸业205.46万吨,金东纸业148.06万吨,理文纸业119.08万吨,太阳纸业108.5万吨,中华纸业100.73万吨。
  这些纸业生产规模大,生产技术水平高,单位产品物耗、能耗低,排污低,代表了中国纸业的发展方向。但中国纸业尚有3000多家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多数技术装备水平低,环保未能达标,有的甚至严重污染环境。在现代化的改造过程中,优胜劣汰已成必然趋势,他们之间的多数面临关停出局的结局。
  总的来说,中国纸业已经融入国际发展之中,可称之为世界造纸大国,但不是造纸强国。
  二、中国纸业的崛起主要条件是原料结构的改变
  中国纸业所以发展的如此之快,短短的20多年成为世界造纸大国,主要得益于中国两种原料,两种市场的政策。在两种原料政策的指导下,中国大量进口木浆与废纸,使中国纸业很快提高了木纤维的比重,从以草纤维为主转变为木纤维为主。加上进口纸和纸板,实际中国市场上消费的纸和纸板中有近50%是木材纤维生产的,进一步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对纸和纸板质和量两方面的需求。为纸张、纸浆及废纸的进口情况:
  进口纸和纸板的年增长率为1.58%,进口浆的年递增率为17.8%,而进口废纸的年递增率都高达28.6%。这在其他国家的发展史上是不多见的。
  1.中国对木浆的需求
  全球化学纸浆的总产量2004年统计为13039万吨,机械浆为3739.4万吨。进入国际贸易的化浆总量为3828.8万吨,机械浆进入贸易系统为数不多,未见统计。该年化浆国际贸易。
  中国是纸浆进口大国,2004年达到730万吨,居全球第一。
  2.国际木浆市场资源
  传统的商品纸浆的产地,北美有美国和加拿大,北欧有瑞典、芬兰和挪威。2001年北部两地商品木浆的上市量总共为1907.5万吨,年递增率为1.3%。按此发展速度预测,2020年的商品木浆上市将增加2438万吨。
  南方5国即巴西、智利、西班牙、印尼、南非,2001年贸易量为953.5万吨,年递增率为7.9%,按此预测2020年供应的商品木浆将增加4043万吨。
  以上两地区商品浆增量相加,2020年可提供的商品木浆总量增加值为6481万吨。
  2001年国外市场对商品纸浆的需求量为3150万吨,年增长率为3.2%,以此预测2020年的需求将增加值为5731万吨。与产量增加值4043相抵,多余750万吨,这也就是中国纸业到2020年可能多得到的进口浆的数量。
  3.中国纸业2020年对纤维原料的需求
  预测2020年我国纸和纸板的产量将达到9500万吨,据此预测原料结构。
  通过分析,2001年原料结构中木浆的比例仅为40%,而2020年的木浆的比例则上升到93.6%。这是中国纸业步入现代化的标志和先决条件。
  2020年中国纸业将需要原生木浆3015万吨。2004年中国实际进口木浆为730万吨,根据上述对国际纸浆市场供货能力的预测,2020年中国可以在国际贸易中再多取得750万吨,两者之和1480万吨。换言之,就是在2020年,中国在国际上取得的商品木浆总量是1480万吨。缺口的1670万吨,必须设法在国内供应。
  (中国造纸学会 杨懋暹)
  2006年废纸回收利用情况
  废纸回收利用已成为造纸原料结构调整的重要部分。合理利用废纸资源和改进废纸回收系统是当前废纸回收利用的重要手段。
  一、中国造纸工业纤维原料结构的变化
  随着中国造纸工业的发展,纤维原料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2006年全国纸和纸板产量6500万吨,消费量6600万吨,纸浆总消耗量5992万吨。近年来,国内造纸纤维原料对进口依赖逐年增长,2006年进口木浆796万吨,废纸1962万吨,进口依存度高达40%。
  二、中国造纸工业纤维原料需求量
  专家预测,到2010年中国纸和纸板产量将达到7500万吨,纸浆总消费量将达到6750万吨,必须提高国内废纸回收量及增加国产木浆,减少对进口原料的依赖。
  三、中国废纸回收利用现状
  1.中国废纸用量从2001年的1619万吨,上升到2006年4225万吨,2006年废纸利用率达到65%,相当于废纸浆用量3380万吨,利用率为56%。
  2.中国废纸用量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
  (1)废纸造纸具有节省原生纤维、减轻环境污染,节约能源、水资源和化工原料等优点,有利于造纸工业污水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中国森林资源严重匮乏,草类制浆废水污染尚未完全解决;
  (3)进口废纸为木材纤维,质量较好,价格低于商品木浆;
  (4)国内纸及纸板消费量大,废纸多,价格较合理;
  (5)采用先进技术和化学助剂处理废纸,可以生产质量好的纸和纸板。
  3.中国国内废纸回收率低的主要原因
  (1)大量出口的民用产品,采用纸箱、纸盒包装,废纸留在国外。而进口的石油、矿石、谷类、钢铁和大型成套设备等,都不使用纸和纸板包装。
  (2)废纸回收缺乏协调指导与管理,政策和法规落实不够到位。
  (3)废纸回收工作处于民间小规模低水平经济活动,缺乏较具规模的废纸收购专业公司。
  (4)缺乏宣传、组织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参与和扶持。
  (5)废纸制浆共性技术难题(脱墨、胶粘物去除、白度和得率的提高、废纸使用的次数以及环保等问题)限制了废纸浆用量和产品质量。
  四、2005年进口废纸状况
  (1)中国进口废纸进口从2000年371万吨,提高到2006年1962万吨。
  (2)废纸进口集中在美国、日本、荷兰、英国和德国,占总量82.7%。
  (3)2005年中国购买美废为724.5万吨,占总量42.54%。
  (4)进口废纸主要品种为OC和ONP,其中OC占52.38%,ONP占27.74%。
  五、全球废纸需求与趋势
  (1)2005年全球废纸回收量为1.83655亿吨,回收率为50.1%。
  (2)2005年北美净出口量为1300万吨,欧洲640万吨,澳洲60万吨。亚洲地区净进口量为1955万吨。
  (3)2005年美国废纸回收量为4697万吨,回收率为52.4%;废纸用量3286万吨,废纸利用率为39.8%;废纸出口量为1461万吨,占其回收废纸的31%,美国是最大的出口国。
  (4)2005年全球废纸出口总量为3989.8万吨,净出口量为2796万吨,中国进口1703万吨,占出口总量42.7%,占净出口量61%。
  (5)废纸价格由于需求加大,将会不断攀升。
  (6)2008年以后,中国造纸速生林基地开始大量供应木材,木浆产量会提高,国内废纸回收量也在逐年增加,进口废纸量的增速将会逐步缓和。
  六、2006年废纸回收利用的重点工作
  (1)加快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废纸收购、分选、打包的经营企业,建立废纸回收基地和交易市场。
  (2)制定国内废纸标准和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改变废纸掺假掺杂、分类不细、质量低劣等违规行为。
  (3)开发废纸处理新技术、新设备和专用化学助剂。对不同废纸进行分类,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提高废纸浆的得率和质量。
  (4)合理利用国外废纸,在充分利用美国废纸的基础上,广开进口渠道。
  (5)鼓励企业在国外建立废纸收购、分选、打包、贮存基地。
  (6)鼓励全社会各行各业和城乡居民收集交售废纸,作为造纸的再生资源。
  (7)加强废纸处理工艺及设备研究、开发、推广。
  (8)废纸的收集、储存、运输、处理等过程,应遵守国家污染防治标准、技术政策和技术规范。
  建立废纸回收利用统计数据及信息发布制度。
  (顾民达)
  中国森林资源的现状及发展目标
  中国的森林资源不仅是国家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族文明昌盛的物质基础,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新中国50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国森林面积已占世界的4.5%,列第5位,森林蓄积占世界的3.2%,列第6位,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8.6%增加到现在的18.21%。
  一、中国森林资源现状
  中国地域广阔,自然气候条件复杂,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类型多样。陆地由北向南,森林主要类型依次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和雨林,构成了独特绚丽多彩的森林景观。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结果,全国森林面积17490.92万公顷,森林蓄积124.56亿立方米,活立木总蓄积136.18亿立方米。针叶林面积7194万公顷,蓄积67.94亿立方米;阔叶林面积7279万公顷,蓄积56.62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11747.18万公顷,人工林面积5364.99万公顷。中国森林覆盖率18.21%。中国森林面积占世界的4.5%,居俄罗斯、巴西、加拿大和美国之后,列第五位;森林蓄积占世界的3.2%,居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和刚果之后,列世界第六位;人工林面积列世界第一位;中国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30位;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32公顷,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9.421立方米,居世界第122位。
  1.天然林资源
  天然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天然林面积11576.20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68.49%。其中林分面积11049.32万公顷,占95.45%;经济林面积207.75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1.79%;竹林地面积319.13万公顷,占2.76%;天然林蓄积1059311.12万立方米,占森林蓄积的87.56%。天然林分每公顷蓄积量为95.87立方米。天然疏林面积474.93万公顷,蓄积11428.93万立方米。
  天然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各省(区),其中黑龙江、内蒙古、云南、四川、西藏5省(区)天然林面积合计5983.10万公顷,占全国的51.68%;蓄积合计732219.40万立方米,占全国的69.12%。
  2.人工林资源
  人工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恢复和重建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林木产品、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人工林面积5325.73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31.51%。其中,林分3229.35万公顷,占人工林面积的60.64%;经济林1931.25万公顷,占36.26%;竹林165.13万公顷,占3.10%。人工林蓄积150452.56万立方米,占森林蓄积的12.44%。人工林分单位面积蓄积46.59立方米/公顷。人工疏林地面积125.03万公顷,人工疏林蓄积1387.46万立方米。未成林造林地面积489.36万公顷。
  人工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区),其中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四川5省(区)人工林面积合计为1981.11万公顷,占全国人工林面积的37.20%,蓄积合计62834.75万立方米,占全国人工林蓄积的41.76%。
  二、中国森林资源特点
  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中国森林资源呈现出“总量持续增加、质量有所提高、结构趋于合理、体制渐趋完善”的良好发展态势。然而,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于生态建设、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明显不足,森林资源地理分布不均,与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森林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经营水平低、综合效益差,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满足林产品有效供给、有效发挥森林多种效益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总体上看,中国现有的森林资源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1.森林资源绝对量高,人均占有量低
  中国森林绝对数值可观,分别居世界的第5位和第6位,但相对于我国地广人多、维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中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总量的4.52%和3.22%,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32公顷,仅是世界人均占有水平0.6的22%;人均占有森林面积蓄积量9.42立方米,而世界人均占有森林蓄积达64.63立方米。这就是说,用占世界不足5%的森林资源既要满足世界22%人口生产、生活需要,又要满足维护世界7%土地生态环境的需要。中国在世界上属于森林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之一。
  2.森林覆盖率较低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为18.21%,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29.6%的61.52%。
  3.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制约了森林整体功能的发挥
  中国森林资源由于受人为活动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主要江河流域和山地丘陵地带。从地域分布来看,森林资源分布总的趋势是东南部多、西南部少,在东北、西南边远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东南、华南丘陵山地森林资源分布多,而西北地区、内蒙古中西部、西藏大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华北、中原地区,以及长江、黄河下游地区,森林资源分布较少。我国的主要林区有东北及内蒙古林区、西南高山林区、东南低山丘陵林区、西北高山林区和热带林区等五大林区。这五大林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成,森林面积占全国的近8成,森林蓄积占全国的9成以上。森林覆盖率以东北内蒙古林区最高,西南高山林区最区最少;森林蓄积以西南高山林区最多,西北高山林低;森林面积以东南低山丘陵林区最多,西北高山林区最少。
  4.成过熟林比例低,可采资源不足
  在全国林分中,成熟林面积1714.79万公顷,蓄积301660.98万立方米,分别占12.01%和24.94%;过熟林面积876.99万公顷,蓄积212482.93万立方米,分别占6.14%和17.56%。在用材林中,成过熟林面积仅占12.9%,蓄积占28.8%。用材林中近成熟林蓄积量为269960万立方米,占林分总蓄积的22.3%。
  5.森林生产力低,单位面积蓄积量低
  全国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为84.73立方米(其中天然林分95.87立方米/公顷,人工林分46.59立方米/公顷),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00立方米。
  三、森林资源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国森林面积达到2.1亿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9%以上,大江大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主要风沙区的沙漠化有所缓解,全国生态状况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到2020年,全国森林面积达到2.2亿公顷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45亿立方米,完成低效林改造1900万公顷,减少天然林资源消耗6.8亿立方米,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1333万公顷,人工林商品材的供应率达到70%左右,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205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林产品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最终进入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新阶段。根据总体目标,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的阶段目标为:
  1.近期以保护为主,让天然森休养生息
  近期目标:尽快扭转天然林生态系统处于逆向演替的局面,主要是2000~2010年长江、黄河上中游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天然林的商业性采伐,对该地区现有的天然林、人工林、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采取封山堵卡、专业管护与个体承包等形式进行全面有效管护,并大力建设生态公益林。将东北、内蒙古等国有林区的森林划分为禁伐区、限伐区和商品林经营区,禁伐区全面停止森林采伐,限伐区调整森林采伐方式,调养木材产量,商品林经营区解决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到2010年,新增森林面积3668万公顷,人工林供材率达到50%(占国家材)。
  2.中期以培育为主,加速天然林恢复与发展演替的进程
  中期目标:到2030年,逐步扩大天然林保育实施区域,在基本遏制重点生态地区生态系统逆向演替趋势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天然林资源的管护;利用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措施,促进天然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加速其恢复与发展演替的进程。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人工培育措施;对自然条件优越,已处于顶极状态的天然林,应加强管护,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对破坏较为严重,恢复与发展缓慢甚至逆向演替的天然林,应采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加强抚育等措施,以加速其进展常规演替的进程。到2020年,新增森林面积2960万公顷,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612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比率达到16.80%,95%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000万公顷。
  3.长期以资源培育及合理利用为主,实现天然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
  长期目标:对全国天然林分布区实行保育措施,到21世纪中叶,完善保育体系,实现森林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森林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林业产业健康发展、资源可持续经营。到2050年,新增森林面积4696万公顷。
  (孔卓)
  中国的人工林建设
  一、2006年全国造林完成情况
  2006年,全国计划造林378.26万公顷,实际完成271.79万公顷,完成年计划的71.85%,比上年减少25.50%。
  在全年完成的造林面积中:
  按造林方式分,人工造林244.61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4.31%,占全年造林的90.00%。飞播造林27.1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34.73%,占全年造林的10.00%。按造林方式分2006年造林面积与2005年比较情况。
  按林种用途分,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完成造林面积分别为48.16万公顷、40.33万公顷、182.47万公顷、0.48万公顷和0.35万公顷,分别占全部造林面积的17.92%、14.84%、67.14%、0.18%和0.13%。与2005年相比,防护林比重下降了6.28个百分点,用材林比重上升了1.07个百分点,经济林比重上升了5.58个百分点,薪炭林比重下降了0.26个百分点,特种用途林比重下降了0.10个百分点。生态公益林(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造林保持较高比重,占全部造林面积的67.27%。
  按经济成份分,公有经济造林136.36万公顷,其中国有经济造林58.14万公顷、集体经济造林78.22万公顷;非公有经济造林135.43万公顷,分别占全部造林面积的21.39%、28.78%、49.83%。2006年不同经济成分造林面积比例示意图见图3。
  按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全年造林面积位居前三位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和甘肃省,分别完成造林38.38万公顷、30.47万公顷和24.76万公顷。
  按林业重点工.程分,2006年林业重点工程共完风沙源、三北及长江流域、速丰林工程造林面积分别成造林179.07万公顷,占全国造林面积的比重为为22.42万公顷、97.70万公顷、21.97万公顷、65.89%,比2005年下降19.62个百分点,非重点工36.07万公顷和0.91万公顷,分别占全部造林面积程造林比2005年上升19.62个百分点。在全部造林的8.25%、35.95%、8.08%、13.27%和0.33%面积中,天保、退耕(不含京津风沙源退耕)、京津2006年各地区林业重点工程造林情况。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与造纸业改培19337公顷。按地类分、按投资主体分、按培育发展关系密切。2006年完成工程造林(包括荒山荒目的分、按树种分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完地、采伐迹地、非林业用地造林)13726公顷、定向成情况。
  二、主要特点
  (1)多树种结合进一步优化造林树种结构
  各地在造林树种选择上既适应林业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杨树、桉树、松树等速生用材树种,也从长远考虑储备木材资源发展乡土珍贵阔叶树种,长短结合,注重造林树种多样性。目前全国开展较大规模的造林树种达100多种。杨树是平原地区栽培面积较大、最适于短轮伐期工业用材树种之一,生长快,产量高,易于更新,杨树及其杂种营建的人工林为中国森林资源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各地杨树造林积极性十分高涨。江苏省泗阳县持续开展“杨树产业年”活动,年均新植杨树1000万株以上,全县成片杨树林达4万多公顷,杨树年产量100万立方米,7万公顷耕地均已实现农田林网化;杨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形成了集良种选育繁殖、规模集约化造林、木材深加工和出口贸易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化发展格局。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较大规模试验种植桉树人工林,目前已逐步成为中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在南方十多个省区加以繁殖推广,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纸浆材树种。目前中国引种栽培的桉树人工林面积仅次于印度、巴西,居世界第三位。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8~2003)结果,中国有桉树人工林面积71.62万公顷,林木蓄积量1674.4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四川、湖南、江西等省区,前三个省区的桉树人工林面积占全国桉树人工林总面积的92.3%。广东省湛江市作为“桉树王国”,拥有5个桉树苗组培厂和90多个扦播苗圃,实现了造林不用种子,年产无性系苗1亿多株,良种覆盖率达100%,全市拥有17万公顷桉树人工林,四年轮伐一次,每年可供砍伐约4万公顷,约产出420万吨桉木。2006年11月14~16日第四届第二次全国桉树研讨会在昆明召开,会上宣布中国桉树育种联盟正式成立。在抓好速生用材树种造林的同时,乡土珍贵用材树种、地方特色的经济林树种的造林比重明显加大,干旱地区臭椿、榆、刺槐、山杏、柠条、柽柳、沙棘等乡土耐旱树种和优良灌木树种造林得到进一步重视。
  (2)启动新工程新项目拓展造林绿化新领域
  为提高血吸虫疫区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2006年国家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云南等省启动实施了林业血防林工程。为适应国家能源战略的需要,国家林业局和相关省区大力推进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在四川、云南等省启动实施了一批以膏桐、黄连木、光皮树等能源树种为主的能源林造林示范项目,并为全国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建设进行了大量前期工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形势,通过与有关国际组织合作,在有关科研单位和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组织开展了林业碳汇项目本底调查,开展了碳汇计量研究,并在四川、云南、广西、内蒙古等地积极推进、试点实施了一批林业碳汇造林再造林项目。山西等地通过建立矿山开发植被恢复补偿基金制度,加大了矿山植被恢复和造林绿化力度,为矿山植被恢复、造林绿化建立了有效的资金渠道,推进了矿山等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进程。江西、江苏、山东、河北、河南等省,结合新农村绿化、通道绿化、农田林网、园林城市建设等,从建立平原地区木材储备基地战略出发,大力开展平原造林绿化,发展平原林业,取得了很大成效。这些新的造林绿化工作领域,丰富了造林绿化的内涵,拓展了造林绿化的发展空间。
  (3)规范工业原料林采伐管理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
  工业原料林,是特指为供应工业用木质原料而人工营造并定向培育的森林和林木,具体包括:以木材为原料的加工企业为满足其原料供给,在区划的商品林地内人工营造的森林和林木;其他组织或个人按照明确的木质工业原料供应渠道,在区划的商品林地内人工营造的具有速生树种特性的森林和林木。为加强定向培育工业原料用材林的采伐管理,规范经营行为,促进有序发展和合理利用,2006年6月8日国家林业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工业原料林采伐管理的通知》(林资发[2006]110号),通知要求,一是要认真做好工业原料林的认定落实工作,二是要科学编制工业原料林经营方案,三是充分保障工业原料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四是依法加强工业原料林的采伐管理,五是切实加强工业原料林经营利用的环境管理。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工作,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行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资产评估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财政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制定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于2006年12月25日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以财企[2006]529号文件印发,自2007年1月1日起实行。《规定》对评估范围、评估机构和人员、核准与备案、监督管理等提出明确要求。《规定》的发布将对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森林资源规范流转、维护森林所有者合法权益等发挥重要作用。
  (4)金融部门进一步加大支持林业工作力度
  12月21日,国家林业局、国家开发银行在北京签订“十一五”期间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支持林权制度改革,加速生态、产业两大体系协调发展,共同推进现代林业进程和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十一五”期间,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双方确定共同扶持五大领域:一是涉及林浆纸(板)一体化的上下游工程,如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林板林纸一体化项目等;二是支持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的林业项目,如名特优新经济林、花卉、木本粮油等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续产业发展、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等;三是支持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林业工程,如防沙治沙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四是支持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支持境外森林资源综合开发、生物质能源利用等领域。双方在上述范围内将积极探索开发性金融支持方式,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支持领域。多年来,国家开发银行与国家林业局保持了良好合作关系,对国有森工企业、林产工业、速生丰产林建设等给予了大力支持。双方本次共同签署的《国家林业局、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林权制度改革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是在“十五”期间合作基础上的加强和扩展。集体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后,各地以林权抵押贷款为核心的金融创新工作进一步加大力度。福建基本形成银林合作机制,林业小额贷款由试点进入全面推广,省林业厅先后与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国家开发银行福建省分行、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福建保监局、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了商业性信贷、政策性信贷加商业性保险的林权抵押贷款模式。2006年福建省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各类林权抵押贷款30.67亿元,年末余额16.92亿元,较2005年新增7.32亿元,小额贷款受益农户达2260户。
  (5)进一步加大林业改革工作力度
  一是集体林林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成功举办了集体林林权制度改革高峰论坛,召开了集体林林权制度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全面总结了福建、江西、辽宁、浙江等省的成功经验,安徽、云南、湖南、湖北、贵州、河北、内蒙古、重庆等省(区、市)也启动了改革试点工作。林权制度改革激活了经营主体造林的积极性,一些地方造林面积大幅度增长。二是重点国有林区和森工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伊春市林权制度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吉林森工集团进行了国有林业管理体制、企业产权制度、剥离企业的社会职能、安置企业富余职工等多项改革。三是国有林场改革积极推进。《关于加快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正在抓紧报批。四是按分类经营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森林生态效益制度建设。2006年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由20亿元扩大到30亿元,补偿面积由4亿亩增加到6亿亩,360万农户2000多万人直接受益。20多个省区市出台了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广东每年安排4亿元、浙江每年安排1亿元用于重点公益林经营。
  三、存在问题
  一是2006年部分地区水涝灾害、干旱严重,对新造林的成活造成极大威胁,严重影响造林绿化的顺利实施和造林绿化成果的巩固;二是种苗供需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优良乡土阔叶树种特别是珍贵阔叶树种的种苗供不应求;三是造林绿化的难度加大,特别是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本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四是近年来新造林面积大,中幼林比例高,抚育欠账严重,影响林地生产力的提高和林业综合效益的发挥,森林经营工作亟待加强;五是随着林业改革的深入和《物权法》的颁布实施,要求尽快出台与之适应的配套政策,林农对营造林的科技和服务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在这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王恩苓)
  全国木材类产品生产及进出口概况
  一、全国木材类产品生产情况
  2006年全国木材产量6611.78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8.91%。增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社会主体营造的工业原料林已进入采伐期,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内的人工商品林采伐进行试点及农田防护林采伐更新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国务院同意“十一五”期间森林采伐限额有所增加。在全部木材产量中,原木产量6111.68万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21.68%;薪材产量500.10万立方米,比2005年减少6.95%。2006年全国锯材产量大幅增长,达到2983.53万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66.65%。2006年全国人造板产量7428.56万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16.20%,增速与上年持平;其中胶合板2728.78万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8.50%,占全部人造板产量的36.73%;纤维板2466.60万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19.71%,占全部人造板产量的33.20%;刨花板843.26万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46.38%,占全部人造板产量的11.35%;其他人造板1389.92万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11.97%,占全部人造板产量的18.71%。
  2006年全国松香产量91.54万吨,比2005年增长36.30%。松节油产量9.31万吨,比2005年增长42.57%。栲胶和紫胶产量都在稳步增长。
  纸和纸板产量6500万吨,比2005年增长16.07%,国内木浆产量526万吨,比2005年增长47.75%。
  2006年全国木材类产品产量。
  二、2006年全国木材类产品进出口情况
  2006年全国进口原木、人造板、纸和纸板等的折合量,约为17005万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7.95%,其中进口原木3215万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9.47%;进口锯材615万立方米,与2005年基本持平;进口人造板133万立方米,与2005年相当;其中胶合板41万立方米,比2005年减少29.17%;纤维板57万立方米,下降16.24%;刨花板35万立方米,增长10倍多;进口木浆796万吨,比2005年增长5.82%。2006年,我国进口原木、锯材、人造板、木浆及纸和纸板耗汇178亿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1300多亿元。
  我国的人造板、木家具及纸和纸板的出口也创出新高,全年出口创汇184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近1倍。增幅较大的有家具、纸和纸板、纸制品及人造板。2006年人造板出口达到986万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1.12倍,其中胶合板出口830万立方米,增长49.82%,扣除进口用外汇净创收27亿美元,纤维板出口146万立方米,增长52.08%,扣除进口用外汇净创收4亿美元;木家具出口24814万件,增长66.12%,扣除进口用外汇净创收86亿美元;木浆出口7万吨;纸和纸板出口305万吨,与2005年相比增幅高达43.87%,是历年出口量最多的一次;纸制品扣除进口用外汇净创收23亿美元。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木家具、胶合板、纤维板、纸制品这四种产品是国内仅有的几种出口量大于进口量的木材类产品,其他产品还维持着进口量大于出口量的局面。
  2006年全国木材类产品进出口情况。
  (国家林业局全国木材行业管理办公室 刘国珍)
  2006年造纸林基地概况
  一、有关政策、规划执行情况
  “十五”期间,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全国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关于加快我国造纸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加快造纸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打破了过去用材不造林,林纸分离的管理体制,为中国造纸工业创造了林纸一体化的新机制,理顺了林纸发展的关系,有利于从根本上扭转中国造纸工业原料结构不合理的局面。文件对造纸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规划、管理机构、建设资金、采伐管理、税收政策以及对中国林纸一体化发展的原则、目标和布局等重大问题,都作了明确规定,为林业、纸业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社会各界与林业、纸业正在加快进行植树造林,林业部门也在加大力度进行税费和采伐指标的改革,到2006年已取得了一定效果。预期到2010年完成规划造纸速生林基地550万公顷,新增木浆产量550万吨,将国产木浆比重提高到15%。
  “规划”的实施标志着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正式启动,对打破林纸分离的传统管理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用资本纽带和经济利益,将制浆造纸企业和营造造林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的产业化新格局,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到2006年,国家与省市批准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已达20多个,其中较大的项目有:湖南泰格,福建南纸、青纸,印尼金光,新加坡金鹰,芬兰斯道拉恩索,云南云景,广州造纸、晨鸣湛江、广宁鼎丰,广西贺达、南宁凤凰,宁夏美利,安徽安庆,山东华泰、泉林、晨鸣、太阳,河南濮阳、焦作,湖北汉阳等企业都在大力植树造林。
  国产木浆产量已由2004年的234万吨提高到2006年的526万吨,其中年产量达到100万吨漂白硫酸盐化学木浆的海南金海浆纸公司和年产22万吨的山东森博纸业公司均已正常生产,湖南怀化纸业公司年产40万吨化学木浆项目即将投产,广西凤凰、贺达,广东鼎丰,广州造纸,云南云景,福建南纸、青山,富伦玖龙等纸业公司都在进行技术改造,扩大化学木浆产量。化学机械木浆也在加快发展,“十五”期间,从国外引进年产10万吨以上的生产线已有10多条,其中20万吨以上的生产线有山东晨鸣、博汇,10万吨以上的生产线有山东华泰、泉林、德州,河南龙丰、瑞丰、新亚,湖南岳阳,汉阳晨鸣,江西晨鸣等纸业公司均已投产。还有广西金桂、斯道拉恩索,以及宁波亚洲、湖北黄冈、秦皇岛抚宁、山东照东方等纸业公司已上报引进项目。部分企业准备采用国产设备发展化学机械木浆。今后几年国产木浆会有较大增长,预计进口木片随木浆产量增长而大幅增加,为木浆产量的增长提供新的原料来源。
  目前全国已有72个造纸企业上报造林规划,到2010年完成450万公顷。以木材为原料的制浆造纸企业,其植树造林面积不断扩大,营林质量受到广泛重视与提高。用于造纸的不同树种的研究开发与栽培种植正在朝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为各地区、各企业根据造纸行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制浆造纸的速生良种提供条件。林纸一体化重点项目情况见表1。
  二、大型林纸企业植树造林现状
  湖南泰格林纸集团如今已拥有林业基地10万公顷,苗圃1000公顷,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共24个基地。到2010年林业基地面积扩大到65万公顷,2015年达到100万公顷,项目区森林覆盖率将提高10个百分点。年产浆纸350万吨,年产值达200亿,利税过30亿元。湖南省委表示,要把泰格的林纸产业作为湖南的支柱产业,要把泰格的林纸“十一五”规划纳入全省的“十一五”规划,泰格的“十一五”重点项目纳入全省标致性工程,全部享受湖南省重点工程的优惠政策。从2006年第三季度开始,泰格林纸已经开始了采伐自有林,预计2007年和2008年分别采伐8万亩,2009年提高到15万亩。
  海南金海浆纸年产100万吨化学木浆工程已于2005年初投产,年需制浆木材约400万立方米,他们在建厂前几年即开始造林,按其母公司金光集团的规划,将在海南省建设浆纸林基地23.3万公顷,此方案已获省政府的批准,正在逐年实施。海南省政府强调,结合实施退耕还林,搞好林业基地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要在扶持大的林业专业户的同时,积极推行公司运作方式的改革,让那些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具有雄厚实力的大企业,成为人工造林的主导力量。
  由芬兰斯道拉恩索(广西)林浆纸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广西北海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已通过专家评审。经与当地政府部门密切配合,在北海、防城、玉林、崇左等4市15县以及8家大型国有林场进行全面规划设计。目前已完成桉树造林面积2万多公顷。
  由印尼金光集团投资的广西金桂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于2006年10月在广西钦州动工。建设规模180万吨浆、310万吨纸,计划投资410亿元。其中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一期工程,投资约80亿元,由金光纸业(中国)投资公司和广西钦州华晖林业公司共同投资,建设规模,年产30万吨化机浆生产线、60万吨白卡纸生产线以及7万公顷(总规划为60万公顷)桉树、相思树原料林基地。到目前已投资9亿元,造林10万公顷。2006年广西林业局所属的13个大型国有林场中,其中5个林场总共70万亩林地划归金光集团。
  湛江晨鸣林纸一体化项目于2006年11月在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奠基。项目总投资94亿元,包括年产漂白化学木浆70万吨,林业基地20万公顷。
  宁夏美利纸业公司所辖宁夏美利集团绿丰公司组建了7个林场,在宁夏、甘肃、内蒙三省15个县沿腾格里沙漠边缘半径纵深260公里地域内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植树造林大会战,到2004年共计造林2.67万公顷,完成林纸一体化营林基地规划的40%,成活率达85%,苗木长势良好,在大沙漠边缘铸造了新的绿色长城,创造了宁夏沙漠造林的奇迹。
  云南云景林纸公司到2004年已种树4.67万公顷,计划投资3.5亿元,再用5年时间完成规划6.67万公顷纸材林地。云景公司调整树种,从广东引种桉树,对原计划6.67万公顷思茅松调整为4万公顷思茅松,2.67万公顷桉树。桉树的引种,标志着该公司在种植技术、树种选择上的一次突破,不仅缩短了木材的生长周期,提高木材的利用价值,还将使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福建南纸股份有限公司营林形式已从自办林场、合作造林、有偿投资经营发展到股份经营。至2004年底已造林6.53万公顷,其中自办2.38万公顷、合办1.02万公顷、合作3.13公顷,“十一五”规划造林面积达到20万公顷。
  福建青州纸业公司到2004年底已造林7.3万公顷。新建的纸林基地10.67万公顷也已启动,其中马尾松占8万公顷、杉木1.33万公顷、桉树1.33万公顷,总投资6.6亿元。规划2010年总造林面积达到20万公顷。
  为确保林纸基地顺利发展,福建省人民政府2005年发布了《关于加快人工用材林发展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对林纸一体化建设提出以下扶持政策:
  (1)凡列入工业原料林基地发展规划范围内的林地,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根据基地年度造林计划,优先规划造林用地。
  (2)凡1998年1月1日以后,由企业投资造林的工业原料林基地,经营面积达1333公顷以上的,年度造林规划达到333.3公顷以上,且造林资金落实的企业,采伐指标不足的,可逐级上报省林业厅,实行单报单批。
  (3)基地经营者可自主编制森林经营方案,自主确定林木采伐年龄,已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基地经营者,可申请采伐指标单列。
  (4)基地林木的采伐重点控制林木蓄积量,放宽出材量控制,并允许按伐区设计的出材量办理木材运输证件。
  (5)新造的人工林,维简费和70%的育林费采取自提自用办法,留给生产经营者,专项用于造林育林。
  (顾民达)
  中国的竹产业
  一、2006年全国竹业生产情况
  长期以来国家林业局高度重视竹业工作,2006年举办了隆重的竹文化节,评选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竹业发展特色明显、规模效益显著、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国竹子之乡,产竹省区(市)进一步加大竹林培育和竹产业发展力度,将竹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加快竹产业发展,为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年竹子造林面积45071公顷,比2005年减少49%;采伐毛竹87048.80万根,篙竹44126.76万根,小杂竹2061.27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加20.46%、2.83%及减少14.17%;生产竹笋干470344吨,比2005年增加1.55%。2006年产竹省区(市)竹业生产情况。
  二、主要特点
  (1)农业综合开发林业建设“十一五”规划将竹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列入重要内容。为加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竹林培育扶持力度,2006年9月出台的《农业综合开发林业建设“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竹林培育将以现有竹林集约化经营和低产林改造为主,重点扶持竹林培育大户和竹产业发展优势区,结合基地建设引导产品加工和市场销售,积极促进新竹种资源培育和加工利用。《规划》提出以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安徽、四川等省为重点,建设一批竹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扶持基地建设和竹林培育大户。根据目前农发资金对林业项目投入额度和预计增长比例,规划“十一五”期间建设竹林培育示范基地80个,面积1万公顷,涉及7省149个县,投资2亿元;重点扶持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以经济林、花卉和竹材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40个,带动当地群众加快加工转化增值。
  (2)隆重举办第五届中国竹文化节。由国家林业局、福建省人民政府、国际竹藤组织联合主办,福建省南平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林业厅、中国竹产业协会承办的第五届中国竹文化节,于2006年10月22日~23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市隆重举行。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江泽慧,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福建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刘德章,国际竹藤组织总干事古珍博士都亲自到会并发表了致辞,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莅临指导并宣布竹文化节开幕,全国人大环资委、全国政协人资环委、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和国家林业局的有关同志,国际竹藤组织部分成员国的驻华大使、外交官,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70多位外国专家,台湾和大陆有关科研院所(校)的竹业专家80多人,以及来自全国产竹省的代表、国内外竹加工企业家、新闻媒体记者等约1600人参加了竹文化节。本届竹文化节主题是“弘扬竹文化、发展竹经济、建设新农村”。竹文化节活动内容丰富,除进行了盛大的开幕式外,还举办了“中国竹业博览会”、“国际竹子研讨会”、“海峡两岸竹文化交流与竹业发展论坛”、“中国竹产业协会四届二次常务理事会”。宣布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命名“中国竹子之乡”的决定,并向获得“中国竹子之乡”称号的30个县(市、区)颁发牌匾。组织了种植纪念竹、参观竹加工企业、考察竹林培育示范基地、举办了中国竹文化专著——《绿竹神气》首发式、福建省竹木产业经贸洽谈会暨合作项目签字仪式、富有竹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专场文艺演出——《情系竹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鼓励先进,提高竹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培植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竹文化节组委会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武夷山市公证处公证员的全程监督下,组织专家对各省区(市)参加中国竹业博览会的参展组织工作和参展产品进行评选,共评选出特别贡献奖1个、优秀组织奖3个、组织奖2个,并有金奖产品100项;福建省南平市林业局获得特别贡献奖,福建省林业厅、浙江省林业厅、湖南省林业厅获得优秀组织奖,四川省林业厅、江西省林业厅获得组织奖,福建省南平市延发竹木有限公司生产的“延发牌竹地板”等100项竹产品获得金奖产品称号,会议对获奖单位进行了表彰,对获奖产品颁发了证书和奖杯。
  第五届中国竹文化节是一次总结竹业发展经验、展示竹业成就、促进竹业健康发展的盛会,其成功举办对于进一步弘扬竹文化、发展竹经济,充分发挥竹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将产生深远影响,达到了“竹文化节搭台、促竹产业发展”的目的。
  (3)国家林业局命名30个中国竹子之乡。1996年原林业部命名了中国十大竹子之乡,对推动中国竹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竹业的迅猛发展,一批竹业重点县脱颖而出。为进一步发挥中国竹子之乡的示范带动作用,根据全国竹业发展的形势要求,2006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中国竹子之乡”评选命名活动,对原林业部命名的“中国竹子之乡”进行了审核确认。按照评选活动方案,经过专家评审会评审和公示,2006年10月12日国家林业局发布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命名“中国竹子之乡”的决定》,(林造发[2006]190号文,以下简称《决定》)命名浙江省安吉县等30个县(市、区)为“中国竹子之乡”(具体名单附后)。《决定》要求获得“中国竹子之乡”称号的单位保持荣誉,再接再厉,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推动竹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带动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竹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要求有关省(区、市)林业厅(局),充分利用这次契机,认真组织本省有关县市向命名单位学习,深入总结经验,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推进本省竹业发展上新的台阶。
  (4)竹质工程材料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由国家林业局推荐,国际竹藤网络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联合完成的“竹质工程材料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J-202-1-01),由此打破了林业行业连续几年未获一等奖的局面,同时也展现出竹藤科学技术发展的广阔前景。“竹质工程材料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是在总结“九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竹藤资源培育及其高效利用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863”计划等项目“竹木复合新型结构材料制造技术”的研究,在竹质工程材料的制造和应用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使竹材工业化、规模化利用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项目从竹材基础研究入手,揭示了竹材材性变异规律及其与加工利用的关系,为竹质工程材料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在新型竹质结构材制造、新型竹质装饰材制造和新型竹炭材料制造等三个方面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开发出建筑用竹结构材、无甲醛竹集成材、竹木复合轻质高强结构材、柔性大幅面无纺布强化竹材装饰单板、纳米改性竹炭、高脱色性能颗粒活性炭和环保型竹材防腐剂等三大类32种新技术新产品;申请了国家专利17项(发明专利11项),授权8项(发明专利6项);在全国6省市建成14条示范生产线;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69亿元,利税1399万元,出口创汇555万美元。该研究成果将在建筑、装饰、食品和环境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市场潜力巨大,同时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竹产业高速发展,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及生态环境改善作出重要贡献。
  (5)龙头企业带动竹资源培育,竹产品区域特色明显。2006年全国竹产业呈现出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国内外需求联动发展、公司+基地+农户联姻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等共荣发展的生动局面。浙江、福建两省和一些重点产竹县由于产业互动,产销联姻,生产链、加工链、销售链逐步建立起来,将千家万户竹农的竹林培育与竹加工企业和大市场结合起来,既保证了竹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也大大加快了竹林培育进程,竹林资源显著增长,竹产品区域特色显著。福建省竹林面积从2001年的90万公顷增加到2006年的100万公顷,丰产竹林面积从2001年的14万公顷增加到26万公顷,每年抚育竹林面积47万公顷,施肥面积9万公顷以上,喷灌面积1.4万公顷,丰产竹林示范基地效益从原来的每公顷4500元普遍增加到12000元以上。浙江省现有竹林面积78万公顷,占全省森林面积13.4%,其中毛竹林60多万公顷,雷竹等食用笋竹8万多公顷,其他小杂竹近7万公顷;毛竹蓄积量16.61亿株;全省几乎每个县市区都有竹林分布,面积在0.67万公顷(10万亩)以上的有43个县市区,1.33万公顷(20万亩)以上的16个县市区;竹林面积超2万公顷(30万亩)的11个县市,依次是:安吉县、临安市、龙泉市、富阳市、衢江区、龙游县、诸暨市、余杭区、庆元县、德清县和遂昌县。安吉是浙江省竹林面积最大的县,竹林面积近7万公顷,毛竹是该县的主要竹种,面积约5万公顷;其次是临安市,竹林面积约6万公顷,毛竹、雷竹、小杂竹各占三分之一。国内众多投资商看好广东竹产业,全省竹加工企业2243家,年产值5万元以上的25家,形成建材、日用品、食用笋、造纸、工业品等5大竹产业门类,全省竹林面积达到43万多公顷,涌现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竹产品大县,如茶杆竹出口大县怀集县;竹工艺品出口大县信宜市和五华县,信宜市每年出口创汇1亿美元;上缴国家税费2000多万元竹笋加工出口大县英德市、清新和揭东县;竹浆造纸大县广宁县和南雄市;竹牙签加工.大县龙门县;毛竹生产大县南雄市和仁化县等,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竹产业发展模式。广东省到2010年规划建成67万公顷竹林,扶持省级龙头企业10家,发展竹工艺品、绿色食品、生活用品、建筑装饰材料、制浆造纸、观光旅游等6大竹子加工利用产业。四川省大力发展竹浆纸业、竹家具、竹建材、竹胶合板、竹地板、竹工艺品、竹食品和竹文化旅游业等竹产业,全省竹浆加工能力达到120万吨,年产量突破78万吨;竹笋年产量41万吨,年加工量14万吨。一批龙头企业和名优品牌迅速发展,永丰纸业开发了“永丰”牌静电复印纸、打字纸共20多个系列产品,雅安中竹纸业创立了“中竹”牌漂白硫酸盐竹浆板,键为凤生纸业开发了“凤生”牌机制纸等两大系列产品,南充富达竹业创立了“崃庆”、“崃福”系列竹覆膜板,富顺县锦明笋竹食品有限公司创立了“半坡脆笋”牌10大系列28个产品。
  三、存在问题
  (1)竹区生产道路问题。竹区道路不通已成为制约竹林培育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浙江省有人测算,拖拉机、农用车可到达的竹林作业区域,每50公斤竹材砍运成本(3~4元)占销售收入的10%左右;手推车可到达的竹林作业区域,每50公斤竹材砍运成本(约7元)占销售收入的20%左右;靠人工背运的每50公斤竹材砍运成本(12~18元)占销售收入的30%~50%。目前,市场价每50公斤竹材35元左右,一般每亩竹林年产竹材1000公斤,销售收入700元。如果能将机耕路延伸到竹山脚下,每亩就可为竹农增收200-300元。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解决竹区生产道路问题是提高竹林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的迫切需要。
  (2)科技兴竹问题。一些地方毛竹特别容易被风刮倒、被雪压倒,竹林病虫害日趋严重,竹林越来越经不起干旱。生产竹地板要求使用6年生以上的毛竹,但现在毛竹砍伐年龄越来越低,母竹也越来越年轻,这样下去既影响竹产品质量,也影响竹林产出。当前竹农迫切需要加强竹林高效稳定可持续经营的新技术、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的新肥料、有效防治竹林害虫的低毒高效新农药;推动竹区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研究竹子的新功能,探索竹材深加工的新方法,开发出竹材新产品,使竹产业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条件,让竹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问题。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竹材加工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都不够重视,造成了市场上的竹产品同质化。随着竹产业的不断发展,竹材加工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竹材加工行业要不断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竹材加工利用也应该朝着多种方向发展,使市场上的竹产品能够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4)竹材价格问题。竹胶合板、竹地板、竹浆造纸、竹凉席、竹窗帘等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使竹材原材料紧缺矛盾日益显著,价格不断攀升。浙江省部分竹材加工企业较多地区的竹材价格每百公斤已经上涨到80多元,比过去提高了50多元。尽管增加了竹农收入,促进了竹产区的经济发展,有助于淘汰落后的企业,但也使一些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的竹加工企业的原料成本上升,一定程度制约了竹加工业的发展。
  附:中国竹子之乡名单:
  浙江省安吉县,福建省建瓯市,浙江省临安市,福建省永安市,湖南省桃江县,浙江省龙游县,广东省广宁县,江西省宜丰县,浙江省德清县,贵州省赤水市,安徽省广德县,福建省沙县,福建省顺昌县,江西省崇义县,江西省奉新县,四川省长宁县,湖南省绥宁县,湖北省赤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四川省沐川县,浙江省余杭区,安徽省霍山县,广东省怀集县,安徽省黄山区,福建省武夷山市,湖南省安化县,江西省安福县,福建省尤溪县,安徽省宁国市,湖南省桃源县
  (王恩苓)
  林业产业政策要点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精神,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建立公平合理、竞争有序、发展协调的市场环境,引领、规范和扶持林业产业的发展,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步伐,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7个部门于2007年8月10日联合制定了《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并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会签同意,全文如下:
  前言
  1.林业产业是涉及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复合产业群体,具有基础性、多样性、生态性、战略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产业发展迅速,为农民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林业产业基础薄弱、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效益不好、市场发育不全等问题还相当突出,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物质产品、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的需求。为了加快和规范林业产业发展,充分挖掘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潜力,发展现代林业,推动生态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国家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要求,特制定本政策要点。
  2.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瓶颈约束效应日益凸显,发展循环经济,以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已成为重大战略取向。林业产业是规模最大的循环经济体,森林资源的可再生性和林产品的可降解性,为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展示了光明前景。加快发展林业产业,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3.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是维护国家木材安全的根本途径。森林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木材是国际公认的四大原材料(钢材、水泥、木材、塑料)之一。我国木材和林产品需求急剧增长,目前每年进口木材类产品折合原木达1亿多立方米,进口额高达200多亿美元。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经济越发达,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量越大。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又对保护森林资源提出了强烈要求。森林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的刚性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立足国内解决木材和林产品供应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4.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我国现有林地42亿多亩、可利用沙地8亿多亩、湿地近6亿亩;有木本植物80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2400多种、野生植物3万多种,发展林业产业潜力巨大。林业产业内容丰富,产业链条长,就业空间广。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最适应、最直接、最可靠的就业机会,充分释放林地、沙地、湿地资源和物种资源及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潜力,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5.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是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林业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现代林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是运用现代技术开发林业的多种功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多样化需求的林业。只有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为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提供重要保障。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不仅将产生巨大的生态、社会效益,而且将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种需求。
  一、目标和原则
  6.政策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优质高效、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大力提升林产品的供给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产品与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7.基本原则。
  ——坚持宏观引导。以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为导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逐步缓解林业物质产品、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总需求与总供给、消费结构与产品结构之间的矛盾。
  ——坚持生态优先。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
  ——坚持因地制宜。既坚持产业规划布局的统一性,又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坚持多元化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打破部门、区域和所有制的限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共同发展林业产业的新格局。
  ——坚持科教兴林。鼓励自主创新,推动产业技术进步,提高林业产业技术含量和整体素质。
  ——坚持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二、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与领域
  8.鼓励扶持促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以及需要重点发展的林业产业。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地、保护区建设,林木种质资源采集、保存、鉴定、开发和利用;林业基因资源保护;林木良种选育和林木良种基地建设。
  ——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按照国家批复的《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规划》,加快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支持国有、集体、民营单位和个人参与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鼓励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以外的具有规模、集中连片的定向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鼓励森林抚育,提高森林质量。
  ——珍贵用材树种和珍稀树种的培育。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大径级珍贵用材林和珍稀树种的培育。
  ——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建设。以木本粮油、干果为重点,以调整鲜果品种结构和提高产品质量为主攻方向,推进经济林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品牌型、外向型转变。重视野生经济林(灌木)树种保护、改良及开发利用。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参与野生经济林(灌木)树种的保护,并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品种选育、改良和开发利用。
  ——经济林果品储运、保鲜、分选、包装、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及现代物流配送产业。鼓励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干鲜果品、木本油料、调料、香料、药材等资源的开发。
  ——花卉和林木种苗产业。合理利用野生花卉、林木种质资源,选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发展基地生产,提高品质和生产力水平。重点发展鲜切花、高档盆花、食品花卉、化工花卉及观赏植物和高标准绿化种苗。
  ——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定向培育与产业化。大力培育和开发我国优良乡土能源树种,积极引种国外优良能源树种,建设速生高产和高热值、高含油的能源林示范基地。积极发展生物柴油、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生物质发电和供热、燃料乙醇等生物质能源产品的开发利用技术,引导、扶持一批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企业,提高生物质能源的产业化水平。
  ——生物农药和植物生长剂生产技术及产业化。根据南北方人工造林和林分经营管理目标,开发专用生物肥料;重点开发松材线虫病、松毛虫、枯梢病和蛀干性害虫等广谱高效生物农药,加紧对高效高毒毒株的筛选,研究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重组构建工程菌,提高杀虫生物农药的质量和产量;开发广谱和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逐步实现林业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目标。
  ——制药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保护野生药材资源,鼓励发展人工种植药材基地。加强植物活性提取物及植物源新药的开发,促进紫杉醇、青蒿素、喜树碱、印楝素、石斛碱、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等特色资源加工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竹藤基地建设及竹藤新产品生产技术研发。发展竹浆造纸、竹胶板、竹地板、竹装饰材、竹集成材、竹家具、包装箱、建筑模板与竹木复合材料及竹炭、竹醋等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利用竹笋等竹副产品。
  ——生态旅游业。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依法推进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狩猎场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加强风景林营造和更新改造,提升景观质量和生态文化内涵,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条件,发展与壮大第三产业。
  ——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利用。在严格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和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国际公约的前提下,鼓励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种源繁育和基地建设,促进由利用野生资源为主向以利用人工资源为主转变。建立规范的驯养繁殖(培植)及利用管理制度和严格的市场管理制度,对经济利用度大的物种,推行资源论证、拍卖和限额制度。引导、扶持一批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示范产业和产业群。
  ——木浆造纸业。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加快造纸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其他相关造纸产业发展政策,促进林纸一体化建设,继续推进《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的实施,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的产业化新格局。鼓励发展商品木浆项目,依靠国内市场供应木材原料的制浆项目必须同时规划建设造纸林基地或者先行核准其中造纸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不得以未经核准的林纸一体化项目的名义单独建设或圈占造纸林基地,承诺依靠国外市场供应木材原料的制浆项目要严格履行承诺。鼓励现有林场及林业公司与国内制浆造纸企业共同建设造纸原料林基地。
  ——人造板制造业。以品牌产品、龙头企业为核心,重点改造、扩大现有人造板骨干企业的生产规模,引导和促进小企业的联合与重组,逐步培植一批大型人造板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鼓励国有、民营大中型人造板企业建立自有原料林基地,推动林板一体化发展。
  ——林产化工产品精深加工。在巩固松香、松节油等传统主导出口产品的同时,大力发展松香、松节油和以松香为原料的香料产品、药品、五倍子单宁酸、紫胶等其它林化产品的精深加工产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木材水解、木材热解系列产品的档次。鼓励国有、民营大中型林化企业建立自有原料林基地,推动林化一体化发展。
  ——木材功能性改良、木基复合材料和非木质材料林产品开发及综合利用。不断完善人工木材的改性技术,提高木材的硬度、强度、密度、环保、耐腐、抗虫及阻燃等性能,替代优质木材。
  ——次小薪材、沙生灌木、三剩物的综合利用和废旧木质材料、一次性木制品的回收利用。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木材节约和代用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58号)的有关规定。
  ——林产品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的设备制造。鼓励原始和集成创新,高起点引进林产品深加工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促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提高生产能力、监控检测、自动化控制水平为重点,提高设备装备水平。
  ——森林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际合作。支持企业到境外设厂、开发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外资,引导外资投向《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中的林业领域。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示范区及其配套项目建设。鼓励发展草原围栏及舍饲圈养、固沙、保水、改土新材料、沙产业。
  ——山区基础设施和林业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和开发山区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促进低效林改造和山区特色产业化。
  9.限制以优质林木为原料的一次性木制品与木制包装的生产和使用以及木竹加工综合利用率偏低的木竹加工项目。限制新建单线规模在5万立方米/年以下的高中密度纤维板项目、单线规模在3万立方米/年以下的木质刨花板项目以及1000吨/年以下的脂松香生产项目。
  10.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有关政策、法规,淘汰现有林业生产能力中落后的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等。加快淘汰并禁止新建未达到国家环保标准的小型人造板企业、直火法等土法生产松香的小企业、湿法生产纤维板及未达到国家质量标准的林产品。严格禁止超过生态承载力的旅游活动和药材等林产品采集活动。禁止在严重缺水地区建设灌溉型造纸林基地。禁止砍伐天然林特别是热带雨林、季雨林营造大规模工业原料林基地。
  三、区域发展政策
  11.逐步形成以东南沿海地区、南方用材林区、黄淮海平原地区等为主导的用材林产业带;以华北平原、西北、东南沿海地区为主导的重点干鲜果品经济林产业带;以南方和西南地区竹资源集中分布区为依托的竹产业带。
  12.发展以东南沿海和西南等地区为重点、大中城市为依托的花卉产业。
  13.促进各区域依法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业。
  14.促进以华北平原、东南沿海地区、南方用材林区、东北林区的林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
  15.建设以口岸进口原料为依托,以精深加工为重点,以国内和国际市场为导向的林产品加工集群。
  16.重点扶持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以及国有林场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相关木本粮油、森林药材、森林食品等森林种植业,森林养殖业和森林采集业。
  17.积极支持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森林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结合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优化林区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进一步收缩木材采运业,鼓励培育速生丰产用材林特别是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加快现有人造板、家具、木制品生产企业重组整合,鼓励上规模、低消耗、高效益、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利用地缘优势发展林产品加工基地和对外贸易。
  18.因地制宜发展沙产业。结合生态工程建设,在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沙区多种生物资源发展特色生态产业。
  19.结合各地实际发展生物质能源,建立林业生物质能源林生产基地,推进产业化和规模化。
  四、组织政策
  20.扶持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市场竞争优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大中型龙头企业,采取扶持、改造、组建等多种形式培植林业龙头企业,定期发布林业龙头企业目录,提高林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水平,带动相关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有序竞争的格局。
  21.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技术为纽带进行联合重组,通过股份出售、转让等多种形式逐步推进产权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2.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促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23.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尤其是具有原产地特色的产品企业和品牌,进一步加大保护和宣传力度,切实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24.鼓励竞争,反对垄断,消除地方保护政策,促进区域性林产品交易市场发展,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林产品与服务市场体系。
  25.扶持培育林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提高林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整合和完善现有林业专业协会,建立区域和全国性林业产业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政府、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桥梁作用。支持发展适应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种类型的农村林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创新农村林业经营体制。
  26.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消除束缚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资源利用、资金和信贷支持、税费负担等方面一视同仁。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投资或参与林业产业发展,引入国际先进的林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林业产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林业产业质量。
  27.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及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28.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加快国有森工企业的改革、改造和重组。
  29.鼓励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照自愿互利原则,采取联合、兼并、股份制等形式组建跨地区的林业产业实体,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五、技术政策
  30.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林业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
  31.重视全局性、战略性和对林业产业带动力强的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推进产业化。
  32.完善林业标准体系,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国际市场对我国林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33.建立健全林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加强林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建立健全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体系,实施林产品质量监测制度,加大对人造板、竹藤、林木种苗、花卉和森林食品等林产品,特别是涉及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林产品及非木质林产品的监督力度,确保林产品质量安全。
  34.鼓励和促进林业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和ISO14000环境质量等认证。积极推进森林认证体系和林产品认证体系建设。
  35.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节地、节水、节能、节材技术,积极发展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及装备,确保企业生产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36.企业建设造纸林基地要符合国家林业分类经营、速生丰产林建设规划和全国林纸一体化专项规划的总体要求,必须符合土地、生态、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定。
  六、扶持政策
  37.严格执行国家已出台的各类林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林业产业按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根据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企业从事农、林项目的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以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02号),在2008年底前,对以三剩物及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十一五”期间进口种子(苗)种畜(禽)鱼种(苗)和种用野生动植物种源税收问题的通知》(财关税〔2006〕3号),对进口种子(苗)、种畜(禽)、鱼种(苗)和种用野生动植物种源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企业和单位有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在2010年12月31日前,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企业和单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7号)规定执行。对属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投资项目的进口自用设备,除国发〔1997〕37号文件《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鼓励有条件的林业企业“走出去”,并在资金、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国家有关税收政策发生调整变化,林业产业按新的税收政策执行。
  38.完善并实施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政策。鼓励林业企业提高开拓国际市场能力,凡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使用方向和使用条件的林业企业予以积极支持。鼓励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集扩大再生产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龙头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
  39.国家对用于国内建设的速生丰产用材林、珍稀树种用材林等基地建设及其森林防火、生物灾害防治和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利用、林木良种选育、繁殖、推广、使用,给予积极扶持。结合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森林工.业产业调整和林业龙头企业发展予以政策倾斜。
  40.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合理制定育林基金的征收标准,逐步将其返还给林业生产经营者,用于发展林业生产,基层林业管理单位因此出现的经费缺口纳入财政预算。探索研究建立林业信托基金制度。
  41.政策性银行应在业务范围内,积极提供符合林业特点的金融服务,适当延长林业贷款期限,对林业项目给予积极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对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根据南北方林木生长周期不同,贷款年限为12~20年;珍贵树种培育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经济林和其他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项目,贷款年限为10~15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期限一般为1~5年,最长为8年;对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经济林和其他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项目贷款一般为5年,最长为10年,具体贷款期限也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与企业协商确定。考虑到林木生产周期长,贷款宽限期可适当延长,具体由银行和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商业银行林业贷款具体贷款期限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与企业协商确定。
  42.研究建立面向林农和林业职工.个人的小额贷款和林业小企业贷款扶持机制。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开展包括林权抵押贷款在内的符合林业产业特点的多种信贷模式融资业务。
  43.加大贴息扶持力度。中央财政对林业龙头企业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林产品加工业贷款项目,各类经济实体营造的工业原料林贷款项目,山区综合开发贷款项目,林场(苗圃)和森工企业多种经营贷款项目,林农和林业职工林业资源开发贷款项目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贴息。基本建设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对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和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转产项目给予适当支持。地方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支持。
  44.积极发挥信用担保机构作用,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林业信贷担保机制,各级政府应因地制宜支持开展林业担保工作。
  45.积极研究探索建立政府扶持的林业保险机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开展各级政府对林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实行保费补贴的试点工作,以降低林业保险成本,增强林业产业项目抗风险能力。
  46.建立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交易平台,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鼓励林业贷款借款人以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落实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办法。
  47.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分类经营的要求,完善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制度,对人工商品林特别是工业原料林的采伐管理进一步依法放活,其采伐限额和采伐年龄依据经营者依法编制的森林经营方案确定,以充分保障其经营自主权和林木处置权。
  48.加强产业开发的科技支撑,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中试、推广。鼓励以生物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
  七、服务政策
  49.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不断提高产业服务能力和水平,疏通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渠道,规避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风险,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林业主管部门严格履行《行政许可法》所赋予的行业管理职能,实施木材、竹材经营加工、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经营利用等行业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大中型林业加工企业原料(林)基地建设评估,利用外资营造工业原料林基地必须保持在一定比例之内。
  50.鼓励为经营者提供市场和生产要素信息服务的平台建设,强化政府政策信息服务功能。
  51.支持和引导林业咨询机构、规划评估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各种专业合作组织,为生产者提供从原料、生产到销售、消费等的全过程服务。
  52.探索研究建立木材资源多渠道供给的保障机制,降低国际贸易及自然灾害等风险对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影响。
  53.建立实用技术培训体系,强化对林业产业从业人员和林农的技能培训,积极推进技能资质证书制度,提高林业生产经营者的整体素质。
  54.健全林业法律法规,提高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作用,强化科学管理、依法行政能力。对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履行国际公约、有重大环境影响的产品,依法进行管理与控制。
  55.外商投资企业按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执行。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年鉴.2007

《中国造纸年鉴.2007》

出版者:中国石化出版社

本年鉴栏目有:综述、产品与市场、发展建设、纤维原料、环境保护、科技与教育、相关行业、地方造纸工业、企业、事件、社团工作附录、单位名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