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竹器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推行流水作業法產量質量不斷提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6459
颗粒名称: 寧波竹器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推行流水作業法產量質量不斷提高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3年1月9日,当代日报刊登一篇推行流水作業法產量質量不斷提高。
关键词: 流水作業法 產量 質量

内容

(本報甯波訊)甯波市竹器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社員學習了流水作業法後,不但眞正做到集體生產,同時生產的速度也比過去提高了百分之三十六;社員們的工資收入比過去提高了半倍。
   流水作業法先是在第四和第七兩個小組推行的。當社員們聽到要用流水作業法生產時,心裡很怕。趙厚全老師傅就以爲流水作業法做起來不方便,不如自己一個人做生活自由。生活好、產量多的戴阿德又怕別人產量低,自己同別人併起來做要吃虧。文貴老師傅心裡想:「我年紀這麽大,做起生活來總有些毛糙,這麽大年紀給別人批評眞不値得,還是不用流水作業法好。」這時,負責合作工作的幹部就耐心把這一工作法的具體做法,向大家講清楚,社員們又詳細的討論了幾次。戴貴富就說:「你管你的,我管我的,大家單幹總不能到社會主義去,旣有這樣好的工作方法,我們就先試試看也好。」這一講,把大家提醒了,流水作業法也就開始試驗起來。
   在推行新工作法中,第一件事是根據每個人的特長先分好工,如打羅技術好的專打羅,劈篾技術好的專劈篾。然後,根據各人的技術和所化的功夫定好計件工資的價格。如規定做一隻稻籮工資價格四千五百元,就確定鋸一隻稻籮的竹子料的工資爲二百元,編籮底每隻爲二百元。不問手快手慢的人都按件頭拿工資。這樣,怕吃虧的戴阿德也打破了顧慮。有了合理的制度後,又訂出十五人每日生產五十二隻籮的生產計劃。這一計劃比原來的生產數量要高出百分之十三。
   因爲混合起來做生活是樁新事體,剛開始時大家都沒頭腦,生產盲目,各人做的東西有多有少合不攏。如劈篾的人趕不上編籮人的需要,劈篾的人忙不過來。其次是工資規定不合理,如編籮的原定一天要編十四隻,結果編了半天只編了六隻,所以編籮的人不願幹;取零件的原定生產量太低,一天生產的結果就比原定的來得多。因爲工資不公平,大家在當晚就討論解决,編蘿的每隻原定爲一千一百元,後來就提高爲一千二百元;取零件的減低五十元。此外,又實行定額管理,把每個工作過程規定好多少人,每人按計劃保證完成。如編蘿的四人,編羅底的二人,然後再規定好質量,照樣子生產。這樣不但做生活有頭緒,做起來也比過去快得多。
   推行流水作業法後,第一好,是轉手的時間縮短了,一人做一樣,技術也熟練了,因此產量質量不斷提高。如第四小組過去每人平均只能做三·一隻石子籮,現在每人已能做三·八隻了。第七組原訂六天做一百八十隻籮,結果做了二百三十隻。第二好,是原料節省,成本降低了。過去社員都搶好竹做,每天全社要浪費毛竹一百二十斤。現在一個人锯竹,可以按竹取料,壞竹不會拋掉。同時因為產量提高了,工人不再做夜工,電費也省了。第三好,隨着產量的提高,社員的收入也增多了。如社員張阿良過去連做夜工在內平均每天只能拿到一萬五千元工資,現在一人鋸竹,每人却能拿到一萬九千元。第四好,不但有以上成績,同時還做到互相監督,加强了集體觀念。如過去各人做各人的事,生活好壞互不過問,現在經過科學分工後,誰的生活不好,就會影響全組生產,因此大家互相幫助,爲了搞好生產,團結起來了。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甯波市
相关地名