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造纸工业和纸业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105
颗粒名称: 第四部分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造纸工业和纸业贸易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6
页码: 617-622
摘要: 本文讲述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造纸工业和纸业贸易包括香港造纸工业的崛起及现况、纸业贸易永盛不衰等情况。
关键词: 香港特别行政区 造纸工业 纸业贸易

内容

一、香港造纸工业的崛起及现况
  香港开埠初际,仅仅是一个小小渔村,经过几十年的经营策划,逐渐形成了一个商业城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更是跃为亚洲的一个重要自由贸易港。多年来,香港一直是以进出口贸易为其经济发展的核心(出口贸易主要是转口),其工业基础极为脆弱。
  20世纪30年代前,香港只有屈臣氏汽水厂(WAR-SON Aerated Waters)和香港牛奶公司(Hong Kong Dairy Farm)等少数饮料食品厂,生产规模都不大,但基本上可以满足本地冷饮与冰淇淋和奶制品的需求。此外,还有少数果脯、食油、调料、酱油、鱼露制造业,大多属于作坊作业,也算是香港工业基础的组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个别食品厂、搪瓷厂、织布厂、针织厂,从沪南迁,香港工业经济增添了新生力量。
  60年代中后期,各种类型的电子加工业以及玩具工业大批涌现,大大繁荣市场,加强了香港工业经济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时期正是香港逐步形成世界重要金融中心之一的美好时日。
  然而香港的纸张消费从来是依靠进口,据了解,在60年代后期,出现一家小型机制纸工厂,以废纸当原料生产卫生纸、包装纸、迷信纸等产品,年产量只有几千吨。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两家大型造纸企业的投产,香港的造纸工业才开始稍具规模,年生产能力达到40万吨。
  香港回归祖国前夕,当地共有三家造纸厂,即捷众造纸控股有限公司、宏安造纸有限公司和香港造纸厂,构成香港造纸工业的骨干力量。
  捷众造纸控股有限公司(Concordia Paper Holdings Company Limited)原属香港捷和财团所拥有,其他参与投资者有香港华能集团、中国包装工业总公司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捷众公司位于新界元朗工业区,占地面积0.5公顷。捷众公司始建于1988年,以一台3.2米超宽圆网纸板机(二手机)制造工业纸板,年生产能力为10万吨。纸板机成型部采用MF圆网(Manchester Former)7组,附有表面施胶装置和机上涂布设施,车速为180米/分。以100%废旧瓦楞纸箱(OC)制造箱纸板和白纸板。在生产白纸板时,以OC为底层原料,面层则采用白纸边或漂白硫酸盐木浆。产品70%远销东南亚,其余在本地销售。经过精心经营,该公司自1989年正式投产以来,一直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994年销售总额达4.33亿港元,利润为0.57亿港元,相当于赢利13%。同年,捷众股票开始在美国纽约股票市场上市。1994年可以说是捷众公司的鼎盛时期。转入1995年,虽然纸板销售额又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是由于国际纸板市场价格下滑,实际赢利反而有所下降。
  捷众公司董事会意识到在国际纸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必须扩大生产规模方能在国际市场中保持优越地位。该公司于1994年下半年即着手其二期扩建工程计划,扩建工程的主干线是增添一台纸板生产线,由一台抄宽5.2米的二手纸板机构成。这台二手纸板机拥有4组MF圆网成型设施,附有表面施胶装置和机上涂布设施,车速240米/分,年生产能力15万吨。扩建工程还包括二次纤维(主要是OC)处理系统的扩建和改造,增加水力碎浆机和纸浆筛选设备。扩建改造项目耗资6000万美元,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扩建改造工程于1996年初完成,从而使该公司的纸板年生产能力达到25万吨。按照原定计划1号机将致力于抄制350~500克/米2的箱纸板;2号机则主要制造220~300克/米2涂布白纸板。据了解,捷众公司1997年初销售额依然保持良好势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7年6月东南亚经济危机爆发,捷众公司蒙受巨大冲击,销售困难日趋严重,危机四伏,勉强维持到1998年11月不得不宣布倒闭,由主要债权拥有者东京银行香港分行接管。捷众公司的倒闭是东南亚经济危机对香港经济造成的影响的一个例子。进入1999年以来,已有几家国际财团有意收购该公司的生产设施。据悉韩国韩松集团已与东京银行洽谈,有望达成协议。
  宏安造纸有限公司(Future Safe Paper Company Lim-ited)始建于1991年,主要投资者是美国华裔资本太平洋公司(Pacific Milenum、中国包装总公司参与投资)。该公司生产厂也是在新界工业区,以1台二手纸板机制造瓦楞原纸,年生产能力为12万吨。高档瓦楞原纸采用进口硫酸盐木浆为原料,而一般瓦楞原纸则采用100%OCC配料。该公司产品主要内销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因此受东南亚经济危机冲击较少。该公司原拟扩建一条箱纸板生产线,由于东南亚经济危机只好搁浅。
  香港造纸厂(Hong Kong Paper Mills Limited)厂址位于新界上水工业区,以废纸为原料,年生产能力达3.9万吨,其中瓦楞原纸3.6万吨、卫生纸0.3万吨。该厂始建于1973年,以一台2.5米抄宽,170米/分的长网纸机投入生产,年产量近1万吨,是香港首家万吨造纸企业。其后,又于1978—1981年期间,增添一台长网纸机(抄宽2.5米,车速150米/分)和一台抄宽2.9米,车速100米/分的圆网纸机。从而使该厂年生产能力达到3.9万吨。该厂原计划对其现在技术装备进行改造,将年生产能力提高到5.5万吨,也受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不得不暂时搁置起来。
  上述三家造纸企业自投产以来,直至90年代上半年,均取得较好的业绩,主要是由于经营管理有方,能从香港本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就地取材,开拓市场,其主要共同特点表现如下:
  (1)三家企业均以二次纤维(废纸)为其生产所需的原料,并均设有各自的废纸收购站(组),在香港本地收购废纸,加以分选,非本企业所需的废纸设法外销(主要是销售广东省),供其他纸厂使用,实在需要时方考虑进口废纸。这是降低产品制造成本的一个重要措施。
  (2)认识到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性。捷众公司年产25万吨,全厂职工500多人,劳动生产率将近500吨/(年·人)。宏安公司年产12万吨,职工近300人,劳动生产率达400吨/(年·人)。
  (3)重视环保工作,力求妥善处理生产污水。捷众公司采取深井(150米)排污的方法,宏安公司则拥有简易的一级澄清和二级生物处理措施。
  (4)坚持 “质量第一 ”的生产原则,积极开拓销售市场,首先是满足香港本地的需要,并致力于开拓祖国内地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市场。
  1997年6月东南亚经济风暴骤起,香港经济蒙受较大冲击,三家造纸企业也面临严竣考验。捷众公司产品70%远销东南亚,受到冲击最为严重,出现流动资金周转不灵,无法如期偿还二期新建工程的银行贷款,与债权单位多次洽商,未能达成协议。终于在1998年11月初宣布倒闭。宏安公司和香港造纸厂也受到废纸收购价格上扬的影响,经济效益有所下降。
  除上述三家造纸骨干企业外,在香港造纸行业的演变过程中还有几家生产规模较小的造纸企业,但大多数早已停产和内迁,其中在这里应该提一下的是诚生造纸厂和志豪纸业股份有限公司。
  诚生造纸厂始建于80年代中期,厂址设在新界大埔工业屯。该厂也是以废纸为原料,生产低档纸种,后改产瓦楞原纸,年产量只有1.2万吨。由于生产规模较小,缺乏市场竞争能力,曾于90年代初一度停产。1994年恢复生产后,经营依然有困难,有消息说该厂已于1996年停产。
  志豪纸业有限公司(Jaako PaperLi mited),原为香港康力集团公司1988年所创办,后因种种原因,康力公司将其转让给中国航天科技国际集团,成为该国际集团属下的一个自负盈亏的单位。志豪公司厂址原在新界大埔工业屯,拥有一条涂布加工纸生产线,主要制造热敏纸系列产品,年生产能力1.2万吨。涂布生产线包括气刀涂布机一台、复卷机一台、小卷分切机一台、包装设施一套、涂料制备装置一套。另外,还附有一套实验室用涂布模拟装置。涂布机抄宽1600毫米,车速200米/分,配有完善的自控系统,既承担涂布机调偏和张力调节的任务又负责监控涂布过程的车速、涂料流量、涂布量、成品水分含量等工艺参数,赖以保证成品质量。涂料制备也是全部采用电脑操作。实验室用涂布模拟装置配有必要的监测仪表测量和记录涂布实验的每个参数加以整理,供生产参考。这条涂布生产线由瑞士BMB公司提供的,耗资5000万港元,外加300万港元技术转让费。志豪公司于香港回归祖国前夕,即已作出内迁决定,并已于1996年将生产厂迁至广东省惠阳市,但公司总部仍留在香港。
  在这场东南亚经济风暴中,宏安公司和香港造纸厂坚持生产,度过难关,而捷众公司则不幸宣布倒闭。估计今后香港的造纸生产能力在近期内有可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但是要进一步发展还有待时日。
  二、纸业贸易永盛不衰
  如前述,香港历来就是一个商业城市,是亚洲一个重要的进出口贸易港口。50年代期间,对缓解我国内地原材料的紧俏起过积极作用。香港人口从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不到200万剧增到今天的670万,其日常生活所需几乎全部依靠进口。作为一个商业城市,大力可以说是香港经济极为繁荣的时期。进入90年代后,香港经济发展依然保持良好势头。1994年,香港的社会总产值超过万亿港元。1995年至1996年,其后二年又略有增长。但由于受到东南亚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1997年下半年开始呈现下滑趋势。1998年更是困难加重,在香港新政府的努力下,港币“坚持不贬值”。1999年初,东南亚经济危机阴影还没有消失,但是东南亚国家经济已有开始复苏的迹象,估计香港经济在世纪交替之际有望较大好转。香港纸业贸易历史悠久,其进出口贸易在香港经济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据报道,1996年香港纸张与纸板进口总量392.3万吨,出口总量293.6万吨。进出口总金额达294.4亿港元。香港历年来纸张与纸板消费量都在120万吨左右;1996年和1997年分别达到127.7万吨和137.7万吨,大体上相当于人均206公斤和235公斤而其销售总额分别为97.6亿港元(1996)和90.4亿港元,(1997)。进口资源主要来自北美,其中新闻纸、印刷纸、书写纸及工业包装纸板大多是满足本地的需求。出口对象主要是祖国内地和东南亚国家,品种主要是瓦楞原纸和工业包装用纸板。在东南亚经济危机冲击下,1998年香港纸业贸易有下滑趋势,今后也会随着东南亚国家经济好转而再次振兴。开拓进出口贸易,是理所当然的。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商品浆交易也是香港纸业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续表分,主要是转口贸易,在50~60年代期间曾一度极为兴旺。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商品浆交易大为锐减。据悉,1996年商品浆进口总量为18000吨,出口总量为7000吨;1997年进口总量减至7000吨,出口量减至3000吨。
  如前述,香港三家造纸企业都是以二次纤维(废纸)为造纸原料,在本港收购废纸,选出所需废纸,余下的主要出售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本港废纸收购量大体上每年可达到65~75万吨。而本港造纸行业年需要量30~35万吨,因此上可有30~40万吨供出口(表8)。进口废纸大部分用于本港造纸行业,仅有10%左右供转口。香港纸业贸易对促进香港经济起着积极作用,香港纸业商行共有40多家,绝大多数都是香港华南洋纸商会会员。香港华南洋纸商会始建于1927年,是协调本港纸业贸易的民间组织,多年来得到本行业同仁支持,在香港具有较高的声誉。
  应该说,香港纸业贸易受到东南亚经济风暴的冲击是比较严重的。进入1999年以来,东南亚国家开始呈现复苏现象,这必然有利于香港经济的今后发展,有利于香港纸业贸易重振雄风。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中国造纸年鉴》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记录、反映中国造纸工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工具书,其内容主要包括1996至1998年间中国造纸工业的基本发展情况,有关制浆造纸经济、技术、生产的统计数据,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境内外造纸市场动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钟香驹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香港特别行政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