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造纸工业概况(1996—1998)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019
颗粒名称: 江苏省造纸工业概况(1996—1998)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6
页码: 54-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江苏省造纸工业通过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企业规模日趋合理,产品结构升级,原料结构改变,草浆比例减少。淮河、太湖和长江三大水系造纸企业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废水排放量大幅减少。
关键词: 江苏省 造纸工业

内容

1996—1998年江苏省造纸工业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三年是取得突飞猛进发展的三年。纵观这三年我省造纸工业的发展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全省造纸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二是淮河、太湖和长江三大水系造纸企业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绩;三是外资造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江苏作为我国造纸工业强省的雏形已初步形成;四是江苏省造纸企业外部形势严竣,内资造纸企业生产经营较困难。故这三年是实施江苏省造纸工业“九五”发展规划较好的头三年,也是江苏省造纸发展史上面临历史重大转折不平凡的三年。
  一、全省造纸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江苏省造纸工业“九五”及后十年的重点是:调整结构,提高质量,节能降耗,深化改革,增强活力,注重效益。具体做到:“一个治理”“两个调整”“五个突破”达到“三个提高”。治理污染,,增产减污,,推行清洁生产。,调整原料结构,拓宽原料来源;调整产品结构,增产用户满意急需的产品。突破所有制观念,扩大合资、独资、股份制企业的比例,树立经济规模战略思想;突破装备落后的状况,引进设备提高装备水平;突破技术落后的状况,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技术水准;突破“老一套”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有效供给水平,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九五”期间,江苏省造纸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为动力,支柱产品为龙头,技术升级为核心,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质量,节能降耗,治理污染,注重效益。产品向“薄型、高质量、高档次,多品种”方向发展。积极培育支柱产品,总体讲以五类重点产品为基础:一是高级文化用纸;二是高级涂布纸与纸板;三是优质包装纸板;四是高附加值的技术用纸;五是生活系列用纸。
  通过江苏省造纸工业“九五”发展规划1996—1998年这三年的实施,全省造纸工业的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生产总量来看,全省造纸工业的机制纸与纸板产量1996年达到163.38万吨,其中轻工系统内是56万吨;1997年达到199.6万吨,其中轻工系统内是50.2万吨;1998年达到179.6万吨,其中轻工系统内55.76万吨。1997年产量在全国居第六位,列在河北、浙江、河南、广东、山东省之后。
  (2)从企业结构来看,江苏省造纸工业随着结构调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污染治理限期达标排放的实施,企业规模日趋合理,以轻工系统造纸企业为例,1998年轻工系统内在册企业59户。5000吨/年以下小制浆造纸企业已全部关停,万吨以下造纸企业仅14户,占企业总数23.73%,且都是加工纸、特种纸和部分利用废纸生产的纸板厂;万吨以上造纸企业45户,占企业总数的76.27%。其中1~1.7万吨造纸企业20户,占企业总数的33.9%;1.7~3.4万吨造纸企业18户,占企业总数的30.51%;3.4万吨以上造纸企业7户,占企业总数的11.86%。因此,我省造纸企业通过结构调整企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正在向规模经济方面发展。
  (3)从产品结构来看,纸张高档品种如引进设备生产的高级美术铜版纸、高档涂布白纸板、高档文化办公用纸、NCR纸、高级生活用纸和钞票纸近三年相继建成或投产,有的产品已投放市场。并且这些品种在全国纸张市场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额。就是利用国产设备生产纸版的部分企业,也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
  (4)从纤维原料来看,凡引进设备的外资企业,所使用的纤维原料都是进口商品木浆或进口废纸。原省内一些内资造纸企业也因污染治理而改变原料结构,使用商品木浆或利用废纸。我省造纸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自制草类浆的生产企业户数及自制草类浆的产量逐年减少。
  轻工系统造纸企业草类浆生产企业的户数从1996年的30个下降到1998年的11户,草类浆生产企业户数下降了36.67%;自制草类浆的实际产量也由1996年的26.23万吨/年,下降到1998年的15.1万吨/年,草类浆的产量下降了57.57%。由于原料结构的调整,既有利于制浆造纸废水的污染治理,又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档次。
  江苏省曾是草浆大省,历史上造纸企业曾为草类浆的技术进步做出了很大成绩;中国造纸学会碱法草浆专业委员会也挂靠在苏州华盛造纸厂;南京林业大学也为我国草类制浆科技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但随着造纸工业的结构调整,由于一方面是利用商品木浆及废纸的大型、特大型三资企业的相继建成,另一方面如表1所示,从轻工系统造纸企业原料结构来看,草浆比例已逐步减少。这也反映在我省作为现代化的造纸工业在原料结构上已作了战略性的调整。
  二、淮河、太湖和长江三大水系造纸企业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江苏省在工业废水限期治理前,全省废水CODor排放量是99万吨,造纸行业占36万吨,占全省废水CODor排放量的36.5%,因此,造纸行业是我省污染大户,抓好污染治理是关系到我省造纸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
  江苏省政府对全省造纸行业污染治理动真格。严格执行国家提出的1996年10月关停5000吨/年以下的小制浆造纸厂的决定,全省造纸行业5000吨/年以下制浆造纸厂坚决关停,其中轻工系统内的睢宁、淮阴、〓贻和宝应等四家小纸浆厂就坚决实行了关停措施。其他几个大厂也不例外,如南京造纸厂早于1994年3月就主动停自制浆;徐州造纸厂于1995年7月、镇江大东纸业有限公司于1996年10月就停自制浆;就是在历史上曾为我国造纸工业做出贡献的具有70多年历史的老厂,苏州红叶造纸厂,也由于污染治理及其他原因于1996年11月全厂停产。江苏省造纸行业废水限期治理力度之大可见一斑。
  列入1997年,淮河流域造纸企业限期治理有118家,其中轻工系统内有23家,经采取措施治理验收合格的有11家,继续调试的有2家,限期停产的有10家。每年CODcr排放负荷可减少14万吨。其中,江苏新大纸业集团与南京林业大学共同开发的“麦草低污染制浆新技术”,被国家经贸委列入“麦草低污染新技术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已于1998,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对江苏省乃至我国草类制浆造纸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和良好的示范作用。
  列入1998年太湖流域造纸企业限期治理有31家,其中轻工系统内有14家,经采取治理措施后废水能达标排放的有12家,1家尚未最后验收,有一家限期停产。每年CODcr排放负荷可以减少3万吨。其中,具有70多年历史的苏州华盛造纸厂在原轻工部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废水治理,该厂的草浆碱回收、白水气浮回收装置和中段废水处理都曾得到原轻工部肯定与表扬,但该厂的自制草浆仍于1998年12月5日举行了停自制浆仪式。这样,为我国草类制浆的技术进步历史上做过贡献,在当代也曾为草类制浆污染治理做出很大成绩的苏州华盛造纸厂麦草浆从此亦划上句号。
  列入1999年江苏省长江流域限期治理的造纸企业有17家,其中轻工系统内有11家,已有9家正在实施治理方案,另2家因无力治理将处以停产。大力推广无锡龙达荣成纸业有限公司所采用的由无锡沪东环境工程成套厂提供的“CQJ系列超效浅层气浮净水器”。这是获得国家经贸委1998年度国家级新产品、具有S、CODcr去除率高、运行费用低等特点高效处理装置。值得在我国造纸行业中推广使用。
  由于江苏省造纸企业基本上地处淮河、太湖和长江流域,因此,通过以上三大水系的污染治理限期达标排放的实施,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苏南地区除镇江金河纸业有限公司具有6万吨/年苇浆生产能力因其有碱回收,中段废水处理装置仍能坚持正常生产外,其他草类制浆系统均已停产。苏北地区没有废水处理装置的草浆厂也已全部停产,尚留下10家左右有污染治理措施的草类浆厂,正在向规模经济方向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泰州造纸厂,国家共投资1亿多元的“七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非木材纤维制浆造纸技术”的配套项目——2.5万吨/年胶印书刊纸生产线。由于原攻关设备——国产带式洗浆机不过关,该厂又重新投入大笔资金进行技改采用真空洗浆机,另外,原设计的中段废水处理系统不能达标排放,又重新投入资金进行改造,故一直到1998年3月碱回收才全线试车。正由于该项目后期在污染治理中追加投资太大,加上企业资金短缺,故该厂废水处理系统尚未投入正常运行。我们认为该厂作为国家科技攻关配套项目还需各级政府部门扶植支持,使其真正成为我国草类制浆科技攻关的示范工程。
  目前,这些通过污染治理达标排放验收合格的造纸企业,污水处理装置运行中普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废水处理成本过高,直接影响造纸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除了应加强企业管理和不断采取促使废水处理技术进步措施之外,由于废水治理工程对企业而言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对社会而言是造福于人民,因此,对此应有正确认识。当然,对社会、政府而言对企业应有充分理解。否则,这将意味着我省部分具有自制草浆的造纸企业,如不能通过改造使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经济,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部分造纸企业的自制草浆仍将会被历史所淘汰,这也是不被人们意志所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三、外资造纸企业雨后春笋般地崛起,江苏作为我国造纸工业强省的雏形已初步形成
  江苏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江苏省又地处我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紧邻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上海市。因此,外商看好江苏省优越的地理、投资环境,在我省苏南地区纷纷投资建厂。这些企业有造纸、纸制品及脱水器材——纸机织物等。
  这些外资企业特点:一是产品档次高。如这些造纸企业的产品都是我国目前紧缺的高级涂布纸、涂布白纸板、高档文化印刷用纸、NCR纸、高级生活系列用纸、高档包装用纸等,符合我国造纸工业产业政策;二是上规模。这些造纸企业生产能力都在2万吨/年以上,最大的是135万吨/年。纸制品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都在10万吨以上,目前来看规模之大全国仅有;三是这些企业基本上是全套引进,都具有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这些纸机中最快车速2200米/分,最大纸机:门幅9.77米,车速1800米/分,纸机产能35万吨/台,当属世界上最大纸机之一;四是所用原料都是商品木浆或废纸,治理污染设施齐全先进,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因此,通过利用外资以上企业的建成投产,我省苏南地区也将成为世界先进造纸工业的缩影。
  纸制品加工外资企业有苏州亚太纸制品加工有限公司和亚龙纸制品(昆山)有限公司,加工能力都是10万吨/年,设备全套引进。亚普敦造纸用品工业(昆山)有限公司生产的纸机织物目标是为我国及东南亚进口纸机配套服务。
  所列外资企业共投资42.25亿美元,其中造纸企业41.18亿美元;纸制品0.77亿美元;纸机织物0.3亿美元。以上这些外资企业有的已投入运行,有的在实施之中。这些外资造纸企业建成后将使我省新增生产能力300万吨/年以上,通过利用外资不但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而且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江苏作为我国造纸工业的强省雏形已初步形成。外资企业从目前来看对内资企业会产生巨大的冲击,但从长远来看,面对国内外资本市场的高度融合,不加大引进外资力度,就无法跟上世界纸业现代化大生产的经济潮流。这是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
  四、造纸行业外部环境形势严竣,内资企业生产经营较困难
  轻工系统内的造纸企业,自1994年四季度以来,随着纸张市场的升温,销售形势显著好转,特别是进入1995年以后,纸张市场全面出现畅销,几乎所有生产企业都产销两旺,年净增产量5.5万吨,是历史上净增产量最高的一年。1995年轻工系统实现了全行业扭亏为盈,盈亏相抵盈利2001.8万元。但1995年第三季度后销售势头有所减缓。进入1996年以后,全省造纸行业外部环境十分严竣,生产经营十分困难,自1996年起连续三年轻工系统内造纸企业处全行业亏损状态。1996年全省轻工系统内在册企业57户,产量53.95万吨,实现利税总额8744.02万元,利润盈亏相抵﹣3116.56万元,使我省轻工系统内造纸企业又滑入全行业亏损状态。一直延续到1998年,全省轻工系统内在册企业59户,开工正常生产企业仅38户,因污染限期治理及资金短缺原因其中有3户企业处半停产状态,有18户企业处于全停产状态。全年产量55.75万吨,实现利税总额﹣4352万元,轻工系统全行业亏损金额达﹣16105万元,是历史上亏损额最高年份。
  分析上述原因有:一是国内需求不足,纸张市场销售继续疲软,需求下降,大部分产品销售不畅,价格回落;二是江苏省政府对环境保护达标排放力度加大,部分造纸企业处停产和半停产状态;三是国际市场纸浆、纸张价格依然在低价位上徘徊,从而使国内进口纸张、纸浆大增,1998年成为历史上进口量最高的年份。加上国外纸张的水货冲击,造成进口纸张质量明显好于国内同类产品及价格上的优势,对省内中高档纸张形成较大冲击;四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及国际市场动荡,需求不明,出口受阻,而且东南亚进口浆及纸也大量冲击我国内市场;五是兄弟省市尤其是山东省纸张大量涌进我省市场,凭借其特有的优势使我省地产纸张不得不降价销售。
  尽管这三年我省造纸行业面临的困难很大,但很多企业如江苏新大纸业集团等在积极治理污染的同时,加强内部生产管理,调整原料结构,调整产品结构,挖潜降耗,积极从企业内部消化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仍然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因此,全省造纸工作者应进一步充分认清我省造纸工业所面临的新形势:即资产重组和结构优化是重点;污染治理是难点;外资在我省造纸工业投资是热点。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加强内部管理,积极开拓市场,积极治理污染,力争使我省造纸工业在生产经营、污染治理上取得双丰收。
  造纸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的重要产业部门。造纸工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在世纪之交,面对我省造纸工业现状,一方面是外资超大型造纸企业的崛起;另一方面是省内内资造纸企业因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低,污染治理任务重,因此其生存空间越来越不宽裕。为彻底改变我省内资造纸企业所面临的困境,重振民族造纸工业。目前提出了我省造纸工业改革的“五字方针”,以期使我省内资造纸企业整体状况得到改善:
  一是抓好一个“改”字,即通过深化改革激活造纸企业。省内内资造纸企业大部是规模小,产品结构调整较为容易,通过改革将私营经济灵活的经营机制和积极的创新意识去激活企业。另外,组建省级造纸集团,实行战略性资产重组和集约化生产经营,实施大集团、大产品战略,靠规模优势立足市场,参与竞争。
  二是突出一个“特”字,即对产品结构和原料结构进行调整。今后应大力发展薄型纸、特种纸、生活系列用纸、加工纸和纸制品,走“高、新、特”的路子,向“优质、适销、高档、特种纸”的方向发展。原料结构除提高商品木浆的使用比重之外,还应充分利用省内自然资源,在苏北地区新建和扩建大型苇浆厂和麦草浆厂,利用草类浆的低成本优势,依靠多品种,少批量,精加工来占领市场。
  三是依托一个“大”字,即依托江苏外资造纸企业的现代化设备和技术优势,加速内资造纸企业的技术装备和改进。通过加大科技投入,集中资金,解决一批对造纸工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现代化问题。今后还应部分引进废纸处理、废纸脱墨处理、半化学机械草浆、草浆干湿法备料和现代化纸机等,逐步提高装备水平,使内资企业依托外资企业的优势,共同发展。
  四是强化一个“治”字,即强化造纸企业的污染治理。废水治理是造纸企业的“生命工程”,现在我省造纸企业已基本形成一个共识:即废水处理的成本是造纸企业成本支出的重要项目。降低治理污染成本的可行办法一是推行清洁生产,降低消耗,如把吨纸耗水降下来;二是积极研究开发使用新型治污工艺和治污设备。
  五是实现一个“强”字,即把江苏建成一个造纸大省、造纸强省。江苏已把造纸工业列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到2010年我省造纸工业的综合实力要达到全国第一。由于外资注入,在总量上、技术上可能没有问题,但江苏民族造纸工业也应该在这场竞争中、整合中有立锥之地。依靠全省造纸工作的奋力拼搏,我省作为造纸工业的强省必将屹立在东方。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中国造纸年鉴》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记录、反映中国造纸工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工具书,其内容主要包括1996至1998年间中国造纸工业的基本发展情况,有关制浆造纸经济、技术、生产的统计数据,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境内外造纸市场动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德裕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