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區農業生產取得輝煌成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9451
颗粒名称: 華東區農業生產取得輝煌成就
其他题名: 農產品除蠶絲外,都已恢復並超過抗戰前的水平。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3年2月華東行政委員會召開了華東區農業增產模範代表會議。
关键词: 華東行政委員會 增產模範 會議

内容

(新華社上海二十七日電)華東行政委員會在二月一日到九日召開了華東區農業增產模範代表會議。華東區農業生產展覽會也在二月一日開幕。出席華東區農業增產模範代表會議的有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福建五省和上海市郊區一百十六名農業增產模範代表,包括水稻、小麥、棉花、玉米、穀子、花生、大豆、高粱、黃蔴、烤菸、茶葉、蠶桑、造林等增產模範代表。會議總結和交流了解放後三年來農業生產的成就和經驗,並對一九五二年華東區農業增產模範進行了獎勵。華東區農業生產展覽會分五館展出華東區的農業資源、土地改革與互助合作、戰勝自然災害、改進生產技術和三年來農業生產成就,另闢一室介紹國營農場和集體農莊。全體農業增產模範代表參觀了這個展覽會。從兩大會議上,華東區農業增產模範代表們不但看到全區三年來已經取得的農業生產的輝煌成就,而且更清楚地看到農業生產的巨大潛在力,因此進一步提高了愛國豐產的信心。他們表示要帶領全區一億以上的農民,在偉大的國家五年建設計劃第一年,完成和超額完成全年農業生產計劃。
   華東區過去三年來農業生產的成就是:各項產品,除蠶絲外,都已恢復並超過抗日戰爭前的生產水平。一九五二年粮食產量已超過戰前最高年產量百分之十八;解放前每年都要從國外輸入糧食二十億斤,現在基本上已能自給。棉花、黃蔴、烤菸等工業原料作物的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也都改變了解放前依靠國外大量進口的情况,並對支援工業建設起了很大作用。棉花產量已超過戰前最高年產量百分之七十二,比解放前增產三倍,其中細絨棉花比一九四九年增產二十倍;現在已能生產各種不同品種的棉花,可紡各種不同支數的棉紗。不僅主要外銷農產品茶葉、蠶絲、猪鬃、鷄蛋等,並且向來不外銷的柑橘、蘋果、梨等水果,都已大量外銷,換囘機器等生產設備。豐富的水產,也已超過戰前最高年產量百分之十六。這些成就,與開展互助合作運動和愛國增產競賽運動是分不開的。一九五二年全區有二百三十三萬四千七百七十八個互助組,五百七十六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組織起來的農戶佔總農戶數百分之四十六;參加愛國增產競賽運動的有四百六十一個國營農場,四十二萬三千五百多個互助組和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及四十三萬六千七百多戶個體農民。
   華東區過去三年來出現了許多高額豐產紀錄,還出現了許多大面積豐產的互助組、農業生產合作社、村、鄉、區、縣。不但自然條件較好的平原地區能够豐產,就是自然條件較差的山區也能够豐產。如山東省文登縣張富貴互助組在山脊薄地上,一九五二年也創造了小麥平均每畝產二百二十三斤、最高每畝產六百三十斤的紀錄。這說明華東區的農業生產水平還可以大大提高。
   目前,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關鍵是挖掘潛在力。事實證明,華東區農業生產存在着巨大的潛在力。全區水稻、小麥、棉花祇有少數已實行合理密植;種植水稻、小麥良種的面積佔這兩種作物總面積還不到百分之三十;水稻田絕大部分深耕還不到五寸,小麥田也有一部分仍保持着一犂一耙的粗放習慣。很多地區不注意積肥、施肥,浪費損失很大,僅人糞尿全區每年至少損失百分之六十。全區有六千三百萬畝鹽碱地的土壤正待改良,改良後大部適宜種植棉花;還有不少每年祇能種一季作物的壞田,也需要改良土壤,成為每年能種二季甚至三季作物的好田。必須進一步開展互助合作運動和愛國增產競賽運動,上述農業生產潛在力才能得到有效的發揮。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机构

華東行政委員會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