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原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047
颗粒名称: 纤维原料
分类号: TS72
页数: 27
页码: 177-203
摘要: 本文是一篇关于中国造纸工业纤维原料结构及发展趋势的综合性文章。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森林资源和林产品的生产概况,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和人工林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接着,文章深入分析了中国木材供需平衡状况,揭示了纤维原料在造纸工业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造纸工业 纤维原料 发展趋势

内容

中国造纸工业纤维原料结构及发展趋势
  1.造纸原料结构
  植物纤维是发展制浆造纸工业的基本原料。根据国际统计资料,世界造纸工业用木材约占制浆纤维原料(不包括废纸)的90%以上,而我国制浆纤维原料中,木材所占比重很小,草类等非木材原料所占比重十分突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的最大草浆生产国家。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93—1998年制浆能力调查资料称:1993年世界总计的非木材原料制浆能力为2100万吨,世界非木材纸浆的73%是由中国制造的,印度和中国生产占非木材纸浆世界总量的80%。
  长期以来,我国造纸纤维原料是以多种木本、草本植物为原料,木本植物主要是:落叶松、马尾松、杨木、桦木;草本植物主要是:芦苇、芒杆、竹子、甘蔗渣、麦草、稻草、龙须草、麻、棉等。
  近年原料结构比例变化不大,以1997年为例,1997年纸及纸板产量2733万吨,进口纸及纸板552万吨,出口27万吨,1997年纸及纸板消费量为3258.5万吨。1997年耗用各种纸浆总量为2541.7万吨,包括进口木浆154.1万吨,废纸浆840万吨,自制纸浆为1547.6万吨。
  2.措施和对策
  2.1 积极发展人工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
  据林业部门介绍,全国速生林实际保存面积为422万公顷,规划到2000年发展到798万公顷,2010年达到1480万公顷。规划实现后,200年可提供木材250万米3,2010年提供3600~4000万米3,其中主要是造纸纤维用材林。
  2.2 巩固和发展造纸林基地现有纸厂造纸林基地应加以巩固和发展,新建纸浆厂必须相应建设造纸林基地2000年争取达到67万公顷,2010年达到133万公顷。
  2.3外商在华造林使南粤山区更加郁郁葱葱
  新加坡亚洲纸业有限公司在韶关、清远两地营林相当成功,其速生丰产林年平均长高达10米,营林面积已达36万亩,成为造林速度最快的一家。另一个造林大户泰国顺和成集团也在汕尾市建起了面积达60亩的工厂化苗圃场,已完成造林8万亩,林木年均长高达6米,亩产年生长2立方米木材。泰国金准投资有限公司在台山兴办的10万亩林木,亦一片翠绿。
  时至1998年3月,一批日本,泰国商人仍在斥巨资在粤西山区建立外资独资造林企业,其首期营林面积就达数万亩。
  广东成为外资首选的造林大省,有其政策因素、宜林气候、“窗口”地缘优势及1.36亿亩林地面积资源优势等等。据1997年不完全统计,全省大宗外商造林项目达8户,合同利用外资3.1亿元,造林面积近400万亩。
  2.4 木片
  近几年,木片年产量约为400万吨(折合800万米3)这些木片大多产于东北、内蒙古、华南及福建等省区。,有30%的木片供出口,其余的用于本地造纸工业、纤维板生产以及其他用途。从长远看,木片将是中国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来源。
  2.5非木材纤维原料供应
  2.5.1 芦苇
  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非木材纤维原料,已得到造纸工业的日益重视,增加其产量并保持其更稳定的供应。最主要的芦苇产区在湖南、辽宁、黑龙江、湖北、吉林、新疆和江苏,其中大约71%~77%用于造纸工业。近年辽宁芦苇增长幅度最大,1998年产量达到57.6万吨,供造纸55.5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
  目前芦苇单位面积偏低,南方每公顷年产10吨,北方每公顷年产4吨,应采取集约化经营,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000年计划芦苇基地长苇面积达到50万公顷,提供造纸用芦苇255万吨,2010年设想长苇面积达到60万公顷,提供造纸用苇280万吨。
  2.5.2草类资源
  稻、麦草是相当大量用于造纸工业的主要谷草类原料,特别是在华北地区使用麦草。目前尚无有关稻麦草年产量的统计数据。表12中列出根据稻子和麦子的年产量粗略计算出的稻麦草年产量数字(如:每吨稻子出1.1吨稻草,每吨麦子出1.2吨麦草)。
  1997年,大约有2200万吨谷草(仅占其总产量的6%)被用于制造约980万吨各种草浆。但是,由于收集、运输、贮存等困难及其他原因如当地农民用作燃料、动物饲料、肥料等,草类供应在有些地区日趋紧张。
  2.5.3麻类资源及分布情况
  由于麻类市场的局限性以及由此造成的价格较低,使麻类产量呈下降趋势。我国造纸工业使用的麻类十分有限,只用于一些销售价格较高的卷烟纸或其他特种纸张的生产,也可用于与草浆混合以提高纸张强度。近几年用于造纸的麻类年总量低于10万吨。如果造纸工业需要更多的麻类原料且能付给更合理的价钱,则可鼓励农民更多地种植麻类并使其产量翻番。
  2.5.4 竹类资源
  根据1994年完成的第四次全国林业普查。
  竹类资源尚未大量用于造纸工业,1995年仅有大约88万吨用于造纸。由于竹类的价格、运输以及在有限地区的年生长量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近期内用于造纸的竹类数量不会有大的增加。
  2.5.5 甘蔗渣资源
  近年来,每年平均绝干除髓蔗渣产出量约为500万吨,其中约有138万吨被用于造纸工业,主要是在大型蔗糖厂的制浆造纸综合厂使用,其余的蔗渣主要用作糖厂的燃料,
  2.6 废纸
  随着纸和纸板产量及消耗量的快速增长,废纸作为造纸工业纤维原料也变得日益重要。1998年,国内废纸回收率28%,废纸利用率40%。
  3 发展趋势
  我国造纸行业和国际水平存在着很大差距。长期以来我国的造纸工业一直存在着供不应求、产品结构失调、企业规模小、污染严重等问题、我国造纸企业数量多时达到一万多家,乡镇小浆纸厂遍地开花,即使是大中型造纸企业的规模也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而且技术装备水平普遍落后。由于种种原因,几十年来我国走了一条以非木材纤维为制浆主要原料的路线,木浆纸仅占总产量14%左右。
  “以非木浆为主”和小而散,致使部分产品质量差,档次低,企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整体上看,“以非木浆为主”是我国造纸业极端的小、土、差的根本原因。由于现有装备落后,消耗大,不能满足纸产品不断增长和日益高档化的需求,不得不大量进口,1997年进口纸及纸板552万吨,纸制品67万吨,纸浆154万吨,废纸162万吨,共计935万吨,用外汇43.88亿美元。继去年反倾销诉讼后,1998年我国仍进口纸及纸板577万吨、纸浆22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了4.5%和42.6%。随着国内市场对高档纸需求的不断快速增长,我国造纸行业落后的技术水平所造成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大,国际造纸也将日益加大对我国市场的冲击。面对国际纸业强国的竞争,我国纸业确实面临着能否生存下去的问题。形势迫使我国纸业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根本性的结构调整。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我国纸业的增长显著高于GDP增长率并略高于工业平均增长率,如果预期我国未来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8%是可行的话,预测2000年中国纸品的消费结构将达到3800万吨,2010年将达到7000万吨以上。从需求结构看,到2010年7000万吨的总需求中,中低档品种将逐渐递减,而高档纸品的需求比重届时将越来越大,如果到那时没有相当规模的高档纸制品供应市场,将对我国进口平衡带来无法承受的压力。唯一的出路是非走加速造纸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使中国造纸工业成为世界纸业生产大国,生产强国和出口强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国纸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用具有前瞻性的世界现代化标准即国际竞争力标准去振兴纸业,彻底改变传统的原料路线,向以木材为主要造纸原料的方面转移。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匮乏的国家,在这个国家发展木材造纸的可能性有多大,这是业内外人士极为关心的问题。据林业部门有关方面介绍,我国林业的发展已具备大力发展木浆造纸的资源条件:
  其一是,近20年以来,人工林发展快,特别是南方10省市发展迅速,至1997年人工林面积逾5000万公顷,人工用材林在木浆资源上的比重日益上升;
  其二是,用材结构中高档材、大径材严重缺少,但可供加工利用的中小径材和加工剩余物等木纤维资源十分丰富,极具发展木浆造纸的潜力;
  其三是,发展木浆造纸主要利用人工林、培育速生丰产林以及天然大抚育下来的次小薪材和加工剩余物,与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并不矛盾,相反,由于其替代作用,会促进天然林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改善。
  我国在2010年时,纸和纸板的生产量估计将达到6000万吨,届时原料来源非纤维占30%,废纸占45%,木材纤维占25%,则共须木浆1500万吨。如果每吨木浆需用4.5立方米的木材,而所有的木材都由南方的人工林来从供应,则共需木浆用材6750万立方米。假如我国人工林生产力能达到国际水准即每年每公顷15立方米的话,所需的人工林的面积是446万公顷。可以预见未来若干年后能让占林地不到全国现有人工面积10%的造纸用材林,成为我国造纸林主要生产基地。
  (黄润斌)中国森林资源和林产品生产概况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森林类型和树种资源十分丰富。近几十年来,由于经济发展,人口膨胀,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的森林资源曾一度被过度采伐。在过度采伐的同时,森林资源枯竭,局部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显现出来。因此,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逐渐成为中国林业工作的主题。80年代以来,特别是《森林法》颁布后,中国林业的重点由森林资源开发利用逐步转向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同时,大规模植树造林恢复森林资源,也成为林业工作的主题。自70年代来,全国规划实施了三北防护林等十大防护林体系建设。1998年又在全国重点天然林区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目前,中国在林业发展规划和森林资源培育利用政策的制定中,生态环境是首先考虑的因素。在充分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国家鼓励发展商品用材林以满足国内的木材需求。
  一、森林资源概况和主要特点
  根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13370.3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3.92%,全国活立木蓄积117.85亿米3,其中森林蓄积为101.37亿米3。根据历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结果,中国的森林的资源呈以下特点:
  1.活立木生长量大于消耗量,森林面积和蓄积持续增长
  根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全国活立木蓄积的净生长量(除去枯损部分)为4.19亿米3,净消耗量为3.20亿米3,生长量大于消耗量。
  2.人工林资源、经济林和竹林快速增长
  3.林分中幼龄林面积比重大
  4.森林资源权属结构。总的趋势是林分的面积、蓄积量国有林多于集体林,而经济林、竹林主要分布于集体林中。
  二、1996年度林木资源消耗量统计
  1996年度全国林木资源总消耗量与1994年度基本持平,毛竹消耗量减少了1720.0万根,减少3.5%。
  三、1997年森林总采伐量计划四、1997年各地区全部木材、竹材、木材加工、林产化学产品产量
  五、全国历年木材、竹材、木材加工、林产化学产品产量
  (黄润斌 萧启寿)
  中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
  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天然林资源本身就是先天不足,加之过量的采伐和破坏,已经出现了可采资源枯竭的局面。目前,迫切地需要将这些天然林保护起来,同时,还要加大生态功能恢复力度和后备资源的培育力度。
  一、我国天然林资源的现状及其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十分复杂,森林类型包括由南海诸岛的热带珊瑚岛森林,经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直到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资源面积为13370万公顷,森林资源的总蓄积量为117.85亿米3(1993年全国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
  (一)我国天然林资源的现状
  天然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在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目前,我国天然林面积约为8726万公顷,占全部森林面积的65%,大体上分为三种状况:
  1.处于基本保护状态的天然林,主要包括552个森林类型的自然保护区、874个森林公园、尚未开发的西藏林区、已实施保护的海南热带雨林等,面积约为2000万公顷,占天然林总面积23%;
  2.零散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天然林,面积为1769万公顷,占天然林总面积的20%;
  3.急需保护且集中连片分布于长江、黄河、松花江等大河源头、大型水利工程周围和重要山脉核心地带等重要地区的天然林,面积为4958万公顷,占天然林总面积57%。主要包括西南、西北、和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的135个森工企业局和长江、黄河中上游天然林集中分布的重点地区。
  (二)我国天然林资源的特点
  根据我国天然林资源的分布情况和所处的生态地位和发挥的生态作用看,我国的天然林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天然林分布的广阔性。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候条件多样,因此,适于各种类型森林的生长。天然林分布于各个省区,南到西沙群岛,北到大兴安岭。
  2.天然林类型的多样性。我国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森林的多样化。我国基本囊括了世界上存在的各种森林类型。
  3.天然林分布相对集中。我国天然林资源集中连片,多数分布于我国的大江大河的源头和重要山脉的核心地带,以及西藏林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4.天然林的生态作用巨大。天然林在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活环境质量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对蓄水保土、稳定河床、调节流量、保护水源、保土防蚀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5.天然林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大栖息地。丰富多彩的森林生态系统孕育了复杂的动植物资源,并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
  二、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过度采伐,以及毁林开荒、乱砍乱伐、非法侵占等多种破坏森林的行为的频繁发生,致使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天然林资源呈逐年下降的势头,造成雪线上升,林源回退,资源分布范围逐步变小,导致十分严重的生态后果:水土流失加重,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短缺,生物栖息环境恶化,全国性自然灾害频繁,给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1998年长江、松花江及嫩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水灾,水位之高、水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受灾区域之广,历史罕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上游地区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森林生态功能大大削弱。到目前为止,不少地区仍以消耗天然林资源维持生存,而且在成过熟林资源基本耗尽的情况下,早已开始采伐中龄林,如果仍采用这种方法,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些地区十分宝贵的天然林资源将荡然无存。
  这些问题足以表明,保护天然林关系到我国大江大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党和国家历来对此十分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战略的眼光,站在中华民族生存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针对我国天然林资源过度消耗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作出了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少砍树、多栽树和把 “森老虎 ”请下山,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重大决定,对保护天然林资源提出了要求。
  三、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范围、建设分期及建设重点
  工程总体实施范围涉及云南、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河南、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含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含大兴安岭)、海南共18个省(区、市)的重点国有森工企业,以及长江、黄河中上游等地区生态地位重要的地方森工企业、采育场和以采伐天然林为经济支柱的国有林场等。包括135个国有重点森工、21个地方重点森工、8个省属林业局、659个县、62个区、12个县级林业局。
  根据国家财力状况和天然林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整个工程分两期实施:
  一期工程(1998—2000),全国启动云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含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不含内蒙古黄河上游部分地区)、吉林、黑龙江、(含大兴安岭)、海南共12个省(区、市)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包括135个国有重点森工、20个地方重点森工,以调减天然林木材产量,大力建设生态公益林,加强森林资源管护,转产分流和安置下岗人员等为主要内容。
  二期工程(2001—2010年),在一期工程先行启动的12个省(区、市)的基础上,再启动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山西、宁夏等6个省(区)及内蒙古黄河上游部分地区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包括1个地方重点森工、8个省属林业局。继续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大力加强以商品林建设为主体的后备资源培育,加快转产项目建设,有计划调减新启动的6个省(区)的木材产量,恢复和发展经济。
  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出发,将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及新疆的135个森工企业和海南4个森工局、湖北神农架林区、吉林4个营林局、内蒙古南八局、甘肃小陇山林管局、陕西宝鸡两个林业局等国有森工企业作为工程实施重点;为工程的全面展开打好基础,选择四川省、大兴安岭林区分别作为省级和大林区的试点。
  四、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基本思路及坚持的原则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基本思路
  以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宗旨;通过森林分类,调整森林资源经营方向,使经济及资源平衡服从于生态环境改善,服从于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的需要;将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流域生态环境地位重要地区划为由禁伐区和一般生态保护区(限代区)构成的生态保护区,对禁伐区实行严格管护,坚决停止采伐,同时,大幅度调减一般生态保护区(限伐区)的天然林采伐量;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的力度,大力开展营造林建设;加强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以改革为动力,用新思路、新办法,广开就业门路,妥善分流安排富余人员,解决职工生活问题;进一步发挥重点地区森林的生态屏障作用,不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坚持的原则
  实施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要突出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总体规划,确定重点,分布实施的原则,先行启动生态环境脆弱、天然林分布相对集中的长江黄中上游地区和重点国有林区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是坚持积极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的原则,先在部分省区和林区试点,总结经验再推广。三是坚持省级人民政府对工程的组织实施负全责的原则,实行各级地方政府领导责任制。国家林业局负责规划、指导、组织、协调和监督。四是坚持森工企业由采伐森林向营造林转移的原则,大多数企业的职工森林保护和造林营林。五是坚持中央和地方事权、财权划分的原则,在资金投入上,对重点地区的天然林保护,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其他地区原则上由地方负责。六是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的原则,充分考虑国家和地方财政以及企业的承受能力,工程实施进度与国家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同步。
  五、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0年,工程区天然林资源得到切实保护,森林植被得到有效改善。到2003年,整个工程区18个省(区、市)木材产量调减到位,共计调减木材产量1600万米3,实现森工企业的战略性转移。大力营造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逐步实现木材生产以采伐利用天然林为主向经营利用人工林转移。通过转产项目建设,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妥善安排富余人员。使重点林区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基本得到缓解,为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打好基础,为促进全国特别是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以及东北内蒙古地区环境的改善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中:
  一期工程(1998—2000)目标:在1998年启动云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含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不含内蒙古黄河上游部分地区)、吉林、黑龙江(含大兴安岭)、海南共12个省(区、市)重点国有林区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基础上,1999年至2000年全国启动12省(区、市)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到2000年,调减木材产量1236米3,同时杜绝超限额采伐,转产项目的各项政策全国落实,并启动一批转产项目。
  六、森林分类区划
  根据现代林业理论、可持续发展原则及社会对森林的生态和经济的不同要求,以及森林(含林地)多种功能主导利用方向的不同,按照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按水系、山脉将林业用地划分为生态保护区和商品林经营区两类,其中生态保护区根据保护程度划分为禁伐区和一般生态保护区(限伐区),并分别按照各自特点和规律确定其经营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
  1.森林分类区划的原则
  以保护和改善大江大河流域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经济和资源平衡必须服从于生态环境,服从于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的需要;
  突出重点,对江河源头、库湖周围、水系干支流两侧及主要山脉脊部等对区域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施重点保护;
  打破现有行政区域界限,以水系和山脉为单元;
  对集中连片,规模适度,便于集中管护和治理的地区,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集约经营,以便于最大限度发挥森林的效益。
  2.森林分类区划
  禁伐区:将江河源头、干流、支流两侧(以山脊为界)、路渠两侧、库湖周围、石质山区、风沙干旱区、高山陡坡地带、山脉顶脊部位、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和其他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划为禁伐区,对禁伐区内森林,包括天然林、人工林在2010年前全面停止采伐,依法严加保护;对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及新造林未成林地、灌木林地,采取以封山育林为主,人工造林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多种相结合,全国恢复林草植被,形成层次结构。坚决禁止毁林开垦,并对过去已经发生的毁林开垦,要限期还林还草,对陡坡地退耕还林,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通过大力营造薪炭林等手段,解决该地域内的农村能源问题,减轻植被樵采的压力。
  一般生态保护区(限伐区)“即将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但恢复能力强的地区作为一般生态保护区(限伐区)。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方式,大力营造生态公益林,加大对现有林的抚育,提高林分质量和效益。同时,调整采伐方式,进行适度的择伐及抚育间伐。
  商品林经营区:主要选择自然条件优越,立地条件好,地势较平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地位作用一般的地区,采取高强度集约经营方式,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经济林等,以解决森林资源接续,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求。
  3.区划范围和面积根据森林分类原则,将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域的12541.8万公顷的林业用地区划分:
  生态保护区面积9687.7万公顷,占工程区林业用地面积的77.2%,其中:禁伐区面积5988.1万公顷,占工程区林业用地面积的47.7%,一般生态保护区(限伐区)面积3699.6万公顷,占工程区林业用地面积的 29.5%。
  商品林经营区面积2854.1万公顷,占工程区林业用地面积的22.8%。
  (杭俊 萧启寿)
  中国的人工林建设
  一、建设现状
  中国是一个森林资源短缺的国家。由于历史原因,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天然林资源急剧减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作为一项重大决策,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群众运动。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的林业建设在加快森林培育、加强森林保护、强化林业管理、合理利用资源四个方面实现了战略转变。由采伐利用天然林为主向以营林为基础,加强人工林建设转变。中国人工林建设,培育目的,主要是改善生态环境、满足木材和林产品等需求,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培育方式,主要是人工造林、飞播造林。组织形式,主要有国有森工企业更新造林、国有林场和乡村集体林场造林、各种形式的联办林场和林业专业户个体造林等。
  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渣(1989—1993),中国现有人工林面积3425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26.6%,其中林分面积2137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7亿米3,占全国森林总蓄积的7.8%。在人工林面积中,用材林面积175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5.8亿米3。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情况下,中国成功地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森林覆盖率达13.92%。
  在人工造林、更新面积中,人工造林占87.2%,人工更新占12.8%。其中工程造式占总造林面积的31.8%,近5年来工程造林面积有所增加,工程造林占总造林面积的42.3%。在工程造林中,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占26.2%,“三北 ”防护林工程、世界银行速生丰产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和沿海防护林工程分别占 23.4%、17.2%、3.8%、1.8%。
  按权属分:集体造林占58.6%,个体造林占29%,国有占9.5%,国合占2.9%。按林种分:用材林占48.9%,经济林占30.9%,防护林占18.3%,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分别占1.7%和0.2%,前5年用材林占50%以上,后3年经济林占优势,达50%左右,其中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和新疆等省(区)近二三年经济林种植面积超过60%,最高年份,河南省经济林达 91.6%,山东省达80.1%。
  二、主要措施
  1.政府高度重视,实行目标管理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推动植树造林的发展。早在1950年就确立了“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重点造林”,“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方针;1978年以来,先后颁布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和《森林法》,规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发布了《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指示》、制定了《1989—2000年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等重要纲领;1998年水灾之后中国政府又把“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放在治理生态环境“32字综合措施”的首位。为切实加强领导,全国普遍推行各级领导任期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区的宜林荒山基本造上了林。
  2.全杜会动员、全民搞绿化
  中国人口众多,经济水平不高,造林任务繁重,只有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实行各行业、各部门、各社会团体一起抓,全民动手共同参与造林绿化。据统计,自1982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来,中国已有60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累计植树300亿株。每年有1.2亿妇女参加义务植树,共建设“三八绿色工程”基地17.6万个;人民解放军在营区内外共植树1.7亿侏,造林13.8万公顷;农垦、煤炭、轻工等部门营造基地林180.5万公顷;铁路、交通部门绿化铁路2.2万里、绿化公路50多万里。全国现有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8米2,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6.6%,有12个城市达到了 “园林城市 ”标准。
  3.建设林业重点工程和林业基地
  从环境与发展出发,中国人工林建设以重点工程和基地建设为重点,即抓防护林,又注重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发展,努力实现可持续经营与利用。
  一是开展以林业生态工程为主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为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自1978年以来,先后开展了三北、长江中上游、沿海、平原绿化、太行山、防沙治沙、黄河中游、珠江流域、淮河太湖流域、辽河流域等跨地区、跨流域以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为重点的十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这些工程区占国土面积的70%以上,囊括了我国重点水土流失区和风沙危害区,构成了中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主体框架,每年造林任务占全国的60%左右,截止目前,已累计造林面积3453万公顷。
  二是开展以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基础建设。为尽快缓解木材供需矛盾,减轻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木材生产压力,中国政府于1988年决定,用3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建设2000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目前,已完成500万公顷,其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营造138.5万公顷;经济林、竹林、花卉等各类基地建设也在全面展开。全国现有经济林面积1600多万公顷;竹林面积380万公顷;林业花卉基地110个,花卉生产面积8.8万公顷。
  4.坚持科技兴林,加强营林管理
  一是加强科技成果推广。90年代以来,林业部每年向全国推广的100项科研成果中绝大部分用于造林营林。例如,ABT生根粉的广泛应用,GPS(全球定位导航技术)在飞播造林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人工林建设成效。二是实行多种造林方式并举。近年来全国每年以人工造林500万公顷、飞播造林80万公顷的速度发展,大大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三是规范营林管理。80年代以来,相继制定了国家标准规范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以及速生丰产用材林、经济林、竹林10多个树种的技术规程。从1988年起,每年开展人工造林更新的 “三率 ”(合格率、核实率、保存率)实绩核查,促进了造林成效不断提高。
  5.深化改革,完善政策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在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群众造林绿化积极性的政策措施,包括山林权属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林业承包政策,“四荒”使用权拍卖、租赁政策,坚持谁造谁有谁受益的政策,采取国家、集体、个人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等等。
  根据《中国林业年鉴1997》统计资料,人工林建设情况如下:三、南方集体林区1997年造林及资源培育情况
  福建省
  1997年,全省共完成造林更新总面积9.28万公顷,其中荒山造林3万公顷,迹地更新6.28万公顷。完成幼林抚育实际面积25.62万公顷,成林抚育面积20.13公顷。完成抚育间伐面积11.41万公顷,全省实
  有封山育林面积123.67万公顷,其中当年新封山育林面积13.09万公顷,完成大田育苗面积378公顷,容器育苗3866万株。
  湖北省
  全省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1.6万公顷,占年计划的134.8%,其中经济林12.2万公顷,重点工程造林11.57万公顷。重点工程项目中,“长防林”工程造林6.1万公顷。新增林业育苗0.49万公顷,“淮防林 ”工程造林0.6万公顷,外资项目造林4.88万公顷,新增封山育林面积37.3万公顷,其中,林业工程封山育林5.67万公顷。湖南省全年人工造林、更新8.67万公顷,其中,重点工程造林2.48万公顷,低产林改造9.94万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30.47万公顷,新增封山育林面积17.95万公顷,育苗0.41万公顷。全民义务植树1.4万株。
  江西省
  1997年,全省共完成造林8.1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86万公顷。飞播造林12.4万公顷。按树种分,用材林4.692万公顷,经济林2.511万公顷,防护林0.718万公顷,薪炭林0.156万公顷,特种用材林0.023万公顷,完成迹地更新3.98万公顷,新增封山育林19.8万公顷,幼林抚育65.05万公顷,成林抚育36.36万公顷,低产林改造24.6万公顷,育苗230公顷。
  广东省
  1997年全省完成林中空地造林4933.33公顷,迹地更新8.77万公顷,低产林改造12.57万公顷,高标准营造工程林6.81万公顷,其中:速生丰产林3.31万公顷;幼林抚育31.05万公顷,成林抚育31.29万公顷,其中,中龄林抚育18.14万公顷。全民义务植树6272万株,成片造林1.33万公顷。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97年,完成人工造林11.28万公顷,其中飞播造林5386万公顷。新增封山育林面积28.9万公顷,其中石山封山育林6万公顷。城乡居民点四旁植树3766万株。迹地更新造林8.87万公顷,育苗1879万公顷;成林抚育30.23万公顷,中幼林抚育40.36万公顷。
  贵州省
  1997年,全省完成造林面积23.55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0.86万公顷,飞播造林2.69万公顷。人工造林中,林业重点工程4.8万公顷,其中:“长防林”2.659万公顷,“珠防林”1.424万公顷,世界银行贷款项目 0.719万公顷,完成新封山育林面积21.2万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23.49万公顷,迹地更新7060万公顷。
  安徽省
  1997年全省完成人工造林8.69万公顷,其中,用材林3.51万公顷,经济林4.22万公顷,防护林8090公顷,特种用材林1480公顷。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完成国家项目造林1.15万公顷,“长防林”工程造林4470公顷,淮河防护林工程造林3350公顷,治沙工程造林1030万公顷。全省四旁植树2.21亿株,迹地更新4169公顷,低产林改造1.69万公顷,幼林抚育33.75万公顷,成林抚育32.60万公顷,封山育林33.51万公顷。
  浙江省
  1997年,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37147公顷,其中竹林面积为6343公顷,按树种用途分,用材林11808公顷,经济林21867公顷,防护林2313公顷,薪炭林562公顷,特种用材林597公顷。完成迹地更新25729公顷,其中用材林16513公顷,低产林改造40651公顷,封山育林749550公顷。
  (黄润斌 萧启寿)
  中国的木材供需平衡状况
  中国是世界上木材生产大国、消费大国、进口大国,木材作为一种与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林业的健康发展,对满足世界林产品供应,平衡国际林产品市场价格意义重大。
  1996、1997年1999年中国分三次大幅度降低关税,税率总水平由35.9%降到23%,再降到17%;同期,林产品关税也以较大幅度降低,如原木、锯材税率由15%左右降至5%再到零,木材制品税率则从40—50%降至15%左右。每次降税都导致了国内一批企业亏损或停产。这一点就很好地说明了为加强国际林业经济合作,促进全球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价格竞争,增强外部结构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林业已做出了艰苦努力和贡献。
  一、中国森林资源的供给能力
  1.从数量上看,中国是一个森林资源短缺的国家。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表明,全国森林面积1.337亿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17.85亿米3,总量不少。但中国人口众多,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显示,中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不足世界水平的1/5。而在目前可利用的森林资源中,大部分分布于边远山区及交通不便地区,采伐利用难度较大;并且相当部分的森林生长于大江大河上游,具有重要的防护作用,也不能采伐。
  2.从质量上看,中国林地资源质量中等,但森林生产力较低。中国林业虽然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但林分单位面积平均蓄积为83米3/公顷,不足世界平均每公顷113米3的75%,且中国林分的低龄化严重。
  3.从国内木材生产情况看,木材产量呈逐年递减趋势。
  二、我国木材供需矛盾呈加剧趋势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方面对木材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而由于各种原因,木材供给将大幅度下降,木材供需矛盾突出。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总量缺口矛盾呈扩大趋势。据预测,到20年,全国木材总需求量约2.6~2.8亿米3,实际可能供给量1.42亿米3(包括人造板顶替及增加代用量等节材措施,下同),缺口1.18~1.38亿米3;到2010年全国木材总需求量约3.05~3.2亿米3,实际可供给量为1.77亿米3,缺口1.28~1.43亿米3。扣除薪材,2000—2010年间,我国生产建设用材的年均缺口量在3300~4300万米3之间。
  但依据海关统计的木材进口情况1995年至1998年,年均进口木材(折合原木量)达4580万,米3比“九五”初预测的上述缺口数字略大,说明实际需求比预测数字略大。
  第二、结构性矛盾突出。根据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特点,一是用材林中,近成过熟林蓄积将由1993年的19.6亿米3降为2000年的13.5亿米3和2010年8.75亿米3,除杨树、桦木、杉木外,可采成过熟林蓄积将逐年减少,特别是大径级木材资源呈急剧减少趋势;二是进入90年代以来,木材及其制品年进口量(折合原木量)逐年上升,其中30%(1374万米3)为原木、锯材、单板和胶合板,这也是由于国内大径级原木短缺造成的。
  第三、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将加剧木材供需矛盾。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到2000年,将比1998年调减木材产量1000多万米3,其中大部分是珍贵树种材和大径材。这样,一方面使木材供需缺口量扩大到5000万米3左右,另一方面更加剧了木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三、解决木材供需缺口问题的途径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既要保护森林资源,又要努力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具体通过以下途径解决木材供需矛盾:
  一是加大全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规模,以较短的时间提高木材供给能力。根据林业区划和全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的总体布局,利用华南、华东和华北等地域自然条件优势,在原有速生用材林基础上,通过大力推广林木良种,加快营造林步伐,加大低产林改造力度,到2000年,使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面积达到400万公顷,实行高度集约化经营,短周期轮伐,提高木材供给能力,尽快弥补因调减木材产量所造成的木材供需缺口,促进木材生产格局从北方向南方、从利用天然林为主向利用人工林转移。通过采伐利用人工林,使木材供给能力相应增加。
  二是加快现有中幼龄林抚育的步伐。目前,我国有中幼龄林6200万公顷,其中郁闭度0.7以上的约4000万公顷,有2000万公顷中幼龄林亟待抚育。通过加大中幼龄林抚育,促进林木生长,可相应增加木材供给能力。
  三是全面提高森林采伐利用率和木材综合利用率。目前,我国的森林采伐利用率和木材综合利用率分别为61%(其中国有林区为64%)和63%,按现有生产规模和加工能力推算,森林采伐利用率和木材综合利用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木材供给100万米3和40万米3,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提高森林采伐利用率和木材综合利用率,也可以相应增加木材供给能力。
  四是加快以人工林、“三剩物”等为原料的林产工业建设。根据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我国森林资源利用结构变化的情况,将林产工业发展的基点放在对南方等地以纤维材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和重点地区“三剩物”的利用上,通过加快贸工林一体化的林产工业建设,调整森林资源利用结构,提高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可相应增加木材替代能力。
  五是适度开发海外森林资源,增加进口替代。为弥补国内木材及林产品的结构性短缺,借助于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遵循有关国际公约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海外森林资源开发,适度进口以珍贵树种为主的大径材和高档纸浆及其制品等产品。
  通过上述措施,到2000年,国内木材供给能力增加2000万米3以上,加之适当从海外进口原木、锯材、纸浆及其制品等,使木材供需基本达到平衡。到2010年,随着上述途径进一步推行,特别是重点地区商品林基地的建成,可进一步增加木材供给能力,逐步缓解木材供需矛盾,基本实现国内木材及其加工产品的供需平衡。
  3.加强重点地区的商品林建设
  通过定向培育,加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及珍贵大径级用材林等为主的商品林基地建设,特别是提高现有中幼龄林的集约经营强度,为重点地区长期发挥木材生产基地的作用奠定基础。到2010年规划建设商品林850.8万公顷。其中:
  一期工程(1998—2000年),通过新造和对现有林的改造,建设商品林91.1万公顷,分区域:长江中上游地区(包括云南、四川、重庆、贵州)建设商品林11.2万公顷;黄河中上游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及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商品林0.7万公顷;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建设商品林79.2万公顷。
  二期工程(2001—2010年),建设商品林757.7万公顷,分区域:长江中上游地区(包括云南、四川、重庆、贵州、湖南)建设商品林103.7万公顷;黄河中上游地区(包括河南、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新疆及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商品林28.2万公顷;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建设商品林627.8万公顷。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中国造纸年鉴》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记录、反映中国造纸工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工具书,其内容主要包括1996至1998年间中国造纸工业的基本发展情况,有关制浆造纸经济、技术、生产的统计数据,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境内外造纸市场动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萧启寿
责任者
杭俊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