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影片為什麽會說中國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8169
颗粒名称: 蘇聯影片為什麽會說中國話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3年2月5日当代日报登载的蘇聯影片為什麽會說中國話。
关键词: 演員 影片 中國話

内容

蘇聯電影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和高度的藝術性,它不但向我們展示了新生活的方向,不斷地敎育我們怎樣為建設和保衞美好幸福的生活而鬥爭。而且,因爲它現在都翻譯成中國話來說白的,使觀眾們都能够親切而完整地瞭解和體驗它的實際內容。
   在看蘇聯影片時,我們祇知道是經過「上海電影製片廠」或「東北電影製片厰」譯製的,倒底是怎樣譯製的呢?恐怕還有很多人不知道。
   譯製一部蘇聯影片很不容易,它需要經過極爲繁複細緻的技術工作和藝術創造才能完成。
   第一步工作是把蘇聯影片的俄文劇本譯成中文劇本。翻譯劇本與翻譯其他的文學作品不同,不但要把原意譯得正確,更要顧到每一句說白都要符合蘇聯演員的口形、動作。譬如,俄語說:「是」的聲音是「達」,是張口發音的;而中國話說:「是」是閉齒發音的。這就不符合說俄語的口形,因此,譯者便把這個字譯成「對」(也是張口發音),才能配上俄語的口形。
   另一方面,還要顧到語言的情感,翻譯者要把每一句對白譯得完全能適合原文的情感,儘量使劇本的情感不發生變化。因此,翻譯者不但要深入地研究劇本,還得多看幾遍影片,才能譯得眞實完美。
   中文劇本譯成後,導演和配音演員開始看片子,並由導演把劇情加以分析,這樣要反覆地看上好多次。
   從蘇聯運來預備譯製的正片有兩部,一部是供大家從頭至尾看的,另外一部是預備在譯製時分段剪開,用以分段對口形的。在研究了劇本後就是分段對白配口形。配音演員先把這一段的對白讀熟,體會感情,然後到放映室看這一段片子,一面看一面試對白,這時放映出來的是無聲片,由導演在旁指正,這樣要對上好多次。這是譯製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配音演員不但要把對白時的口形動作與銀幕上相符合,更要把銀幕上的人物形象、感情用自己對白的聲音表達出來,務必使國語對白與銀幕上蘇聯演員的情感渾然一致。就是說:中國配音演員的說話和蘇聯演員的表情合起來,就在銀幕上出現了說中國話的蘇聯演員。
   全部片子的每一句對白都對得成熟了,就開始分段的「實錄」工作。「實錄」時,配音演員站在收話器前面,眼睛看着銀幕上人物的動作,當銀幕上人物要說話時,配音演員就把背熟的對白,很有情感地說出來。聲音就收錄在一條對白聲帶片上。「實錄」全部完成後,配音演員的工作就結束了。
   從蘇聯運來的片子中除了兩部正片外,還有兩部片子,一部是「底片」,一部是「音樂聲帶片」。「底片」是用來印洗正片,以供各影院放映。「音樂聲帶片」裡已經收錄好蘇聯影片中的音樂。因爲蘇聯片子雖然翻譯成用中國話對白,但是音樂和唱歌仍是保持原來的。
   實錄完成後,就要進行「混合錄音」工作。「混合錄音」是把蘇聯的音樂聲帶片,和我國收錄的對白聲帶片叠合起來,通過一種錄音機,印到另一條聲帶片上,成為有蘇聯音樂和中國話對白的聲帶片。有了一條原片的底片和一條混合錄音聲帶片,就可以印成正片了。正片旁的音痕就是蘇聯音樂、唱歌和說中國話的音痕,放映出來就是戲院裡上映的翻譯片。
   於影片中的許多音響片是在進行實錄時,由專門做音響的人把這些聲音做出來和對白一道收錄到對白聲帶至上。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