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8173
颗粒名称: 荸薺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3年現在市上荸薺很多,價格也很便宜,是一種大眾化的水果。
关键词: 荸薺 農民

内容

現在市上荸薺很多,價格也很便宜,是一種大眾化的水果。
   荸薺又稱地梨,也有叫烏芋的,可以說是我國的特產,因爲西洋旣不常見,日本也栽培得很少。市上見的有二種,一種叫大紅地梨,皮紫紅色,含水份較多;一種叫烏荸薺,皮紫黑色,並且比較厚。——以上是栽培的種類。另外還有一種野生荸薺,比栽培的要小得多,生在河灘、低田等濕地裡。解放前很多貧苦的農民都挖了當糧食;或者煑熟了,到街上去賣。挖野荸薺的時間都在初冬和初春,一方面這時田間工作較閑。另外一方面因爲如果太早了,野荸薺還沒有長;太遲了,野荸薺發了芽,也不能食用了。
   荸薺是莎草科的草本植物,多生於淺水之地,莖高二三尺,如鐵綫狀,中空,有葉綠素,能行光合作用製造養料,代替葉的一切職能,所以稱做「葉莖」。一般人都誤認為葉,其實荸薺是沒有葉的,有時在「葉莖」可發現「條一條的橫紋,這就相當於其他植物的葉。在秋天,莖的頂上會生出一簇簇的花,呈褐色。一般說,在開花後,莖就枯萎了,所以我們很少看見它的種子,因爲它是用地下莖繁殖的。
   我們食用的部份稱為球莖,是地下部的匍匐莖的先端膨大而形成的。我們所以說它是莖而不是根,是因爲它具備了許多莖的特性:在它上面可以看到一輪輪的橫紋——這就是節,節上有一片片羽毛狀的東西——這就相當於葉,它的上部又有一個芽。我們知道根上是沒有節的,同時也不會長葉生芽,所以,顯然是莖無疑了。
   大規模栽培荸薺,要先育苗,就是將荸薺埋在溫暖肥沃的地方,露出芽部,早晚澆水,待苗長到數寸時再移入水田。一般農民往往在慈菇田或水稻田中種幾株,供自己家中食用,而不出賣。
   荸薺富有澱粉,味頗甜美。生吃雖然可口,但是却很不衞生,特別是水果攤上削了皮的,上面洒了生水,其中有很多使人致病的微生物存在,吃了很危險。所以,還是煑熟了吃較好。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