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習问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9006
颗粒名称: 学習问答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3年2月21日当代报登载的学習问答。
关键词: 学習 问题 答复

内容

問:為什麽説第三次世界大戰
   會引起世界資本主義體系
   的崩潰?(朱漁)
   答:全世界的廣大人民都反對戰爭的,帝國主義如果悍然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一定要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對,從而動搖了它生存的基礎。首先,由於戰爭,帝國主義者一定把軍費支出的沉重負担壓在國內人民的身上,使得人民的生活條件更加惡化。同時,它們還要壓迫人民去充砲灰,這就使國內階級矛盾更尖銳化。人民將會起來革命,爲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和推翻帝國主義資產階級的統治而鬥爭。其次,由於戰爭,帝國主義將更加緊對殖民地及附屬國人民的壓迫和掠奪,從而加深了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及附屬國人民的矛盾,同時殖民地和附屬國的人民的力量,也將在民族解放戰爭中鍛鍊得更加强大,而走上獨立的道路。最後,更重要的是社會主義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的鞏固和强大,它們的力量,足以給任何帝國主義侵略者以毀滅性的反擊,從上面所說的三個主要因素,我們可以斷定,第三次世界大戰會引起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崩潰。而且,我們可以看看歷史事實: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是俄國脫離了資本主義體系,建立了社會主義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是歐洲和亞洲一系列的國家脫離了資本主義體系,建立了人民民主國家,從而使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大大削弱了。現在,我們正有充分理由可以斷定: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將會引起整個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總崩潰。
   問:為什麽美國貨來我國説是侵略,蘇
   聯貨來我國説是援助?(朱仰高)
   答:要認清這個問題,先要認淸美國是一個什麽樣的國家,以及它和舊中國的關係怎樣;又要認淸蘇聯是一個什麽樣的國家,以及它和新中國的關係怎樣。
   美國是個帝國主義國家,它一直就把中國當做傾銷過剩的商品市場,當做可以掠奪和剝削的殖民地。過去美國運來我國的商品,都是在它本國過剩的商品,它運來的目的是傾銷,是謀利,而不管中國人民是不是需要,是不是能够得到好處。同時,這種過剩商品的傾銷,更是美帝國主義用來打擊我國民族工業,使我國工業生產不能發展、而永遠處在落後地位的惡毒手段。我們只要囘憶一下解放前,在美國貨打擊下的民族工業的衰落情形,就可以知道了。
   而蘇聯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們是按計劃生產的,沒有過剩的情形,用不到去國外「傾銷」。蘇聯和我國的貿易關係,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蘇聯更特別表示了對我國的慷慨無私的援助。蘇聯運來我國的貨物,大多是我國迫切需要的、目前又無法生產或生產不足的貨物,如機器等等。因此,蘇聯和我國的經濟合作,對我國的工業化,是極大的援助。蘇聯的援助,正是我們國家工業化的一個有决定意義的有利條件。
   所以說,美國貨來我國是侵略,蘇聯貨來我國是援助。
   問:國家建設的重點放在重工業上,私
   營輕工業有沒有發展的前途?
   答:部份私營工廠的老闆和職工認爲國家建設的重點放在重工業上,而他們所經營的工業是輕工業,他們感到前途暗淡,對業務的經營就消極起來。這種看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我們的建設除把重點放在重工業上外,還要在提高工農業生產水平的基礎上,逐步地提高工農的生活水平。要提高工農的生活水平就必須要有相當充分的輕工業製品。周恩來副主席在政協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所作的政治報告中指出今年重要工農業產品的增產量,其中棉紗要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九,棉布要增加百分之一六,紙張要增加百分之六……,棉紗、棉布和紙張都是輕工業部門的產品。去年棉紡和造紙都是賺錢比較大的工業,去年的生產量已大大地超過了解放前的最高年產量,估計棉紗約增加了百分之四四,棉布約增加了百分之六一,紙張約增加了百分之一三四,而今年還要在去年的基礎上繼續提高。誰說輕工業在國家大建設過程中前途暗淡呢?問題在於自己經營的行業是否有益於國計民生,經營的方式是否能够服從國營經濟和國家計劃的領導。祇要經營的行業有利於國計民生,國家是會爭取團結在國營經濟和國家統一計劃下,使它們負起建設過程中應該担負的責任的。所以在私營工廠中從事輕工業的生產,對國家建設也有一定的貞獻的。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