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逃兵問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7494
颗粒名称: 美國的逃兵問題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3年1月24日,当代日报登载了美國的逃兵問題說明進行侵略性的非正義戰爭的戰爭販子們,在人民中間是孤立的,因而是虛弱的。
关键词: 美國 逃兵 侵略性

内容

艾奇遜下台之前在美國「外交人員聯誼會」的宴會上說,「朝鮮戰爭是可怕的,但是爲了保衞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必不可免的。」他對那些美國外交官說,「你們和我都了解這個道理,但是要想人民大眾人人都能了解這個『爲什麽』,那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艾奇遜在這裡承認,美國統治集團雖然用盡了一切欺騙手段,却仍然不能使美國人民相信在離美國幾千里路以外進行的朝鮮戰爭是爲了「保衛美國生活方式」。相反,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民認識到了:這個戰爭是美國壟斷資本集團爲了掠奪更多的財富而發動的。越来越多的美國士兵覺悟到了這一點,不願意爲了華爾街的利益賣命了。最近被揭露出來的閧動一時的美軍士兵大批逃亡的事件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美國政府一直不敢透露美軍士兵大批逃亡的事實。直到最近,美國的「路易斯維爾時報」才陸續透露出來。據該報說,美軍的逃兵有二萬五千到三萬人。該報引一位上校的話說:「任何一個軍官在得到一營人的時候,都可以馬上不會有什麽差錯地說,在出國打仗以前,他的隊伍裡會有五十個人開小差。」這個上校承認,「絕大多數美國父母最關心的是怎樣不讓他們的兒子被徵服兵役,其次是怎樣使他們不去。」美國陸軍部爲了掩飾這一情况,趕緊宣佈:從朝鮮戰爭開始以來,美軍的逃兵一共是四萬六千人。陸軍部負責人事的助理參謀長安東尼·麥克奧里夫一面企圖縮小事態,說美國陸軍中的逃亡「並非一個驚人問題」,同時却又透露,平均每個月都有兩萬名士兵「擅離職守」。麥克奧里夫說,這些士兵都是在「接到通知要到國外去以後」悄悄溜走的。他們採取種種方法逃避被送到朝鮮去充當砲灰的命運。他們一般都是「超過假期,錯過火車,等到他們的船走了以後三四天才露面」,而平均每個月至少有三千人是一去不回了。
   美國統治集團內部互相推卸逃兵問題的責任,發生了一片爭吵。但這並不能掩蓋住事態的眞相。杜魯門把逃兵如此之多歸咎於麥克阿瑟開創了不服從命令的先例,而麥克阿瑟則說這是杜魯門不接受他的意見因而使侵朝戰爭失敗的結果。但是美國國防部長羅維特却乾脆承認,這是「因爲許多靑年根本不願意到朝鮮去打仗」。接着美國陸軍部也不得不發表聲明說,「目前逃跑事件如此多的主要原因是大家都看到自己不久就要被派到國外服役去了。」
   由於這一件「不體面的事情」已經引起了社會上的紛紛議論,於是美國軍部就異想天開地派了一批所謂「科學家」「醫生」到戰場上去用「科學」方法研究美國士兵爲什麽不願打仗,不願替壟斷資本家送死。這個辦法當然不能解决問題,因此,美國陸軍部就拿出他們的看家本領,在十五日發布一道命令說,凡是「擅離職守」、逃避海外服役的士兵將用武力「押送」,裝上「第一批船隻」解往朝鮮戰場。但是這種措施也只會使更多的美國人民看清楚侵朝戰爭的非正義的性質,更加反對這個不得人心的戰爭。「路易斯維爾時報」在一篇文章中談到不可能用加强紀律來制止逃亡時,引用一個軍官的話說,「輿論是反對我們的,這就是問題的關鍵。」美國政府現在爲了繼續和擴大侵朝戰爭,正在加緊徵兵,延長兵役期限,但只要美國統治集團繼續推行侵略政策,今後美國的逃兵必然還要大大增多。
   美國的逃兵問題說明進行侵略性的非正義戰爭的戰爭販子們,在人民中間是孤立的,因而是虛弱的。他們蠻橫地違反人民的和平願望,必然要遭到人民的反對,必然要加速他們的可恥的失敗。(新華社北京二十二日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