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鄉雜記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8675
颗粒名称: 還鄉雜記㈢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53年2月13日,当代报登载的关于發展民間藝術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文章。
关键词: 农村 文化 民间艺术

内容

我記得,過去我們家鄉雖然比較窮困,文化生活却相當豐富,藝術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現在我感到農村的文娛生活比較單調了。據說自從抗日戰爭開始後,有許多民間藝術,就沒有出過跡,只有一九五二年物資交流大會上演出了幾種,春節要把各種民間藝術好好的展覽一下,我的確很想看一看,聽一聽,可是來的不是時候。我們在一月四日那天,到了崇仁,崇仁號稱「小上海」,有一萬多人口,從前,裘姓大族佔統治地位,是地主集中的地方,也是窮人集中的地方。過去穿靴吃肉,耀武揚威的地主,今天被管制了;從前赤脚穿草鞋的貧雇農,今天分得了土地,農村面貌起了根本變化。這天晚上,看到了在廟台表演的農村劇團。廟台形式,對我是很熟悉的,我從前也在這地方表演過。這一次,他們不但演戲給我們看,還要鬥鷄、舞龍、調獅子、踏高蹺給我們看。當晚再三請求他們不要這樣,但是他們無論如何不肯,非要表演給我們看不可。他們說:「不光表演給你們看,我們也要娛樂。」五日一早,他們在廣場上就表演起來,兩條龍循環的飛舞着,高蹺隊走成各種圖案,雙人調獅,節奏敏捷,從獅子出來找食物,直至望月亮為止,足足半小時;接着一羣靑年打拳,搭成山洞,然後到獅子滾繡球爲止。表演者模仿猛獸的生活動作演得很生動。在看表演時,引起了我童年的囘憶。我的童年就在外祖母家度過,從三四歲到七八歲,不知看過多少次的會期表演,什麽囘頭拜、鞦韆船、翻亭、大頭和(一稱假面戲)、蓮子行、拋鋼叉、三十六行、踏高蹺、舞龍調獅等表演,還有各種吹彈歌舞,那樣整整要玩一天,晚上接着不是看東陽班,定是看調腔班,或者小歌班(卽男班越劇)。小時,外婆抱我去看戲,告訴我大花臉是不好的,大姑娘是好的。我很聽外婆的話,看到好人眼睛不愛的看,看到大花臉就討厭,簡直想睡覺,這種囘憶猶在眼前,今天看到了舞龍調獅,可惜見不到親愛的外婆了。這天,看他們表演完畢,我以外甥的身份,與這些舞龍調獅的舅舅外公們談話,感謝他們給我永記不忘的愉快,同時希望他們很好的發展民間藝術,來豐富我們農村的文化生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袁雪芬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崇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