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鄉雜記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8744
颗粒名称: 還鄉雜記㈣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3年2月当代报登载连载文章“還鄉雜記㈣”。
关键词: 当代报 還鄉 雜記

内容

在新昌看到木偶戯,以及多年不見的調腔班(高腔)。許多老藝人,年紀都有六七十歲了,大多數有二十多年不演了,但這次演出「秋江」及「遊龍傳」,唱腔高昂,演技熟練,表演雖帶些粗擴,却非常健康。劇目很多,隨口報出了一百多齣,曲牌有一千多支,眞是發現了豐富的遺產,躭心來不及記錄,因爲他們都有相當年紀了。遺憾的沒有看到表情細膩、唱腔動人的東陽班,但高興的是在杭州看到婺劇,從婺劇可以找到東陽班的痕跡。婺劇又叫三合班,包含高腔、亂彈(東陽班)、崐曲三個劇種。婺劇演員周月仙同志,曾演過十年越劇,五年婺劇,她把高腔、亂彈、崐曲以及越劇的唱腔加以綜合,非常動聽,同時可表達各種不同的感情,她這種精神是値得我們學習的。
   這次囘去,雖然只有短短十一天,匆促的訪問和了解一下,就發現許多寶藏,這使我體會到要豐富生活,就必須到羣衆中去,應該下工廠,應該下農村;要吸收音樂,也得深入工廠農村。一切藝術和一切音樂,都是從勞動中產生的。同時使我深切感覺到農村人民的飛躍進步,和他們對藝術生活愈來愈高的要求。他們對藝術工作者的親切和熱愛,不但給我們極大的鞭策,而且也給我們以信心和勇氣。在他們自己的表現中,使我知道我們應當如何努力,爲他們更好的服務。
   我們要解决男女合演以及音樂問題,在這次訪問中得到一些解答。同時,看了農村劇團的表演,再來對照一下在上海演出的劇團,無論在劇本創作上,表演藝術上,音樂曲調及舞台設計等等,都是迎合上海這樣的環境所形成的。如同一個人一樣,雖然從農村中出來的,在城市躭擱得太久,自然而然會受到一些客觀影響,把日晒雨淋,風雪吹打紅潤的臉,變成雪白無血色的了,雖然抹上一點人工的脂粉,總顯得不健康。我們需要晒太陽,經受一些風風雨雨,吸收一些新鮮空氣,來鍛鍊和營養我們的身體。眼前存在於一般劇團裡的問題,創作成爲東拚西湊,表演方法千篇一律,無理由的不合情理的翻服裝,這種種不良傾向,是很嚴重的。我希望所有越劇工作者,應正視這個問題,並希望同志們自覺的來改正這些缺點,我相信一定可以改正的,因爲越劇是個年輕的劇種,它的歷史僅僅五六十年,從改革到今天,恰巧十年,這十年來,我們還沒有很好的總結,我們將在這次總結中得出經驗和教訓,使我們越劇走向一個健康發展的方向,因此這個總結將作為進一步改革越劇的基礎。(完)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袁雪芬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