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台湾纸业的重大事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101
颗粒名称: 三年来台湾纸业的重大事件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2
页码: 607-608
摘要: 本文讲述本文详细描述了台湾纸业在1990年代中后期的经营状况和转型情况。永丰余造纸公司积极联合下游印刷企业,拓展印刷市场;宝隆纸业公司退出造纸业转向服务业,反映台湾纸业经营艰难。工业和生活用纸市场因产能过剩陷入困境,纸浆及文化用纸市场也陷困境。冥纸厂家因环保限制改用废纸为原料,形成市场供过于求。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台湾纸业经营,许多厂家转向高科技或第三产业寻求生机。同时,台湾纸业也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尤其是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在设备升级方面,正隆和万有投资新建了先进的抄纸机。
关键词: 台湾省 纸业 重大事件

内容

(一)永丰余造纸公司于1996年5月正式入主沈氏印刷公司。在沈氏印刷公司改组时,永丰余取得了4个董事席位,并由陈哲三副总经理出任沈氏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此举在台湾创下了纸厂直接经营印刷厂的首例。同时,永丰余的关系企业“永丰纸业公司”与“裕台中华印刷公司”达成协议,由永丰负责经营管理。另永丰余已持有相当股权的“中华彩印”及“花王印刷”两大印刷公司,永丰余积极联合下游印刷企业,组合印刷专业区,为拓展印刷外销市场奠定基础。
  (二)已具三十年厂龄的宝隆纸业公司,是台湾纸业主要工业与文化用纸的大厂。1995年它在荣成纸业取得经营权,并由总经理任宝隆董事长,于1996年3月的股东大会上通过将“宝隆纸业”更名为“宝隆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将月产4000余吨工业用纸的林内厂予以停工,1996年,11月的股东临时会议中,又决议将宝隆另一月产文化用纸5000吨的斗六厂停产,并分别将林内厂的造纸设备出售后,原厂址改为“物流中心”,斗六厂则估价租赁。至此,宝隆成为台湾首家退出造纸业而转向经营服务业。具有30余年老厂的宝隆,从此在台湾纸业界除名消失。这也反映台湾纸业近年来经营的艰难景况。
  (三)1996年工业用纸市场继1995年下半年以来,市况一直处于弱势。除受整体经济不景气影响之外,其生产能力过剩却是主因。正隆和万有各一台瓦楞芯纸巨型新机均于1996年中投产,合计增加产能一千余吨,每月就达3万余吨。新机投产标志着台湾工业用纸的新里程碑,但面对不景气的纸市却造成更加挫跌的局面。
  生活用纸由于近年来各厂家竞相扩大再生产而导致纸市供过于求,市场陷入价格战旋涡。天隆纸厂巨无霸型新机投产后,生活用纸市场供量大增,而售价调降促销,市场采购量仍增,这也显示台湾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
  1996年台湾纸浆及文化用纸市场也均陷于困境。中华纸浆和台湾纸业这两家浆厂当年的经营业绩,均逊于前两年的盛况而呈亏损。文化用纸也由产能过剩、库存增加,上半年市价难稳住,下半年因减产而达到产销平衡,纸价持稳。至于新闻纸价也急剧下跌,由年初1000美元天价,惨跌至年底的500美元之下。
  (四)台湾各棉纸生产厂家,由于环保的限制,而摒弃经年老旧的竹浆抄造冥纸的传统方法,改而用100%废纸为原料,此举似为冥纸厂的改造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多数厂家淘汰旧法更换新法,有些厂家则扩建新机、扩充产能,为此又形成市场供过于求,对冥纸业造成新的冲击。
  (五)1996年第四季度起,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波及台湾、台币汇率贬值,贬幅超过15%。台湾纸业依靠进口原料的厂家及大量进口洋纸的商家,其汇兑受损严重。纸市低迷,影响纸业经营与获利。1997年上半年,纸类售价调涨之举一直处于弱势,迄至5月份涨价才落实,但第三季度因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只作小幅调升,第四季度拟三次涨价而乏力,此时进口浆价却下跌。文化用纸上半年市况较热销,两次调升市价,但至下半年售价也渐回软。工业用纸继1996年所处弱势,厂家亏损最多,至1997年第一季度在加强外销及减产举措双管齐下后,调高了售价,但第三季度拟再调升却反跌落,及至年底才调涨落实。1997年各类纸及纸板市价涨少跌多,均难摆脱上年延续下来的经营困局。
  (六)近年来台湾传统产业在经营环境转劣的情势下,纸业获利逐年下降,而洋纸又趁关税大幅下降之机长驱直入,甩价抛售,使台湾纸业难以招架。在此情势之下,许多纸业厂家多另谋发展生机,相继跨入高科技产业或第三产业(服务行业)另辟蹊径,促使台湾造纸业的发展步入一个转型时期。永丰余成立元太科技公司,生产薄膜电晶体液显示器和印刷电路板;正隆投资房地产,先后建造“正隆广场”和“正隆天第”为其带来30亿元(新台币)生机;荣成、台纸、士纸等也都,投入土地开发;华纸、万有则兴建热电厂,出售多余电力以获利。这些转投资业所占营收比例日趋增大,且预计有些厂商转投资业的营收,未来将有超过本业的,这为台湾纸业的发展注入新契机。
  (七)受岛内纸业市场日趋饱和的影响,除在岛内开展多种经营,转投资他业之外,台湾纸业界已着力于向外拓展,尤以对祖国大陆投资为重。永丰余率先进入祖国大陆市场,通过香港分公司和内地各据点开展纸业销售业务,并先后筹建江阴白纸板厂,广州、厦门纸器厂及昆山造纸厂,均已陆续投产营运,并已有盈余。荣成在祖国大陆组建苏州荣成纸业公司,设厂生产生活用纸,并于无锡市合资成立龙达荣成有限公司。正隆也紧随其后,斥资在沪郊兴建工业用纸厂和纸器厂,以缓解台湾工业用纸产能过剩的冲击。
  (八)正隆投资35亿元(新台币)在后里厂新建7号抄纸机,与1996年中万有扩建的9号纸机先后投产,它是全球第二套最先进的瓦楞芯纸抄纸机,也是台湾岛内幅宽最大的抄纸机,日产能力达650~700吨,其机型性能优越,全电脑调控,所产出的芯纸具最佳品质。它标志着台湾纸业造纸主机设备的升级换代。
  (九)台湾工业用纸大厂——万有纸厂成为台湾首家被迫下市的纸业公司。它成立于1962年,是四大工业用纸厂之一。近年来由于台湾经济欠佳的影响,连年经营亏损。历任公司董事长达40年的许老有先生,遂于1998年退出董事会,移交给新当选的肖文正董事长,但新入4亿多元(新台币)资金后未见起色。至8月中又发生支票无法兑现,8月末被停工,其上市股票也被停止交易。
  (十)历史悠久,厂龄长达80年的士林纸业公司属下的士林纸厂宣布关闭。该公司专业生产白纸板,1998年纸市持续低迷,白纸板外销骤减,供过于求而亏损。公司终将士林厂停产关闭,集中力量抓好永安纸厂的经营业务。并将士林纸厂土地予以开发,以增效益。从而增强公司对外竞争力。
  (十一)荣成纸业标购宝隆斗六厂,其生产规模已跃升为台湾第三大纸厂。荣成于1998年中,以14亿元新台币标价购得宝隆斗六厂纸机及厂房,接手后即投入营运,并增资10亿元新台币。斗六厂生产文化用纸,仍可获利。荣成购入后,其工业、文化、生活用纸三大系列均有生产,并可增加盈利。荣成纸业1998年产量创新纪录,生活用纸成本降低,所属二林厂获“节约能源绩优奖”及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龙潭厂扩建技改只花4个月就试车出纸,其生活用纸和新产品“维莎薇”卸妆棉均陆续上市,在祖国大陆投资方面也着手在苏州设销售点,其新建的龙达纸厂生产线,当年亦可投产。1998年荣成生产经营取得相当业绩。
  (十二)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及台湾岛内连续两年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之咎,1998年台湾纸业的各类浆纸售价依然处于低档排徊之势。全年各类浆、纸市价处于低迷状况,第二季曾两次拟调升浆价,但缺有力支撑而作罢。第三季度却二度滑落,跌至九年来的最低价。幸于世界各大浆厂共同实施最大的减产压库计划,至第四季度浆价才有转机。台岛内也实施减产举措凑效,至10~11月间,浆纸售价才得以调升并加以巩固,为各纸厂年终减亏有所助益。
  台湾新闻纸价在1998年间,却相当稳定。其市场行情较之其他纸类产品相对稳定。台湾中兴纸业公司是唯一生产新闻纸的厂家,其市场行情较之其他纸类产品相对稳定。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中国造纸年鉴》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记录、反映中国造纸工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工具书,其内容主要包括1996至1998年间中国造纸工业的基本发展情况,有关制浆造纸经济、技术、生产的统计数据,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境内外造纸市场动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志艺
责任者
陈哲三
相关人物
任宝隆
相关人物
许老有
相关人物
肖文正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