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050
颗粒名称: 中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
分类号: F426.88;F426.83
页数: 4
页码: 191-194
摘要: 本文是一篇关于我国天然林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工程必要性的文章。文章介绍了我国天然林资源的分布、特点和现状,包括其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强调了天然林资源过度消耗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并指出保护天然林对于改善大江大河流域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范围、建设分期及建设重点。
关键词: 森林资源 天然林 保护工程

内容

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天然林资源本身就是先天不足,加之过量的采伐和破坏,已经出现了可采资源枯竭的局面。目前,迫切地需要将这些天然林保护起来,同时,还要加大生态功能恢复力度和后备资源的培育力度。
  一、我国天然林资源的现状及其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十分复杂,森林类型包括由南海诸岛的热带珊瑚岛森林,经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直到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资源面积为13370万公顷,森林资源的总蓄积量为117.85亿米3(1993年全国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
  (一)我国天然林资源的现状
  天然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在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目前,我国天然林面积约为8726万公顷,占全部森林面积的65%,大体上分为三种状况:
  1.处于基本保护状态的天然林,主要包括552个森林类型的自然保护区、874个森林公园、尚未开发的西藏林区、已实施保护的海南热带雨林等,面积约为2000万公顷,占天然林总面积23%;
  2.零散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天然林,面积为1769万公顷,占天然林总面积的20%;
  3.急需保护且集中连片分布于长江、黄河、松花江等大河源头、大型水利工程周围和重要山脉核心地带等重要地区的天然林,面积为4958万公顷,占天然林总面积57%。主要包括西南、西北、和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的135个森工企业局和长江、黄河中上游天然林集中分布的重点地区。
  (二)我国天然林资源的特点
  根据我国天然林资源的分布情况和所处的生态地位和发挥的生态作用看,我国的天然林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天然林分布的广阔性。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候条件多样,因此,适于各种类型森林的生长。天然林分布于各个省区,南到西沙群岛,北到大兴安岭。
  2.天然林类型的多样性。我国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森林的多样化。我国基本囊括了世界上存在的各种森林类型。
  3.天然林分布相对集中。我国天然林资源集中连片,多数分布于我国的大江大河的源头和重要山脉的核心地带,以及西藏林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4.天然林的生态作用巨大。天然林在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活环境质量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对蓄水保土、稳定河床、调节流量、保护水源、保土防蚀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5.天然林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大栖息地。丰富多彩的森林生态系统孕育了复杂的动植物资源,并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
  二、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过度采伐,以及毁林开荒、乱砍乱伐、非法侵占等多种破坏森林的行为的频繁发生,致使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天然林资源呈逐年下降的势头,造成雪线上升,林源回退,资源分布范围逐步变小,导致十分严重的生态后果:水土流失加重,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短缺,生物栖息环境恶化,全国性自然灾害频繁,给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1998年长江、松花江及嫩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水灾,水位之高、水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受灾区域之广,历史罕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上游地区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森林生态功能大大削弱。到目前为止,不少地区仍以消耗天然林资源维持生存,而且在成过熟林资源基本耗尽的情况下,早已开始采伐中龄林,如果仍采用这种方法,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些地区十分宝贵的天然林资源将荡然无存。
  这些问题足以表明,保护天然林关系到我国大江大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党和国家历来对此十分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战略的眼光,站在中华民族生存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针对我国天然林资源过度消耗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作出了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少砍树、多栽树和把 “森老虎 ”请下山,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重大决定,对保护天然林资源提出了要求。
  三、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范围、建设分期及建设重点
  工程总体实施范围涉及云南、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河南、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含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含大兴安岭)、海南共18个省(区、市)的重点国有森工企业,以及长江、黄河中上游等地区生态地位重要的地方森工企业、采育场和以采伐天然林为经济支柱的国有林场等。包括135个国有重点森工、21个地方重点森工、8个省属林业局、659个县、62个区、12个县级林业局。
  根据国家财力状况和天然林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整个工程分两期实施:
  一期工程(1998—2000),全国启动云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含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不含内蒙古黄河上游部分地区)、吉林、黑龙江、(含大兴安岭)、海南共12个省(区、市)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包括135个国有重点森工、20个地方重点森工,以调减天然林木材产量,大力建设生态公益林,加强森林资源管护,转产分流和安置下岗人员等为主要内容。
  二期工程(2001—2010年),在一期工程先行启动的12个省(区、市)的基础上,再启动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山西、宁夏等6个省(区)及内蒙古黄河上游部分地区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包括1个地方重点森工、8个省属林业局。继续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大力加强以商品林建设为主体的后备资源培育,加快转产项目建设,有计划调减新启动的6个省(区)的木材产量,恢复和发展经济。
  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出发,将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及新疆的135个森工企业和海南4个森工局、湖北神农架林区、吉林4个营林局、内蒙古南八局、甘肃小陇山林管局、陕西宝鸡两个林业局等国有森工企业作为工程实施重点;为工程的全面展开打好基础,选择四川省、大兴安岭林区分别作为省级和大林区的试点。
  四、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基本思路及坚持的原则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基本思路
  以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宗旨;通过森林分类,调整森林资源经营方向,使经济及资源平衡服从于生态环境改善,服从于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的需要;将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流域生态环境地位重要地区划为由禁伐区和一般生态保护区(限代区)构成的生态保护区,对禁伐区实行严格管护,坚决停止采伐,同时,大幅度调减一般生态保护区(限伐区)的天然林采伐量;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的力度,大力开展营造林建设;加强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以改革为动力,用新思路、新办法,广开就业门路,妥善分流安排富余人员,解决职工生活问题;进一步发挥重点地区森林的生态屏障作用,不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坚持的原则
  实施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要突出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总体规划,确定重点,分布实施的原则,先行启动生态环境脆弱、天然林分布相对集中的长江黄中上游地区和重点国有林区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是坚持积极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的原则,先在部分省区和林区试点,总结经验再推广。三是坚持省级人民政府对工程的组织实施负全责的原则,实行各级地方政府领导责任制。国家林业局负责规划、指导、组织、协调和监督。四是坚持森工企业由采伐森林向营造林转移的原则,大多数企业的职工森林保护和造林营林。五是坚持中央和地方事权、财权划分的原则,在资金投入上,对重点地区的天然林保护,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其他地区原则上由地方负责。六是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的原则,充分考虑国家和地方财政以及企业的承受能力,工程实施进度与国家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同步。
  五、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0年,工程区天然林资源得到切实保护,森林植被得到有效改善。到2003年,整个工程区18个省(区、市)木材产量调减到位,共计调减木材产量1600万米3,实现森工企业的战略性转移。大力营造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逐步实现木材生产以采伐利用天然林为主向经营利用人工林转移。通过转产项目建设,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妥善安排富余人员。使重点林区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基本得到缓解,为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打好基础,为促进全国特别是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以及东北内蒙古地区环境的改善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中:
  一期工程(1998—2000)目标:在1998年启动云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含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不含内蒙古黄河上游部分地区)、吉林、黑龙江(含大兴安岭)、海南共12个省(区、市)重点国有林区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基础上,1999年至2000年全国启动12省(区、市)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到2000年,调减木材产量1236米3,同时杜绝超限额采伐,转产项目的各项政策全国落实,并启动一批转产项目。
  六、森林分类区划
  根据现代林业理论、可持续发展原则及社会对森林的生态和经济的不同要求,以及森林(含林地)多种功能主导利用方向的不同,按照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按水系、山脉将林业用地划分为生态保护区和商品林经营区两类,其中生态保护区根据保护程度划分为禁伐区和一般生态保护区(限伐区),并分别按照各自特点和规律确定其经营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
  1.森林分类区划的原则
  以保护和改善大江大河流域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经济和资源平衡必须服从于生态环境,服从于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的需要;
  突出重点,对江河源头、库湖周围、水系干支流两侧及主要山脉脊部等对区域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施重点保护;
  打破现有行政区域界限,以水系和山脉为单元;
  对集中连片,规模适度,便于集中管护和治理的地区,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集约经营,以便于最大限度发挥森林的效益。
  2.森林分类区划
  禁伐区:将江河源头、干流、支流两侧(以山脊为界)、路渠两侧、库湖周围、石质山区、风沙干旱区、高山陡坡地带、山脉顶脊部位、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和其他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划为禁伐区,对禁伐区内森林,包括天然林、人工林在2010年前全面停止采伐,依法严加保护;对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及新造林未成林地、灌木林地,采取以封山育林为主,人工造林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多种相结合,全国恢复林草植被,形成层次结构。坚决禁止毁林开垦,并对过去已经发生的毁林开垦,要限期还林还草,对陡坡地退耕还林,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通过大力营造薪炭林等手段,解决该地域内的农村能源问题,减轻植被樵采的压力。
  一般生态保护区(限伐区)“即将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但恢复能力强的地区作为一般生态保护区(限伐区)。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方式,大力营造生态公益林,加大对现有林的抚育,提高林分质量和效益。同时,调整采伐方式,进行适度的择伐及抚育间伐。
  商品林经营区:主要选择自然条件优越,立地条件好,地势较平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地位作用一般的地区,采取高强度集约经营方式,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经济林等,以解决森林资源接续,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求。
  3.区划范围和面积根据森林分类原则,将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域的12541.8万公顷的林业用地区划分:
  生态保护区面积9687.7万公顷,占工程区林业用地面积的77.2%,其中:禁伐区面积5988.1万公顷,占工程区林业用地面积的47.7%,一般生态保护区(限伐区)面积3699.6万公顷,占工程区林业用地面积的 29.5%。
  商品林经营区面积2854.1万公顷,占工程区林业用地面积的22.8%。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中国造纸年鉴》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记录、反映中国造纸工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工具书,其内容主要包括1996至1998年间中国造纸工业的基本发展情况,有关制浆造纸经济、技术、生产的统计数据,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境内外造纸市场动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杭俊
责任者
萧启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嫩江市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重庆市
相关地名
贵州省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湖北省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
山西省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青海省
相关地名
宁夏回族自治区
相关地名
吉林省
相关地名
黑龙江省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
宝鸡市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