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木材供需平衡状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052
颗粒名称: 中国的木材供需平衡状况
分类号: F426.88;F426.83
页数: 4
页码: 200-203
摘要: 本文探讨了中国森林资源状况和木材供需矛盾。尽管林业取得增长,但资源仍显短缺,供需矛盾加剧。文章分析了供需缺口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包括扩大速生林基地建设、加快中幼龄林抚育及提高采伐和木材利用率,以弥补缺口并满足经济建设需求。
关键词: 造纸原料 木材 供需情况

内容

中国是世界上木材生产大国、消费大国、进口大国,木材作为一种与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林业的健康发展,对满足世界林产品供应,平衡国际林产品市场价格意义重大。
  1996、1997年1999年中国分三次大幅度降低关税,税率总水平由35.9%降到23%,再降到17%;同期,林产品关税也以较大幅度降低,如原木、锯材税率由15%左右降至5%再到零,木材制品税率则从40—50%降至15%左右。每次降税都导致了国内一批企业亏损或停产。这一点就很好地说明了为加强国际林业经济合作,促进全球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价格竞争,增强外部结构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林业已做出了艰苦努力和贡献。
  一、中国森林资源的供给能力
  1.从数量上看,中国是一个森林资源短缺的国家。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表明,全国森林面积1.337亿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17.85亿米3,总量不少。但中国人口众多,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显示,中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不足世界水平的1/5。而在目前可利用的森林资源中,大部分分布于边远山区及交通不便地区,采伐利用难度较大;并且相当部分的森林生长于大江大河上游,具有重要的防护作用,也不能采伐。
  2.从质量上看,中国林地资源质量中等,但森林生产力较低。中国林业虽然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但林分单位面积平均蓄积为83米3/公顷,不足世界平均每公顷113米3的75%,且中国林分的低龄化严重。
  3.从国内木材生产情况看,木材产量呈逐年递减趋势。
  二、我国木材供需矛盾呈加剧趋势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方面对木材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而由于各种原因,木材供给将大幅度下降,木材供需矛盾突出。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总量缺口矛盾呈扩大趋势。据预测,到20年,全国木材总需求量约2.6~2.8亿米3,实际可能供给量1.42亿米3(包括人造板顶替及增加代用量等节材措施,下同),缺口1.18~1.38亿米3;到2010年全国木材总需求量约3.05~3.2亿米3,实际可供给量为1.77亿米3,缺口1.28~1.43亿米3。扣除薪材,2000—2010年间,我国生产建设用材的年均缺口量在3300~4300万米3之间。
  但依据海关统计的木材进口情况1995年至1998年,年均进口木材(折合原木量)达4580万,米3比“九五”初预测的上述缺口数字略大,说明实际需求比预测数字略大。
  第二、结构性矛盾突出。根据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特点,一是用材林中,近成过熟林蓄积将由1993年的19.6亿米3降为2000年的13.5亿米3和2010年8.75亿米3,除杨树、桦木、杉木外,可采成过熟林蓄积将逐年减少,特别是大径级木材资源呈急剧减少趋势;二是进入90年代以来,木材及其制品年进口量(折合原木量)逐年上升,其中30%(1374万米3)为原木、锯材、单板和胶合板,这也是由于国内大径级原木短缺造成的。
  第三、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将加剧木材供需矛盾。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到2000年,将比1998年调减木材产量1000多万米3,其中大部分是珍贵树种材和大径材。这样,一方面使木材供需缺口量扩大到5000万米3左右,另一方面更加剧了木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三、解决木材供需缺口问题的途径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既要保护森林资源,又要努力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具体通过以下途径解决木材供需矛盾:
  一是加大全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规模,以较短的时间提高木材供给能力。根据林业区划和全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的总体布局,利用华南、华东和华北等地域自然条件优势,在原有速生用材林基础上,通过大力推广林木良种,加快营造林步伐,加大低产林改造力度,到2000年,使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面积达到400万公顷,实行高度集约化经营,短周期轮伐,提高木材供给能力,尽快弥补因调减木材产量所造成的木材供需缺口,促进木材生产格局从北方向南方、从利用天然林为主向利用人工林转移。通过采伐利用人工林,使木材供给能力相应增加。
  二是加快现有中幼龄林抚育的步伐。目前,我国有中幼龄林6200万公顷,其中郁闭度0.7以上的约4000万公顷,有2000万公顷中幼龄林亟待抚育。通过加大中幼龄林抚育,促进林木生长,可相应增加木材供给能力。
  三是全面提高森林采伐利用率和木材综合利用率。目前,我国的森林采伐利用率和木材综合利用率分别为61%(其中国有林区为64%)和63%,按现有生产规模和加工能力推算,森林采伐利用率和木材综合利用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木材供给100万米3和40万米3,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提高森林采伐利用率和木材综合利用率,也可以相应增加木材供给能力。
  四是加快以人工林、“三剩物”等为原料的林产工业建设。根据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我国森林资源利用结构变化的情况,将林产工业发展的基点放在对南方等地以纤维材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和重点地区“三剩物”的利用上,通过加快贸工林一体化的林产工业建设,调整森林资源利用结构,提高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可相应增加木材替代能力。
  五是适度开发海外森林资源,增加进口替代。为弥补国内木材及林产品的结构性短缺,借助于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遵循有关国际公约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海外森林资源开发,适度进口以珍贵树种为主的大径材和高档纸浆及其制品等产品。
  通过上述措施,到2000年,国内木材供给能力增加2000万米3以上,加之适当从海外进口原木、锯材、纸浆及其制品等,使木材供需基本达到平衡。到2010年,随着上述途径进一步推行,特别是重点地区商品林基地的建成,可进一步增加木材供给能力,逐步缓解木材供需矛盾,基本实现国内木材及其加工产品的供需平衡。
  3.加强重点地区的商品林建设
  通过定向培育,加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及珍贵大径级用材林等为主的商品林基地建设,特别是提高现有中幼龄林的集约经营强度,为重点地区长期发挥木材生产基地的作用奠定基础。到2010年规划建设商品林850.8万公顷。其中:
  一期工程(1998—2000年),通过新造和对现有林的改造,建设商品林91.1万公顷,分区域:长江中上游地区(包括云南、四川、重庆、贵州)建设商品林11.2万公顷;黄河中上游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及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商品林0.7万公顷;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建设商品林79.2万公顷。
  二期工程(2001—2010年),建设商品林757.7万公顷,分区域:长江中上游地区(包括云南、四川、重庆、贵州、湖南)建设商品林103.7万公顷;黄河中上游地区(包括河南、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新疆及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商品林28.2万公顷;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建设商品林627.8万公顷。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中国造纸年鉴》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记录、反映中国造纸工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工具书,其内容主要包括1996至1998年间中国造纸工业的基本发展情况,有关制浆造纸经济、技术、生产的统计数据,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境内外造纸市场动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萧启寿
责任者
杭俊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重庆市
相关地名
贵州省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青海省
相关地名
东北镇
相关地名
内蒙古自治区
相关地名
吉林省
相关地名
黑龙江省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山西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