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造纸工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探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011
颗粒名称: 关于中国造纸工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探讨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4
页码: 8-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造纸工业面临市场需求增长与原料结构不合理的挑战,发展木浆造纸成为关键。预测未来纸品需求将持续增长,高档纸品比重加大。建议发展人工林、加大投入并消除中间环节。
关键词: 造纸工业 结构调整

内容

一、行业现状
  造纸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其产品总量80%以上属于生产资料,不足20%用于人们生活消费。从总体上讲,造纸工业属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产业。纸和纸板的消费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1997年全国轻工业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造纸企业5873家,职工118万人;全国机制纸及纸板产量2733万吨,居世界第三位;经济效益排全国工业前100个行业的第36位;纸及纸板消费量为3258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纸品消费量大约25公斤,远低于世界人均消费量55公斤的水平。
  二、行业主要结构性矛盾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和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纸张消费市场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面对纸张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国造纸行业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除了体制、机制、管理水平及技术装备水平存在的问题外,其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中低档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与高档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失衡严重,难以满足纸业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1997年中国进口纸及纸板达552万吨。由于国内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纸及纸板消费量增长大于生产量。1996年消费量比1995年增长15.7%,1997年比1996年消费量增长6.3%,而同期生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9.9%和3.6%。进口产品增多,国产纸自给率呈下降趋势。进口纸及纸板1997年比1995年增长82%,比1996年增长23%。导致国内产品自给率由1995年的89%下降至1997年的84%。
  目前,中国制浆造纸工业的结构,存在着“三小、一大”的突出问题即木浆比重小,企业规模小,中高档纸种能力小,对环境污染大。
  1.造纸原料结构不合理
  中国造纸原料以非木材纤维为主,木浆比例太低。目前,中国以木材、芦苇(芒杆)、竹、蔗渣等纤维原料的造纸企业不足200家,绝大多数造纸企业以麦草、进口商品纸浆和废纸为主要原料。年总耗纸浆中,木浆比重13%,非木浆比重约47%(其中草浆37%),废纸浆比重40%,这种木浆比重过于偏低的原料结构与国际上现代化造纸工业采用90%以上木浆造纸相比,显然不尽合理。原料结构不合理,是制约今后中国纸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之一。
  2.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
  总体上讲,中国纸业由于企业规模偏小、生产集中度低,因而规模效益差,竞争力弱。1997年,全国生产能力万吨以上的造纸企业1180家,产量1858万吨,占总产量68%,其中:年产能力3万吨以上的造纸企业130多家,产量600万吨,占总产量22%。造纸企业中年生产能力超过20万吨仅3家,年生产能力10万吨以上的30家。中国现有造纸企业平均规模年产5975吨,与世界纸厂平均4万吨左右规模相比差距甚大。这种数量多、生产规模小的企业结构影响着中国造纸工业向现代化和规模经济方向发展。
  3.产品结构不合理
  目前中国纸及纸板产品品种少,技术含量比较低。其产品结构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比重占70%左右,低档产品占50%,中档产品占20%。而高档优质产品比重偏小,约占30%。中国纸品仅600多种,而与纸业发达国家拥有1000多种中高档产品的水平比差距很大。随着相关行业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纸及纸板的这种产品结构已不适应纸张消费市场的变化与发展,为此加剧了对进口纸及纸板的依赖性。近年来以木材纤维为原料的高级纸及纸板进口量逐年递增。牛皮卡纸及牛皮箱纸板、高强瓦楞原纸、涂布白纸板和涂布印刷纸(以铜版纸为主)等四类产品进口量占进口总量的60%~70%。
  4.制浆造纸废水污染严重
  目前的原料结构、规模结构和技术装备水平决定了中国造纸工业的废水污染状况比较严重。据1997年环保统计公报,县及县以上3815个造纸厂及纸制品厂废水排放27.46亿吨,占全国工业总排放量的11%;其中达标排放量仅4亿吨,占造纸总排放量15%;排放废水中化学耗氧量407万吨,约占全国工业总排放量47%。按国家环保要求,2000年造纸企业要达标排放,其治理污染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纸业市场预测及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中国纸业是总量短缺,需求不断增长,且颇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造纸工业主要使用植物纤维为原料,由于纸和纸板所具有的特性和社会功能,尚不能被其他工业产品所代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广泛运用更会大大推动各种信息用纸的需要和发展;随着包装、印刷行业技术进步及产品的发展,包装纸及纸板、高档文化印刷用纸将会不断拓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纸的需求会日趋增长;随着相关工业的不断发展,需要开发相应配套的、适于新用途和使用性的新品种。
  对纸及纸板2000—2010年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1.纸及纸板消费总量预测
  根据出版印刷、商品包装、生活用纸等相关部门的需求预测,2000年国内纸及纸板市场消费总量:3500~3600万吨,比1995年消费量2650万吨增加850~950万吨,年均增长5.7%~6.3%;2005年消费总量4500万吨,比2000年增加900~1000万吨,年均增长4.6%~5.2%;2010年消费总量将达到6000万吨,比2005年增加1500万吨,年均递增5.9%。
  2.主要品种需求量预测:(单位:万吨)
  四、关于造纸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1.造纸工业结构调整方向和重点
  今后造纸行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大利用外资力度,使造纸工业现有规模小、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状况得到改善。根据中国国情,走以木浆为主要原料、合理配比非木材纤维和二次纤维的纸业发展道路,促进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趋于合理,推进重点企业实现大型化和生产现代化,使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加速造纸工业的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造纸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调整原料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规模结构。同时要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
  2.造纸行业结构调整的设想目标
  (1)纸及纸板总量(万吨)
  纸及纸板产量2000—2005年年均递增4.8%,2005—2010年年均递增4.4%。
  (2)原料结构:重点提高木浆比重,适当调整二次纤维与非木材纤维比例。木浆比重到2000年由现有13%提高至18%,到2005年木浆比重提高至22%、2010年提高至30%。
  (3)产品结构:调整纸与纸板比例,使其趋于合理,适应市场需求。到2000年由现有53%∶47%调整为52%∶48%;2005年至2010年调至各50%。
  逐步提高中档产品比重:
  (4)企业规模结构:按产业特点组建跨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预计到2000年10万吨/年以上制浆造纸企业达35家,预测到2005年达60家;到2010年达100家以上,其中30万吨/年的达20家,100万吨/年以上的达5家;提高中国纸业生产集中度和规模效益。
  (5)污染治理:到2000年重点企业要实现达标排放,增产不增污;到2005年控制污染发展趋势,重点企业基本实现清洁生产。
  五、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及政策建议
  1.主要措施
  (1)调整原料结构,逐步实现以木材纤维为主,努力提高木浆比重,合理配比非木材纤维和二次纤维的新原料结构。
  一是积极研究制定发展木浆造纸规划,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木材资源,推动木浆造纸发展。主要途径:①由中国独资建设或鼓励外商在境内外合资、合作建设大型木浆造纸项目;②由外商利用国外木浆和废纸,在中国建设大型造纸厂;③根据国内产品调整需求,应充分利用采伐加工剩余物、次、小、薪材和抚育间伐林以及木片制浆;④积极发展国内人工速生丰产造纸林基地,实现大型制浆造纸企业60%用材供应基地化,同时可到国外有条件的地区租地植林,建造速生造纸用材林基地。
  二是合理开发利用非木纤维资源。主要有芦苇、甘蔗渣、麦草等。
  目前,在中国非木材纤维是一个用量较大的浆种,在年总耗纸浆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47%),总量约1200万吨,非木材纤维和木浆配抄的纸张产品,在多元化消费层次中也占有相当大的市场容量(70%)。从现阶段及今年一个时期看,非木材纤维仍将是造纸工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之一;从长远看,非木材纤维在造纸原料结构中的比重将会有所下降,但随着纸及纸板产量的增加,非木材纤维产量仍会保持相当大的数量。可见,非木材纤维造纸结构调整是造纸工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十分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因此建议:
  ①在芦苇资源比较丰富的湖南、江苏、新疆、吉林等地区发展大型芦苇制浆、造纸厂,支持苇浆造纸发展。
  ②在广西等地发展廿蔗渣制浆造纸。
  ③合理利用草类资源,加快调整草类纤维结构,实施总量控制、优化结构、规模生产、治理污染的措施。建议对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等麦草资源丰富地区的现有重点骨干企业,进行结构性的投资改造,使这些企业上规模,技术装备上水平,产品上档次,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扩大废纸的回收和利用。应扩大利用进口废纸,同时加强国内废纸的回收和利用,尽快建立国内废纸回收与供应的市场体系,建议在山东、广东、福建、江苏、天津等地沿海港口地区建设废纸分选基地和大型废纸浆厂,为纸厂提供商品废纸浆。对某些纸张与纸板品种,从立法上规定必须掺用废纸浆比例。
  (2)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发展中高档纸品,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
  一是大力发展高档新闻纸、高档胶印书刊纸、高档信息用纸、高档办公纸、中高档生活用纸、食品医疗用纸及商品包装、装潢用纸、涂布纸及纸板等市场短线产品;加快凸版纸、卷烟纸,白纸板等产品升级换代,提高各类加工原纸质量,实现与重点加工纸厂配套供应,限制质量低劣黄纸板、箱纸板、瓦楞纸、卫生纸等市场滞销产品发展。通过调整,使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以适应多元消费层次的需求。
  二是依靠科技进步,立足现有企业的改造,对重点产品加大投资力度,较大幅度提高重点产品生产的集中度,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优势企业竞争能力。
  三是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与设备,减少低档产品生产能力。
  四是加大利用外资力度,鼓励外商在境内合资、合作建设纸厂,生产替代进口的纸及纸板产品。
  (3)调整企业结构,使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一是深化改革,搞活企业。进一步加快大型国有造纸企业的机制转换与制度创新,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扶持培育一批具有参与国际竞争和能力的大型造纸企业、集团公司;积极发展三资企业;对现有中小型制浆造纸企业,通过调整、改组、改造等措施,在坚持治污达标的前提下生存与发展;鼓励民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逐步建立各种所有制经济形式与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从总体上搞活造纸企业。
  二是实施纸业规模经济政策。尤其是对草浆建设规模应该认真研究和规划。
  (4)加大治污力度,搞好环境保护,促进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制浆造纸工业污染防治总的原则应是从预防、管理和治理三个方面加以控制。一要突出抓好三个重点。即抓全国重点污染源造纸企业环境防治规划的落实;重点解决麦草制浆形成环境污染的难题;重点做好“三河、三湖”的污染防治工作。二要认真实施污染治理的技术经济政策。对现有企业进行整顿治理,“关小治大”,减少分散的污染源点;对新、改、扩建工程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三同时”规定,使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对技术改造、基本建设项目需采用国内外先进可行的制浆造纸及环保新工艺、新设备,充分体现科技进步,实现清洁生产,做到全过程控制和防治污染。三要树立清洁生产示范企业,特别是对麦草制浆及污染治理的经验及时总结和推广,以利推动行业环保工作进步。
  2.政策建议
  为实现对造纸工业的结构调整,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根据造纸工业的特点,应把造纸工业列入国家基础工业范畴,且把发展现代纸业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现代造纸业是资金、技术密集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从国际上看,其销售额、资产排序位居电信制造业和汽车工业之后,但超过钢铁工业和航天航空工业。在中国纸业建设投资百元产值占有的固定资产与冶金、化工、石油工业相当,且纸业是需求不断增长的产业,可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2)建议国家设立造纸工业产业投资基金,为造纸工业的调整和发展开辟重要的融资渠道。这是因为,一是由于纸业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目前从国内看,仅靠国家投资和银行贷款难以满足需求不断增长的纸业的发展需要;二是由于国内民间资本雄厚,使基金设立成为可能,而设立造纸工业产业投资基金,可将社会无数零星小额的社会闲资和短期消费资金转化为巨额的中长期建设资金,为纸业发展服务;三是纸业应属国家基础性产业,且总量短缺,产业增长潜力巨大,符合设立基金的基本要求。
  (3)建议国家重点支持现有造纸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跨地区重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现代纸业大集团、大公司。对其实行投、融资倾斜政策,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支持其快速发展。
  (4)建议在进口政策上应支持国内纸业的发展。鉴于2005年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要减少木材采伐量,为降低木浆造纸厂生产成本,为此,建议对企业进口木材原料免征关税和增值税;同时建议限制木片的出口量。
  (5)建议对纸及纸板的外商投资政策应作适当调整,由限制类改为鼓励类,以吸收大量外资,加速纸业结构调整。
  (6)建议对规模大的制浆造纸企业治理污染的环保投资国家拟予以专项政策支持。一是实行专项环保投资;二是对环保项目给予优惠贴息贷款支持。
  (7)鉴于纤维原料问题是制约中国制浆造纸工业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之一,建议有关部门给予积极支持,设立专题研究,尽早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中国造纸年鉴》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记录、反映中国造纸工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工具书,其内容主要包括1996至1998年间中国造纸工业的基本发展情况,有关制浆造纸经济、技术、生产的统计数据,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境内外造纸市场动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曹朴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吉林省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