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拼音的一點經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7882
颗粒名称: 我教拼音的一點經驗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53年1月30日,当代日报刊登一篇教拼音的一點經驗。
关键词: 拼音 學員 經驗

内容

在敎學速成識字的過程中,拼音是一個重要的關鍵。不學好拼音,就不能突擊生字。在拼音的學習中,以聲韻符的拼音較爲困難。學員老是「ㄅㄚ——ㄅ」或者「ㄅㄚ——ㄚ」地拼不出正確的音來。
   聲符是表示每一字發音時前一部分的口腔形狀與送氣狀況;應該是沒有聲音的。如「ㄅㄚ」相拼的「把」音,前半部分發音時的口腔形狀與送氣狀况是與聲符「ㄅ」所代表的相同;「ㄅ」與「ㄚ」拼起來,才能成「把」的音。但是我們在認讀聲符的時候,是將「ㄅ」讀作「剝」,也就是在「ㄅ」的後面,加上了一個「ㄜ」。所以在聲韻符拼音時,假使中間加了一個「ㄜ」或「一」,就會發生很大的困難。如「ㄅ」與「ㄚ」拼,拼成爲「ㄅㄜㄚ」就不容易發出正確的音來。我們在要學員掌握拼音的要領時,敎他們「前音輕短,後音重」,就是把前音(卽聲符)讀得又輕又短,無形中丢掉讀聲符時所附加的「ㄜ」或「ㄧ」音。但是我們在敎注音符號的認讀時,却要求學員們「張大口,發大聲」。這使他們養成大聲地讀聲符的習慣,一旦要讀得又輕又短,就會有些困難了。
   爲了使學員把聲符讀得又輕又短,我費了許多時間,才想出一種方法來。我在領讀普通的拼音練習表時,發現他們在讀「ㄅㄜ——剝」與「ㄐㄧ——鷄」時,聲符「ㄅ」與「ㄐ」讀得又輕又短。我就反過來要他們把「ㄅㄜ——剝」與「ㄐㄧ——鷄」中的「ㄅ」與「ㄐ」讀得又重又長。但是,他們還是不由自主地把它讀得又輕又短。我從這裡尋出了原因。因爲聲符實質上是沒有聲音的,平時讀它却在它的後面附加上一個尾巴「ㄜ」或「一」。所以「ㄅ」與「古」相拼時就變成「ㄅ古古」。因爲有兩個「ㄜ」在一起,所以拼讀時,無形之中就把當中的一個「ㄜ」音丢了,很自然地把聲符「ㄅ」讀得又輕又短。我就在學員拼了「ㄅㄜ——剝」後,接着就敎他們拼「ㄅㄚ」,「ㄘㄨ」……因爲前一個拼音中的聲符讀得正確,就能誘導後一個拼音中的聲符也讀得正確。經過試驗,效果果然很好。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