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宋朝以來冬季不製坯的慣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7936
颗粒名称: 打破宋朝以來冬季不製坯的慣例
并列题名: ——記積極支援國家基本建設的嘉善坯農們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3年2月1日,当代日报登载了文章「打破宋朝以來冬季不製坯的慣例」,讲述了積極支援國家基本建設的嘉善坯農們。
关键词: 支援 國家 基本建設

内容

本報記者陸蒂
   一
   滬杭鐵路替嘉善縣從西向東劃上了一條綫。在這條線以北的幾乎佔該縣面積四分之三的地區,就是著名的磚瓦產區。在這裡,有兩萬多戶農民是以製造磚坯、瓦坯為主要副業的。據說他們從宋代開始,就學會了這門製造技術,千餘年來的生產歷史,使他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但是,在寒冷的冬季製坯,却還是破題兒第一遭。
   往年的習慣是這樣的:快到農曆冬至季節,坯農們就把製坯工具藏起來了,要到春囘大地,才重新摜坯(當地農民對製坯的通稱)。今年,國家開始大規模建設,需要大量磚瓦,在該縣黨政領導下,坯農們打破慣例,在冬季製坯。
   農民們知道:國家進行大規模的建設,便會生產出大量的鋼鐵和拖拉機,有了拖拉機,農業就可集體化。而磚塊是建造一般工廠的主要資料,因此,摜坯正是為國家工業化、農業集體化而努力的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國家、對自己,利益完全是一致的。所以縣裡首長的號召,農民們個個稱好,顧不得大冷天氣,男女老少都動起手來,到處只聽見「拍!拍!拍!」的一片摜坯聲。二百戶農家的龍西村,一開頭就有一百二十家摜坯。汾玉鄉錢馮村的農民林阿生更說得好:「我們摜的是「愛國坯』,坯摜得多,國家房子就造得多。」只有少數上了年紀的老公公,老婆婆,雖然嘴上也贊成響應政府號召,冷天摜坯;但却暗暗担心着□了「結掉」(冰凍碎裂的意思),白費心力。
   二
   老公公、老婆婆的担心,倒也有些道理,去年十二月二日,第一次大冷汛到來,全縣農民兄弟剛剛摜好的、泥質還濕的一千四百幾十萬塊磚坯眞的全都「結掉」了。眼看着國家等着要用的東西變成了廢物,大家好不痛心,心腸軟的,就急得掉下淚來。
   這當兒,有些農民兄弟就洩氣了,他們想:「白辛苦一場,不如多掘幾顆稻根,明年田裡也好受用!」但是,更多的農民兄弟是不肯屈服的,俗語說:吃一囘虧學一囘乖,他們心中只盤算怎樣來使濕坯不凍壞,着急着完不成國家任務怎麽辦。天凝區陶莊鄉十四村的李阿龍互助組在縣裡工作同志幫助之下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化七十萬本錢,把摜好的坯圍成圈圈,外面蓋上一層稻草簾子,逢到大冷,中間添個火爐。干窰區范涇鄉第六村農民馬順興,雖然是個單幹戶,化不起大本錢,也動腦筋想出了一個法子:把摜好的磚坯,一塊一塊放在太陽下晒,靠晚天冷下來了,就把磚坯搬到屋簷下面,堆成一座十層高的磚弄,蓋上稻草,晚上在中間的弄堂裡放些剛燒過的熱茅灰;並爲了不使坯子因過熱而裂碎,又把坯徑疊放時留下一條分把闊的空隙,讓弄內熱氣發散到外面。馬順興想:「坯子儘在北風中吹,夜裡水都結冰了,不想辦法保護,自然要結掉。我這個磚弄靠南面牆壁,夜晚北風吹不着,又有熱礱糠灰添暖,保結不了。」
   但是,也還有不少農民兄弟光有熱情少想辦法,他們還是把坯子照老樣子堆在田梗上,只是撒上些茅灰,他們望望天,碰巧這幾天太陽剛是掛得高高的,就想:「天還溫和,只要再十多天不下雪,坯就乾了,碎不掉!」也有些農民甚至還懷疑着李阿龍互助組和馬順興的辦法。住在馬順興同一村上的王銀法,就說:「四九天氣(冬至以後的卅六天,農民認為最冷)吃飯都要捧火爐,還能踏泥(製坯的泥是要加水後用脚踏過)?坯還能不結碎?」然而,不管怎樣,懂得多做一塊坯國家就多一份建設力量道理的農友兄弟,還是不怕踏泥時一雙脚凍得發腫,摜坯時兩只手凍得冷冰冰的,從太陽上升的時候一直摜到月亮出來,他們說:「志願軍在冰天雪地裡打仗為的是國家,我伲摜坯暫時冷一點算得了什麽?」
   這樣,全縣坯農不多幾天又摜了成百萬塊坯。
   不少農民巴望着天氣暖和,存在着僥倖和等待思想。其實,冬季沒有過去,思想上是麻痹不得的。今年一月十七日起兩三天內,寒暑表上的溫度又驟然降低到攝氏零下,坯農們辛辛苦苦摜出來的坯又結碎了。天凝區農民一共摜了六十三萬塊,就有三十六萬塊凍掉,連李阿龍互助組摜好的二萬七千塊也保不牢。這時,農民洩氣的就更多了,看過李阿龍互助組護坯方法,原來打算要仿着做的互助組也懶得動手了,早先說「四九」天摜不來坯的農民們,聲音也更響了。弄得幹部同志也動搖起來。
   不過,大家很快也就看出了問題:爲什麽天凝區六十三萬塊坯中有二十七萬塊不曾凍掉呢?還有,馬順興所摜的一千一百多塊坯也不曾凍掉,道理在那裡呢?幹部們研究了這個問題,告訴農民不要洩氣,事實已經證明:坯子可以不結碎的。
   後來,大家就開會研究出了坯子不碎的原因:第一是泥要踏得熟,水不能多放,天冷時最好是用上層的泥,因爲下層的泥沒有上層熟;第二是坯子上要撒些茅灰,因為茅灰可以吸收水份,使坯子早點乾燥;第三是坯子要放得稀,每塊坯徑最好離開二、三寸,放得低,最好只堆二、三層,因爲稀,坯子上陽光照到的地位就大,因為低,風力侵襲的量就少;第四是坯子要放在避風迎陽的地方,有的農戶把磚坯放在廊下,有的放在田梗的北面底沿,這些地方太陽晒得到,風吹不到,可以保護坯子;第五是看晚上天氣冷時,把坯子收藏起來。馬順興用的疊磚弄加熱灰添暖氣的方法,旣經濟又有效;有的農戶在晚上把坯子排得緊密一些,上面加蓋厚厚的稻草,也有効果,但不及馬順興的方法可靠。
   在李阿龍的互助組裡,也研究了從前生火護坯方法失敗的原因。原來這個方法有個毛病,坯子高高地像稻草堆一樣疊起來,雖然中間加了火爐有些暖氣,但是夜晚西北風緊俏得很,寒氣壓倒了暖氣,再加他們在深夜大冷時不曾在坯圈外面多添些稻草,所以還是不中用,最後,他們接受敎訓,想出了新的辦法,便是在場上挖一個二尺深、八尺闊、一丈二尺長的坑道,挖下來的泥堆在坑道四週,西面堆得高些,東面則堆得很少,中間坑道深度有四尺,豎立幾根竹竿,上面搭個活動棚兒,白天整個晒得到太陽,晚上蓋了稻簾就堵住了風霜雨雪,加上坑道邊上的泥堆得西高東低,所以白天一早坑道內就滿是陽光,西北風則吹不進坑道裡。再說,冬天地層熱度較高,挖下二尺,不會有潮濕,只會有暖氣,放在坑道內磚坯同樣可以乾燥得很快。大冷天氣,他們還在坑道內生兩個火爐,增加熱度。他們用寒暑表測驗了一下,一月十九日晚上坑外田野溫度華氏只廿七度,坑內却有三十六度,天晚時分,外面降低到十九度,裡面却只降低到三十四度。」般來說,坯子在溫度華氏三十二度左右是不致完全冰裂的,所以李阿龍互助組現在想出的方法在理論上說來是有把握的了。
   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馬順興的方法沒有失敗,已使原來懷疑的人轉過彎來了,加上研究了不碎的原因,提出了防護的方法,就使原來叫着:「四九」天氣不好摜坯的人沒話說了。王銀法從二十一日起也摜坯了。
   三
   嘉善縣的坯農們經過較長時期的摸索,從失敗中取得經驗教訓,現在是既有信心,又有辦法,在縣的黨政領導親自動手深入發動下,一個千家萬戶摜磚坯的冬季生產運動正在逐漸形成熱潮,支援國家基本建設的口號也更響亮了。在這個生產熱潮中,現在很少有人說冬季不能製坯了。李阿龍互助組裡五十四歲的楊連福本來信心不高,現在勁道却特別大,靑年團員金海芹、沈阿春更起了骨幹作用,忙着組織人去送公糧,又忙着組織大家摜坯,婦女李六寶每天能摜上八百塊,我問她爲什麽摜了這麽多?她含羞地囘答我:「我要不是身上有喜(有孕的意思),能摜一千塊呢!」在她旁邊的一個婦女也說:「我們摜的是愛國坯嘛,多一塊就多一分光榮!」
   天凝區陶莊地方有一首農民山歌,唱出了農民的愛國思想和愉快勞動的感情。這山歌中有兩段是:
   鷄啼三更就起身,
   白場上人人摜坯起大勁,
   摜坯、擒坯,擒坯、摜坯,接二連三做不完
   呵,
   都是爲的建設國家好光景!
   春節一到樂融融,
   李阿龍笑口常開合不攏,
   冬季摜坯增加了種田本,
   這種好辦法笑煞八十三歲老公公。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陸蒂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