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015
颗粒名称: 生产建设
并列题名: PRODUCTION & CONSTRUCTION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40
页码: 23-62
摘要: 本文收录了全国造纸工业生产建设概况、历年全国纸浆、纸及纸板产量、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机制纸及纸板产量、全国机制纸及纸板主要品种产量及结构变化、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机制纸及纸板年末生产能力、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回收碱产量、历年全国造纸工业职工人数及劳动生产率(机制纸部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造纸工业劳动生产率(机制纸部分)、部分年产3万吨以上制浆造纸企业主要经济指标(1997、1998)、部分造纸企业固定资产、资金、利润和税金、等内容。
关键词: 造纸工业 生产建设

内容

全国造纸工业生产建设概况(1996—1998)
  一、生产概况
  (一)纸及纸板产量
  由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环境保护要求日趋严厉,1996—1998年,中国造纸工业处于调整结构时期,纸及纸板的发展正由数量型迅速向质量型转变,中国纸及纸板产量增长速度出现明显减缓,1996年产量2643.9万吨,1997年产量2733.2万吨,1998年产量2126.9万吨(本年统计口径与1996年、1997年有所不同,系全部国有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如果按1997年统计口径估计,1998年全国纸及纸板产量为2800万吨。
  (二)产品品种与质量
  1.1990—1995年全国纸及纸板中,机制纸一般占60%~61%,纸板占39%~40%;而1996—1998年,纸及纸板中,机制纸一般占55%~59%,纸板占41%~45%,纸板比重有所增加。
  2.在各类纸及纸板中,产量增幅较大、质量提高较快的主要品种有:①新闻纸,至1998年全国9家主要新闻纸厂全部生产胶印新闻纸,纸克重均达到49克/米2,最低纸克重达47克/米2。
  ②胶版印刷纸、胶印书刊纸、涂布印刷纸已占图书、杂志印刷用纸的80%以上。
  ③涂布纸中轻量涂布纸,无碳复写纸等品种属近几年国内开发并增长较快的产品。
  ④纸箱纸板中牛皮箱纸板、高强瓦楞原纸比重增加,并向低定量发展,牛皮箱纸板中较低定量的达127~200克/米2,高强瓦楞原纸中较低定量的达112克/米2。
  ⑤生活用纸中高档卫生纸、妇女卫生巾、纸尿布及卫生护理用品,品种、品牌繁多,发展速度惊人。
  ⑥涂布纸板中涂布白纸板、涂布白卡纸发展速度最快,1993年产量只有15万吨,目前产量已有100多万吨。
  3.重点造纸企业开展了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工作,近三年,经中国兴轻质量体系认证中心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造纸企业有13家。
  4.科技进步
  1996—1998年有31项造纸成果获中国轻工业科技进步奖。例如:高光泽铝箔纸衬纸、HW无碳复写纸、高档涂布白卡纸、非固化汽车工业滤纸、印刷水松原纸、皱纹胶带纸、育果袋纸、高档金属化防水商标印刷纸等。
  (三)经济效益
  1996—1998年造纸全行业经济效益尚好,其中1997年在全国工业前100个行业按利润总额排名为第36位。但同期轻工系统造纸效益出现下滑,企业亏损面扩大,1998年效益出现亏损。
  (四)职工人数与劳动生产率
  由于企业改革增效减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及部分环保污染严重企业关停转产等因素影响,造纸行业职工人数有所减少,全员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
  据统计1997年全国造纸工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5555元/人,但各地情况有异,最高的广东省为99863元/人,其次为浙江省96682元/人、上海市95655元/人、北京市83233元/人、山东69838元/人、福建69564元/人、河北省69474元/人、安徽60243元/人、江苏省54395元/人,最低的是贵州为17411元/人。
  (五)生产企业及经济类型
  1.1996—1998年造纸生产企业规模得到调整,使大中型规模企业数有所增加,使企业生产集中度适当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年生产能力3万吨以上造纸企业约190家,其生产能力占总生产能力36%,最大规模企业生产能力70万吨(江苏镇江金东纸业公司)。
  2.部分重点制浆造纸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在深、沪两地上市的造纸企业15家,占轻工上市企业总数18%。上市企业增强了融资能力,为其今后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
  3.企业所有制结构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现已初步形成各种经济成分共存互补的格局。1997年全国造纸完成产值中,国有约占35.5%,“三资”约占14.6%,其他占49.9%。
  (六)生产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生产企业结构调整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1996—1998年,纸及纸板产品有效需求失衡的矛盾十分突出,出现低档国产纸积压而高档纸及纸板进口量剧增的情况,国产纸自给率逐年下降。1995—1998年,纸及纸板生产量年均增长5.3%,消费量年均增长8.1%,进口量年均增长24.1%,国产纸自给率由89%降至84%。
  制浆造纸工业是属资金、技术密集、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行业,企业结构的调整要涉及到体制改革,原料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规模结构、融资结构及环保治理等问题,需要采取系统工程,综合治理。调整的难度较大,难以很快跟上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2.环境保护问题是造纸企业能否继续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国务院要求2000年底工业企业“三废”达标排放,这个目标对制浆造纸行业来说任务相当艰巨。问题在于,一是老企业环保欠账多;二是中小型企业治污经济支撑能力弱,难以维持较高的日常运行费用;三是缺少环保工程建设所需较高的投资。
  二、建设概况
  (一)制浆造纸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情况
  1996—1998年制浆造纸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71.8亿元,新增纸及纸板能力284.77万吨,纸浆能力213万吨。
  (二)国内建设项目执行情况
  “九五”国家安排两期“双加”工程和第一批产品结构调整技改计划项目共41个,总投资额估算140亿元,预计可新增纸及纸板能力265万吨。1996—1998年已完成15项,总投资额约50亿元;正在收尾的3项,正在实施的8项,其他均在不同程度地进行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已竣工投产的大型项目主要有: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高级文化用纸;湖南岳阳纸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万吨彩印书刊纸;山东太阳纸业集团公司年产10万吨牛皮卡纸;四川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新闻纸;佳木斯纸业集团有限公司年产8.5万吨牛皮箱纸板;芜湖网厂7.5万米2聚酯网等项目。正在收尾的主要项目有:广州造纸有限公司年产13万吨新闻纸;福建南纸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2万吨新闻纸;福建青山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牛皮箱纸板、牛卡纸项目等项目。
  (三)利用外资项目成效显著
  已竣工投产的主要大型合资项目有:浙江省宁波中华纸业有限公司年产35万吨涂布白纸板、白卡纸;江苏亚太纸业公司年产35万吨高级文化纸;上海韩松潜力纸业公司年产12万吨新闻纸;广东威达高纸业公司年产10万吨涂布白纸板;江苏镇江金东纸业有限公司年产70万吨涂布及未涂布高级文化用纸;广东东莞玖龙纸业公司年产20万吨牛皮箱纸板、牛皮卡纸等项目。
  (四)环保项目
  1996—1998年,麦草制浆碱回收技术与装备有了突破性进展,1998年底已有19个企业完成麦草浆碱回收工程,制浆能力40万吨/年,回收碱能力9万吨。日处理100万吨浆黑液的碱回收工程有山东临清银河纸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博汇纸业公司、山东潍坊恒信纸业集团和河南漯河银鸽纸业集团。
  另外,中段水处理,纸机白水回收及废纸浆废水处理等方面的环保工程,也在技改项目或污染治理补欠工程中得到实施。
  (五)建设的特点与问题
  1.建设特点
  1996—1998年建设制浆造纸项目突出了几个特点:
  一是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能力,滚动发展形成经济规模。这种模式适用老企业技术改造,山东省和广东省造纸企业的发展最有代表性。以山东一轻造纸为例,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明显体现出集约化经营的优势,效益前十名的企业占企业总数11%,但产量占40%,利税占65.65%,利润占80.99%。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几年内盘活有效资产4亿多,仅1998年重组企业就实现利润1.1亿元。
  二是对外开放,利用国际资源和资金建设大型高档纸及纸板项目生产替代进口产品,增强纸业国际竞争能力。外资项目,一般装备水平高,建设期短、投产快,部分满足了国内市场高档纸及纸板的需要。
  三是在生产建设中,企业坚持了多元化原料方针,在合理利用非木纤维原料的同时,适当调整和增加了商品木浆和废纸的用量。尤其是随着包装纸板产量的快速增长、废纸的利用有明显的增加。废纸进口量1996年137.8万吨,1998年增至191.5万吨,1998年比1996年增长39%。以浙江省1998年造纸用纤维原料为例,其废纸利用已高达76.8%。
  四是投资方向比较明确,基本建设重点突出了纸浆及木浆造纸;技术改造重点突出了关键纸种,如新闻纸、高档文化用纸和高档包装纸板。
  2.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大型内资建设项目普遍存在自有资金不足,贷款不能及时到位,建设周期长投产慢等问题。
  ②由于大型造纸项目关联度较大(涉及到原料、水、电、环保、引进设备等分项审批)、投资一般超过2亿以上,需经国家有关部委审查、咨询部门评估、国务院审批的程序,审批项目周期长,加上项目单位自身存在的各阶段工作衔接与落实中出现问题,致使有些项目不能按计划实施,拖时太长,甚至错过市场机遇。
  三、生产建设今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中国造纸企业生产建设今后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应变力和竞争力,使造纸企业目前存在的规模小、技术落后、污染较严重的状况进一步得到改观,促进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趋于合理,推进重点企业实现大型化、集团化和生产现代化,使环境污染得到控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1.市场
  造纸企业要认真研究和开拓市场,积极地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近年来中国纸张消费市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基本上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随着改革开放程度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使纸张国内市场国际化,生产企业面临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严竣挑战和激烈地竞争,竞争给生产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对生存造成压力。造纸企业需要面对现实,认真地研究和开拓产品市场,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使自己的产品在多元化的市场中定好位,使产品具有竞争能力。
  2.体制
  大型造纸国有企业在行业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行业今后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包袱很重。为此,大型国有造纸企业要加快改革、改组、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强管理,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甩掉沉重包袱,改善经营状况,创造发展条件。
  在对国有企业促进改革的同时,还有培育各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多元化结构,这一转变将是实现行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前题。
  促进造纸企业管理由产品经营转向资本经营,把增长点转移到对现有资产存量的调整、改组和优化配置上来,使企业实现有效资产组合,组成大型股份制造纸企业集团,提高企业自我发展的实力和竞争力。
  3.产品
  企业要有发展后劲,必须有1~2个好产品。对造纸企业而言,要结合原料结构调整,搞好产品结构的调整,要增强名牌意识,以名牌占领市场,同时,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开拓。
  4.科技创新
  坚持实施科技振兴纸业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推进造纸工业现代化进程。实施科技振兴纸业战略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措施。技术进步是造纸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重要保证。
  一是行业要认真研究制订造纸工业科技发展规划,引导科技研究开发方向,注重产品开发和专业设备国产化。
  二是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缩短我国造纸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
  三是企业要研究产品开发方向,坚持不懈地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持续发展。
  四是大力开展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注重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注重新原料、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使造纸工业逐步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五是企业要重视人才培养与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竞争力,特别是要重点培养能驾驭现代化造纸大集团的管理人员。
  5.投资
  企业要搞好建设项目投资规模要适度,技术要实用,防止盲目引进,重复建设,,特别要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原料)及经济实力,做到降低单位产品投资,少投入、多产出,投产后高效益。
  (曹朴芳)
  山东省造纸工业概况
  (1996—1998)
  山东造纸工业在全国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已被列入全省近期重点发展产业,也是山东省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来,山东造纸工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其产量、产值和利税总额等各项指标均处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成为全国“造纸大省”。
  一、行业发展
  建国初期,山东造纸工业基础薄、产量低、品种少、质量差。1949年山东造纸工业纸和纸板产量仅为0.34万吨,占全国纸和纸板总产量的1.45%左右。到1952年,纸和纸板的产量仅为1.08万吨,占全国纸和纸板总产量的1.79%左右。经过八个“五年计划”,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造纸工业发展很快,其纸和纸板的产量在全国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品种、质量均有较大改观,纸和纸板产量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每年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连续几年纸和纸板产量平均占全国总产量的12%~15%。
  据不完全统计,1995年全省造纸厂有805个,产量为230.66万吨。1996年由于受治理环境污染的限制,关停了5000吨/年以下的小型制浆造纸厂,全省造纸企业还剩411家,纸和纸板产量336.4万吨;由于统计较困难,估计1997年制浆造纸厂还有近300余家,纸和纸板产量约342.25万吨;1998年估计全省制浆造纸厂不足200家,其纸和纸板产量约279.02万吨。1998年山东一轻行业有造纸企业79家,纸和纸板产量约198.54万吨,其中机制纸130.80万吨、机制纸板67.74万吨。一轻行业机制浆86.33万吨(含自用)、生打浆48.17万吨、造纸碱回收30184吨。产值75.32亿元、销售收入76.49亿元、利税12.97亿元、利润7.63亿元、总资产167.91亿元。
  1949年建国时,山东造纸工业纸和纸板产量仅为0.34万吨。建国以后,山东的造纸工业发展较快,每年上一个台阶,稳步地向前发展。1952年纸和纸板产量突破万吨,1970年突破10万吨,1985年突破50万吨,1988年突破100万吨,1993年突破200万吨,1996年突破300万吨,其产量和利润双双跃居全国第一,整个行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二、企业规模
  山东造纸行业采取了滚动发展的模式,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经过长期的技术改造、扩建改建、技术革新,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仅轻工行业近百家纸厂中,就有70多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使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能力接近或达到3万吨/年以上,许多企业正向10万吨/年以上发展。1998年全省一轻行业有造纸企业79家,年生产纸和纸板198.54万吨,平均生产规模为2.51万吨。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山东造纸行业大浪淘沙,两极分化严重,适者生存已成为不可抗拒的经济发展规律。概况说来,山东造纸企业的发展,一是靠自身能力滚动发展,二是靠联合、兼并,深化企业改革,使企业的力量不断壮大,特别是通过企业改制,盘活了国有资产,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为规模经济经营和环境治理创造了有利条件,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山东风格的企业发展路子。
  一些统计数字表明,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例如,1995年全省共有制浆造纸厂805家,其纸和纸板产量仅为230.66万吨,草浆生产能力180万吨左右。1998年全省造纸企业据不完全统计,不到200家,产量仍保持在279.02万吨(不包括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造纸企业产量);草浆生产能力一直保持在180万吨左右。由此可见,造纸企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正向着集约型、规模经济方向发展。
  三、装备水平
  山东造纸工业的装备水平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总体说来还比较落后,自动化程度不高,设备生产率还较低。面对这一现实,各企业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力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不断进行设备改造和设备更新,采用先进生产线和较大型机台,提高装备水平和自动化程度,并不断引进、研制、开发新设备。许多企业已经淘汰了1092毫米和1575毫米窄幅低速纸机及陈旧的制浆设备,新上了1760毫米、1880毫米、2362毫米、2400毫米、2460毫米、2600毫米、2850毫米、3150毫米、3300毫米和4000毫米以上、车速在250米/分以上的新型纸机,并向400米/分、1200米/分以上的高车速方向发展。新上纸机多数采用先进的上浆系统、脱水元件、真空伏辊、复合压榨和三段通汽干燥、机内涂布、自动控制系统等。目前,这类纸机的生产能力已占全省总产量的60%以上,多数纸机已达到70年代以后的水平,有些新上大型机台已达到八九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大力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引进生产线40多条,其中加工纸近20条,引进单机30多台套,用外汇十几亿美元。如青岛纸厂、华金纸业集团的无碳复写纸生产线;蔡伦公司的热敏纸生产线;福斯达公司、华众公司、太阳纸业集团的白板纸、白卡纸生产线;高唐纸业集团的高档铜版纸生产线、饮料软包装生产线;恒信集团的玻璃纸;大易公司的卷烟纸、不干胶生产线;恒信集团、大易公司的高档卫生纸生产线、涂布纸生产线;晨鸣纸业集团的彩印纸生产线;晨鸣纸业集团、华泰纸业集团、银河纸业集团等污水处理系统;青州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低定量装饰面纸生产线;鲁南纸业集团引进的高档化妆原纸生产技术;德州纸厂的干湿法备料、连蒸、连漂设备;安丘纸厂的机内门辊涂布,等等。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据统计,全国达到国际水平的近百套设备中,山东占30多台套。在国内达到先进水平的设备中,山东约占1/4。通过引进和消化先进设备和技术,使山东造纸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而推动了山东造纸工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技术水平
  山东造纸工业的迅速壮大和发展,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为山东造纸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收益,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科技开发方面,除省市科研单位外,大型企业都设有科研开发部门,积极开发新原料、新工艺、新技术、新助剂、新产品、新设备等。仅1978年至1995年,获科技大会奖2项,轻工部科技进步奖12项,轻工部科技活动金龙奖2项,省科技成果奖2项。这对推动山东造纸工业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如:普遍推广的精制麦草浆新工艺;普遍使用制浆造纸化学助剂;亚铵法制浆;在国内影响较大的高填料造纸;干湿法备料、连蒸、连漂新工艺;AKD施胶;蒸煮曲线微机自动控制;纸浆浓度、水分定量微机自控调节;水、电、汽分配微机自动控制等都大大地提高了现代化生产水平。同时还在原料开发方面,大量研究了棉秆制浆、红麻制浆、田菁制浆、杨木制浆、紫穗槐制浆、废纸制浆等,特别是精制麦草浆的研究,具有普遍的推广和指导意义。除此之外,在开发产品新品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以麦草浆生产低定量涂布纸,PVC和PU离型纸,冰箱冷藏纸,热封复合包装纸,低定量画板纸,邮票纸,装饰纸,镀铝原纸,卷烟纸,高档卫生纸,无碳复写纸,电子计算机纸,电脑打印纸,羊皮纸,水松纸,耐热耐压纸,线路板纸,医疗器械包装纸,字典纸,圣经纸,周报纸,海图纸,等等几百个品种。新产品的开发,提高了山东造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另外,在推广节电、节热、节水等方面成绩显著。仅到1994年累计被授予国家一级节能单位4个,国家二级节能单位8个;轻工部节能先进单位6个,使造纸工业生产逐步实现高速,高效,低耗。
  由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不断地开发和生产,低耗设备不断地推广应用,使山东造纸工业生产、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整个造纸行业和相关行业得到了不断发展。
  五、原料结构
  由于地理位置所限,山东是木材缺乏省份,无法发展木材制浆造纸。山东主要造纸原料是麦草,麦草浆造纸的比例大约占70%;其次是废纸制浆,大约占20%;进口木浆和其他浆种大约占10%。山东麦草浆制浆能力一直保持在180万吨/年左右。1998年,一轻系统自制浆134.51万吨,其中化学浆86.34万吨,生打浆48.17万吨(其中废纸浆43.73万吨)。废纸主要靠国内收购和进口。木浆大部分靠进口。由于受麦草浆的制约,其产品档次和质量的提高受到了限制,给制浆造纸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带来了很大困难。
  六、产品结构
  近二十年来,山东造纸企业非常重视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加快了新产品的步伐。产品品种由原来的200多个增加到了400多个,其中一些产品曾获国家轻工业部、省、轻工厅优秀产品奖,许多产品填补了国内和省内空白,使产品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由于山东造纸工业受草浆限制,故主要品种是以麦草浆为主的文化纸类、以木浆为主的特殊品种和以废纸为主的纸板类。其中以草浆为主生产的文化纸类大约占总产量的60%左右,纸板类大约占25%左右,其他纸种大约占15%左右。1998年,山东一轻系统79个造纸企业,纸和纸板产量有198.54万吨,其中机制纸130.80万吨,占总产量的65.88%,机制纸板67.74万吨,占总产量的34.12%。其中印刷用纸54.87万吨,占机制纸的41.95%;书写纸45.49万吨,占34.78%;技术配套用纸3.16万吨,占2.42%;包装用纸1.11万吨,占0.85%;生活用纸4.09万吨,占3.13%;其他纸22.10万吨,占16.90%。另外,技术配套纸板1.47万吨,占纸板产量的2.17%;包装纸板50.87万吨,占75.10%;其他纸板6.40万吨,占9.50%。
  由于市场的需求,文化纸类中的凸版纸等低档品种基本淘汰,进而,胶印书刊纸、双面胶版纸、低定量或轻量涂布纸、铜版纸的比例不断提高。一些适应市场新需求的静电复印纸、电脑打印纸、热敏传真纸、无碳复写纸等新产品大量投放市场。白纸板、白卡纸、涂布白纸板、涂布白卡纸、复合金银卡纸、不干胶纸、铸涂纸板等产品,已取代了黄纸板。还有石膏板护面纸板、封面纸板、防火阻燃纸板、高档铜版纸、高档化妆原纸、高档涂布白纸板等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受到市场青睐。鲁南纸业集团生产的石膏板护面纸板、高档化妆原纸,高唐纸业集团生产的高档铜版纸,以及山东的双面胶版印刷纸,高档书写纸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均占有较大份额,受到用户的欢迎。
  山东造纸企业的产品,由于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引进,产品的档次和质量不断提高。其产品除覆盖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和地区外,有一些产品还远销海外或顶替进口。随着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产品档次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将为山东造纸工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由“造纸大省”向“造纸强省”过渡,为山东造纸工业早日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奠定了有力基础。
  七、环保现状
  山东是全国造纸大省,同时也是环境治理的重点省份,特别是淮河流域、南四湖流域和小清河流域的环境治理,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山东境内具有制浆能力的造纸厂近百家,包括不制化学浆的造纸企业不足200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较适当的环境治理措施,使制浆造纸废水基本达标排放。目前黑液治理的措施主要有碱回收法、生化物化法、酸洗法等,许多企业都加大了环保投入,都将环境治理视为企业的生命工程,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目前,山东造纸企业中投产和在建的碱回收工程有17家,1998年回收碱30184吨,比1997年增产21191吨,有些碱回收系统,碱回收率达到70%以上。一轻系统投产和在建碱回收工程的企业有:晨鸣纸业集团、华泰纸业集团、银河纸业集团、华金纸业集团、华远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泰山造纸厂、金山口造纸厂、莒县造纸厂、博汇造纸股份有限公司、安丘造纸厂、章丘造纸厂、德州造纸厂、微山造纸厂、济宁四方造纸厂、滨州造纸厂、茌平造纸厂、聊城造纸厂。除碱回收外,各造纸企业均配有中段水处理系统和白水处理系统,制浆造纸废水得到了根本治理,使废水达标排放。由于采取了各种形式的环保措施,使山东造纸工业的污染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八、人才培训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山东造纸行业除省外一些专业院校人才培训外,省内目前有轻院、轻校、技校一整套造纸专业人才培训机构。设有造纸专业的山东轻工业学院到1998年底已培养了1500多名本科毕业生;山东省轻工业学校已培养了中专毕业生2500多名,输送到生产、科研第一线。除此之外,山东还有四所轻工技校,有些企业还自办技校,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目前造纸专业技术人员已占职工总人数的5%以上。另外,许多企业非常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分别派送人员到轻院、轻校、技校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素质和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很多工厂做到了上岗前必须培训。
  九、相关企业
  山东造纸工业的健康发展,带动了一批相关企业的发展。目前已有30多家造纸机械配套企业,从现代的制浆设备到各种规格的造纸机械设备的制造,形成了一定规模和生产能力;有30多家助剂企业,为制浆造纸厂提供制浆造纸化学助剂,使制浆造纸过程中化学品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有毛毯厂、铜网厂等辅助设备厂十几家,为造纸企业提供了贵重器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不断转换经营机制,努力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使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营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许多企业通过改制,实行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增强了企业活力,多条渠道筹集资金,发展生产,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为企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使造纸企业步入了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十、发展目标
  1.水平和速度
  按目前现状,山东省2000年纸和纸板的产量可达350万吨,年递增8.7%,人均消费水平达到38公斤/(人·年)。2010年纸和纸板产量有望达到700万吨,10年间平均增长率7.18%,人均消费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产品结构
  重点提高纸板比重,产品结构调整为纸张:纸板:其他=40∶40∶20。
  重点发展商品木浆,木浆达到18万吨/年,红麻浆达到2.5万吨/年,棉浆达到2万吨/年,田菁浆达到1.7万吨/年。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上档次,上等级,替代进口,扩大出口,不断开发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3.原料结构
  逐步调整原料结构,使现在木浆:废纸:草浆=10∶20∶70调整为木浆:废纸:40∶草浆=20∶40。
  4.环境保护
  改进工艺,优化产品结构,减轻治理负担,依靠实用技术,突出重点,分类治理。要求麦草制浆能力达到1.7万吨/年以上的企业必须配备碱回收系统,碱回收率达70%以上。对污染严重的企业,限期治理。对达不到排放标准要求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彻底改善环境。
  5.企业规模
  根据山东的具体情况,2010年造纸厂的数量将下降到100个左右,年产量达10万吨以上的企业10~20个,5~10万吨的30~40个,其余企业都要达到3万吨/年的规模。“九五”期间,山东造纸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利税达到15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8万元/(人·年),吨纸综合能耗1.4吨标准煤,吨纸水耗200米3以下,吨纸浆耗900公斤以下。2010年我省造纸企业的规模应达到5万吨/年以上。这样才能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
  6.科技进步
  要贯彻科教兴国的精神,依靠科技进步,继续进行企业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技术引进,实现装备水平现代化。在生产、管理上广泛使用微机自控技术,提高自动化水平,提高信息反馈能力,要大力加强科研开发工作,加大科研投入,开发新原料,新浆种,改进制浆方法;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进工艺,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开展节能降耗工作,逐步实现制浆连续化,抄纸高速化,统统连动化,管理现代化。
  综上所述,规模经济,治理污染,调整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质量和产品附加值,是造纸企业发展的四个关键性问题。只有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真正使山东造纸工业从“造纸大省”顺利地向“造纸强省”过渡,才能使山东造纸工业更好地发展。
  (山东省造纸学会张金声)
  广东省造纸工业概况
  (1996—1998)
  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已跃居全国各省市之首。经济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纸品市场需求扩大,促进了造纸工业高速发展。近年来,全省造纸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学习,解放思想,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了产品质量,调整了产品的结构,使我省造纸行业生产平稳发展,保障了市场的需求。
  据统计,1997年全省造纸企业329家,造纸生产能力约350万吨,生产机制纸及纸板288.63万吨,比1996年的229.93万吨增长25.53%,占全国总产量的10.5%;其中机制纸产量136.36万吨、纸板产量152.27万吨。产量从1996年全国排名第三位,1997年升至第二位。主要品种为:新闻纸13.76万吨,凸版纸3456吨,胶印书刊纸15780吨,双面胶版纸9626吨,书写纸28913吨,有光纸5398吨,打字纸11285吨,纸袋纸10.29万吨,生活用纸28.36万吨,工业纸板78620吨,包装纸板143.18万吨,技术配套用纸16507吨。与1996年相比,增长较快的有凸版纸、胶印书刊纸、打字纸、生活用纸、工业纸板和包装纸板。
  1997年全省造纸行业完成造纸工业总产值64.3亿元,产品销售收入71.8亿元,利润总额为2.83亿元。其中,珠海红塔仁恒纸业有限公司、广州造纸有限公司、东莞潢涌造纸二厂、中顺纸业集团、中山联合鸿兴造纸公司、广东维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宁人民造纸厂、增城市造纸厂、南雄市第一造纸厂等在我省造纸行业中为利润较好的企业。
  近年来,我省造纸行业的产品进一步向多品种、高质量发展;造纸业的产品结构转向适应消费的需求。例如我省纸品中占比例较大的包装用纸、生活用纸不断向高、中档方向发展。广东因具有临近港澳,市场经济发达、进出口商品多(占全国1/3以上)的条件,包装工业特别发达,对高档纸和包装纸板需求量大。一些包装纸生产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或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用全木浆生产高档涂布白卡纸、涂布白纸板。由于近年来广大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纸、餐巾纸、纸巾纸、妇女卫生巾等也是广东省近年迅速发展的品种,特别是质量要求较高的低定量生活用纸。新会维达纸业集团、中顺纸业集团、东莞华兴造纸厂、新会威宝造纸企业有限公司、高明高洁纸业有限公司、阳西阳泉纸业制品有限公司等生产的卫生纸或纸巾纸,其质量均在上乘之列。
  其他档次较高的纸及加工纸近年来也迅速发展,如广宁人民纸厂、东莞昌众造纸公司、江门造纸厂的铜版纸;湛江冠豪纸业有限公司、东莞东发有限公司、广州珠江特种纸厂、江门江桥特种纸厂有限公司、珠海华文特种纸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无碳复写纸,已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
  我省的造纸企业近年向多种经济成分发展,规模也逐渐向经济规模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逐步和国际市场接轨。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集体、个体企业迅速发展。1997年在全省329家企业中国有企业有80家,中外合资企业20家,外商独资企业5家,集体和个体企业224家。国有企业产量由占全省纸及纸板产量的90%降为20%左右,而仅占全省造纸企业总数8.6%的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产量却占全省的20%。这一类型企业一般规模较大,建设时间短,工艺及设备较先进,因而产品档次高,产品质量好,加上经济负担少,具有较强竞争力。如美国中南公司、中国包装进出口总公司合资的玖龙纸业有限公司,1999年7月已投产20万吨/年生产线,计划第二、三期上各40万吨/年的牛皮卡纸生产线;云南烟草公司与珠海、香港有关公司合资的红塔仁恒纸业公司已投产5万吨/年白卡纸,第二期为15万吨/年涂布纸板、液体包装纸板生产线;印尼金光纸业集团与珠海市合资的珠海金光造纸厂首期30万吨/年木浆厂;香港旺业国际投资公司、广州发展公司、人民纸厂合资的威达高纸业公司10万吨/年涂布白板纸等。此外一些乡镇企业办纸厂生产包装纸板的热潮近年迅猛发展。至1998年仅东莞市就有纸厂80多家,年生产能力约100万吨,如乡镇集体企业潢涌二纸厂年产量已达20万吨。这些集体、个体企业的建成,加上上述新建的合资企业及其后续工程投产后,其所占产量比例还要上升。
  企业规模的扩大,对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1985年前我省年产3万吨以上的纸厂只有两家,至1998年已达到16家,其中年产20万吨生产能力的有3家,10万吨的有4家。这16家纸厂占全省造纸企业总数4.86%,而生产能力却占了全省40%以上。这些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是显著的。如1998年我省造纸利税总额超5000万、利润超3000万元的企业有广州造纸有限公司(产量189522吨,税利总额16162万元,利润6467万元),中山联合鸿兴造纸有限公司(产量168406吨,税利总额7538万元,利润3828万元),江门甘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量44730吨,税利总额6237万元,利润3377万元)等。
  在不断扩展企业规模的同时,改进工艺技术,从而不断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已成为广东造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要素。过去几年我省已引进了多条废纸脱墨生产线和12台较高速、宽幅的抄纸机。如广州造纸有限公司引进了瑞典80年代中期水平的垂直夹网新闻纸二手机,抄宽8.2米,车速950米/分;已建成150吨/日加拿大Hymac公司引进的化学热磨机械浆生产线及H2O2高浓漂白系统;引进Voith,Ahlstrou的8.5万吨/年废书刊纸脱墨生产线;引进挪威HCR高效紧凑反应器对制浆废水进行生化处理,日处理废水2万吨;全部技改工程完成后,该厂新闻纸产量可达26万吨/年的比较合理的经济规模,综合技术处于亚洲先进水平。其他较大型的造纸企业,如佛山华丰纸业有限公司,湛江冠豪纸业有限公司等不断通过引进和自身改造来提高公司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
  纤维原料结构向废纸、木浆转移。由于近年来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要求到2000年我国实现大型制浆造纸企业废水排放达到国家标准,决心关闭年产不到万吨的化浆生产线;另外由于珠江三角洲使用稻草、蔗渣甚至木材生产文化用纸的大部分中小纸厂在成本上难以与外省竞争,因此逐步停止了蒸煮的运作,从而改用废纸和木浆生产高、中档包装纸板。如中山联合鸿兴造纸有限公司原是使用稻草、蔗渣生产凸版纸的厂,现全部使用废纸生产瓦楞原纸和箱纸板并增至年生产能力达20万吨。加上不少企业扩大规模和新的包装用纸企业投产,生活用纸快速扩展,都造成废纸用量大增。1997年我省耗用废纸170多万吨,占全国废纸总消耗量1037万吨的16.4%。从美国、香港进口的废纸量也随之增加,从1996年进口的34.2万吨增至1997年的39.3万吨,占全省耗用废纸量的23.1%。
  由于近年世界纸浆价格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我省造纸厂家为了弥补纤维原料不足并提高纸及纸板的档次,进口商品浆的用量也不断上升。
  除废纸浆外,据省统计局统计1997年我省生产机制浆共76.22万吨。包括亚硫酸盐法纸浆11.27万吨(其中木浆3.07万吨),硫酸盐法纸浆15.96万吨(其中木浆4.83万吨),机械木浆6.98万吨,亚硫酸钠法纸浆2.2万吨,亚硫酸铵法浆1.26万吨。广东省政府办公室于1997年发布了29号文“广东碧水工程计划”其主要任务是治理工业污染,提高工业废水处理率和达,标率,再加上蔗渣稻草原料的缺乏及产品结构的变化,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有一大批造纸厂关闭了化学制浆生产线。现有的造纸厂家,有些通过引进等办法积极处理废水,有些则转而使用废纸和进口浆板。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应发展一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浆纸一体化的集团公司。
  广东自1985年冬起,经过全省人民持续八年艰苦努力,成为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后,多年来,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的良好态势。据1997年统计,全省林业用地面积1083.3万公顷,林业用地开发率达87.5%,林木蓄积量已增至2.91亿立方米。改革开放后,广东人工林发展较快,现已营造以桉树、相思、南洋楹、黎蒴等树种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和以马尾松、湿地松、加勒比松等树种为主的工业原料林73.3万公顷。省政府规划,到2000年,全省基本建成商品林基地300万公顷,其中工业原料林100万公顷,林木蓄积量增至3.2亿米3。到2010年,要求全省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林木蓄积量达到4.2亿米3。
  为使我省造纸业从单纯耗费木材资源向林纸一体化转变,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技术,大规模发展造纸原料基地,省政府鼓励和支持外商投资建设造纸原料基地和配套建设原料基地的纸浆项目,发出实施“广东省外商投资造林管理办法”的通知。
  目前,广东还有1.36亿亩宜林地吸引外商与投资。到1997年底外商造纸大项目有8个,合同利用外资3.1亿美元,造林面积400万亩,比较大的项目为亚洲纸业公司、泰国顺和成、泰国金滩等。1998年还有一批日本、泰国商人在粤西独资办造林企业,对促进林纸一体化,已迈出实质性的步伐。现在粤西广宁、怀集一带和粤东丰顺大埔一带都有大量竹子种植,并可继续扩大种植面积,供造纸使用。通过省政府的领导,林纸部门的共同努力,广东将具有人工林资源丰富、造纸基础强、投资环境好的优势,为加快广东造纸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广东又是我国制浆造纸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有人才和技术力量的优势。华南理工大学(有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造纸与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原轻工部广州轻工业学校)、广东省造纸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有纤维素化学研究开放实验室)等校所有雄厚的师资和/或科研力量,并和造纸企业有很好的合作关系,企业和校所相互支持,产学研有机结合,有力地促进科技进步和广东造纸工业的发展。
  (广东省造纸学会 冯国基 詹怀宇)
  江苏省造纸工业概况
  (1996—1998)
  1996—1998年江苏省造纸工业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三年是取得突飞猛进发展的三年。纵观这三年我省造纸工业的发展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全省造纸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二是淮河、太湖和长江三大水系造纸企业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绩;三是外资造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江苏作为我国造纸工业强省的雏形已初步形成;四是江苏省造纸企业外部形势严竣,内资造纸企业生产经营较困难。故这三年是实施江苏省造纸工业“九五”发展规划较好的头三年,也是江苏省造纸发展史上面临历史重大转折不平凡的三年。
  一、全省造纸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江苏省造纸工业“九五”及后十年的重点是:调整结构,提高质量,节能降耗,深化改革,增强活力,注重效益。具体做到:“一个治理”“两个调整”“五个突破”达到“三个提高”。治理污染,,增产减污,,推行清洁生产。,调整原料结构,拓宽原料来源;调整产品结构,增产用户满意急需的产品。突破所有制观念,扩大合资、独资、股份制企业的比例,树立经济规模战略思想;突破装备落后的状况,引进设备提高装备水平;突破技术落后的状况,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技术水准;突破“老一套”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有效供给水平,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九五”期间,江苏省造纸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为动力,支柱产品为龙头,技术升级为核心,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质量,节能降耗,治理污染,注重效益。产品向“薄型、高质量、高档次,多品种”方向发展。积极培育支柱产品,总体讲以五类重点产品为基础:一是高级文化用纸;二是高级涂布纸与纸板;三是优质包装纸板;四是高附加值的技术用纸;五是生活系列用纸。
  通过江苏省造纸工业“九五”发展规划1996—1998年这三年的实施,全省造纸工业的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生产总量来看,全省造纸工业的机制纸与纸板产量1996年达到163.38万吨,其中轻工系统内是56万吨;1997年达到199.6万吨,其中轻工系统内是50.2万吨;1998年达到179.6万吨,其中轻工系统内55.76万吨。1997年产量在全国居第六位,列在河北、浙江、河南、广东、山东省之后。
  (2)从企业结构来看,江苏省造纸工业随着结构调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污染治理限期达标排放的实施,企业规模日趋合理,以轻工系统造纸企业为例,1998年轻工系统内在册企业59户。5000吨/年以下小制浆造纸企业已全部关停,万吨以下造纸企业仅14户,占企业总数23.73%,且都是加工纸、特种纸和部分利用废纸生产的纸板厂;万吨以上造纸企业45户,占企业总数的76.27%。其中1~1.7万吨造纸企业20户,占企业总数的33.9%;1.7~3.4万吨造纸企业18户,占企业总数的30.51%;3.4万吨以上造纸企业7户,占企业总数的11.86%。因此,我省造纸企业通过结构调整企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正在向规模经济方面发展。
  (3)从产品结构来看,纸张高档品种如引进设备生产的高级美术铜版纸、高档涂布白纸板、高档文化办公用纸、NCR纸、高级生活用纸和钞票纸近三年相继建成或投产,有的产品已投放市场。并且这些品种在全国纸张市场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额。就是利用国产设备生产纸版的部分企业,也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
  (4)从纤维原料来看,凡引进设备的外资企业,所使用的纤维原料都是进口商品木浆或进口废纸。原省内一些内资造纸企业也因污染治理而改变原料结构,使用商品木浆或利用废纸。我省造纸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自制草类浆的生产企业户数及自制草类浆的产量逐年减少。
  轻工系统造纸企业草类浆生产企业的户数从1996年的30个下降到1998年的11户,草类浆生产企业户数下降了36.67%;自制草类浆的实际产量也由1996年的26.23万吨/年,下降到1998年的15.1万吨/年,草类浆的产量下降了57.57%。由于原料结构的调整,既有利于制浆造纸废水的污染治理,又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档次。
  江苏省曾是草浆大省,历史上造纸企业曾为草类浆的技术进步做出了很大成绩;中国造纸学会碱法草浆专业委员会也挂靠在苏州华盛造纸厂;南京林业大学也为我国草类制浆科技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但随着造纸工业的结构调整,由于一方面是利用商品木浆及废纸的大型、特大型三资企业的相继建成,另一方面如表1所示,从轻工系统造纸企业原料结构来看,草浆比例已逐步减少。这也反映在我省作为现代化的造纸工业在原料结构上已作了战略性的调整。
  二、淮河、太湖和长江三大水系造纸企业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江苏省在工业废水限期治理前,全省废水CODor排放量是99万吨,造纸行业占36万吨,占全省废水CODor排放量的36.5%,因此,造纸行业是我省污染大户,抓好污染治理是关系到我省造纸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
  江苏省政府对全省造纸行业污染治理动真格。严格执行国家提出的1996年10月关停5000吨/年以下的小制浆造纸厂的决定,全省造纸行业5000吨/年以下制浆造纸厂坚决关停,其中轻工系统内的睢宁、淮阴、〓贻和宝应等四家小纸浆厂就坚决实行了关停措施。其他几个大厂也不例外,如南京造纸厂早于1994年3月就主动停自制浆;徐州造纸厂于1995年7月、镇江大东纸业有限公司于1996年10月就停自制浆;就是在历史上曾为我国造纸工业做出贡献的具有70多年历史的老厂,苏州红叶造纸厂,也由于污染治理及其他原因于1996年11月全厂停产。江苏省造纸行业废水限期治理力度之大可见一斑。
  列入1997年,淮河流域造纸企业限期治理有118家,其中轻工系统内有23家,经采取措施治理验收合格的有11家,继续调试的有2家,限期停产的有10家。每年CODcr排放负荷可减少14万吨。其中,江苏新大纸业集团与南京林业大学共同开发的“麦草低污染制浆新技术”,被国家经贸委列入“麦草低污染新技术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已于1998,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对江苏省乃至我国草类制浆造纸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和良好的示范作用。
  列入1998年太湖流域造纸企业限期治理有31家,其中轻工系统内有14家,经采取治理措施后废水能达标排放的有12家,1家尚未最后验收,有一家限期停产。每年CODcr排放负荷可以减少3万吨。其中,具有70多年历史的苏州华盛造纸厂在原轻工部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废水治理,该厂的草浆碱回收、白水气浮回收装置和中段废水处理都曾得到原轻工部肯定与表扬,但该厂的自制草浆仍于1998年12月5日举行了停自制浆仪式。这样,为我国草类制浆的技术进步历史上做过贡献,在当代也曾为草类制浆污染治理做出很大成绩的苏州华盛造纸厂麦草浆从此亦划上句号。
  列入1999年江苏省长江流域限期治理的造纸企业有17家,其中轻工系统内有11家,已有9家正在实施治理方案,另2家因无力治理将处以停产。大力推广无锡龙达荣成纸业有限公司所采用的由无锡沪东环境工程成套厂提供的“CQJ系列超效浅层气浮净水器”。这是获得国家经贸委1998年度国家级新产品、具有S、CODcr去除率高、运行费用低等特点高效处理装置。值得在我国造纸行业中推广使用。
  由于江苏省造纸企业基本上地处淮河、太湖和长江流域,因此,通过以上三大水系的污染治理限期达标排放的实施,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苏南地区除镇江金河纸业有限公司具有6万吨/年苇浆生产能力因其有碱回收,中段废水处理装置仍能坚持正常生产外,其他草类制浆系统均已停产。苏北地区没有废水处理装置的草浆厂也已全部停产,尚留下10家左右有污染治理措施的草类浆厂,正在向规模经济方向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泰州造纸厂,国家共投资1亿多元的“七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非木材纤维制浆造纸技术”的配套项目——2.5万吨/年胶印书刊纸生产线。由于原攻关设备——国产带式洗浆机不过关,该厂又重新投入大笔资金进行技改采用真空洗浆机,另外,原设计的中段废水处理系统不能达标排放,又重新投入资金进行改造,故一直到1998年3月碱回收才全线试车。正由于该项目后期在污染治理中追加投资太大,加上企业资金短缺,故该厂废水处理系统尚未投入正常运行。我们认为该厂作为国家科技攻关配套项目还需各级政府部门扶植支持,使其真正成为我国草类制浆科技攻关的示范工程。
  目前,这些通过污染治理达标排放验收合格的造纸企业,污水处理装置运行中普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废水处理成本过高,直接影响造纸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除了应加强企业管理和不断采取促使废水处理技术进步措施之外,由于废水治理工程对企业而言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对社会而言是造福于人民,因此,对此应有正确认识。当然,对社会、政府而言对企业应有充分理解。否则,这将意味着我省部分具有自制草浆的造纸企业,如不能通过改造使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经济,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部分造纸企业的自制草浆仍将会被历史所淘汰,这也是不被人们意志所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三、外资造纸企业雨后春笋般地崛起,江苏作为我国造纸工业强省的雏形已初步形成
  江苏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江苏省又地处我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紧邻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上海市。因此,外商看好江苏省优越的地理、投资环境,在我省苏南地区纷纷投资建厂。这些企业有造纸、纸制品及脱水器材——纸机织物等。
  这些外资企业特点:一是产品档次高。如这些造纸企业的产品都是我国目前紧缺的高级涂布纸、涂布白纸板、高档文化印刷用纸、NCR纸、高级生活系列用纸、高档包装用纸等,符合我国造纸工业产业政策;二是上规模。这些造纸企业生产能力都在2万吨/年以上,最大的是135万吨/年。纸制品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都在10万吨以上,目前来看规模之大全国仅有;三是这些企业基本上是全套引进,都具有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这些纸机中最快车速2200米/分,最大纸机:门幅9.77米,车速1800米/分,纸机产能35万吨/台,当属世界上最大纸机之一;四是所用原料都是商品木浆或废纸,治理污染设施齐全先进,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因此,通过利用外资以上企业的建成投产,我省苏南地区也将成为世界先进造纸工业的缩影。
  纸制品加工外资企业有苏州亚太纸制品加工有限公司和亚龙纸制品(昆山)有限公司,加工能力都是10万吨/年,设备全套引进。亚普敦造纸用品工业(昆山)有限公司生产的纸机织物目标是为我国及东南亚进口纸机配套服务。
  所列外资企业共投资42.25亿美元,其中造纸企业41.18亿美元;纸制品0.77亿美元;纸机织物0.3亿美元。以上这些外资企业有的已投入运行,有的在实施之中。这些外资造纸企业建成后将使我省新增生产能力300万吨/年以上,通过利用外资不但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而且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江苏作为我国造纸工业的强省雏形已初步形成。外资企业从目前来看对内资企业会产生巨大的冲击,但从长远来看,面对国内外资本市场的高度融合,不加大引进外资力度,就无法跟上世界纸业现代化大生产的经济潮流。这是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
  四、造纸行业外部环境形势严竣,内资企业生产经营较困难
  轻工系统内的造纸企业,自1994年四季度以来,随着纸张市场的升温,销售形势显著好转,特别是进入1995年以后,纸张市场全面出现畅销,几乎所有生产企业都产销两旺,年净增产量5.5万吨,是历史上净增产量最高的一年。1995年轻工系统实现了全行业扭亏为盈,盈亏相抵盈利2001.8万元。但1995年第三季度后销售势头有所减缓。进入1996年以后,全省造纸行业外部环境十分严竣,生产经营十分困难,自1996年起连续三年轻工系统内造纸企业处全行业亏损状态。1996年全省轻工系统内在册企业57户,产量53.95万吨,实现利税总额8744.02万元,利润盈亏相抵﹣3116.56万元,使我省轻工系统内造纸企业又滑入全行业亏损状态。一直延续到1998年,全省轻工系统内在册企业59户,开工正常生产企业仅38户,因污染限期治理及资金短缺原因其中有3户企业处半停产状态,有18户企业处于全停产状态。全年产量55.75万吨,实现利税总额﹣4352万元,轻工系统全行业亏损金额达﹣16105万元,是历史上亏损额最高年份。
  分析上述原因有:一是国内需求不足,纸张市场销售继续疲软,需求下降,大部分产品销售不畅,价格回落;二是江苏省政府对环境保护达标排放力度加大,部分造纸企业处停产和半停产状态;三是国际市场纸浆、纸张价格依然在低价位上徘徊,从而使国内进口纸张、纸浆大增,1998年成为历史上进口量最高的年份。加上国外纸张的水货冲击,造成进口纸张质量明显好于国内同类产品及价格上的优势,对省内中高档纸张形成较大冲击;四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及国际市场动荡,需求不明,出口受阻,而且东南亚进口浆及纸也大量冲击我国内市场;五是兄弟省市尤其是山东省纸张大量涌进我省市场,凭借其特有的优势使我省地产纸张不得不降价销售。
  尽管这三年我省造纸行业面临的困难很大,但很多企业如江苏新大纸业集团等在积极治理污染的同时,加强内部生产管理,调整原料结构,调整产品结构,挖潜降耗,积极从企业内部消化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仍然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因此,全省造纸工作者应进一步充分认清我省造纸工业所面临的新形势:即资产重组和结构优化是重点;污染治理是难点;外资在我省造纸工业投资是热点。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加强内部管理,积极开拓市场,积极治理污染,力争使我省造纸工业在生产经营、污染治理上取得双丰收。
  造纸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的重要产业部门。造纸工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在世纪之交,面对我省造纸工业现状,一方面是外资超大型造纸企业的崛起;另一方面是省内内资造纸企业因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低,污染治理任务重,因此其生存空间越来越不宽裕。为彻底改变我省内资造纸企业所面临的困境,重振民族造纸工业。目前提出了我省造纸工业改革的“五字方针”,以期使我省内资造纸企业整体状况得到改善:
  一是抓好一个“改”字,即通过深化改革激活造纸企业。省内内资造纸企业大部是规模小,产品结构调整较为容易,通过改革将私营经济灵活的经营机制和积极的创新意识去激活企业。另外,组建省级造纸集团,实行战略性资产重组和集约化生产经营,实施大集团、大产品战略,靠规模优势立足市场,参与竞争。
  二是突出一个“特”字,即对产品结构和原料结构进行调整。今后应大力发展薄型纸、特种纸、生活系列用纸、加工纸和纸制品,走“高、新、特”的路子,向“优质、适销、高档、特种纸”的方向发展。原料结构除提高商品木浆的使用比重之外,还应充分利用省内自然资源,在苏北地区新建和扩建大型苇浆厂和麦草浆厂,利用草类浆的低成本优势,依靠多品种,少批量,精加工来占领市场。
  三是依托一个“大”字,即依托江苏外资造纸企业的现代化设备和技术优势,加速内资造纸企业的技术装备和改进。通过加大科技投入,集中资金,解决一批对造纸工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现代化问题。今后还应部分引进废纸处理、废纸脱墨处理、半化学机械草浆、草浆干湿法备料和现代化纸机等,逐步提高装备水平,使内资企业依托外资企业的优势,共同发展。
  四是强化一个“治”字,即强化造纸企业的污染治理。废水治理是造纸企业的“生命工程”,现在我省造纸企业已基本形成一个共识:即废水处理的成本是造纸企业成本支出的重要项目。降低治理污染成本的可行办法一是推行清洁生产,降低消耗,如把吨纸耗水降下来;二是积极研究开发使用新型治污工艺和治污设备。
  五是实现一个“强”字,即把江苏建成一个造纸大省、造纸强省。江苏已把造纸工业列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到2010年我省造纸工业的综合实力要达到全国第一。由于外资注入,在总量上、技术上可能没有问题,但江苏民族造纸工业也应该在这场竞争中、整合中有立锥之地。依靠全省造纸工作的奋力拼搏,我省作为造纸工业的强省必将屹立在东方。
  (江苏省造纸学会 黄德裕)
  浙江省造纸工业概况
  (1996—1998)
  1996—1998年是造纸行业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企业进入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在调整中求发展的三年。浙江省的造纸工业虽受到整个宏观调控和市场疲软的影响,在产量、产值和利润的增长方面有所抑制,但总的运行态势还是比较平稳的。
  一、机制纸及纸板的产量近几年全省机制纸及纸板的产量
  1995年全省机制纸及纸板的总产量为225.62万吨,自1995年第四季度始造纸行业形势急转直下。不少企业的产品趋于积压滞销,资金回笼困难。在1996年极其严竣的形势下,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纷纷酝酿转制,着手品种结构的调整。产量有所下降(﹣3.38%)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但未形成大起大落,基本态势尚好。说明浙江省的造纸行业抗风险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经过一年的磨合,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或环境保护过不了关的一些中小型企业趋于关停并转,然而一些中外合资企业(像宁波中华纸业、华丰纸业等)仍然看好潜在的市场,投资扩建或改造;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像民丰集团、新华纸业等)着重新产品和高附加值品种的开发;那些发展到一定规模,具有一定实力的乡镇企业(像景兴集团、富阳永泰、义乌华川集团等)稳定中求发展,致使1997年度全省纸及纸板的总产量发展到266.72万吨(比1996年增长22.35%)其中纸板的增长尤高,主要是宁波中华纸业二期扩建4,0万吨白纸板和白卡纸工程部分投产,增加了相应的分量。
  1998年,按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纸及纸板的产量为218万吨,从统计数字上看降幅较大,这其中有几点是要给予说明的:
  1.统计口径不一。1996、1997年统计均按乡及乡以上企业的生产量来统计,而1998年则统计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这样就有一大批小企业的产量给抹掉了(特别是富阳、萧山、临安、余杭这一带,这样的小厂很多)。由于统计口径不一致,失去了可比性。
  2.按1998年全省年产量在万吨以上的22家企业(还有一批未统计在内)统计数来看,增产的16家,达233457吨,减产的6家为24899吨,总增产数208558吨。也就是说大中型骨干企业生产态势良好,继续增长。
  3.1996、1997两年来的市场竞争,一批管理不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品结构调整不能适应市场的国营和集体中小型企业;一批因环保而停止制浆,转而改用商品浆生产而又无法挤占市场的企业;以及一大批小型乡镇企业因产品缺乏竞争,资金回笼困难而被迫停产,这三部分导致总产量有所下降。
  二、产品结构
  综观1996—1998年机制纸及纸板的产量变化,可看出浙江省造纸产品结构变化的发展趋势。
  1,浙江造纸的发展主要在纸板
  1996年纸和纸板的比例是:1∶1.53
  1997年纸和纸板的比例是:1∶1.72
  1998年纸和纸板的比例是:1∶2.73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区,国内外废纸的收集方便,商品的内外销包装运输量大,这样的一个市场环境,促进了浙江纸板生产的发展。宁波中华纸业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高档涂布白纸板、震洲纸业有限公司年产4.25万吨涂布牛卡、富阳市永泰纸业3.4万吨涂布白纸板、富阳市三星纸业公司年产1.5万吨涂布白纸板、浙江景兴纸业集团公司年产5.0万吨牛皮箱纸板等生产线的投产,以及其他造纸企业的技术改造,为浙江省高档纸板增加产能80万吨左右,使我省高档纸板在纸板类中占5%以上。这是浙江省纸业产品结构的最大调整。
  2.纸的产量在下降,但档次在提高
  浙江的造纸业,不仅仅是纸与纸板的生产量比例在下降,就是绝对量也会有所下降。这是因为:浙江缺乏造纸原料、草类纤维收购困难,成本高,及自制浆环境污染难以解决等原因,致使一般文化印刷用纸的生产成本无法与山东、河南等省竞争,大宗及文化用纸的生产逐渐萎缩,文化用纸市场几乎全给山东、河南等省占有。而高档文化印刷用纸,今后将挡不住江苏众多外资企业的冲击。浙江在纸的生产方面已很明显地显露出走大宗、单一,靠规模效应来取胜的路是困难的(原因甚多,在此不便分析),只有沿着历史的轨迹,继续发展多品种、小批量、薄、特、优的高附加值的工业技术配套用纸和一些特种纸。虽然产量无所增长,但产值、利润都在逐年提高。
  1998年浙江造纸行业发生了近10年来的第一次亏损,如果排除宁波中华纸业二期扩建投产后,因急剧膨胀的产量(1996年产量4.38万吨,1997年产量26.97万吨,1998年产量44.85万吨),未能打开局面所带来的25259.90万元的亏损(1996年利润2192.0万元;1997年利润626.0万元;1998年亏损25259.90万元),那么整个行业的利润应有1.89亿元。然而该企业一旦进入角色,必将是税利大户。
  这三年中,浙江省的一些老牌国有企业在纸的产量增长上,做的文章不多,在产品结构和新产品的开发上却注入了很大的心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像民丰集团公司“双高卷烟纸”和华丰纸业有限公司01、03及H系列卷烟纸的开发成功,使我省高档卷烟纸占50%以上,能适应高速卷烟机的需要,亦能取代部分进口,从而使经济效益有了大幅提高。
  华丰纸业有限公司的HH150高档烟纸被评为1996年度轻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新华纸业有限公司开发的非固化型汽车工业滤纸、亚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印刷型水松原纸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们分别获得了1997年度轻工业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此外,像用于纺织印染的低定量高强度转移印花纸,水刺无纺布、高级半透明食品包装及高级包装用纸、电池隔膜纸、保密纸,还有军工产品和矿物纤维纸等等的开发成功,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浙江省造纸行业的产品结构将是纸板唱主角,并还会有较大的发展。纸张产品将向高技术含量用纸的方向发展。
  三、消费水平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区域,经济生活和文化需求相对较高。浙江所生产的白纸板、牛皮箱板纸、瓦楞原纸、卷烟纸及一些工业配套用纸,有很大一部分供全国各地。然而文化印刷用纸(诸如胶印书刊纸、双胶纸、铜版纸、新闻纸等)、牛皮纸、低克重高强度牛皮箱板纸、高强瓦楞原纸等多仰仗于外省市或部分进口。若以我省年平均产量为220万吨,估计年输出量在170万吨左右,而输入量约为130万吨。则本省年耗用纸及纸板在180万吨上下。按浙江省4500万人口均分,我省年人均消费水平在40公斤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消费水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四、纤维原料
  1996—1998年全省纸及纸板总产量在218万吨至267万吨之间,如果说1998年以前尚有多种制浆形式的存在,那么到了1998年,由于市场竞争导致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环保达标要求而使制浆企业剩下有数的几家外,纤维原料使用的状况将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目前的格局。
  1.自制化学浆现状
  经过这几年产品结构的调整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全省尚有自制化学浆的企业只剩下民丰集团公司、亚伦股份有限公司(配有碱回收,运行正常)和桐庐造纸厂(配有一级酸化,曝气气浮处理)。年自制稻麦草浆在4.0万吨左右,均用于自身配抄各种纸张。然而这三家坚持的时间也不会太久。环保要求桐庐造纸厂到2000年底之前必须全部停止自制浆;民丰集团公司、亚伦股份有限公司亦也有停止自制浆,全部改用商品浆或废纸浆的打算。
  2.外购商品浆情况
  若全省按1998年218万吨纸及纸板的产量计,需要各种纤维原料约220万吨。除上述自制4.0万吨左右的化学草浆外,全都依靠商品浆和废纸来解决的。
  五、废纸利用
  由上述产品结构及纤维原料的使用情况来看,浙江省造纸行业在利用废纸方面所占的比例是相当高的。随着进一步的发展,估计还将有所提高。
  以1998年需耗废纸浆169万吨计,则年耗废纸约203万吨。年需进口废纸约84万吨,收购国内废纸约119万吨,若以省内外废纸量40%比60%计,则省内废纸量为48万吨左右,省外废纸量为71万吨。从上述情况可见,浙江省造纸行业在废纸利用上占到76.8%左右,然而多仰仗于进口废纸及省外废纸,本省的废纸利用率仅达21.6%左右,有待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六、环境保护
  随着生产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环保的要求日益增长,造纸行业是用水大户,也是污染大户,污水不治理将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造纸行业成了人们众矢之的。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1996年国务院国发[1996]31号文《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决定》的下发,浙江省率先在丽水地区就景宁、庆元、松阳、遂昌四造纸厂的制浆生产线作出了封球停产的决定。景宁、庆元造纸厂实施破产方案,停止枝丫材小木浆生产1.5万吨/年左右,遂昌、松阳造纸厂停止麦草浆生产1.5万吨/年左右,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补偿,使四厂顺利渡过了停、改、转的历程,从而彻底解决了县与县、省与省之间历年来的环保纠纷。
  1996年,省政府坚决贯彻国务院的精神对年产5000吨以下的小型自制浆的纸厂实行关、停、并、转,全省约有100多家被取缔或转产,从而缓解了当地的环境污染。
  1996年的政府决心,给了造纸企业一个不可蔑视的信号,纷纷行动起来,寻求各自达标的方案。富阳市首推永泰、三星等九家企业作试点,要求在1998年底达标排放,然后全市推广,1999年底全部达标排放。永泰纸业的气浮法,三星纸业的沉淀法,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997年,作为新建造纸企业解决好环保问题而值得一书的是宁波中华纸业,该企业是一家以废纸为主要原料,专业生产各种规格白纸板的大型合资企业,年生产能力45万吨,在发展生产、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废水处理方面,该公司投入8000万元,采用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A/O工艺技术,引进主要设备,建成一套日处理能力46000米3的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远远低于国家二级排放标准,使吨纸耗水量降至23米3或以下,成为国内造纸废水处理的先进典型,被定为国家级环保样板工程。
  1998年太湖水污染防治涉及到三省市1035家企业,浙江省有53家造纸企业圈入整治达标之列。杭嘉湖地区的各级领导和企业充分认识到事态的严竣性,挑选不同的方案,采取不同措施,投入近1亿元资金治理污染,确保了在1998—1999年的“零点行动”中造纸企业治污达标顺利过关。
  在这次治污行动中,民丰集团公司、孝丰造纸厂被列为重点治污单位。民丰集团公司是个具有70年历史的老厂,几十年来环保问题都未得到根本治理,既危及周边,亦被害自身。自碱回收工程运转正常后,最棘手的是中段水处理,为在“零点行动”前达标,不惜停止半化学稻草浆制浆生产线和4#机箱纸板生产线,投入2000万元新建东、西区二个总处理量达三万多吨的污水治理工程,从而甩掉了历史的包袱,造福于社会和百姓。
  孝丰造纸厂地处太湖之滨,虽花钱上了碱回收,但无法正常运转,导致大量黑液注入太湖,为使“零点行动”达标,于1998年10月30日举行了蒸球落地仪式,从而结束了万吨麦草浆的制备,改用商品浆,生产适应市场的高档次产品,与此同时花了近300万元设置了新的污水处理站使废水治理达标,一个重点污染源就此在太湖之滨永远地消失了。卢文舸副省长为此题写碑文:“净化西苕溪源头,造福环太湖人民”。
  这几年治污工作取得了好成绩,但是要使全省范围所有的造纸厂的污水均能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任务还十分艰巨。然而不管困难多大,浙江省政府已下定决心,于1998年6月26日下达了浙政[1998]10号《关于加强水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所有排污单位到2000年底必须达到排放标准。我们相信,到那时,造纸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将会来个根本的改变。
  七、展望未来
  浙江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的沿革、目前纸市场的格局,已基本上显现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1.发展方向
  浙江缺乏造纸所需的资源,在纸的发展上要发挥自身的特点,走薄、特、优多品种,以工业技术配套用纸作为我省的发展方向,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我省要充分利用地处东南沿海,有着良好的港口和运输条件,有效地利用好进口和国产废纸,发展好低、中、高档白纸板、白卡纸,低克重高强度牛皮箱纸板和高强瓦楞原纸。
  要进一步发展生活系列用纸。在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活用纸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浙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低、中、高档的产品均有,但总量不足,有待发展的市场容量还相当大。
  2.发展规模
  浙江造纸发展的势头主要在三大块。一块是中外合资企业,以宁波中华纸业为代表,她将是增加产量的主力,其第三期年产100万吨扩建工程项目已获国家批准,正在作前期准备,不久将投入实施。
  第二块是有实力的乡镇企业,如富阳的永泰纸业、三星纸业、平湖的景兴集团,义乌的华川集团等,都在酝酿着扩建白纸版、低克重高强度牛皮箱纸板,高强瓦楞原纸等,预计到2010年将会新增60~70万吨的生产能力。
  第三块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将在高档薄页纸及工业技术配套用纸方面寻求发展,预计将增长5~10万吨。
  除以上三大块外,浙江还有一些非常具有特色的中小企业,他们生产的产品,诸如长纤维纸、三滤纸、云母纸、干电解电容器纸、木纹纸、生活用纸、食品包装纸及水刺无纺布等,在全国都占有一定的地位,预计到2010年亦能增加5~10万吨。
  综上所述,估计浙江省纸与纸板的产量1999年可达270万吨,2000年达300万吨,2010年将达450万吨左右。
  (浙江省造纸行业协会 陈成美
  浙江省造纸学会 王梅林)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中国造纸年鉴》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记录、反映中国造纸工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工具书,其内容主要包括1996至1998年间中国造纸工业的基本发展情况,有关制浆造纸经济、技术、生产的统计数据,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境内外造纸市场动态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